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1)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这个时期,国家的政治结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
一、背景介绍春秋时期始于公元前770年,战国时期则止于公元前221年。
这一阶段,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转折点。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形成了七雄之势,这个时期也因此被称为“战国时期”。
二、政治结构春秋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成长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政治的基本形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众、庶民这一社会阶层体系形成并稳定下来。
而战国时期,则是中国封建制度分化的时期,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壮大,而中央政府的影响力则渐渐减弱。
在这个时期,卫国的宣公、晋国的晋献侯、楚国的楚怀王等人都比较有代表性。
三、文化传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折期,很多经典著作在此期间问世。
《国语》、《左传》、《史记》、《礼记》等著作均在春秋战国时期问世。
同时,这个时期还孕育出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化名人,如孔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庄子、老子等。
他们的思想和文化影响着中国人民至今。
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被称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范围远远超出了春秋战国时期。
四、社会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制度,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尤其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变化更加显著。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都开始对人口进行规划和管理。
因此,农业生产发生了变革,土地所有制制度、赋役制度、人口统计制度等社会制度也开始建立。
五、结语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经历了动荡的历史,但仍然产生了众多的文化遗产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它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以求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中国历史第一册——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一)
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一)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铁工具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的应用,表明我国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并确立下来。
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化,必然引起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变化,从而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文化成就。
不但范围广、内容丰富,很多项目还对中国的后世及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课介绍的老子、孔子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是当时社会形势下的必然产物。
是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层对当时社会剧烈变革的不同看法。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孔子和他的"仁"的学说及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诸子百家;《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2.思想政治教育: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许多大思想家和名著,对后世以及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百家争鸣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意识。
3.能力培养:①思考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加以继承?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②回答:"哪家学说对战国时期封建统治者最有用?"培养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孔子。
墨子和韩非子的学说。
2.难点:如何认识诸子百家争鸣的问题。
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的综合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概述上节课内容后指出: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必然促进文化的发展,然后指导学生朗读本课前的提示,使学生了解从哪些方面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思想家老子(学生看书中老子的插图。
介绍其生平)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张学说记载在《道德经》一书中。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很大:一是,他认为宇宙的本源"道",世界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所以他开创的这个学派称道家学派。
他的一些思想后来成为道教的某些教义,他本人也被道教教徒尊为教主,成为道观中供奉的塑像之一。
春秋战国历史
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内,中国经历了多个国家兴衰、王朝更替,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思想家,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约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8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据传,这个时期是周朝晚期,也是周王室权力衰落,各种国家因此崛起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期是中国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封建初期国家和尊王制度的确立期。
其中,鲁、卫、齐、晋、楚、燕、赵、韩、魏等国家盛衰兴起,称为春秋九州。
而随着各国之间的战争,形成了“五霸”的境地,其中齐桓公和晋文公更成为历史的名人。
在文化方面,春秋时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如孔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等,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发展。
二、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之后的一个时期,大约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学术、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时期。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体现出“诸侯并起,千里分崩”的局面,各国之间互相攻伐、争夺天下,也是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崇高统一的借口,历经千辛万苦的无穷泥泞。
在战国时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著名的“七雄”经济、统治力量和开放程度都非常不同,包括齐国、晋国、秦国、赵国、楚国、魏国和韩国。
在战争方面,合纵连横是各国之间的常态,有时也会联合成为同盟。
其中,秦国以推行变法、军备壮大为手段,不断瓦解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最终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同时,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争夺的不仅仅是领土和政治势力,还包括文化和思想的传播。
各国都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从战国时期开始,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虽然产生了许多思想上的矛盾,但他们的思想却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乃至对全世界艺术历史的重大影响。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
春秋战国历史简介
春秋战国历史简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持续约550年,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它涵盖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春秋时期、战国初期和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发生了大量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变革,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最初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事件都被记录在《春秋》这本书中,因此得名。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拉开了中原地区各国的互相攻伐和联盟建立的序幕,是中原地区各国秩序的一片混乱。
但是,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史上最具有文化和学术发展的阶段之一,这也是因为《春秋》这本书所展现的。
在春秋时期,各类社会矛盾和内部矛盾开始激化。
以晋国为例,晋国是春秋时期八个大国之一,其实质上就是以贵族地主为主的封建政权。
但是,晋国内部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现象,这一点可从《诗经》中所反映的人们对贵族的鄙视得而印证。
同时,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频繁发生,其中以晋、楚、齐三国为最具代表性。
这些内部矛盾和外部战争的发生,给中国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让“兵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二、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初期是战国时期的第二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开始,是在楚国击败了东周的弱化和中原地区各国的实力差距增加导致的。
最后,楚国借势夺魁,将所有的中原诸侯置于惶惶不安的局面中。
与此同时,各地也开始使用以军事战争为主要手段的互相攻击了。
在这个时期中,秦国逐渐崛起,成为了战国时期的一个主要势力。
秦国的崛起,不仅打破了中原地区长期盘踞的封建贵族集团对权力的垄断,也将重心逐渐向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转移。
这也正是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战争方面,战国初期的主要特点是“齐、楚、燕”三国和“晋、韩、赵”三国之间的互相攻击和阴谋,这也成为了晚期各国纷争的铺垫。
三、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但也是中华文化史上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在军事、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大量的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持续了近400年,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的历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与发展。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逐步介绍这一时期的历史内容。
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以鲁国的鲁庄公为界,正式开始于公元前770年,结束于公元前476年。
这个时期是以诸侯割据、国力逐渐增强为特征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鲁国和晋国之间的战争,被称为“鲁晋之争”。
这场战争导致了鲁国国力的下降,晋国则逐渐成为华北地区的霸主。
此外,春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其他重要的历史事件。
例如,公元前722年,齐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内乱,被称为“齐宣公之乱”。
这场内乱使得齐国的国力大幅下降,对整个时期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的延续和发展,开始于公元前475年,结束于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的历史内容非常复杂,包括了七大强国争霸、思想文化的繁荣以及兵器军事技术的进步等。
在七大强国中,齐、楚、燕三国的实力最强,分别成为战国时期的霸主。
这些强国之间进行了多次的战争,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楚国和齐国之间的较量,被称为“楚齐之争”。
这场争斗导致了楚国的衰落,齐国逐渐崛起为战国时期的霸主。
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孔子的儒家思想开始流行,被晋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统治者所推崇。
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后世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在战国时期兵器军事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诸侯国开始大规模地征兵,建立强大的军队。
同时,战争的频繁爆发也促进了兵器军事技术的进步,例如兵器的制造工艺得到了改进,战术和战略的理论也逐渐完善。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史简介
春秋战国史简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历史上长达五百余年的时代。
在这段时期内,中原地区出现了诸多诸侯国,并且发生了大量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变革与冲突。
本文将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以及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周朝晚期。
当时,周王室的统治力量逐渐衰弱,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诸侯国的有效控制。
各地的贵族、豪强开始私下建立自己的势力,并以诸侯国之名独立于周王室之外。
为了争夺权力和领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进行争斗与战争,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来源。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1.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周室中央政权式微,导致农民暴动和贵族争权的频繁发生。
同时,春秋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诸侯国家,如鲁国、齐国、晋国等。
2.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时期的局势再度恶化,形成了七个大国互相争霸的格局,分别是齐、楚、宋、魏、赵、燕、秦。
这七个国家之间进行了大量的战争和外交斗争,形成了战国时代的混乱局面。
三、春秋战国时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与变革,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社会制度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基本上都是以封建的方式管理,贵族势力逐渐壮大,社会结构进一步固化。
同时,诸侯国之间对战的频繁也促使了军事制度、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2. 思想文化的兴盛: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极其丰富的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相继兴起。
孔子、老子、墨子等众多思想家的思想影响了后世。
3. 外交与战争模式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形式与战略战术的发展,对后世的军事思想与战争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兵器制造、军事组织、战争策略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进步。
4. 文学与艺术创作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如《诗经》、《楚辞》等,这些文学作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1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二十九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P5第四段,归纳荀子的思想主张
,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
材料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 也,辍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材料二: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 ,孰与应时而使之!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二十九分。
二、老庄之学—道家学说
1、老子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二十九分。
老子者,河南省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 ,名耳,字桞,周守藏室之史也。 ——《史记》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老子把“道”看作世界万物 的本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 是第一性的,天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
周庄梦蝶图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俄 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 《庄子·齐物论》
逍遥的人生态度
《庄子·内篇·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思想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的思想
齐物” (2)“
论,认为事物没有本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他们
的存在是不真实的。
(3)逍遥的人生态度,提倡精神绝对自由
道是什么?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就是无形、 无象、无体的“恍惚”,也就是“无”。所以他又说:“天下万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把这种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
“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二十九分。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这个时期自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历时五百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从封建制度向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化人物。
一、政治与社会1. 封建制度的衰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逐渐独立并形成了完整的国家体系,封建制度开始解体。
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的诸侯争霸,削弱了君主的权力,封建等级也开始松动。
2. 百家争鸣:诸侯之间的战争和政治变动,为各种思想学派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学派相继兴起,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 社会结构的变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原本封建制度下的贵族阶层开始解体,社会逐渐形成了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并出现了一些富商和职业农民。
二、文化与知识1. 儒家思想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由孔子及其弟子所创立,强调道德伦理、仁爱和礼法。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2. 道家哲学的发展:道家思想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老子和庄子等人创立的,强调隐逸和自然。
道家思想的发展对后来的哲学、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军事文化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对军事战略、兵器制造以及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 文学与艺术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开端。
众多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相继出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三、国际关系与文化交流1. 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与联盟: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进行了频繁的战争和外交斗争,产生了不少典型的政治联盟与对抗。
2. 文化交流与融合:由于战争和政治的交往,不同地区之间开始了更多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中国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结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而丰富多彩的时代,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时期,其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和艺术等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展示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价值。
一、社会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仍然以封建制度为主,但这一时期的封建制度有着明显的变革和发展。
首先,封建领土的划分更加明确化,各个诸侯国横亘于中原地区。
其次,春秋时期的封建制度开始趋向地方自治,诸侯国日益强大,主权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最后,社会分工更加明确,农民、士人、商人等各阶层依据不同的身份和职业有着不同的地位和待遇。
二、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兴盛的时期,诸子百家的兴起为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儒家的孔子提倡“仁爱之道”,主张制约封建统治者的绝对权力,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墨家的墨子主张普遍的爱和无私的行为,反对战争和暴力;道家主张返璞归真,追求自然和谐;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以法治国等等。
这些思想流派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在文学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诗经》等经典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
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以其优美的诗歌形式和丰富多样的内容,无疑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三、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青铜器、陶瓷、绘画和音乐等。
青铜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从之前的功能性工具逐渐演化为具有装饰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品。
这些青铜器不仅在形制上丰富多样、精美细致,更通过其上的纹饰传递了当时社会的宗教、文化和历史信息。
陶瓷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日常用品,同样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特点。
以楚文化为主导的陶瓷制品,采用简约、朴素的造型和图案,凸显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绘画在战国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墓室内的壁画成为了重要的艺术载体。
这些壁画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独特的题材内容,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风采。
春秋战国历史资料(完整版)
春秋战国历史资料(完整版)一、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诸侯割据、争霸战争频繁。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呈现出“分封制”的特点,各个诸侯国互相争夺霸权,形成了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各诸侯国开始崛起,形成了“春秋五霸”的局面。
春秋时期的文化和思想也非常繁荣,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在这个时期创立了儒家、道家等学派,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春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时期,战争频繁,兵法家孙子、吴起等人的兵书也在这个时期诞生。
二、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春秋时期的延续,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更加复杂,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更加激烈。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战国时期的战争也非常频繁,兵法家孙膑、吴起等人的兵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时,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法家、墨家等学派在这个时期兴起,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意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繁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期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非常丰富,这些资料不仅包括历史文献,还包括大量的考古发现。
这些资料为我们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春秋战国历史资料(完整版)四、重要人物与事件1. 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爱”、“礼治”等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墨子: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提倡节俭、反对战争。
3. 孙武:春秋时期的兵法家,著有《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圣”。
中国历代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知识
中国历代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知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文化的一些重要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
一、政治体制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主要是以诸侯国为基础的分封制度。
各个国家由诸侯统治,争夺地盘和权力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孔子、韩非子等,他们对政治体制的思考和提出的各种理论为后来的中国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关注和谐人际关系和道德伦理。
孔子被视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强调君臣、父子、夫妻和朋友之间应该保持和谐,并强调人的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儒家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也逐渐兴起。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即通过放弃个人欲望和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对自然、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发展。
四、兵法和军事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战争频繁,因此兵法和军事思想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等兵家经典被广泛流传并影响后世,这些兵法强调了战争的艺术和策略。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军事家和战略家,如孙武、吴起等,他们对军事战略的思考为后来的军事理论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五、文化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化名人和文化作品。
例如,屈原的《离骚》、孟子的《孟子》以及楚辞等文学作品都是这个时期的杰作。
此外,战国时期还涌现出了一些举世闻名的工艺品和艺术作品,如钢笔、青铜器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底蕴,也为后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六、哲学思想的多元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多元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历史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史学思想与历史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篇一:吴起变法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
到了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楚国地广人众,能够调集百万大军,在战国七雄中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一直萎靡不振。
楚悼王继位后,连年遭到魏、赵、韩等国的进攻,不断丧失失地。
在极其窘迫的形势下,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礼贿赂秦国,在秦国的帮助下才和魏、赵、韩讲和。
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楚悼王很想有一番作为,但苦于缺乏变法图强的真正人才和支持者。
恰恰这时吴起来到楚国,吴起为楚悼王分析楚国的弊端说,楚国贫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即大臣的权势太大,威胁着国君的权力;受封食禄的贵族太多,影响着国家的财政税收。
要扭转这种局面,只有“明法审令”,尽快变法革新。
对吴起分析的种种弊端,楚悼王深有感触,于是先任为宛守,防御韩、魏。
一年以后,晋升为今尹,主持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篇二:商鞅变法柏杨说,秦国商鞅的变法,是一场最为惊心动魄的魔术。
此话有理。
这一场变法可谓惊天动地,中国历史上只此一回。
商鞅的主张太吓人了,他无比激进。
激进到什么程度呢?在他那里,“从容易改的地方着手”等等,全是废话。
他绝对没有“增量改革”的计划,丝毫没有考虑过“渐进”这个字眼,也不需要论证什么“社会承受力”。
商鞅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家庭生活等所有领域全盘出击,一个也不落下,齐头并进,锐意突破,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通过上述所有方面,把秦国全盘改变,彻底改变,变出一个你从来不认识的秦国。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共有500多年的历史。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的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部地区被划分为多个小国,其中一些小国实力较强,
如齐国、楚国、鲁国等,它们互相交战,争夺领土和地盘,形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
这也给后来的统一大一统中国打下了蓝图。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观念开始逐渐发生了变化,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地位和
财富的差距越来越大,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
同时,士人阶层崭露头角,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思想,如儒家的仁义礼智,法家的法治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等,这些思想为后来的中国文化和思想奠定了基础。
至于文化发展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史学、哲学、
文学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
著名的史书《春秋左传》、《战国策》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同时,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如孔子、老子、庄子等也是在这个时期活跃起来,他们的思想影响深远,被后人传颂千古。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是国家政治
分裂的时代,也是思想文化繁荣的时代。
这段历史为后来中国的统一和文化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其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持续了近550年,涵盖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变革。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进行简要介绍。
一、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此之前,中国处于一个相对分散的状态,国家权力薄弱,封建诸侯的势力较大。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外交斗争,世界观念的变革以及各种思潮思想的出现与蓬勃发展。
二、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被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得名于《春秋》这一重要史书。
在春秋时期,中国处于分封的春秋诸侯时期,各个封建诸侯国开始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政权体系。
这一时期,鲁国的孔子提出了伦理道德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长达250年的乱世。
这期间,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争,百家争鸣的思想盛行。
各个封建诸侯国势力逐渐壮大,最终形成了七大强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在这些国家中,秦国逐渐崛起,最终统一了中国。
四、政治和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时期。
在春秋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稳定,权力集中在封建诸侯手中。
而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加剧和各国的崛起,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
此外,一系列的法律、政治和军事改革也在此期间出现。
五、文化和思想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和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纷纷涌现,诸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学派都在此期间形成。
这些思想和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动荡的阶段,经历了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间不仅发生了政治、经济上的变迁,更是文化思想繁荣的时代。
在这篇文章中,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思想文化1.1 诸子百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构成了诸子百家的繁荣景象。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儒家学说也与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等学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竞争。
1.2 文学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也十分丰富多样。
《诗经》是当时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大量的古代民谣和宫廷音乐。
《楚辞》则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涌现出了众多的散文和战国策,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制度2.1 封建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世袭制和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各个国家的统治者通过分封诸侯、设立世袭爵位等制度,加强了集权统治,稳定了国家的内部秩序。
这一时期的封建制度也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帝制奠定了基础。
2.2 社会阶级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阶级也开始显现。
一方面,贵族阶层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享有特权地位;另一方面,农民和其他低层社会阶级则面临生产困难和社会压迫。
这种社会阶级的出现为后来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埋下了伏笔。
三、科技发展3.1 铁器的普及春秋战国时期也是铁器普及的时代。
由于铁具的硬度和耐用性远超过青铜器,因此冶铁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铁器的广泛使用也标志着古代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3.2 战争技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各国为了争夺霸权进行了频繁的战争。
这种背景下,军事战略和武器装备得到了迅速发展。
兵器制造技术的进步,如弩、车战、攻城器械等的出现,使得战争形式发生了明显变化。
四、文化传承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传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发展,为后来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历史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史学思想与历史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篇一:吴起变法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
到了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楚国地广人众,能够调集百万大军,在战国七雄中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一直萎靡不振。
楚悼王继位后,连年遭到魏、赵、韩等国的进攻,不断丧失失地。
在极其窘迫的形势下,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礼贿赂秦国,在秦国的帮助下才和魏、赵、韩讲和。
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楚悼王很想有一番作为,但苦于缺乏变法图强的真正人才和支持者。
恰恰这时吴起来到楚国,吴起为楚悼王分析楚国的弊端说,楚国贫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即大臣的权势太大,威胁着国君的权力;受封食禄的贵族太多,影响着国家的财政税收。
要扭转这种局面,只有“明法审令”,尽快变法革新。
对吴起分析的种种弊端,楚悼王深有感触,于是先任为宛守,防御韩、魏。
一年以后,晋升为今尹,主持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篇二:商鞅变法柏杨说,秦国商鞅的变法,是一场最为惊心动魄的魔术。
此话有理。
这一场变法可谓惊天动地,中国历史上只此一回。
商鞅的主张太吓人了,他无比激进。
激进到什么程度呢?在他那里,“从容易改的地方着手”等等,全是废话。
他绝对没有“增量改革”的计划,丝毫没有考虑过“渐进”这个字眼,也不需要论证什么“社会承受力”。
商鞅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家庭生活等所有领域全盘出击,一个也不落下,齐头并进,锐意突破,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通过上述所有方面,把秦国全盘改变,彻底改变,变出一个你从来不认识的秦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变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新纪元,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繁荣昌盛到瓦解衰落的历史过程,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系逐渐失去其统治地位,新的思想文化形态不断涌现,这个时期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变迁,对中国的未来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传统春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起点,这个时期的历史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个时期首次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概念,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主要是农业社会,没有明确的阶级结构。
随着权力的集中,社会分化和阶级的出现,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历史传统方面,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有“三统一”和“五霸”。
三统一指的是晋灭许、鲁灭莒、楚灭陈,这三个统一事件都是以强国打败弱国为特点的,标志着中国社会封建化的开始。
五霸指的是魏、赵、韩、卫、宋五个国家在春秋末期崛起,统治着中原地区,这标志着中国社会曾经的一种分裂局面被改变,出现聚合的迹象。
在经济方面,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是土地改革。
在这个时期,大地主和小地主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小地主往往因为土地兼并而备受压迫,大地主则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土地和权力。
同时,国家开始出现专业化的体制,例如吏制、度量衡制度、货币的使用等。
这样的经济改革为之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迁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体系基本上还是传承了周朝的政治哲学和宗教体系,例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另一方面,由于各国家之间的长期战争、领土变更和不断的文化交流,一些前所未有的文化形态也逐渐涌现出来。
在哲学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集中了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例如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仁、孝等思想、道家思想中强调的“道”等概念。
墨家是这个时期的著名思想学派之一,墨家主张爱人平等、反对宗教和强调实践效果,这对中国未来的思想文化历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哲学和思想的变迁之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涌现了一批重要的文化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与传统节日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与传统节日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乱与变革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为后来的传统节日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变革以及传统节日的兴起等方面介绍这段丰富多彩的历史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一个时期,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中国处于分封制度下的西周时代,而春秋战国时期则经历了一个分裂与统一的过程。
这段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了列国的兴起与争霸、列国之间的战争与联盟等。
这种丰富多变的历史背景也为后来的传统节日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与素材。
二、社会变革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不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也对文化与礼仪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段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老子等,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墨子、墨翟等学派兴起的时期,这些学派的兴起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提供了丰富的哲学和伦理基础。
三、传统节日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尽管战乱不断,但人们仍然保持着对于传统节日的热爱和重视。
春秋战国时期的节日是以农耕文化和宗教信仰为基础的,人们以祭祀神灵、祈求丰收和庆祝农田的收获为主要内容。
清明节、端午节等经典的传统节日,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形成和庆祝活动,虽然形式和习俗可能不同,但其核心意义与后来的传统节日是相通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农耕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会祭祀祖先和神灵,清理墓地,祭扫坟墓,以示对逝去亲人的尊重和怀念,同时也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农作物的丰收。
而端午节则源自于战国时期的龙舟竞渡活动,人们以纪念屈原的世界。
四、传统节日的价值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节日不仅是人们庆祝丰收、纪念先祖的方式,更是对于社会道德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维护。
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总计约550多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动荡、变革和创新,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从政治、军事和文化三个方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历史进行论述。
一、政治篇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出现了众多的小国家和城邦,如齐、楚、燕、韩、赵等。
这些国家之间常常发生战争,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大国争霸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政治变动频繁,各国互相攻伐,不断争夺领土和势力范围。
同时,诸侯之间还存在着朝贡和会盟的制度,以维持一定的和平局面。
在这段历史时期内,中国开始出现了重要的政治改革尝试。
例如齐国的孙叔敖提出的分封制度,将周王室的封地进行改革,减少了王室的权力,增加了诸侯的自主权。
齐国还实行了分封土地和赋税制度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在齐国的政治改革的影响下,其他诸侯国也纷纷效仿,使得春秋时期的政治氛围更加多元和复杂。
二、军事篇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可以说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大篇章。
这个时期的战争不再是以周王朝的中央集权形式为主,而是各国争霸的局面。
战争形式也由原始的战车、步兵为主转变为更加灵活的骑兵和水军作战。
战争的目标也由传统的领土争夺演变为政治和经济利益的争夺,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着名的军事思想家和将领。
例如韩非子、孙武、吴起等人对于军事理论和战争策略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兵家三绝,即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这些兵法不仅对于古代战争的策略和战术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也对于现代军事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文化篇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个时期的文化涌现了许多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第二讲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三)文化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影响。
【教学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过程】一、思想:“百家争鸣”什么叫“百家争鸣”?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思想流派。
习惯上被称为“九流十家”。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其重要性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
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春秋战国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2.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根本原因在于:春秋战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3.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人生经历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
姓孔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
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
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
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
但他从小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请结合上述材料及教材P20内容,简要概括孔子的人生轨迹。
十五岁时,孔子树立了怎样的志向?立志学习礼乐。
此后他是如何为此而努力的?以传承礼乐为己任。
P21“学思之窗”。
在古代,是指从巫分化出来,专门为贵族人家祭祖事神、办理丧事的知识分子。
孔子之后,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学派。
概括孔子树立这样志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社会因素: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
②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个人因素: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三十岁时,孔子开始收徒讲学,从而开创了儒家学派。
五十多岁时,孔子的命运又发生了什么转变?结果如何?这反映了什么?50岁时孔子开始从政,被鲁国国君任命为中都宰,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后官至司寇。
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孔子的从政仅仅是昙花一现,此后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但没被采纳。
周游列国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反映了孔子的主张不适应当时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没有反映时代的要求。
接近古稀之年的孔子,最终选择了什么事业?其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开始整理文化典籍,献身教育事业。
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主要思想①“仁者爱人”(伦理范畴)A、“仁”的含义:“爱人”包括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
“仁者,爱人”。
先看“仁”的写法,“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仁”是会意字,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的道理。
体贴、关心、尊重别人,宽容,是一种美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恕是如心,如我心,如你心,以心换心,将心比心,我不想做的,不能要求别人去做,不能强加于人。
理解圣人,反省自己,生活中我们做到忠恕之道了吗?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把心放在正中间,为人做事把心要放正,要诚心诚意。
B、地位:仁是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C、表现: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子曰:“苛政猛于虎!”——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D、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具有进步性。
②“为政以德”(政治范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实行德治,爱惜民力,体贴民情,以德教化,反对苛政,这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这是仁在政治方面的要求。
③“克己复礼”(政治概念)A、礼的含义:即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规定了一整套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须合乎尊卑等级身份的礼仪规范。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B、地位: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实践方法“礼”的方法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礼”?)C、方法:“克己复礼”。
每个人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正名),各安其位,各守其礼,自我约束,自我规范。
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
D、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
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备课资料〃“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鲁国曾发生三家执政大夫动用天子所用礼乐祭祖的事情。
三家大夫分别是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所以也称为“三桓”。
他们是鲁国最有权势的三大家族,其中又以季氏权势最大,专鲁国之政。
根据当时周礼的规定,只有天子祭祖时才可以用八佾舞,佾是古代乐舞的行列,八佾为8行,每行8人,而大夫只能用四佾。
但季氏不顾这些,坚持用八佾舞祭祀祖先。
这让鲁国国君鲁昭公非常狼狈。
刚从洛邑学周礼回来的孔子,对此也非常不满,他流传至今的名言“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就是针对季氏破坏礼制的严厉批评。
材料一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材料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论语〃子路》材料三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1.从材料一看孔子最不可忍受的是什么?2.从材料二看孔子提倡“礼”的目的何在?3.从材料三看“仁”与“礼”是怎样的关系?P22 正文第三段。
④“仁”与“礼”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
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实现仁、礼还需要一个必要条件?是什么?(如何协调仁与礼的关系?)⑤中庸之道(哲学范畴)阅读材料,概括中庸之道的含义。
执其两端而用乎中——孔子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朱熹《论语集注》A、含义:“过犹不及”,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协调“礼”与“仁”关系,对立因素统一与和谐就能形成完美的事物。
如何实现中庸?B、方法:“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深入理解】“和”,和睦。
“同”,苟同。
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
多种因素相互配合、协调来组成新的事物或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反,只有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的音乐,只有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缤纷的景象,只有一种味道称不上美味。
也就是说,只有允许不同的事物存在,保持其本色,才能形成五彩缤纷、繁荣向上的局面;否则便陷入单调、乏味乃至死亡的境地。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墙头草两边倒吗?“中庸”等于“折中”吗?“中庸”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中庸思想要求执政者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为贵”(和谐)的价值目标。
C、作用: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稳定和谐社会。
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中庸之道”的应用?政治:为政宽缓,纠之以猛。
哲学:敬鬼神而远之。
人性:性相近,习相远也。
义利:见利思义。
审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个人修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思维延伸-知识总结】中庸与仁、礼的关系?①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希望通过仁爱来缓和阶级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②礼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③为将礼和仁有机地结合起来,孔子又提出中庸的思想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避免过犹不及,实现礼和仁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