从《湖心亭看雪》中解读张岱

合集下载

纯洁的雪,孤独的心——《湖心亭看雪》中张岱之“痴”赏析(语文九年级上册)

纯洁的雪,孤独的心——《湖心亭看雪》中张岱之“痴”赏析(语文九年级上册)

纯洁的雪,孤独的心
——《湖心亭看雪》中张岱之“痴”赏析
《湖心亭看雪》结尾时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字耐人寻味,蕴藏着丰富的内涵。

痴行:遗世独立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这时候大多数人应该在家避寒取暖,而张岱不顾天寒地冻,独自到西湖湖心亭去赏雪,足见他的遗世独立,卓然不群,闲情逸致异于常人,其“痴”显而易见。

痴景:大雪无痕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西湖雪景,如一位高明的画师,别出心裁,在白雪迷蒙的底色上勾勒出一幅湖山夜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里描绘的大雪无痕的痴景,映射出作者对高洁人生的追求。

痴情:故国之思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作者生活的年代是明末清初,他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写作本文时还坚持用明朝皇帝的年号来纪年,可见他对故国的怀恋。

另外,“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这句话也不能忽视,金陵是明朝的故都,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其对明朝的遗民来说,精神层面的影响更大一些。

尤其是张岱,他忠于明朝,清朝建立后,他甘愿隐居,此时湖中两人再提金陵,对他的震撼自然是很大的,这触动了他内心的痴情,同时产生了对故国往事的深切思念。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有一定文字对比,有丰富表达
《湖心亭看雪》是词人张岱晚年著名的一篇优美的民谣,其原意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追忆与渴望,也充满浓厚的怀旧感。

该词的宗旨在于颂扬此处所湖光碧波的壮丽景色,更在于借此向人们传达出对于古老雅致的官署的思念与追求。

例如:第一句“寒湖凝夜,幽梦萦心”的描绘利用了高级词汇:凝(níng)、梦萦(yíng)心,他通过这种抑郁叹息的描述,将湖上幽深的美景和夜色十分完美地展示出来。

在第二句“万里朔景,秋蒙涟漪”中,他使用了朔(shuò)、涟(lián)漪,更加形象地描绘了对于大自然的怜悯之心。

第四句“湖心处处,白雪飘风”略具有对比意味,他在此处以惊人的功力使用典故进行形象地比喻,抒发了山水之间天然之美。

这句话所反衬出来的雪吹云舒和湖波荡漾,犹如心中渴望珍藏的美好回忆,洋溢着诗人对古老精神的爱慕之情。

总之,张岱不仅对古老宫廷情怀有所思念,还对大自然之美有深深的热爱。

在他的作品中都体现了一种“恬静自然”的朴实之美,让人心生慰籍。

从《湖心亭看雪》中解读张岱

从《湖心亭看雪》中解读张岱

生成的 内容更 为精 程, 整个教 学成 了学生心灵 中难 以停止的“ 情 感之旅 ” 。师生动 沟通 。文本在孩子的 内心成为鲜活的画面 , 空 间更 为 广 阔 , 充 满 了无 穷的 魅 力 , 进射 出无 尽 的 活 力 。 心动情 . 师生间的对话更为体验文 中的情推 波助澜。这样 的心 彩 , 灵对话 。 对 学生来说 , 也一定是深刻的。 六、 激活思维 , 彰显个性 四、 巧设 话 题 , 交流 互 动 语文教 材代表 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 , 而是一个 富有 生命 的 就是激活一个 生命 。新 的“ 课标 ” 提 出三 个维 肖伯 纳说过 : “ 你有一个苹果 , 我有一个苹果 。 互相 交换 , 各 载体 。打 开课本 , 提 出尊重学生的阅读见解。语文课 堂应 当激情荡漾, 个性 飞 自得 到一个苹果 ; 你有一种思想 , 我有一种 思想, 互相 交换 , 各 度 , 自都能得到 两种思想。” 对话教 学就是提倡 学生与学生的交流 扬 。 “ 一千个读者心 目中有 一千个哈 姆雷特 。 ” 学生 因生活经验、 理解 角度 、 理 解深度 的不 同, 对 于文本 的 互动 , 强调 让学生在互相 交往 中展 开思想与思想 的碰撞 、 情 感 个体感悟 因素的不 同, 是 自己 与情感的交融、 心灵与心灵的接 纳。教师要 通过解读文本 , 确立 理 解也 必然有所差异。但 只要是 学生 自己个性的感悟 , 教 学 内容 , 设 计精 当的 问题 . 在触一发 而动全 身的话题感 召 中 真 实的体会 . 我们都应 当为他们的发言喝彩。让课 堂成 为学生 引领 学生走进 文本 的深处 , 体悟 文本 的蕴蓄 , 引起 学生整体 性 彰 显个性的舞 台。 当我 们的课堂上 闪现 出学生独特 的智 慧火 花, 课 堂必然会激 情荡漾。因此 , 教 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 零距 阅读 , 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 , 实现有效的课 堂对话 。 接触. 大胆地说 出自己独特 的体悟与感受 , 让“ 对话” 为这份 《 水》 是一篇体现水之珍贵的课文。 而在 学生的 日常生活中, 离” 水太普通、 太常见 了。 因此 , 在教学伊始 , 我就抛 出这样 一个问 荡漾的激情、 飞扬的个性搭建 了广阔的舞 台。 苏教版 第九册《 林冲棒 打洪教 头》 是一篇阅读课 文。课文 用 题: “ 文 中有哪些地方是你 万万没有 想到的?” 一石激起 千层浪 , 刻 学生在 自读课文后 。 争先恐后地发表 自己的看法。看似 不经意 浅显 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描 绘 了林 冲棒打 洪教 头的精彩场面 , 间提 出的一个 问题 . 却架设 了生生互动 的平 台。 形成 了人人 参 画了林 冲的谦让 、 宽容 的胸怀与 高强的武 艺。文 中配有一幅插 形象地再现 了当时扣人心 弦的场 面。在 引导 学生与文本进 与、 自由对话 、 真诚 交流的学 习氛 围, 开阔 了学生 思维 , 使其 达 图, 学生 已然感悟到 了林 冲的高大形 象。我 决定 到任意驰骋的境界 。学生在这个话题的引领 下, 自由表达 . 互相 行 多次对话 以后 。 启发 , 互相促进 , 达到心灵的共鸣、 思维的共振、 理解的共升。 以这幅图为切入 点, 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走进人物的 内心。于是 , 五、 启发想象 。 进射 活 力 我提 出了这样 一个要 求 : “ 仔 细品读课 文 , 认 真观察插 图 , 你 能 学生的心灵世界是 多彩的 ,他 们对事物 的认识是 多维的, 给 这 幅插 图起 个名 儿 吗 ? ” 学 生再 次 趣 味 盎 然 地 与 文本 开 始 了 有 着 惊 人 的 想 象 力与 创 造 力 。 因此 . 语 文课 堂 也应 是 丰 富的 。 教 “ 对话” 。片刻之后 . 一个个充满灵性的命 名出 自学生之 口。 有的 师应 给学生 自由的空间 。 积极 引导 学生展 开想 象. 充分发掘 学 说 “ 一棒 决胜 负” , 有 的命名 为“ 精彩一瞬 间” , 有的概括为“ 一棒 生潜能, 引领 学生多元解读 , 与文本 直接 “ 对话” , 让语 文课堂进 扬 名” , 有的直接说成 “ 大快人 心” …… 看 , 这 就是充 满智慧 , 涌 射 生命的活力。 动灵气的课 堂。学生 的灵性 。 学生的激情 , 在课 堂这个舞 台上 。 《 渔歌子》 为读者展现 了一幅春天秀 美的水 乡风光 图。教学 在 “ 对话 ” 这个编导之下 , 释放 出了无穷的力 量。 中, 我启发 学生展 开想 象, 把 平面的 、 抽 象的文字 变成 立体 的、 对话 , 让语文教学��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1,《湖心亭看雪》赏析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有许多以西湖为题材的名篇佳作。

如苏轼的“欲把西胡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些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无不让人对西湖的美景神往之至。

而我现在要说的也是一篇关乎西湖的张岱的小品美文《湖心亭看雪》。

张岱是明末清初山阴人,由于改朝换代,从一个富贵人家一落千丈,变得困顿潦倒,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本文分前后两部分,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西湖人的雅趣。

第一部分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的景象。

文章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其时已是清初,作者故意沿用明的年号,并非误笔,而是隐含了一种亡国之痛,表明作者不忘明朝。

“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就妙在一个“绝”字上。

一般文章写景通常是视觉描写,而这个“绝”字是通过听觉写大雪的,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画面。

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雾凇沆砀,天与云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天地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从总体形象入手,连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介,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不事雕琢,运用白描的手法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与广阔的背景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创设了寂静、空旷、混沌的意境。

文章第二部分写湖心亭巧遇知首,与其同饮的愉悦。

一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描绘出了三人畅饮的情景,足见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畅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也。

”酒逢知己千杯少,谈兴正浓,不觉天色已晚,待要分别时候才想起姓氏,足见作者张岱是个性情中人,他在意的不是对方的身份地位,而是感情上的想通思想上的共鸣。

同时这句也隐含些许的惆怅,此去一别,前程万里,后会无期。

文章结尾写道:“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作者以舟子的话总结全文,有什么含义呢?首先,我们先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张岱其人及其作品《湖心亭看雪》分析

张岱其人及其作品《湖心亭看雪》分析

张岱其人及其作品《湖心亭看雪》分析作者:王雪松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7期摘要:张岱最为后世称道的代表作为《陶庵梦忆》,文风清丽、情趣雅致,可作随笔、散文读,亦可作为自传了解其人。

《陶庵梦忆》中又以《湖心亭看雪》最为著名。

本文首先介绍张岱的生平,了解其生活背景、其人风度,再对《湖心亭看雪》进行赏鉴,再分析作为教材中的一篇选文的选文特色。

关键词:张岱;《湖心亭看雪》;选文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要鉴赏一篇作品,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对作者的生平、所处的时代背景、写作时的心境有所了解,更何况《湖心亭看雪》一文本就出自可视为张岱自传的《陶庵梦忆》这部小品文集。

所以笔者首先对张岱其人做一简介。

一、张岱生平简介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久居杭州,明亡避居剡溪山;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

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精小品文,工诗词,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等。

张岱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求至善至美。

总之,张岱有江南人对精致生活的讲究与追求;又有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出生的广博见识与才气、灵气。

张岱自己拟墓志铭首段:“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

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布衣疏莨,常至断炊。

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鲜衣怒马少年时喜爱一切美好事物,这该是出身世家大族的贵族子弟共有的特征:他们自小接触皆非凡人俗物,见识自非芸芸大众可比,所以审美、喜好不俗。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堪称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着述。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红炉一点雪——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

红炉一点雪——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

治学之法2014-04红炉一点雪———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文/肖芳“红炉一点雪”这是一个深蕴禅机的句子,它强调一种美,一种短暂与永恒的美。

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俄然间跳出这个句子,总觉得它们之间有某种内在的契合。

晚明小品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像先秦散文那样璀璨夺目,它就像一朵深谷幽兰,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以一种清高拔俗的风韵摇曳绽放。

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狂马轻裘的悠游生活。

明清鼎革使张岱的人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曾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活动,但这无异于螳臂当车,他的此举,正如红炉一点雪,当片片雪花你争我攘地投向艳色,到头来也不过是场无谓的追逐。

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顿悟红炉一点雪,忽惊暗室百千灯”,落魄与困顿使张岱充满负罪感与忏悔意,他只有虔心向佛,以梦的形式神游故国才能解怀醉心,得到精神上的放松。

所以,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寻梦》有禅境的空灵之感,这正是作者心境的折射。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品,他以清新淡雅的笔墨,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冰封无化的世界和作者心灰意冷的心境息息相通,片言居要,言近意远,别有情趣。

下面我们就对其试做一点粗浅的赏析。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起首两句,点名时间、地点。

作者写此文时,清王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朱由检年号,说明在作者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永在。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国古代文人固有的恋旧情结为全文奠定了伤感的基调。

“十二月”这一具体时间点明时值隆冬多雪之时,大的年号与小的时间叠加,可谓是雪上加霜,把作者心中的悲凉、凄苦已和盘托出。

“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之地临近西湖,一方面点明了题目中的“湖”乃西湖,同时也为后文“更定”时分看雪埋下伏笔。

正因为临近西湖,才无畏路远雪大,才能领略到西湖洗尽铅华别具神韵的淡妆之美。

《湖心亭看雪》文本解读

《湖心亭看雪》文本解读

课程篇在对小品文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既需要将情感融入文本当中,也要结合文本感悟人生。

《湖心亭看雪》这篇仅有159字的短篇小品文,不仅有景物描绘,同时也有叙事和议论的情节,即便没有抒情语句,依然能凸显出该文章的趣味性。

一、感情的凄凉面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出自《陶庵梦记》,同时这也是明亡时期张岱在入山后所作。

张岱成长于明清交替时期的官宦之家。

虽然说张岱在明亡之前锦衣玉食,但是受黑暗世道的影响,张岱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进而出现了抑郁不得志的情况。

相较于其他从政人员而言,张岱更加注重个性的解放,或沉醉于声色之中,或流连于山水之间。

由此也凸显出张岱狂狷不羁、傲世刺世的个性特点。

张岱见证了明清时代的交替,历经了沧桑巨变的国破家亡,半百之后经历了布衣山居的生活,既没有故国家园的熟悉感,繁华的风月生活也成为过往,这种哀痛之情难以言表。

张岱在文字狱的压迫下不能够恣意表达自己的愤懑,为了能够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张岱只能够将其融入山水风月之中,以此感慨人生的沧桑与曲折。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所作出的《湖心亭看雪》,既蕴含张岱在早年时期的傲世独立之影,又传递出一种对时代变换的感伤。

通过阅读全文可以发现,这种复杂的凄凉情感除了体现在前半部对山水的白描当中,也贯穿于后半部湖心亭对饮当中,虽“哀”但却不“伤”。

二、人格的冰雪面《湖心亭看雪》主要是一篇对纯净绝美冰雪场景进行描写的散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作者受此苍茫景象影响前往湖心亭观雪景,融入天、地、水的境界当中,人与景在雾凇的感染下合二为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的境界和心胸,进而确保能够与此绝美之景相融合。

将人格与世界的浑茫相对比,这不仅是清刚孤介和坚贞自守人格的凸显,也是张岱“冰雪”人格的写照。

张岱曾用“至于余所选文,选取冰雪”对“冰雪”进行了明确论述,这主要是由于张岱对“冰雪”有独特的体验:“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篇文章胜在意境。

在中国的古典意境理论中,有有我之境界,有无我之境界。

张岱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有我之境界的体现。

所谓有我之境界,则物皆染我之色彩。

比如这篇文章,它写的是张岱挐一小船,在西湖上看雪。

这是一个场景的移入,"独往湖心亭看雪",.他用一个“独”字写出自己孤标傲世的情怀。

紧接着,他开始描写湖上的环境: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种大手笔,简单洁净,接近了白描,但是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苍茫的清冷感。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为什么说这篇文章有一种苍茫感。

因为它从大处入手,从小处出来,这个小处就是上面的三个一和两三粒。

天地造化的伟大,衬托出人的渺小,人躯壳的渺小,衬托出张岱内心的苍茫之感。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我们都说,文章要讲究动静结合。

这篇文章就是动静结合的代表。

从冰冷的天地,写到童子烧酒,正是水火既济卦的象征。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个是用侧面写出张岱自己的卓然不群。

他的美好,他的自恋,隐隐中的红尘味,都在杯盏交错中显示出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最后,峰回路转,舟子说出了点睛之笔。

“痴”字,说明了张岱的心性,也点出了张岱的情怀。

这就是有我之境,隐而不发,却有无限的深情,无尽的哀伤,都荡漾在时空的寂寞里。

从湖心亭看雪谈孤独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解读《湖心亭看雪》张岱的情感

解读《湖心亭看雪》张岱的情感

解读《湖心亭看雪》张岱的情感《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解读《湖心亭看雪》张岱的情感,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崇祯”是明朝的年号,开篇就敷上了一层怀旧的色彩。

“十二月”,正是寒冬时节,为后文“大雪”埋下伏笔。

“大雪三日”,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

“湖中人鸟声俱绝”不从视觉写雪之大,而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从听觉和心理的角度表现了大雪的威严,也为后文遇见金陵客的意外与惊奇作了铺垫。

“是日”即三日之后,“更定”即黎明破晓之时。

他所以一定要在大雪三日之后、黎明破晓之时,“独往湖心亭看雪”,必是既不欲见人,又不欲人见。

“拿一小舟”之“一”看似累赘,实际却与后文的“独”、“惟”及几个“一”字互为呼应,创造了一种清灵纯净的意境。

“拥毳衣炉火”,以御寒之物衬雪地之寒,也表现了作者的特立独行、任性风雅。

“雾凇沆砀”写湖中水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

若只说“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则显得缺少生命的活气与远近高低的层次。

天、云是上面的,山、水是下面的,“上下一白”浑茫难辨,足见其大;“湖上影子”依稀可辨,足见其小。

奇景·雅情·痴人——张岱散文《湖心亭看雪》赏析

奇景·雅情·痴人——张岱散文《湖心亭看雪》赏析

高者 。小 品文 《 心亭看 雪》 湖 是其 代表作 , 自回忆 录《 出 陶庵 梦忆 》 ,
写 于明王朝 灭亡 以后 。这 篇 山水 小 品 , 一百 多字 , 景 、 事 、 仅 写 叙 抒 情熔于 一炉 ,笔 墨精炼 高超 令人
惊 叹。
“ 上 影子 , 长 堤 一 痕 , 心亭 湖 惟 湖
以外 的 山水家 园 ,在与 山水 的亲
除 了因三 日大雪 ,还有 没有 其他
的缘 由? 者这样写 , 作 是否还 有别 的意味 ? 都令人 回味 。 雾 凇沆砀 , “
天与云 与山与水 , 上下 一 白” 一 这
亡, 纪年却 仍用 “ 崇祯 ”其实 是暗 ,
示 :在张岱 的心 中 明朝 始终 是没
点”“ 、一芥 ” “ 三粒 ” 使用 白描 、两 , 手法 , 宛如 中 国画 中的写意 山水 ,
酸 与苦痛 ! 这些都是 文字 中的“ 隐 情 ” 需 要 结 合作 者 身世 , 系历 , 联 史文 化背景 , 能体察得 到 。 才
除此之 外 , 观全文 , 纵 有两个
其 实 ,写雪 景历来 不乏脍 炙 人 口的锦言佳 句 。而 《 湖心亭 看 雪》也 以其独特 的 、艺 术化 的笔 法 ,为我们 绘制 了一 幅别具特 色
也不愿被 人看 见 ,这无 疑是 不 同
概 述 , 侧 面衬 托 , 过 ( 、 ) 有 通 人 鸟 “ 声俱 绝 ” 来写 天之寒 , 雪之大 。 令
人想起 柳宗元 写雪 的名 句 “ 山 千 鸟飞绝 , 万径 人俱 灭” 。同样是侧
幻般 的朦胧 意境 。 同时 , 宇宙 的空 阔 与 人 的渺 小 构 成 了 强 烈 的对
张文则 是诉诸 “ ” 写雪 。张文 声 来

张岱《湖心亭看雪》作品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作品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作品赏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湖心亭看雪明代: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作品赏析原文赏析开头二句点明时间、地点。

张岱文集中凡纪昔年游踪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祟侦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二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下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紧承开头。

只此二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

“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嗦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江雪中独有一位垂钓的渔翁。

《湖心亭看雪》品味张岱的疏狂与孤独

《湖心亭看雪》品味张岱的疏狂与孤独

《湖心亭看雪》品味张岱的疏狂与孤独作者:赵立霞来源:《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9年第9期河北省沧州市第十三中学赵立霞《湖心亭看雪》一个“痴”字写尽了张岱的疏狂与孤独、坚守与辛酸、无奈与抗争。

明朝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张岱的痴狂。

文弱书生张岱有着仗剑走天涯的豪气,欢歌操琴的自由,品茶弈棋的高雅,高朋满座的畅快,行走山水的惬意,居于高屋广厦的舒爽。

明朝的人文环境满是疏狂二字。

张岱号陶庵,陶,快乐的样子;庵,是圆顶覆盖的小屋,隐居者居住的地方,有点与世隔绝、异常简陋的意思。

明亡后的张岱隐居偏僻的剡溪山野,穿麻布衣服吃粗茶淡饭,甚至时有断炊的境况,但仍不肯苟于清廷为官,始终高昂着头颅。

张岱晚号六休居士,六休即为眼、耳、鼻、舌、身、意不贪恋声、色、香、味、触、法,这是低到尘埃里的疏狂。

要知道崇祯五年的张岱是“拥毳衣炉火”的,与这般豪奢生活断舍离,抛不开那一腔疏狂傲骨。

做自己想做,不惧孤独与寂寞。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芸芸众生安然入睡的寂夜去湖心亭看雪,是那样的任性,不解张岱心境的船夫虽陪同前往,因走不进张岱的心怀,被张岱视若无人,满含孤寂的无奈亦是疏狂个性的流露。

“念天地之茫然,渺沧海之一粟”。

“雾淞沆砀”寒气逼人,全然不惧,傲骨风流跃然纸上。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苍茫天地间遗世独立。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物我合一的潇然洒脱,融入了这幅写意疏狂的山水画。

“至湖上有两人铺毡对坐”加“余”三人。

三人曰众,像“我”这样执着于旧国的人很多啊,大喜若狂。

哪知大喜的疏狂转为瞬间别离后的孤寂,真希望逢着旧国永不别离,逢着眷恋旧国的人汇聚成人海。

但所有期望终化为乌有,身边只剩下被视为无存的舟子。

与金陵人的偶遇化为影像,亦真亦幻,似有实无,那份孤寂痛彻心扉,演变为想自己所想的那份疏狂。

这种喜逢遇饮与白居易当年那份“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天雪邀友的惬意实乃天地之别。

从《湖心亭看雪》一文窥张岱的故国之思

从《湖心亭看雪》一文窥张岱的故国之思

从《湖心亭看雪》一文窥张岱的故国之思作者:杜敏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01期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展现了冬日里银装素裹下的西湖美景。

雪后的西湖,清冷之余,给张岱提供了特立独行、彰显个性的场所,于是有了“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一文。

作为明朝遗民,张岱的故国之思在文中有所流露,如雪夜亭中遇金陵人,强饮三大白等等率性的行为,笔者认为其故国之思倒不是出自对大明王朝的多么眷念,而是格外留恋于自己的家庭成长氛围,留恋于过去恣意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

其故国之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对自身成长过程中饱含渊博学识、浓郁文艺氛围的生活环境的眷念。

张岱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

其曾祖为状元,祖父为进士,自其高祖以来,家中长辈均为高官,且均为饱学之儒;祖孙几代均能诗善文,且著作颇丰。

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

”(《陶庵梦忆三世藏书》)。

良好的家世熏陶,家学的渊源,让张岱自小就饱读诗书,才思敏捷,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被舅父夸为“今之江淹”。

张岱32岁那年起就用家藏资料编写记传体的明史,这一切都源于渊博的家学。

张家亦是文艺之家,到张岱这辈,则“主人精赏鉴,延师课戏,童手指千。

蹊童到其家,谓‘过剑门,焉敢草草’。

”(《陶庵梦忆过剑门》)浓郁的文艺氛围,让张岱不仅精通琴艺,而且对戏曲、文艺的鉴赏水平极高。

而其仲叔联芳,于绘画方面精通,又好古玩,富收藏,精鉴赏。

年少的张岱耳濡目染,亦自手眼不低,所作种种文物古玩之题铭、品评,充分展现了其在金石界的行家地位。

如此一个自小生活环境优越,兼饱读诗书,文艺鉴赏水平奇高的张岱,在饱受国家灭亡,家族沦落,颠沛流离的生活之余,怎能不对自己过去的身世产生缅怀,对曾经优渥的家族生活无比眷念呢?其二,对自己曾经洒脱恣意、纵情脱俗、率性而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怀念。

张岱的青年时期,正是文人士子思想叛逆的时期,这使他的生活方式备受影响。

“痴人说梦"梦几许-从《湖心亭看雪》看张岱的精神世界

“痴人说梦"梦几许-从《湖心亭看雪》看张岱的精神世界
年 的红 尘 往事 , 流露 出对 公 子王 孙 生 活 的流 连 向往 和深 沉 的 家 国之
背负一捆沉重矛盾的张岱。 《 湖心亭 看雪》 为《 陶庵梦 》 经典之一 , 所记
貌 似恬淡平静 , 然而揣摩 再三 , 我们
就 看 到 了这平 静 背后 的不 平 静 , 感
年, 揆情 度理 , 五 十岁 的张岱对 当年
摧残 。权衡 再 三 , 无 奈 的 张岱 只有
受 !……真所谓 痴人前 不得说 梦
矣” , “ 因思 昔 日生长 王 、 谢, 颇 事 豪 华” ( 《 陶庵 梦忆 ・ 序》 ) , 仿 佛一 夜 之 间, 就“ 身 任 杵 臼劳 , 百杵两歇息”
据张岱晚年所作的《 自为墓志
铭》 和 相关史料 记载 , 生 于世宦之 家 的张 岱 , 常常 出入 王谢堂 前 , 置身声 色犬 马 , 尽享 富贵风流 , 以至繁华热 闹处必有 张岱 , 一、 二 洞箫奏 起时也 有 张岱 , “ 曲终人不 见 , 江上数 峰青 ” 时, 张岱还 意犹未尽 , 流连忘返 … … 甲 申后 , 特殊 的处境 才彻 底 改变 了 他 的个 性 , 从此沉默寡言 , 潜 心 著
受 到 了他 虽 已受 伤 然 而 滚 烫 的赤 心 。文 章 写 于清初 , 而开篇 交 代事
煎 型 璺 ⑧
他 明亡 后 参加 反 清 斗争 、 隐 居不 仕
的思 想行为 同出一辙 。
钱谦 益 、 陈子龙 、 夏完 淳 、 张煌言 、 黄 淳耀 、 王 思任 、 吴炳 、 祁彪 佳等 。 甲 申事 变后 , 他 们大 概 有三 种分 流 归
彻 底惊破 了他 的“ 金 陵春梦 ” 。已届
是此 时无声胜 有声 , 这一答非 所 问 、

“痴”对人生的热情——张岱《湖心亭看雪》的审美特质

“痴”对人生的热情——张岱《湖心亭看雪》的审美特质

“痴”对人生的热情——张岱《湖心亭看雪》的审美特质摘要:《湖心亭看雪》在部编本《语文》教材里被编入九年级上册,作为古代散文的名篇,其审美价值历来为人所称道。

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张岱雪夜到湖心亭看雪行为解读为作者力避流俗、清逸孤高的品性表征。

从“知人论世”的批评角度,本文认为这种审美特质解读存在着偏颇之处。

这篇散文实是作者对人生的热情表露,由此彰显一种士大夫情趣。

关键词:人生的热情;士大夫情趣;看雪;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文字简洁凝练、生动传神。

“痴”是解读《湖心亭看雪》的重要窗口,有诸多的内涵,很多教师认为这种“痴”是一种名士风范的“痴”,彰显的是张岱力避流俗、清逸孤高的品性[1]。

笔者认为这是对雪夜到湖心亭看雪这一段往事的误读,实则为张岱青年悠游生活、士大夫情趣所致,单纯地出于广泛的生活兴趣和对人生的热情,显示出对自然的或人间的美的向往。

一、极爱繁华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而且非要选择在晚上八点的时间去,是因为他性格孤高吗?不妨先考察一下张岱的生平。

张岱青年时期其人如何,在颇具向死而生的《自为墓志铭》里,他评价自己道: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产不及中人,而欲齐驱金谷。

可见,此人极爱繁华,爱好极为广泛,生活情趣丰富多彩。

另《陶庵梦忆》有《祁止祥癖》: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神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余友祁止祥有书画癖,有蹴鞠癖,有鼓饶癖,有鬼戏癖,有梨园癖。

壬午,至南都,止祥出阿宝示余,余谓“此西方迎陵鸟,何处得来”阿宝妖冶如蕊女,而娇痴无赖,故作涩勒,不肯着人,如食橄榄,咽涩无味,而韵在回甘;如吃烟酒,鲤无奈,而软同沾醉。

初如可厌,而过即思之。

止祥精音律,咬钉嚼铁,一字百磨,口口亲授,阿宝辈皆能曲通主意。

乙酉,南都失守,止祥奔归,遇土贼,刀剑加颈,性命可倾,阿宝是宝。

孑孑孤行于世上,亭亭独立于人前——浅谈张岱《湖心亭看雪》之“独”

孑孑孤行于世上,亭亭独立于人前——浅谈张岱《湖心亭看雪》之“独”

I教"I!"#$%&'(上/202I/&4087孑孑孤行于世上,亭亭独立于人前—浅谈张岱《湖心亭看雪》之“独◎罗志凤罗志凤,江苏'苏(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教3。

《湖心亭看雪》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九上第三单元中的课文,笔者翻阅众多教学笔记和教学设计后发现,大部分教者往往都是抓住文中的“痴”这个词来展开教学,分析张岱对于雪景的痴迷和看雪背后的“痴情”,而略处理了文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词语—“独”。

笔者认为,“独”字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一句“独往湖心亭看雪”,用笔极简却意蕴无。

文的每字每句无不透露出张岱的“独”,而“独”字又有着不同层面的精神内涵。

一、独——独行特立、傲岸自恃的名士风度晚明时期,西湖是文人韵士的聚居之地,这里文。

张岱长居西湖,文人雅聚、文人风度使他耳濡目染,并成为了特立独行、睥睨众生的江南名士中的一员。

文中的"独”字也现了张岱这一独的精神风度。

为了往湖心亭看雪,张岱可谓苦心孤诣。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样“鸟飞绝”“人踪灭”的,者却要前往湖心亭看雪,于人;时,,者却看雪,时的现者的众“”,晚线,中,者一”往看雪,对雪景的“”,,者顾逼人的寒意,坚持看雪,个性独。

“独往”之“独”,是往看雪天气的独,是往看雪时间的独,是前往看雪方式的独,亦是前往看雪衣着的独。

这一系列的独,是者作为江南事特立独潇洒出格的现。

的文化底蕴深厚,这种名士文化的熏陶,催生了张岱独行的事格,也催生了他傲岸自恃的不羁精神。

前文张岱说自己“独往湖心亭看雪”,但从后文“舟中人两三粒”“舟子喃喃”可以看,同往湖心亭的并非作者一人。

为何张岱要强调“独往”呢?明人汪珂玉在《西子湖拾翠余谈》中云:“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者,尘世有几人哉?张岱一生久居西湖,对西湖胜如数家珍。

在张岱笔下,晴湖、雨湖、月湖、雪湖等不同时刻的西湖俱熠熠生辉;在张岱心中,唯自己懂山水,懂西湖,他就是那个“真正领山水者”。

对《湖心亭看雪》文本解读的几点质疑和思考

对《湖心亭看雪》文本解读的几点质疑和思考

教I材研讨2021/01对《湖心亭肴雪》文本篦读的几点质疑和思考◎重庆/李华摘要:《湖心亭看雪》实属一篇意境高远的美文。

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收集的资料增多,学生心中的疑惑也会增加,自然也会有更多的思考。

张岱借助对雪景印象的描写来达到独抒性灵的目的,通过巧设对话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充分体现了一代才人孤傲俊逸的个性品质。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质疑和思考;独抒性灵;巧设对话—、问题来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的作品,其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同被著名作家、学者梁衡先生誉为“秋月冬雪两轴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作为课文,鄂教版语文教材将此文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部编本语文教材将此文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足见教材编写者对其价值的肯定和重视。

作为教者,每教一次这篇文章就会仔细地读上几遍,再结合教学参考书看看编者对这篇文章的解读,结合课文内容制定教学计划。

可每当读到教学参考书中“'崇祯五年'标示明朝纪年,已示不忘故国”,“’强饮三大白’的'强饮'是为了不辜负自然的美景,为了不辜负知己的盛情勉力而为,痛饮三大杯”这两个地方时,就会产生疑问:“使用明朝纪年是否能表示作者不忘故国呢?饮酒一处,后面有'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字样,说明作者和这个人之前是不认识的,为什么就成了知己了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又阅读了一些解读《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文章,其中有解读文本内容的,有分析写景一段量词作用的,有分析文章中的精神世界的,还有解读张岱的“痴”的。

随着阅读的深入,笔者心中的疑惑释然了一些,但读着这些解读《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文章,又产生了新的疑问。

二、质疑和思考1.明朝纪年能否标示不忘故国教学参考书中在课文研读部分说“一开头'崇祯五年'标示明朝纪年,已示不忘故国”,这个解读就会让人生疑:“为什么使用明朝纪年就标示自己不忘故国呢?如果不用明朝纪年那该用什么年号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阅读了一些关于《湖心亭看雪》解读的文章,发现有作者同样对“'崇祯五年'标示明朝纪年,已示不忘故国”这个结论提出了质疑,其理由是:“《湖心亭看雪》第一句'崇祯五年'即公元1632年,之后明王朝又存续了12年之久,清朝尚未诞生,何来'为什么用明朝纪年'一问?”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可知,如果以吴三桂降清的1644年来算,1632年确实是不能算清朝时间的,明朝纪年应该属于很正常的标明时间的方式。

《湖心亭看雪》背后张岱的心境探讨

《湖心亭看雪》背后张岱的心境探讨

教学反思新课程NEW CURRICULUM《湖心亭看雪》背后张岱的心境探讨焦瑞更(石家庄二中西校区)一、张岱其人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即今浙江绍兴)人,生于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大致卒于清康熙十八年(1689)。

张家是山阴当地的名族世家。

江南名镇绍兴,繁华昌盛,山水秀丽。

张岱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过着行为纨绔、养尊处优、不事稼穑的生活。

富足的生活使张岱有条件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他具有深厚的艺术素养,精通当时各种技艺,并乐此不疲。

“茶淫橘虐,书蠹诗魔”正是他生活的写照。

这给他的小品文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晚明江山风雨飘摇,清兵入关,建立了异族统治,打破了张岱的繁华梦。

这给清高自傲的士大夫们一个沉重的打击。

他们或以死报国,或隐居避世。

绍兴城破时,张岱舍家撇业,逃入深山,在外乡辗转几年后,才回到故乡。

这时的绍兴残破不堪,往日繁华皆成梦。

而张岱故居也早就易主,旧园一片荒凉。

就在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境况下,张岱怀念起昔日生活,决定隐居著书,来纪念那个逝去的伟大时代。

二、入世与出世张岱早年曾有兼济天下、挽救危局的济世胸怀。

他热衷于钻研八股,期望以此博取功名。

他厌恶道貌岸然、百无一用的儒者,认为治经要经世致用,有利于国计民生。

然而,他多次参加科考,都是名落孙山。

张岱消退了积极用世的热情,平添了几分隐逸之心。

甲申之变后,清兵继续南侵,明末满清入侵江南。

张岱曾积极参与抗清斗争,但大势已去,南明政权相继覆灭。

张岱随之过起了隐居乡野的生活。

他的生活像草木由夏入秋从绚烂归于平淡,乃至枯槁。

此时张岱的小品文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造诣。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影响深远。

夜半时分,“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流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此时的西湖景色,天地茫茫,水天一色,幽深淡远、洁白广阔。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淡淡的墨色勾勒出了一副山水画。

一卷冰雪一卷痴—浅探张岱《湖心亭看雪》的“冰雪之气”

一卷冰雪一卷痴—浅探张岱《湖心亭看雪》的“冰雪之气”

一卷冰雪一卷痴—浅探张岱《湖心亭看雪》的“冰雪之气”内容摘要:“冰雪之气”是张岱拈出的用来标识作品艺术品格的精神实体 ,集雪之高雅、清新、洁净与冰之萧杀、冷峻、刚硬这样两种貌似不同的审美追求于一体,张岱自觉地把这种艺术精神灌注到他的创作中去。

本文从三个方面尝试探究张岱散文名作《湖心亭看雪》中的“冰雪之气”,笔者认为《湖心亭看雪》中的“冰雪之气”表现在:雪景的纯净空灵、笔法的洗练疏淡、人格的清刚自守。

关键词:冰雪之气纯净空灵洗练疏淡清刚自守“冰雪之气”是张岱拈出的用来标识作品艺术品格的精神实体 ,集雪之高雅、清新、洁净与冰之萧杀、冷峻、刚硬两种貌似不同的审美追求于一体,张岱自觉地把这种艺术精神灌注到他的创作中去。

本文从三个方面尝试探究张岱散文名作《湖心亭看雪》中的“冰雪之气”。

一《湖心亭看雪》的“冰雪之气”,首先表现在西湖雪景的纯净空灵。

文章起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张岱不细绘西湖大雪飞舞三日之具体所见,而是写大雪三日后的无声之境——“人鸟声俱绝”的万籁俱寂。

一“绝”字,让西湖的人声鼎沸十里繁华瞬间归于寂静。

于是,张岱这位特立独行的导游,在西湖的入口就按下声音的停止键,隔绝了天上人间的一切嘈杂。

张岱从听觉角度写出西湖雪后万籁俱寂的空寂。

短短十一个字,让西湖风物洗尽铅华,透出一股纯净空灵的冰雪之气。

这股气息,牵引着读者以沉静之心走进湖心亭的一卷冰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小舟轻悄划过结了一层薄冰的湖面,碾碎的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空白云远山湖水,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更深雪浓,冰花如梦,西湖万千繁华万般绮丽褪尽,触耳所及,小舟碾碎冰面声音姣然晶莹;触目所及,上下一白,天地苍茫。

真个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苍茫茫的白色,是西湖最美的底色,她牵着张岱和读者一起走进西湖深处。

一同沉醉在纯净空灵的冰天雪湖之中。

小舟向湖心深处划去,湖上景物已无迹可循。

苍茫的雪色之下,只余几点影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湖心亭看雪》中解读张岱
作者:裴东霞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年第04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95-01
《湖心亭看雪》讲完了,然而我却久久不能平静,那颗被张岱深深地孤寂与落寞所打动的心依然沉浸在这篇文章带给我的震撼之中。

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读了几遍之后,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把重点初步定为白描手法,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但当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才发现张岱的经历与文章的诠释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文章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的理解?张岱为什么“是日更定”前往“湖心亭”看雪?为什么“问其姓氏”,回答的是“金陵人”?种种疑问让自己困惑,想要读懂文章的精华,我想张岱就应该是我心中迷惑的谜底吧。

有了这些想法,我就转变了我的教学思路,我认为白描手法只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所以我把重点定为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张岱,深入理解作者蕴含在文字之外的意味。

“批文入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张岱,我先让学生了解作品《陶庵梦忆》这部作品。

这部作品写于明朝已亡,但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在作者张岱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为什么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后的“更定”,独自一人去赏雪,他的那种落寞与孤寂无不与此有关。

其次,本文的题目虽为“看雪”,但是实际上作者不单纯是在写雪景,更是为了抒情。

文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描写了西湖雪景的“奇”,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乘小舟缓缓前行,一切那么静谧,作者在这里运用了绘画中的一种白描手法,用绘画的技法去写作,表现了作者已经把自己置身于画中,也就是给我们展示了一副奇妙的雪景,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么张岱的心情到底是什么呢?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袄,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到,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可见作者遇到志趣相投之人了。

因此“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那份对明朝的“痴”又给人留下了多少回味。

等到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好一个“痴”,更表现出彼此的那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以及“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叹。

在解读张岱才是理解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才能更好的让学生深深地记住这篇文章,并用心体会作者张岱那种“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情怀。

所以当我们解读张岱,再来品读《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并一同感受停留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那份孤独、那份静谧。

作者简介:
裴东霞,学位:文学学士,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单位:乌海市第十二中学语文教研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