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Word版含解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2011年1月12日,孔子青铜塑像在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落成。
该塑像由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创作,高7.9米,石头基座高1.6米,总高为9.5米,基座上有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为塑像题写的“孔子”二字以及孔子的生卒年代。
塑像正对东长安街,“孔子”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衣饰简洁,身体左侧佩戴有一把宝剑,让人感觉是一位耄耋智者。
塑像与国家博物馆及附近的天安门广场,在文化场景上的高度呼应,衬托出中华民族伟大哲人的风采神韵。
在天安门广场附近为孔子塑像有何意义?提示: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价值观,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在天安门广场附近为孔子塑像,体现了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可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诸侯国__________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重大变化。
__________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__________讲学,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__________、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二、主要派别及主张1.儒家(1)孔子:①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强调统治者要__________,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的__________,主张“克己复礼”。
②首创私人讲学:主张“__________”,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__________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①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__________”,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__________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__________”,要实行__________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程朱理学教学设计
-例如,在评价朱理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辩论,一方从正面阐述朱理学的积极作用,另一方从反面分析其局限性。
4.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朱熹及其思想。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朱理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总结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如“格物致知”、“诚实守信”等,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阐述。
2.选择一个朱熹的经典故事或案例,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朱熹思想,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
3.阅读朱熹的《朱子语类》或《近思录》等著作,选取一段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解读,并阐述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3.通过回顾已学的儒家思想,如孔子、孟子等,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系统地介绍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以及朱理学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朱熹的生平事迹:介绍朱熹的成长历程、学术成就以及他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2.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
a.格物致知:阐述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以及这一观点在古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化对朱理学的认识,提高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如诚信、勤奋、担当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文化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作业完成后,进行自评和互评,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历史必修三第一、三单元复习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三单元复习学案制作人:高二历史备课组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及复习目标】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2.理解儒墨道法各学派的思想核心及在当时的地位;3.对比此时期中外历史思想的不同;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复习目标:1.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特点,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2.分析董仲舒新儒学在汉武帝以后能够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原因;考点三:宋明理学复习目标:1.了解宋明理学形成的时代背景;2.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考点四: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复习目标:1.了解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发展活跃的原因;2.理解李贽及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分析其共同点;3.对比此时期中外历史思想的不同;【考查方式】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基本都以史料方式呈现,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单元框架】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高频考点及复习目标】考点一:四大发明复习目标:了解四大发明的发展历程,认识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考点二:古代文学成就复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程,认识其特点;2. 理解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考点三:汉字的演变、绘画艺术与京剧复习目标:了解中国书法的种类、国画发展历程及艺术特色、京剧的发展历程;【考查方式】题目设计一般以选择题为主【单元框架】【拓展练习】一、选择题1.(2016•新课标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重点: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
(2)政治上:原来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教育、学术上: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讲学,也开始接受教育。
2.代表人物(1)道家学派的老子和(2)儒家学派的孔子、和。
(3)墨家学派的。
(4)法家学派的。
3.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2)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百家争鸣”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的不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形容数量多。
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数十个思想流派。
“争鸣”指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 A.政治运动B.启蒙运动C.思想文化运动D.思想解放运动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政治思想: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主张“”。
②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③希望恢复西周的,主张“”。
(2)教育思想:孔子首创,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1)政治思想: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
(2)民本思想:孟子提出“。
”(3)伦理观:孟子提出“”,主张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行。
3.荀子(1)政治思想:荀子主张实行“”和“”,强调以德服人。
(2)民本思想:荀子提出“”,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的巨大。
(3)伦理观:荀子提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早期儒学的评价(1)创立:春秋晚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儒家思想”的短文,要求如下:
-短文需包括对儒家思想核心观点的理解,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字数在500字左右,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实例,阐述儒家思想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但对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认识不够深入。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对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解不够全面,容易混淆。
3.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儒家思想中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3.尊重不同的思想观点,学会包容与理解,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掌握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重点掌握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观点。
3.分析比较儒家与其他学派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的传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学案
第3课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背景△读杜牧的诗《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1、、盛行 , 儒学发展受到挑战 , 出现危机。
2、出现“三教合一”和“三教并行”现象△在古代,人们把、和儒学并称为“三教”,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教”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D )A.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儒学吸收和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B.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C.唐朝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即尊道、礼佛、崇儒D.“三教合一”主张的提出,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对“三教合一”的理解,正确的是( C )A. 和儒学融合到之中,和儒学消亡B. 和儒学融合到之中,和儒学消亡C.“三教合为儒”,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和的理论,和依然存在D. 和融合到儒学之中,和消亡3、儒家学者试图复兴儒学△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是( A )A.韩愈B.程颢C.程颐D.朱熹二、代表人物、程朱理学主要思想观点万物的本原(世界观)二程天理 , “人伦者, 天理也”“君臣父子 , 天下之定理”陆王程程南宋人阳明颐朱熹颢(北宋人,兄弟俩)南宋人明朝人理学集大成者心学集大成者学代表人物△阅读“学思之窗”提供的材料,回答“学思之窗”提出的思考题:学习也应该一个知识一个知识地把握,日积月累,融会贯通。
△下列关于程朱理学的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B )A.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B.明朝以后,程朱理学成为久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C.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D.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2、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本课知识网络三魏晋南北朝:宋天理是万物本原理心二教合一隋朝:儒学家主张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唐朝: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明理学,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陆九渊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学程朱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国家与社会发展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农耕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 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特点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入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意义和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好奇和兴趣2. 传授知识- 讲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3. 深化理解-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探究中国古代社会中农耕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 拓展应用- 组织小组讨论,探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魅力5. 总结反思-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四、教学手段- 讲授- 小组讨论- 小组活动- 归纳总结五、教学评价- 听课、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 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批改小组活动作业,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历史转折第三节: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一、教学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二、教学内容- 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导火索- 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提出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2. 传授知识- 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导火索- 解读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3. 深化理解-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探究辛亥革命在国际背景下的意义4. 拓展应用-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辛亥革命时期的角色与情境- 设计小组展示,让学生展示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5. 总结反思- 归纳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四、教学手段- 讲授- 角色扮演- 小组展示- 归纳总结五、教学评价- 听课、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 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小组展示中的表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重点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2.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讨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以及其在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主张。
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3.教师引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如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思想繁荣等,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百家争鸣”的概念,然后详细讲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核心思想。
c.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有哪些积极意义?
2.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教师引导:在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邀请部分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a.请简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核心思想。
2.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总结。
3.教师引导: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短文,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短文,要求800字左右,重点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观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b.请举例说明“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碰撞。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 学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参考答案】
(1)公信力高。
“仁”与“礼”,德治,“有教无类”等。
(2)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继承、发展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人性本善”“君轻民贵”,主张施行“仁政”。
(3)观点一,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还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观点二,荀子不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人性本恶”,主张压制人的欲望。
他的某些思想与法家相近,他的学生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等。
(言之成理即可)
AABD。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课标标准】1、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重难点】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2.儒家思想的形成【自主学习】1、出现的社会原因:(1)政治经济大变动,活跃,受重用,提出本阶级或政治派别的主张。
(2)教育、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出现诸子百家。
2、代表人物及成果:(1)学派与代表:道家学派的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法家学派的商鞅和。
(2)成果:各派互相,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彼此,形成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
3、历史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学:(1)思想核心是要待人宽容,即“”。
(2)强调统治者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恢复周礼,主张“”。
(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儒家的代表:(1)孟子:主张“”,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的民本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主张“仁义”和“”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强调以礼乐使人向善。
(3)和吸取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来改造儒家思想,使其体系更加完整,更适合社会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创始人,认为“”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主张“”,认为世界是“”(2)庄子:万物是相对的,主张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2、法家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主张,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极大地提高了君权,迎合建立国家的需要。
重难点探究: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学术变革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面对社会剧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方案(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新旧社会交替);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培养了大批人才阶级: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二、学情分析:1.普通高一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
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这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关。
带领学生回忆知识: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荀子、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儒学陷入低潮,那汉朝会采取哪家思想呢?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一、从“无为”到“有为”汉初形势:材料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学生总结归纳: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那么什么措施呢?(休养生息,与民休息,)这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课本8页,学生指出‘老师讲解’)问题:汉初积极“无为”取得一定效果,有没有隐患呢?图片:“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激发学生兴趣材料展示: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晁错《论贵粟疏》隐患: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过渡:国力昌盛时,面临问题汉武帝采取“有为”还是“无为”措施?(有为)汉武帝“有为”措施:推恩令、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设身处境:如果你作为汉武帝:“有为”的措施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但哪家思想可以为“我”所用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加以分析)指出董仲舒杂糅其他思想的新儒学指出新儒学“新”在哪里。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学案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学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作用,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脉络。
2、分析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了解儒家思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观点,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自学要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论诘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社会原因:(1)经济上:。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3、主要流派及代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
学派很多:三教九流。
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
还包括兵家、纵横家、杂家、阴阳家、名家和小说家等十个主要学派。
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明确目标——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学习目标】一、单元线索:两条线索一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地位的变化以及内容的完善。
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历年高考重点:孔子与老子的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和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从综合性角度来看,应结合具体历史背景考查基本思想主张(即为什么会在那一段历史时期形成特有的思想主张)。
【单元重点知识——学生记忆、展示】1、孔子思想体系的内容有哪些?(分层次、标序号说明)其核心内容是什么?2、列举孔子典籍.3、如何评价孔子?4、老子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些?其地位影响如何?(分层次、标序号说明)5、列举战国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地位。
6、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7、简要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有哪些?8、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哪些重要意义?9、儒学为什么在汉代被确立为正统思想?10、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哪些特点?1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2、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有何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义)1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概括宋明理学的主要主张。
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是在。
14、如何评价宋明理学?15、简要分析明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有哪些?16、“异端”思想家李贽的主要主张有哪些?17、明末清初三大家都有谁?请说出他们各自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8、明清批判思潮有哪些进步意义?19、总结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未形成强大社会思潮的原因是什么?【思维拓展——教师精讲】20、17——18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带有早期民主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而大约同时代的欧洲法国,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导学案(有答案)第1课〝百花怒放〞局面的构成班级:姓名:小组:评价:【高考纲要】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怒放【学习目的】1.掌握诸子百家中儒、道、法、墨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念;2.经过自主学习、协作探求,经过资料进一步看法儒家思想的外延和百花怒放的影响;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效果。
资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表达。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以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
〞资料二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小人去仁,恶(乌)乎成名?小人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资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开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兴旺,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征;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明人才而论,那么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天文概述»请回答:(1)依据资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外延及其理想的政治。
(2)概括资料二中关于财富与品德的主要观念。
(3)依据资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明开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现代学术开展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从诸子百家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你所支持的观念,结合当今理想说明你支持的理由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士阶级生动并受重用。
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开展思想文明: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官方〞解析:第(1)问,依据儒家在君民关系的思想主张停止回答。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中学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l 知道诸子百家,相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l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l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l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体系中的作用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化历程,学习本单元,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清楚的相识,特殊是将古代思想家的主见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评价,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再将之与当今现实思想生活相联系,可使学生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3.本单元总体学习目标(1)学问与实力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演化历程,古代思想家的主见与对历史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分析古代思想家的主见,使学生相识到肯定思想文化是肯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育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实力.通过概括古代思想家的主见与前后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比较、概括和阐释,培育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实力.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培育学生辩证思维实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孟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等了解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培育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骄傲感和酷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在学习中应留意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扩高校生的学问面.4.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缘由与影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见和历史影响.教学难点: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改变;对儒学的评价(主动性、局限性).缘由是:一、因为是古代史,离现实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封建制度下的思想文化.二、从方法上讲,学生难以敏捷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方法和相关学科的学问评价历史事物,老师要实行问题教学和探究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相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二.教学内容支配(一课时)第一目: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化历程教学要点:1春秋时期孔子的主见与影响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主见与影响3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与影响4宋明理学的代表、主见和影响5明清时期批判思潮的代表、主见、影响其次目:儒家思想的地位改变与缘由教学要点:春秋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各时期儒学的地位改变与缘由第三目:如何正确相识对待儒家思想教学要点:1儒学的作用:主动性、消极性2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继承第四目:儒学的现实意义教学要点:1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意义3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4对为人处事的意义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导入设计:(1)多媒体播放图片: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台湾祭孔大典等(2)问题导入:2007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8年,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成为全球华人注目的焦点,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且在当今社会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则,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发展、演化的呢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意义呢2.出示课标要求.3.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化历程设问一:依据表格,概述儒学发展历程复习前5课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基础学问4.儒学的历史地位与改变缘由设问一: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儒学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与缘由l 1)、春秋战国:儒家思想被冷落l 2)、秦朝:儒家思想遭压制l 3)、汉代:儒家思想享“独尊”l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出现危机l 5):宋明:理学确立统治地位l 6)、明清:儒家思想遭批判l 7)、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l 8)、新文化运动: 儒家思想受抨击缘由:略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点出儒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地位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确定的,即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政治确定文化,文化反映政治.5.如何正确相识对待儒家思想设问一:阅读材料(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心集权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
第 1 课 “百花绽放”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花绽放”场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 认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其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前预习一、“百花绽放”场面的出现 1.原因(1) 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要改革。
(2) 阶级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其余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士)(3) 文化基础: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场面被打破,出现了 ,老百姓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个人讲学) 2.表现(1)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流传文化、发展学术为主旨的学者和思 想门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门派,被称为“ ”。
(诸子百家)(2) 代表人物门派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春商鞅、代表孔子 (春秋 ) 孟子、秋 )(战国 )墨子 (战国 )人物(战国 )庄子 (战国 )(老子、荀子、韩非子)3.影响(1) 互相吸取、交融,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系统。
(2)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运动)(3)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确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 知识点拨 ]“百花绽放”中的“百家”其实不是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门派多。
“争鸣”其实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其余主张绝对不一样, 而是不一样之中有其相同之处, 各家学说都是为了追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二、孔子和初期儒学 1.春秋时期孔子思想(1)思想核心:“ ”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仁)(2)政治主张 ①重申统治者要,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以德治民)②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使每个人的行为吻合礼的要求。
(克己复礼)(3)教育贡献:创始个人讲学,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场面。
(有教无类)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1)思想主张项目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伦理观孟子“德政”“”“性本善”“仁义”、提出“君舟民水”,重申人荀子“性本恶”“”,以德服人民公众的力量(民贵君轻、王道)(2)历史影响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系统更加完满,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历史必修三第1课学案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要求】1、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2、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3、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4、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知识结构】一、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
具体原因:(1)、经济上:崩溃,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瓦解。
(3)、阶级关系上:“”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上:从“学在官府”到“”, 兴起2、3、特点:互相诘难、又彼此、融合。
4、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3)、“百家争鸣”共同构造了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4)、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和的特点。
【课堂探究】探究一: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德”、“礼”?孔子等儒家学派的主张为什么在当时不被采纳?探究二:孔子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探究三:儒学思想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本章学完后别忘了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
【知识巩固】1、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穿衣服要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烂衣服也未尝不好。
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甲、乙、丙、丁各代表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2、“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课题:第1课孔子和老子一、孔子1、孔子其人(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的家、家和家,学派的创始人。
(2) 简历:名,字,国人,出生于家庭。
曾整理出、、、、、等典籍。
其思想主要保存在《》一书中。
2、孔子的思想·政治思想:(1)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和,主要内容是和。
(2)提倡“”【仁者爱人】(1)含义:要求统治者,反对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和体贴。
(2)目的(或意义):调整,稳定。
(3)途径;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做到“”。
【克已复礼】(1)“礼”是指。
(2)途径:为了实现“礼”,孔子提出“”的主张。
(3)评价: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一面。
【为政以德】即要求统治者,用教化百姓;在以治国的同时,逐步。
·鬼神观:主张对鬼神,把放在优先地位。
·教育思想(1)主张。
意义:使得到扩大,打破了官府的状况。
(2)主张。
(3)主张学习要、、、。
3、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1)在当时,后来逐渐形成,成为。
(2)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具有重要影响。
(3)被推崇为。
二、老子1、老子其人:(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家,学派的创始人。
(2)简历:姓,名,国人。
曾做过。
2、《道德经》又称,总计约字,是战国时期家学派整理思想的著作。
全书充满哲理和。
3、老子的思想:.哲学思想(1)提出“”的思想(这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老子的“道”是指的、无所不包的;是凌驾于之上的天地万物的;“,”。
(2)包含着思想(这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部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包括:事物都有的双方;矛盾双方可以;“守静”可以“”.政治思想:倡导“”。
4、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
对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1、经济:铁器和牛耕推动了迅速发展。
2、政治:崩溃,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3、阶级:的崛起4、文化: 兴起,学术下移。
二、战国诸子百家(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孟子其人:孟子,名,是战国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他和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一书。
(2)思想主张.政治思想A.建立学说;B.提出“”主张仁政学说,即要求统治者。
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
.人性论方面:主张说.义利观方面:孟子倡导“”;他强调;要求人们应具有“”。
(3)孟子思想的影响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唐代以后,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称为“”。
2、荀子(1)荀子其人:荀况是战国时期的另一重要代表,名。
(2)思想主张A.天人关系方面:提出“”和“”的命题。
这里的天是指客观存在的;“天行有常”就是指自然界运行有自己的,不以人的为转移;“制天命而用之”是指人可以发挥自己的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B.人性论方面:主张“”C.政治思想:认为治国应以为主,“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杂取。
荀子的学说被视作儒家的;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驹哟欧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1.墨子其人:墨子,名,战国时期国人,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创立了严密的组织,成员被称为。
墨者团体的领导人称。
2.思想主张“”;“非攻”;“尚力”;“”、“节葬”墨子的“兼爱”与孔子“仁”的区别:孔子的“仁”是以为基础的,是有的爱;墨家的兼爱是的爱。
3、墨子思想的影响:墨子的思想代表了,特别是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
但到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三)、庄子与道家1.庄子其人:庄子,名,战国时期道家的的主要代表。
2.思想主张(1)提出“”的观点。
“”的典故,就是对“齐物”的观点的形象说明。
(2)提出“”的人生态度。
(3)认为天与人“”。
这里的“天”是指,“人”是指。
人必须顺从。
(四)、韩非与法家1.韩非其人: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1)主张、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的国家。
(2)认为社会,主张。
3.韩非思想的影响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
(五)、孙膑与兵家1.孙膑其人孙膑是战国时期家的代表人物,国人。
他的军事思想被编为《》一书。
2.军事思想孙膑强调要懂得,他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的作用,三、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1)诸子百家在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家的和、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盛行的背景:西汉初年,,。
统治者实行政策。
2、主要内容:指家学说中的两派——学说和学说,包括两个方面——和。
3、特点: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理论,同时又兼采、、、、等各家学说。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是“”的哲学观。
4、影响:使西汉初社会。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随着,,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的需要。
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套的新理论体系。
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事业。
2、汉代儒学的特点:是董仲舒以为基础,融合、以及思想而形成的新思想体系。
3、董仲舒新儒学(1)主要内容:其基础是学说。
认为,进行统治。
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
(2)积极作用:对于,有积极的作用。
这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
也有限制的目的。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儒学在政治上占据,有利于巩固和打击。
儒学确立了在中国。
第4课宋明理学一、理学兴起的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
2,唐宋时期,“”弥漫社会各个领域。
3,儒学更新身受、的影响。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1、理学的兴起到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或为核心的家观念系统,被称为“理学”。
2、程朱理学·代表人物:、兄弟和。
其中,成为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1)是世界的本原;(2)把握理要通过的方法;(3)存 ,灭。
·程朱理学的地位:元朝曾将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
3、陆王心学(1)陆九渊的思想:提出“”,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以求理的方法。
(2)阳明心学:核心是。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用三纲五常维系,压抑,扼杀人们的,产生了消极影响。
(2)重视,注重,,讲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突显的庄严,对塑造起了积极作用。
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一、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背景:1、经济:经济蓬勃发展,出现。
2、政治: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政治专制腐败。
3、思想文化:八股取士,文化专职。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1、李贽其人:号,福建晋江人,回族。
重要著作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等。
2、思想主张⑴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的绝对权威。
⑵主张自由发展⑶提出“”。
这一主张的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的存在,摇撼了的理论基础。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代表人物:、、。
(1)顾炎武:号亭林,江苏昆山人。
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
(2)王夫之:湖南衡阳人,人称船山先生。
代表作有《读通鉴论》等。
(3)黄宗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
著作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2、思想主张:(1)提倡“”,主张为学应求务实。
(2)主张“皆本”。
明清之际,“工商皆本”学说被广泛提出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出现。
(3)批判制度。
(4)提出限制的理论和设想。
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建立自上而下的。
3、影响:(1)对造成强烈的冲击。
(2)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
儒家思想一、儒学发展的阶段特征:1、时期,孔子提出“”和“”的学说,奠定了儒学的思想基础。
2、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系统的“”学说,提出“”的主张。
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的思想,认为治国应以为主,主张。
3、代,董仲舒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思想,又增加了“”、“的思想。
4、代,“二程”和朱熹在继承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佛、道两教的合理成分,确立了一个以“”或“”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
5、明清之际,、和三大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的主张。
二、儒家思想在各个时期地位的演变及原因: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一、天文学成就(1)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的记载。
中国古人还对、和进行记录过。
(2)战国时期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专著,书中的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2、天体测量:(1)张衡科学家。
他发明了,关于的见解比西欧人造1000多年,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
(2)僧一行代著名天文学家。
创制了,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
还主持实测了的长度,并制成了。
(3)郭守敬代天文学家。
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比欧洲早多年。
还主持了全国的天文和工作,测定的和的交角值极其精确。
编制的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1、南北朝时期的《》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作者是北朝的。
该书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
2、代王祯的,重点放在方面。
3、代徐光启编写的,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参照知识。
徐光启被誉为。
五、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1、造纸术:(1)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
(2)东汉,改进造纸术,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2、印刷术:(1)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朝雕版印刷的。
(2)时,毕昇发明了,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以后又传到。
3、火药:(1)代,人们在时发明了火药。
最早关于火药的记载见于唐初的《丹经》。
(2)五代和时,火药广泛应用。
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4、指南针(1)指南针在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
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发明了指南仪器——。
(2)时发明了,并应用于航海。
世纪时,指南针传入西欧,在中起了重要作用。
附: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1.政治:。
2.经济:。
3.文化:。
4.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