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故事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也流传下来许多富有哲理的典故故事。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1.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取宠妃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结果导致自己身死国亡。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能为了一时的欢愉而忽视责任和后果。

2.尊王之争:齐桓公在会晤诸侯时,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要求周襄王亲自前来拜见。

然而,周襄王却让齐桓公到周朝首都朝见他。

双方因此争执不下,最终导致了齐国和周朝之间的战争。

这个故事揭示了权力和地位的争夺往往会引发不必要的冲突和战争。

3.赵氏孤儿:赵盾是晋国重臣,然而却遭到权臣屠岸贾的陷害,导致赵家被灭门。

赵盾的孙子赵武在程婴等人的帮助下,最终复仇成功。

这个故事反映了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以及个人和家族的复仇。

4.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通过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军队的战斗力。

最终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这个故事表明改革需要勇气和智慧,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取得成功。

5.合纵连横:战国时期,各大国之间互相争斗,时而联合对抗其他国家,时而互相攻伐。

苏秦和张仪是当时的纵横家,分别提出了合纵连横的主张,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控制局势。

这个故事表明外交手段在国家间的斗争中具有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典故故事不仅富有哲理,而且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化。

春秋战国的经典故事

春秋战国的经典故事

春秋战国的经典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故事。

这些故事以其深刻的性格描写、逼真的情节和启示性的主题而闻名。

下面将为您介绍其中几个经典故事。

故事一:管仲与桓公管仲与桓公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管仲是齐国的贤相,而桓公是齐国的君主。

在管仲担任宰相期间,他不仅帮助齐国实现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发展,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故事二:孟子拒官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提出了仁政的理念,主张君主应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据传,有一次吴国的君主拜访孟子,并希望孟子出任高官。

然而,孟子拒绝了吴国君主的邀请,理由是吴国的政治制度不符合仁政的原则。

孟子的坚持让人们深受启发,也成为后世的楷模。

故事三:齐桓公与晏婴齐桓公与晏婴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备受称赞的典故。

晏婴是齐国的一位智囊,出色地辅佐了齐桓公。

据传,当晏婴初次进见齐桓公时,齐桓公对晏婴提出了一系列的考验,以测试他的能力和品德。

晏婴通过机智和卓越的才能成功通过了这些考验,并获得了齐桓公的赏识和信任。

故事四:孟子劝学孟子劝学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典故。

据说,有一次孟子路过一个村庄,看到一群孩子在玩耍而不读书,他感到非常担忧。

孟子便告诫这些孩子们要努力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孟子的劝学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教育理念,也激励着人们不断进取。

故事五:孔子与颜回孔子与颜回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富有启示的典故。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对他非常器重。

据传,在孔子病重之时,颜回前去探望并请求传授真正的道德学问。

孔子告诫颜回要勤奋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希望颜回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与颜回之间的对话成为后世人们追求道德美德的重要指南。

以上是几个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性格,还带给我们很多有价值的启示。

正是这些故事的传承和演绎,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更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品德和智慧。

其中,有些故事至今仍被人传颂,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精彩故事。

故事一,管仲与齐桓公。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桓公聘请了管仲为相国。

管仲治理国家,使齐国强盛起来。

有一次,齐桓公想要用兵攻打邻国晋国,管仲劝阻说,“晋国人民团结一心,国家富有强大,我们不宜轻举妄动。

”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劝告,结果遭到了失败。

管仲在战败后再次劝谏齐桓公,说,“如今我们应该改善国内政策,提倡农耕,加强国家实力。

”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齐国因此得到了繁荣。

从此,管仲与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对著名的忠臣贤相。

故事二,孟尝君与齐国。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想要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齐国,于是派遣使者前往楚国、鲁国和魏国寻求联盟。

而孟尝君则是齐国的大臣,他设法说服了楚国、鲁国和魏国与齐国结盟,使齐国得以化解了危机。

孟尝君的智慧和谋略为齐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使他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代名臣。

故事三,孟子与齐国。

孟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在齐国担任过官职。

有一次,孟子在齐国游说,劝说齐国国君要善待百姓,尊重礼仪。

他还说,“国君应该像太阳一样,光明磊落,让百姓安居乐业。

”齐国国君听后深受启发,开始改善国内政策,使得国家逐渐繁荣昌盛。

这些故事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品德。

这些故事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启迪着我们的人生。

让我们铭记这些故事,传承其中的智慧,使之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

春秋战国故事

春秋战国故事

春秋战国故事历史内容丰富,知识繁多而复杂,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有好的记忆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故事篇一:范雎远交近攻计公元前270 年,秦国穰侯魏冉正要发兵攻打齐国的时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上书人说有紧急事要亲见秦王。

秦昭囊王即位后,因为太极都被太后和魏冉操纵了,很不得志而郁郁寡欢,很想得到有识之士的帮助,来摆脱太后和魏冉的控制,所以立即答应在离宫召见这位上书的人。

当秦昭襄王按的乘车到离宫去的时候,半路上有一个大汉挡着不肯避让。

“大王来了!”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着。

“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我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从没听说有什么大王呀!”挡道的大汉高声叫嚷着。

这几句话被车内的秦昭襄王听见了,知道这位大汉不是等闲之辈,赶忙下车,扶起大汉,好言好语一问,才知道此人就是上书的范雎(?—前255年)。

秦昭襄王把范雎请到离宫里,让左右退出,诚恳地请教治国之策,不论太后、穰侯,还是自己的失误,都可以直说。

范雎刚才不肯让道,是用来试探秦王诚意的,现在看见大王确实至诚至恳,就一针见血地说:“秦国的军事力量足以征服诸侯,可是20xx年来并没有什么进展,这不能不说是掌握秦国大权的太后和穰侯不愿真心为秦国出力,而大王在策略上也有失偏颇呀!”秦昭襄王点点头,地问道:“先生说的都是实话,请你详细地分析给我听听好吗?”范雎说:“太后和穰侯专权的事,我们以后再细谈。

这次单说大王失策的事。

眼下穰侯不是正要出兵攻打齐国吗?可是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隔着韩、魏两国。

大王即使把齐国打败了,也没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齐国还有得而复失的危险。

最好的策略是远交近攻,把齐国暂时起来,先把临近的韩国、魏国拿到手,再发兵攻齐,齐国就容易攻下了。

”秦昭襄王十分赞赏范雎制定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就拜他为客卿。

几年后,又撤了穰侯的职,剥夺了太后参政的权力,于是正式任命范雎为丞相。

从此,秦昭襄王如鱼得水。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我国是一个古国,有丰富的文化典籍。

特别值得自豪的是,有数千年不问断的历史记载,这是世界史上所仅见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一:秦惠王“送金牛”计取蜀国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变得越发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秦惠王为了能够和其他六国争霸,不断蚕食小国以壮大国力。

在夺得河西之后,秦国便开始向蜀国进军。

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国虽然国力不敌秦国,可是却占据着有利地势,任凭谁也攻不进来。

即便敌人攻入,也可以断前绝后,来个瓮中捉鳖。

秦国已经攻打了很多次,可是屡战屡败,损失了大量兵力,但是仍然难以攻入城中。

对此秦惠王十分焦急,他多次察看地形,并派人到处打探蜀国虚实,最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秦军突然停止了对蜀国的进攻,而蜀军害怕有埋伏,仍然严守关口长达半个月的。

后来在蜀军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件奇事:在离蜀军关隘不远的地方出现了一头金牛,屙出来的不是粪便而是黄金。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蜀国的王宫里,蜀王连忙派人前去察看。

派去的人一看,果然如此,一头比普通的牛大三倍的石牛屹立在路旁,屁股下面有几堆碎金子。

那人拿上金子便跑回王宫向蜀王报告。

蜀王大喜,当时蜀国国库正是空虚的时候,这笔意外之财将很好地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

为了防止别人抢先一步,蜀王立即派出军队前往保护,同时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修桥铺路,硬是把天堑变成了通途。

一条通往蜀国都城的通道打通了,金牛被顺利地运回了蜀国。

蜀王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到黄金,可是等了半天,那头牛的屁股里再也没有屙出黄金来。

蜀王十分不解,对着那石牛左看右看,最后生气地责问打探的人,可惜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国君大怒,立刻命人处死谎报消息的人。

可是还没来得及执行就传来消息,秦军已经攻到城下了。

蜀王不由得大惊,宫中乱作一团。

其实,这便是秦惠王的妙计,他看强攻不行,便想到了智取。

原来秦惠王打探到蜀国兵少力弱,国库亏空,蜀王正在为财政发愁,于是便命人偷偷打造了这头石头,并在它的屁股下放上了几堆碎金子。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和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历史故事丰富多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更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些春秋战国历史故事吧。

故事一,管仲与齐桓公。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与管仲是一对出生入死的好朋友。

管仲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谋士,他和齐桓公一起推行变法,使得齐国的国力大增。

有一次,齐桓公因病而卧床不起,管仲便用一块石头来代替齐桓公,让所有前来朝见的宾客都向石头行礼,以此来维护齐桓公的威严。

齐桓公病愈后,听闻此事,十分感动,对管仲说,“我之于卿,岂独如此!”从此,齐桓公对管仲更加信任和重视。

故事二,孟尝君与荆轲。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贤明的君主孟尝君,他善于用人,善于治国。

有一天,一位名叫荆轲的刺客前来刺杀孟尝君,但孟尝君却对他说,“你为何要来刺杀我?我愿意重用你,让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孟尝君的宽容和智慧感动了荆轲,他最终放弃了刺杀孟尝君的念头,成为了孟尝君的得力助手。

故事三,孟子与梁惠王。

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孟子,他曾与梁惠王有过一段著名的对话。

梁惠王问孟子,“人民为什么不困于饥饿?”孟子回答说,“因为有父慈母爱,有兄友弟恭。

”梁惠王再问,“国君为什么不困于饥饿?”孟子回答说,“因为有忠臣良将,有能者智者。

”这段对话反映了孟子对人民和国君的理想化关怀,以及对政治智慧的思考。

故事四,韩非子与李斯。

战国时期,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著名的法家思想家,他们曾经是同窗好友。

但后来,由于政治立场的分歧,他们反目成仇。

韩非子曾经说过,“李斯以法治国,必然乱国。

”而李斯也对韩非子进行了抨击。

这段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家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思想碰撞。

以上就是一些春秋战国历史故事,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更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这些历史故事,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

20个春秋战国的小故事

20个春秋战国的小故事

20个春秋战国的小故事1、图穷匕见: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

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

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惊,猛地挣脱。

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2、卧薪尝胆:春秋末期,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喂了三年茯茶马,吃了大苦头。

越王勾践受尽屈辱。

回国后,他决心报国,为国报仇。

他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雇用人才,自己参加劳动,坚持睡在柴火上。

他每顿饭前都要尝一尝苦胆。

十年重逢,十年教训,吴终于被灭。

3、问鼎中原:相传在推行霸权的过程中,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派出使节询问九鼎的大小。

丁象征王权,获胜,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了楚国。

楚成王收留了他,款待他。

他许诺,如果楚谨发生战争,晋军将从三家(一家三里)撤退。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

晋国支持宋楚之争,两军在城濮相遇。

重耳避开了,诱敌深入并取得了胜利。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的两位重臣廉颇和蔺相如因屡建功勋,被赵王封为郭襄。

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武功盖过了嘴巴。

蔺相如为了国家,多次避开廉颇。

春秋战国著名故事

春秋战国著名故事

春秋战国著名故事那我给你讲几个春秋战国超有趣的故事。

一、晏子使楚齐国的晏子那可是相当聪明。

有一次他出使楚国,楚国的国君和大臣们就想捉弄他,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嘛。

楚国让人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门,想让晏子从小门进去。

晏子多机灵啊,他就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呢,我今天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走这个门吧。

”楚国人一听,这是在骂我们呢,没办法只能让他从大门进去了。

见到楚王之后,楚王又故意问:“齐国没人了吗?怎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呢?”晏子回答说:“我们齐国啊,人多得很。

大伙要是把袖子都张开,那能遮天蔽日;大伙要是都挥洒汗水,就像下雨一样。

不过呢,我们齐国派遣使者是有规矩的,那些有才能的人就被派到有贤明君主的国家,像我这样没啥才能的,就只能到楚国来啦。

”这一番话又把楚王噎得够呛。

后来,楚王安排士兵押着一个犯人经过,故意说这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晏子就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子看起来差不多,但是果实的味道可差远了。

这齐国人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难道是楚国的水土让他变成这样的吗?”楚王被说得是哑口无言,只能赔笑,再也不敢小瞧晏子了。

二、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还没当上国君的时候,在外面流亡了很多年。

有一次他到了楚国,楚成王对他特别好,把他当作贵宾招待。

楚成王就问重耳:“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当上国君,怎么报答我呢?”重耳说:“要是真有那么一天,要是晋国和楚国打仗了,我就命令晋国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

”后来重耳真的回国当了国君。

晋国和楚国之间因为一些利益冲突,就发生了战争。

重耳可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承诺,在战场上,晋国军队真的就后退了九十里。

楚国的军队以为晋军害怕了,就一股脑地追了上去。

哪知道这是晋国的计谋啊,晋军在城濮这个地方设下了埋伏,把楚军打得大败。

这就是有名的城濮之战,“退避三舍”这个成语也就流传了下来。

三、纸上谈兵赵国有个叫赵括的年轻人,他可是个军事理论的高手。

他老爸赵奢是赵国很有名的将领。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_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充满着各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事件和故事。

以下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悠久的历史。

故事一:孟母三迁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孟子,他的母亲非常注重教育。

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迁往更好的地方。

据记载,孟母最初居住在一个小村庄,但她觉得那里的环境和教育资源都比较差,于是她带着年幼的孟子搬到了一个邻近城市。

然而,她觉得那里仍然不能给孟子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于是又搬到了一个名叫曲阜的地方。

在曲阜,孟子得到了更好的教育,他后来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故事二:楚国破釜沉舟战国时期,楚国和秦国一直处于互相争夺领土的局面。

秦军围困楚国都城郢城多年,楚王躲在内城中不见外敌,国内局势岌岌可危。

面对危机,楚国将领项燕提出了“破釜沉舟”的计策。

项燕带领楚军在河边猛烈攻击秦军,并将船只和釜甑都砸碎,表示此战只能取胜,无路可退。

这一壮举激励了楚军的战斗士气,最终击败了秦军,挽回了楚国的局势。

故事三:晋楚之间的九合诸侯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是两大强国,长期争霸。

齐国君主醉翁以文学才华而著称,他在晋楚交战之际提出九合诸侯的策略,通过外交手段将其他国家纳入联盟,共同抗衡晋楚。

这一策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楚国和其他国家形成了紧密的联盟,最终使晋国遭受挫折,势力逐渐减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交手段的运用在战争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故事四:齐桓公的变法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推行了一系列变革,称为“齐桓公的变法”。

他废除了世袭制,改为任贤制,使得国家重用人才,并打破了封建体制的束缚。

此外,齐桓公还积极推行农业发展,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他的变法为齐国的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上故事只是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历史事件的一部分,这些事件和故事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和战争,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培养出了许多伟大的人物。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上发生了许多精彩纷呈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变革,也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些春秋战国历史上的经典故事。

故事一,管仲与齐桓公。

管仲是齐国的一位贤相,他在齐桓公的统治下,改革了齐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使齐国成为了当时的强国。

管仲和齐桓公的关系也是非常著名的。

管仲在齐桓公面前说,“君不可以不知,臣不可以不言。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忠诚赢得了齐桓公的信任,成为了齐国的实际统治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贤臣的忠诚和智慧可以对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故事二,孟尝君与齐国公主。

孟尝君是齐国的一位贤臣,他在齐国做官的时候,娶了齐国的公主。

有一次,齐国发生了灾荒,孟尝君向齐国公主建议说,“国家灾荒,百姓饥饿,我们应该拿出一部分粮食救济百姓。

”齐国公主听了孟尝君的建议,果断地将自己的私人仓库的粮食拿出来救济了百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贤臣的力量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一个善良的公主可以影响整个国家。

故事三,荆轲刺秦王。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争斗不断,其中最为强大的是秦国。

荆轲是楚国的一位勇士,他为了报国雪耻,决定刺杀秦王。

他化装成秦国的使者,携带着一把匕首前往秦国。

在秦王的宫殿里,他见到了秦王,但是被秦王的侍卫发现了。

最终,荆轲被抓住,但他的勇气和报国的决心,成为了后人传颂的故事。

故事四,孙膑和庞涓的兵法较量。

春秋战国时期,兵法是各国争霸的重要手段。

孙膑和庞涓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们曾经在兵法上进行过一次激烈的较量。

孙膑用“连环计”和“反间计”等计谋,战胜了庞涓,成为了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谋略在战争中同样重要,军事家的智慧可以左右战争的胜负。

以上就是一些春秋战国历史上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

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变革,也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勇气,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上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故事,其中有些悲壮,有些激动人心。

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1. 孟尝君刺客事件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田文的贵族,他得知自己的两个儿子不是亲生的,于是派人暗杀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此事被齐国的明君孟尝君得知后,孟尝君决定为田文的两个儿子复仇。

他找到了刺客将田文刺杀,然后又找到了一个叫喜连哥的刺客将杀害田文两个儿子的刺客也刺杀了。

这个故事反映了孟尝君对正义的坚持和对百姓的关怀。

2. 韩非子与李斯的相遇韩非子和李斯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有一次,韩非子和李斯在赵国相遇,李斯说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并向韩非子发起了挑战。

韩非子回答道:“君治百姓如治沼泽,不可以举激坤,但令其培之既繁,而水患竭矣。

”李斯听后,不禁感叹:“了不起!”这个故事反映了韩非子和李斯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也体现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尊重。

3. 白起与王翦的兵法比拼白起、王翦都是秦国的名将,他们在战国时期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有一次,两人在秦王的面前辩论兵法,白起说:“战争应该迅猛果断,才能速胜。

”王翦认为:“战争应该先设局,精心策划才能取胜。

”秦王听后,下令两人各领兵三千,进行实战较量。

最终,白起以迅猛果断的战法取胜,但王翦也因其严密的计谋而获得了秦王的赞赏。

这个故事展示了白起和王翦在兵法上的不同见解,也表现了两人的智谋和勇气。

4.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孟子和荀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们在道德伦理、政治理论等方面有着不同观点。

有一次,孟子和荀子在齐国相遇,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性本善,要以仁义为中心,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严刑峻法,以约束人性的恶。

这场辩论激烈而深刻,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的多样性。

5. 孙膑与庞涓的兵法较量孙膑和庞涓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他们曾在齐国为齐王效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从上古的女娲传说到现代的改革建设,每一个故事记录了一个国家历史性的成败与荣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一:屈原投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楚国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楚国的大夫屈原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专听接受秦国张仪贿(huì)赂(lù)过的靳尚和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受秦王的骗,到秦国去,被扣押在咸阳,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国。

太子横立为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兰这批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的人。

屈原担心楚国要亡在这批人手里,心里非常苦闷。

他不断地劝楚顷襄王远离小人,收罗人才,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争气,替先王报仇。

靳尚、公子兰就怕楚顷襄王反抗秦国,自己不能过好日子。

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非拔去不可。

他们勾搭起来在楚顷襄王跟前说屈原的坏话。

楚顷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给排挤出去,他简直要气疯了。

他不想吃,不想喝,憋着一肚子忧愤没处去说。

他在洞庭湖边、汨(mì)罗江(在今湖南东北部)上,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

他面容憔悴,披头散发,骨瘦如柴。

有个渔父劝他:“你何必这样呢?楚国人哪一个不知道你是忠臣!你为什么不跟世人一样呢?”屈原说:“国王他们是糊涂人,只有我清醒啊!我伤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国弄到这个样儿,我心里像刀割一般。

我怎么能够眼看着国家的危险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

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国家大事我没法儿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大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

我痛苦得真要疯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着这样的想法,经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历史故事)。

他看到恨秦国抢楚国的土地的人民,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地,还是经常受冻挨饿,生病没钱医,死了没钱葬,遇到天灾人祸,就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春秋战国历史小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小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小故事
故事一:管仲与桓公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智勇双全的相国,名叫管仲,他胸怀大志,聪明睿智。

管仲曾经力劝当时的桓公停止与鲁国交战,并提出了“以德化人,以信立国”的政策主张。

桓公接受了管仲的建议,开始进行内外政犯的改革,并派遣使者前往各国游说,并用礼物和言辞来安抚各国。

渐渐地,齐国的声誉逐渐恢复,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管仲以他的智慧使桓公的统治能力大大提升,齐国的繁荣也得以延续。

故事二:孟子辩才
战国时期,中国破碎成了七个列国,战争频繁,争夺领土不断。

这时,有一位孔子的学生,名叫孟子,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辩论家。

孟子善辩,他常常用智慧和理论来控制局面。

有一次,孟子和其他列国的学者们一起参加了一个争辩大会,大家都向孟子发起挑战,希望能够战胜他。

然而,孟子始终能够以自己的逻辑和推理将他们推翻。

最终,其他学者们无法再找到理由和论据与他对抗。

孟子的辩才也因此名扬天下,成为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故事三:荀子与养猪
战国时期,有位名叫荀子的思想家兼政治家,他喜欢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阐述自己的理论。

有一次,荀子在一个宴会上被问到行政管理的问题,荀子表达了他的观点:“一头燕雀飞过,你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观察它呢?”大家都纳闷不已,荀子解释说:“如果你就是普通的观察者,你只会觉得它很普通,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养猪的人,你会觉得非常可贵。


这则小故事意味深长,荀子用它来说明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才能够得出更全面和深刻的见解。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1、城濮之战:晋文公于二十年(公元前632年)初,率军由棘津(今河南滑县西南)渡河,进攻附楚的曹、卫,企图诱楚来援以解宋围。

正月占卫五鹿(今河南清丰西北),二月进至敛盂(今河南濮阳东南)与齐昭公会盟,都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北)的卫人逐其君降晋。

三月攻占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

但楚军不受调动,反而加紧围攻商丘。

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用先轸建议,利用秦、齐“喜贿怒顽”的心理,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

一面让宋重贿秦、齐,请两国出面求楚退兵,一面分曹、卫之地与宋,坚其抗楚决心。

商丘未能攻下,而曹、卫之地又被晋送于宋国,楚因而拒绝退兵。

秦、齐遂出兵助晋,形成三强联合对楚的战略格局。

楚成王见形势不利,恐秦乘机攻其后方,退至申邑(今河南荥阳西北),并令围攻商丘和缗邑以及占领谷邑的楚军撤回。

但围攻商丘的主将子玉,骄傲自负,坚请与晋一战。

楚成王决心动摇,同意子玉建议,但又不肯全力决战,仅派王室亲兵600人增援子玉。

子玉派人与晋交涉:如晋许曹、卫复国,楚即解宋之围。

晋国君臣认为形势有利,希望决战,但恐不允子玉条件,将遭宋、曹、卫三国仇恨。

于是一面暗许曹、卫复国,劝其与楚绝交,一面扣留楚使臣以激怒子玉。

子玉果怒而求战,率军进逼陶丘。

晋文公为疲敝楚军,诱使子玉轻敌深入,以便在预定战场与楚决战。

遂退避三舍(一舍为15千米),至城濮与秦、齐军会合。

四月初一,楚军进至城濮,初二,双方对阵。

晋军在秦、齐军声援下配置为上、中、下三军;楚军以陈、蔡军为右军,申、息两军为左军,主力精锐为中军。

晋统帅先轸下令首先击溃较弱的楚右军;并让晋上军佯退,于阵后拖柴扬尘,制造后军已退的假象,以诱楚左军进击,使其暴露侧翼,尔后回军与中军实施合击,又将楚左军击溃。

子玉及时收住兵力,方免于中军败溃。

楚军退至连谷(今河南西华境)时,子玉自杀。

此战,晋文公及先轸等,决战前充分运用外交谋略,是由实力制胜向谋略制胜的转折点;决战中,晋军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示利诱敌,在战术上也有所发展。

春秋战国时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的故事1、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

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

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

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

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

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

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

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

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

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

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2、指鹿为马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权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

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

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使用该成语形容一个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3、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4、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1、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不止一次在城中上演用烽火向诸侯求救的闹剧。

后来真到犬戎进攻西周,燃起烽火的时候,被多次戏弄的诸侯都不来救援,结果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杜至此后诸侯各自为政,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不断的局面。

烽火戏诸侯是一个自取灭亡的超级游戏。

2、伯乐卖马出自《战国策·齐策·苏秦为燕说齐》,苏秦前往齐国游说齐闵王,为利于游说成功,他先到稷下学宫拜见了齐王的贵宾淳于髡。

苏秦向淳于髡道:“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 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今臣欲以骏马见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

”这是苏秦初次拜见齐闵王时的故事。

苏秦为了在初次见到齐王时给齐王一个最佳印象,特意贿赂齐国名人淳于髡,让其引荐求见齐王,权充自己身价的伯乐,为游说成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果然,苏秦受到齐王的热烈欢迎和极高的礼遇。

在一些岗位求职,大宗生意交易方面,这种操作是最普通不过的了。

3、尊王攘夷齐桓公成就霸业,是倚重了管仲的辅佐,实行了“尊王攘夷”的称霸政策。

春秋时期,天下共主周天子失去至尊地位,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诸侯臣服,以至社会动荡,天下战争不断。

齐桓公继位前,管仲是齐桓公政敌公子纠的手下,为助公子纠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前嫌拜其为相,实施军政改革,得以富国强兵。

齐桓公还听从管仲的主张,打着“尊王攘夷”拥护周王室的旗号,天下诸侯臣服,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霸于诸侯的政治理想。

给天下带来一段时期的安定局面。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称霸的成功范例,被后人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遂衍生了很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

春秋战国的寓言故事

春秋战国的寓言故事

春秋战国的寓言故事自从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就显出别具一格的文学意味。

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春秋战国的寓言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战国的寓言故事篇一:杞人忧天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塌地陷,自己没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有个人看他这样忧愁,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气积聚在一起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在天的中间,怎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呢?”那人忧天的人听了,又说;“如果天是很厚的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会掉下来吗?”前来开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都是会发光的气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

”那个忧天的人又问:“如果地陷塌了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回答说:“大地是土块积聚而成,它充塞四野,无处不有,你在它上面随便行走、跳跃,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么担心它会陷塌呢?”那人听了朋友的话,如释重负,非常高兴;那个前来劝他的人放下心来,也很高兴。

春秋战国的寓言故事篇二:南辕北辙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

’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好。

’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

’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

’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

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春秋战国的寓言故事篇三:画蛇添足楚国有一个人举行祭祀典礼。

行完了礼,把一壶酒赏给他家里的几位客人。

客人们商量道“这酒几个人喝嫌少,一个人喝,有余。

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成了谁就喝酒。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20则_历史典故素材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20则_历史典故素材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20则战国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战国的历史典故20则,欢迎大家阅读!1、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关于春秋战国的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的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的故事历史文化是科学、哲学、艺术等的综合,既是对过去的记录,也是对未来的启示,其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关于春秋战国的故事篇一:赵奢智谏平原君赵奢担任赵国的田部吏时,负责征收农田租税。

可是,赵王的儿子平原君依仗自己的显赫地位,不肯向国家纳税。

这件事在赵国反响很大,大家都想看赵奢的热闹。

如果对付不了平原君,赵奢的税官也就当不下去了。

赵奢命人把平原君家的管事找来,管事根本看不起赵奢:“天下都是赵家的,平原君交不交税,你赵奢管得着吗?”“不错,天下是赵家的,”赵奢的说话声音并不高,却很有力量,“可是,你知道交税的规定是谁制订的?”“当然是赵王制订的。

”管事轻蔑地说。

“那么,你知道不交租税有什么罪呢?”赵奢问道。

“不知道!”管事不耐烦起来,“快别罗唆了,我要走了。

”“抗拒国法,不交租税,该当何罪?”赵奢大声地问左右的幕僚。

“杀!”幕僚们齐声回答。

“你赵奢敢吗?”管事不以为然地说。

“我敢!”赵奢令刀斧手把管事推出去斩了。

接着,第二个管事又被叫到赵奢衙中,还是不肯交税,又被赵奢杀了。

一连杀了平原君家9 个管事。

消息传到平原君那里,平原君咬牙切齿大骂赵奢,一定要杀他以泄心头之恨。

赵奢知道平原君要杀自己,就自个儿走到平原君的府上,说:“我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其中包括维护你平原君的前途。

”平原君说:“你一连杀了我9 个管事,还是为了我好吗?”赵奢解释说:“你在赵国是地位很高的公子,如果我纵容你家不按法交税,大家一定要争相仿效,赵王制订的国法就没有威严了,国库也就日益空虚。

这样必然遭到其他国家的侵略,赵国轻则损兵割地,重则遭到覆灭。

如果没有了赵国,怎么还会有你平原君的一切利益呢?相反,如果你能带头按国法交税,赵国上下都会令行禁止,国家就会强盛,赵国就会巩固。

你平原君的势位富贵,就不会受到一丝一毫的损失。

两者比较,到底怎样做对你有利呢?”平原君听到这里,完全理解了赵奢的忠心,立刻补交了税收,又把他推荐给赵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以下是白话文为大家整理的20个春秋战国的小故事,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图穷匕见: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

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

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惊,猛地挣脱。

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2、卧薪尝胆: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

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0、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1、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天运》:说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

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

西施有个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时候,总是用手按着胸口,皱紧眉头。

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

正巧,迎面走来一位叫东施的丑姑娘。

东施看见西施皱着眉头,用手接着胸口在笑,觉得样子十分好看。

于是,就照样模仿起来。

东施本来没有胸口疼的毛病,却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头也照样紧皱起来,自以为这样就美丽了。

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

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

李白就有: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12、白虹贯日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

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

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

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

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

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13、呆若木鸡《庄子达生》: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

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几天,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

”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

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

14、班荆道故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

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

”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

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将要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

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攀谈返回楚国的事情)。

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15、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

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晋卿内讧中(所指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

苌弘死于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

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

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

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

16、刺股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

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

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

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

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17、操刀伤锦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

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

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如果“以政学者”,那就是拿“政”去开玩笑,这是对“政”的不负责任,这将给“政”造成危害。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

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

后人“操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

18、楚幕有乌出自〈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

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

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

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19、丁公凿井出自《吕氏春秋察传》: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

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

20、大义灭亲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

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

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

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

《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

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