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意地栖居第4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一课件语文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意地栖居4中国现代诗二首(一)再别康桥》1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质课评比
创 作
时光。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 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
背 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景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
介
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
绍 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字音注释:
河畔(pàn) 青荇(xìng) 榆阴(yú) 长篙(gāo) 漫溯(sù) 斑斓(bān·lán) 笙箫(shēng xiāo)
作
徐志摩(1896—1931),徐志摩,现代诗人、散 文家,新月社主要成员, 1918年赴美留学,1920
者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
及 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
一王般勃离的别《诗送离杜别少的府是之人任,蜀这州首》李诗白离的别《的赠却汪不伦是》人, 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 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 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 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整体感知
每个诗节分别选一个词来概括诗意: 作别——金柳——水草(青荇)——潭水——寻梦 (放歌)——沉默——告别
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 娘。
诗人先写“轻轻的我走了”,后写“悄悄的我走 了”,试分析“轻轻”“悄悄”的妙用?“作别 西天的云彩”“不带走一片云彩”有什么深刻含 义? 隐喻诗人游历英国而一无所获,折射出一个进步知 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
为什么连用三个“轻轻的”?
感情温柔细腻,节奏轻缓,为全诗定下感 情基调。
寻满轻我那波但夏那 揉软 在悄我梦载轻轻河光我虫榆碎泥康悄挥?一的轻畔里不也荫在上河的一撑船我的的的能为下浮的的我挥一星走招金艳放我的藻青柔走衣支 辉了手柳影歌沉一 间荇 波了 袖长 ,, ,, , 默潭 ,, 里, ,篙 在正 作是 在 悄 ,, 沉油 ,正 不, 星如 别夕 我 悄 沉不 淀油 我如 带向 辉我 西阳 的 是 默是 着的 甘我 走青 斑轻 天中 心 别 是清 彩在 做悄 一草斓轻的的 头 离 今虹泉水 一悄 片更里的云新 荡 的 晚似,底 条的 云青放来彩娘漾笙的的是招 水来彩处歌箫康梦天摇草漫桥上溯的虹
高中语文(语文)必修1同步课件:第4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一) (共62张PPT)
3、第9这章 首扩声诗系统一调音共五节,从内容上看, 第1节: 总写死水的特点 第2—4节: 多个角度具体描绘死水的 特点 第5节:是全诗的总结,用议论的方式 揭示死水的本质。
感知第9小章 结扩声:系统调音
诗中的“一沟绝望 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 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 人抓住死水之“死”, 先写死寂、次写色彩, 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 的污臭、腐败,把“绝 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 尽致。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七子之歌——澳门 闻一多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中国现代诗二首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死
水
了解常识 诵读感知
闻一多
品味鉴赏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闻一多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清华圆的一多亭
闻一第多9章 扩(1声89系9统--调1音946),原名家骅,字友三,又改名一多。
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他是一名杰出的爱国诗 人、文史学者、民主战士。曾留学美国。早年参加新月 社,提倡新格律体诗,倡导“三美”主张,即音乐美、 绘画美、建筑美。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 质。代表作《红烛》、《死水》。
选用“翡翠”、“桃花”、“罗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高中语文第2单元诗意地栖居4中国现代诗二首一课件语文必修1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再别康桥》:徐志摩 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 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此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再别康桥》这首诗, 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 1928 年秋诗人重到英 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 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 象,如今他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 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心中久蛰的激情,于是诗人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词语 铁 guàn guàn 溉 狗 huān quán 骨 发 jiào xiào 喘 易错字 罐 灌 獾 颧 酵 哮 词语 长 gāo hāo 草 sōng 山 斑 lán lán 沧江 lán 言 易错字 篙 蒿 嵩 斓 澜 谰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3 .解词义 (1)漪沦:水上的波纹。 运用提示:该词现已不用,现常用“涟漪”。 (2)爽性:索性。 (3)招摇:文中指水草摆动。 运用提示:该词这一义项现已不用,常用意为“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 意 ”。 (4)斑斓:<书>灿烂多彩。
第二单元 诗意地栖居
课 序题 目 4
5
6
作 者 学习目标 ①理解两首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中国现代 闻一多/ ②体会两首诗中对诗歌“ 三美”主张的体现。 诗二首 徐志摩 ③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 (一) 主题。 ①理解《雨巷》中象征手法和回环复沓手法 中国现代 的运用。 戴望舒/ 诗二首 ②理解《寂寞》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卞之琳 (二) ③领会诗人所表达的对理想的追求和人生的 感慨,把握诗歌的主题。 ①体会两首诗歌在意象选取上的特色。 中国当代 曾卓/海 ②体会两首诗质朴的语言风格。 诗二首 子 ③懂得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的崇高和可贵, 树立生命宝贵、珍爱生命的理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意地栖居4中国现代诗二首(一)再别康桥》22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姚文峰【学情分析】《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浅。
而《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本课的学习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教材分析】《再别康桥》作为高中语文课本的必修课文,它的艺术之美人所共知。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
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学习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习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诵读全诗,赏析意象,品味情感;训练、巩固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提高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寻找意象,揣摩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意境美的再解读。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视频朗诵、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老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深入理解全诗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抓住关键字词句,点拨理清诗歌的脉络。
3、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探讨,准确的理解诗歌美之所在。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频、视频。
【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预备时间:《再别康桥》的视频朗读。
语言导入:自人类诞生以来,离别就是昊天之下的那轮古老的明月,伴随着人类告别蛮荒迈入文明的进程,见证着洒满古老驿道上的思念。
离别是渡口处夕阳下渐远的白帆;离别是客栈里遥望远方的背影;离别是踏向远方时,深情的回眸一望。
离别是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成为历代文人不断吟颂的对象。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和他一起触摸诗歌的灵魂,走近他深沉的爱恋。
设计意图:一开始,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和意境,感染大家的情绪。
【精】最新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意地栖居第4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一)学案语文版必修1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精】最新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意地栖居第4课中国现代诗
二首(一)学案语文版必修1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理解《死水》中象征手法和反讽手法的运用,体会“三美”主张,体会并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2.感知《再别康桥》细腻真切的情感美,理解诗人运用独具特色的意象来表情达意的妙处及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漪沦( ) ②剩菜残羹( )
③翡翠( ) ④油腻( )
⑤罗绮( ) ⑥发酵( )
⑦青荇( ) ⑧长篙( )
⑨浮藻( ) ⑩漫溯( )
⑪斑斓( ) ⑫笙箫( )
答案①yī②ɡēnɡ③fěi④nì⑤qǐ⑥jiào
⑦xìnɡ⑧ɡāo⑨zǎo⑩sù⑪lán⑫shēnɡ
(2)多音字
①似②鲜错误!
③泥错误!。
最新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意地栖居 第4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学案 语文版必修1(考试必备)
第4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 学习目标 1.理解《死水》中象征手法和反讽手法的运用,体会“三美”主张,体会并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2.感知《再别康桥》细腻真切的情感美,理解诗人运用独具特色的意象来表情达意的妙处及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漪.沦( ) ②剩菜残羹.( ) ③翡.翠( ) ④油腻.( ) ⑤罗绮.( ) ⑥发酵.( ) ⑦青荇.( ) ⑧长篙.( ) ⑨浮藻.( ) ⑩漫溯.( ) ⑪斑斓.( ) ⑫笙.箫( ) 答案 ①yī ②ɡēnɡ ③fěi ④nì ⑤qǐ ⑥jiào⑦xìnɡ ⑧ɡāo ⑨zǎo ⑩sù ⑪lán ⑫shēnɡ(2)多音字①似⎩⎪⎨⎪⎧ 相似.( )似.的( ) ②鲜⎩⎪⎨⎪⎧ 鲜.明( )寡廉鲜.耻( )③泥⎩⎪⎨⎪⎧ 软泥.( )泥.古不化( )答案 ①sì/shì ②x iān/xiǎn ③ní/nì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绮( )漪( )崎( ) (2)⎩⎪⎨⎪⎧ 揉( )糅( )蹂( )(3)⎩⎪⎨⎪⎧ 湄( )媚( ) (4)⎩⎪⎨⎪⎧ 篙( )蒿( )答案 (1)绮丽/漪沦/崎岖 (2)揉碎/杂糅/蹂躏 (3)湄公河/媚眼 (4)长篙/蒿草二、词语积累辨词填空斑斓·灿烂二者都有“非常好看”的意思,但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斑斓”指灿烂多彩,专指色彩。
“灿烂”指光彩鲜明耀眼。
①这些五彩________的玛瑙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②太阳出来了,天地间一片________辉煌。
答案 ①斑斓 ②灿烂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2)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2.课外名句——伤别离(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意地栖居4中国现代诗二首(一)再别康桥》213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质课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目标: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认识诗人,同时学会鉴赏现代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诵读诗歌的方式方法,同时学习通过“意向”分析方法来解毒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在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采用PK法,让学生为了小组荣誉能更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先要体会诗人从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再者要培养学生的爱校园爱国家的思想情感,最后通过同学之间pk,为了小组荣誉努力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刚进校园,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所以我采用配乐朗诵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感受语文的魅力;高一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不足,所以从“意向”分析这一点上来带这学生去解析诗歌,感受诗歌中的情感,交给他们直接的鉴赏诗歌方式方法;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校积极性不高,所以采用分组PK的方法进行教学,鼓励大家为了本组的荣誉努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三.教学的重难点:通过意向的分析来鉴赏诗歌,这是该堂课的重点,对于重点的突破,我采用讨论法,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诗歌中的“意向”,再对此分析,通过图画再现的方式把诗歌的美展现给学生。
对诗歌的朗诵技巧及诗歌情感的分析是该课的难点,我采用教师配乐范读,再让学生自己诵读,最后再由教师做点评来突破朗诵这一难点。
而结合着意向分析和设身处地的去感受诗人来掌握情感这一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PK模式:把班上同学分成四个大组,课堂里组员回答问题加分,最后评出优秀小组。
(二).导入:听过几组图片引出剑桥大学,同时引出诗人,提出问题,剑桥大学很美,给徐志摩留下了深深的回忆,而我们的学校也很美,同学们在里离开是会不会有不舍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爱校情感。
这样也有利于去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作者介绍。
通过PPT的展示给学生更多的对于徐志摩的了解。
同时引出写作的背景,1928年,诗人第三次去了母校又要离开时,心中感慨万千,情感爆发之余就写下这篇诗歌。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意地栖居4中国现代诗二首(一)再别康桥》20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自读诗歌,把握诗意。
2.理解三美,明确意象。
3.背景探幽,把握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的绘画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课(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2014年有部特别火的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剧中主人公为何以琛、赵默笙,不知道大家看过没?《何以笙箫默》之所以收视率高,在于导演所取得极富诗意的名字,大家能猜出来出自那一首是吗?学生回答(《再别康桥》)。
具体到诗句,是哪一句呢?生答(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正所谓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
也从侧面反映出《再别康桥》的影响力。
今天,我们一起赏析《再别康桥》。
(二)初读感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学生自读,理解诗意。
2.学生朗读,师生互评。
3.初步感知诗歌之美,美在何处?(音乐美、建筑美)(三)探究意象,把握情感(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首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即是通过景物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大家沿着诗歌节次找找都有哪些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清潭、康河……)让我们沿着这些意象开始寻美之旅。
1.第一节学习(1)教师诵读第一节。
(2)提问:我们所知道的都是与人告别,如:执手相看泪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什么这首诗歌却“作别西天的云彩”?(学生那探究思考)教师点拨补充:与物告别,是一种单方向的告别方式,目的在于突出自我的情感。
诗人在和他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进行对话,这种情感是隐藏在心头的秘密,大声喧哗是不合适的,只有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才能进入会议的氛围,才能沉浸在自我的情感之中,诗歌在清新之中略带伤感。
2.第二节学习(1)学生朗读。
(2)这一节最典型的特征是采用古典意象来表达情感,是哪个意象呢?(金柳)古典诗词中写柳的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达离别的不舍;“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正是“几条杨柳,沾来多少泪痕”。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意地栖居4中国现代诗二首(一)再别康桥》220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1《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科语文课题《再别康桥》课型教读课课时1课时学情分析《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普遍较少接触现代诗歌,对于现代诗歌的风格、意象以及作者的情感都比较陌生。
因此,通过诵读,抓住重点意象以及关键词语,学生能更快地进入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材分析《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在诵读诗歌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抓诗歌意象和关键词,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徐志摩的创作风格和写作背景;积累一些诗歌典型意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对母校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告别母校的离愁别绪。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意象的文化意义。
教学准备1.徐志摩的相关资料介绍及他人解读该诗的文章;2.徐志摩的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3.诗歌朗读的配图以及配乐。
4.课堂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解读诗歌的意象和重点词语,把握诗歌内容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写作法教师点拨归纳法预习任务1、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如网络),查阅并了解诗人徐志摩的生平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2、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是景物(意象)勾画出来。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的设计学生活动的预设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回顾书写离别的诗句,导入新课。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学生齐声朗读,说出不同的诗人笔下不同的离别情感通过回顾学过的离别诗,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减少学习本课题的畏难情绪。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意地栖居4中国现代诗二首(一)再别康桥》211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质课
沉夏悄但 默虫悄我 是也是不 今为别能 晚我离放 的沉的歌 康默笙, 桥,箫 !;
不我正悄 带挥如悄 走一我的 一挥悄我 片衣悄走 云袖的了 彩,来, 。;
7、诗人先写“轻轻的我走了”,后写“悄悄的我走了”试分析 “轻轻”“悄悄”的妙用?“作别西天的云彩”“不带走一片云彩”
有什么深刻含义?
由于诗人对康桥无限依恋,百般珍惜,不愿其完整受 到人为损伤,不愿其纯洁受到半点污染,不愿破坏这种心 境和氛围,故用轻轻和悄悄。诗人“作别西天的云 彩”“不带走一片云彩”,意在告白“康桥理想”的破灭, 隐喻诗人游历英国而一无所获,折射出一个进步知识分子 的苦闷与彷徨。
⑹诗人固执地寻找着 “彩虹似的梦”,希望在“星辉斑斓里放
歌”,但为什么又不能放歌呢?
①自己心中的“康桥理想”已经幻灭,物是人非,无限的惆怅。 1927年,梦想破灭,与小曼不合。
②马上就要再次离开康桥,离别时的不舍压得诗人无法放声高歌, 最后只能 “悄悄” 离去,微妙的苦闷尽在不言中。
⑺此时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第五、六两节在朗读时该如何处 理?
8、你能说说这首诗的主旨吗?
通过描绘意象,包含诗人的惆怅和眷恋难舍之情, 也微妙地展露了诗人因“康桥”理想破灭而无限哀伤的 情怀,表达诗人渴望回到自然,恢复人的天性的感情。 既有飘逸洒脱,又有无奈和怅然若失;既有达观,又有 一丝人生的悲哀,引入回味无穷。
1921年春天到1922年8月,徐志摩是在康桥度过的。康桥与乡 村邻近,自然景色极佳,他完全陶醉在其中了。他曾说:“在星光 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 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里星光与波光的默 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的前夕, 他曾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1928年8月他再度到英国,后经 印度回国。11月6日,船行在中国海上,写出了《再别康桥》。
高中语文第2单元诗意地栖居4中国现代诗二首(一)课时演练语文版必修1
4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漪.沦/罗绮.浠.水/稀.罕铁罐./登鹳.雀楼B.霉菌./菌.子发酵./哮.喘河畔./悍然挑衅.C.青荇./衍.射漫溯./朔.方斑斓./无耻谰.言D.笙箫./萧.索饶.恕/骁.勇不啻./瓜熟蒂.落解析:A项,yī/qǐ,xī,guàn;B项,jūn/jùn,jiào/xiào,pàn/xìn;C项,xìng/yǎn,sù/shuò,lán;D项,xiāo,ráo/xiāo,chì/dì。
答案:B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2)人们把图书馆当成“知识宝库”和“知识殿堂”,似乎对图书馆崇敬有加。
但它们离普通百姓很远,百姓往往。
(3)有人认为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学生多花一点钱也。
A.异曲同工敬而远之无可非议B.殊途同归敬而远之无可厚非C.殊途同归望而生畏无可非议D.异曲同工望而生畏无可厚非解析:“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
“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1)句应选“殊途同归”。
“敬而远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
“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
(2)句应选“敬而远之”。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还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3)句应选“无可厚非”。
答案:B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样美好的社会制度,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意地栖居第4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一)课件语文版必修1
《中国当代诗二首》 著名的“七月诗派”的代表诗人曾卓在经历人 生的磨难之后回望人生,写下了富有人生哲理的 《我遥望„„》,在遥望中告诉人们为人处世的真谛。 享有“北大三诗人”盛誉的海子,英年早逝,却为 后人构想了最美好的生活画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精读研析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多读厚积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第二单元 诗意地栖居
第4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 中国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主要指新 体诗。现代诗人闻一多先生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拍 案而起,慷慨激昂地怒斥国民党反动派及特务,义无 反顾地宣称:“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 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在《死水》中,他又给我们描绘了怎 样的黑暗社会呢? 康桥,是英国历史悠久的大学城,剑桥大学的所在地,更是诞生最 多诺贝尔奖得主的高等学府。现代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抒发了 对康桥浓浓的思念与热爱。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的所在地。1928年7月底的一个夏天, 徐志摩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 个人悄悄地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 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等待着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 新浮现在他的眼前。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 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于是当他乘船离开马赛 归国的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 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
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2)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意地栖居4中国现代诗二首(一)再别康桥》198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质课
板书设计:梳理感情线索 意境美:
意象
感情
云彩
难舍难分
金柳
欢喜、眷恋
回
青荇
对康河永久的恋情
环
潭水
将留恋融入康桥风光中
复
长篙、星辉
感情达到高潮
沓
云彩
深情眷恋
• 小结:纵观全诗,情由景生,景因 情活,情景交融,物我天成。诗人 把无限的眷恋与淡淡的悲伤都注入 了康桥的一草一木,星辉云彩。为 我们精心描绘了一幅依依惜别图, 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 学生自由读,教师提示:这首诗象一首 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腻的感情。节奏要 轻慢一点。 语气要舒缓、轻柔、低沉(特 别是:悄悄、轻轻、沉默)。
2、请欣赏flash动画及朗读
3、 叫学生单个朗读,根据朗读情况,教师指导朗 读。
感知情感美 思考: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课题:《再别康桥》
课件作者:梁红霞 工作单位:平罗中学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简历及其创作风格;把握诗歌意象,领会诗人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的意境美,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美,领 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问答欣赏法、探究式学习 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排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鉴赏二—五节
苏轼:“观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品读《再别康桥》可以感受到 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美好。
(新人教版)新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诗意地栖居 第4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学案 语文版必修1【提分必备】
第4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 学习目标 1.理解《死水》中象征手法和反讽手法的运用,体会“三美”主张,体会并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2.感知《再别康桥》细腻真切的情感美,理解诗人运用独具特色的意象来表情达意的妙处及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漪.沦( ) ②剩菜残羹.( ) ③翡.翠( ) ④油腻.( ) ⑤罗绮.( ) ⑥发酵.( ) ⑦青荇.( ) ⑧长篙.( ) ⑨浮藻.( ) ⑩漫溯.( ) ⑪斑斓.( ) ⑫笙.箫( ) 答案 ①yī ②ɡēnɡ ③fěi ④nì ⑤qǐ ⑥jiào⑦xìnɡ ⑧ɡāo ⑨zǎo ⑩sù ⑪lán ⑫shēnɡ(2)多音字①似⎩⎪⎨⎪⎧ 相似.( )似.的( ) ②鲜⎩⎪⎨⎪⎧ 鲜.明( )寡廉鲜.耻( )③泥⎩⎪⎨⎪⎧ 软泥.( )泥.古不化( )答案 ①sì/shì ②x iān/xiǎn ③ní/nì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绮( )漪( )崎( ) (2)⎩⎪⎨⎪⎧ 揉( )糅( )蹂( )(3)⎩⎪⎨⎪⎧ 湄( )媚( ) (4)⎩⎪⎨⎪⎧ 篙( )蒿( )答案 (1)绮丽/漪沦/崎岖 (2)揉碎/杂糅/蹂躏 (3)湄公河/媚眼 (4)长篙/蒿草二、词语积累辨词填空斑斓·灿烂二者都有“非常好看”的意思,但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斑斓”指灿烂多彩,专指色彩。
“灿烂”指光彩鲜明耀眼。
①这些五彩________的玛瑙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②太阳出来了,天地间一片________辉煌。
答案 ①斑斓 ②灿烂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2)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2.课外名句——伤别离(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常识积累
一、作者简介 (1)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原名闻家骅,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学者和民主战士。他强调新诗要具备“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 (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作品有诗集《红烛》和《死水》。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在昆明被国 民党特务分子暗杀。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赞扬闻一多:“我 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D.《死水》是格律体新诗,体式极严,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齐整。
E.诗人通过对死水的描述,表达了对旧中国的憎恶、愤怒和嘲讽。
解析 B项应为“具体细致的描绘”。 C项应为“表达了诗人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解析 答案
2.下列对《再别康桥》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全诗以“康桥”为线索,通过描写诗人回康桥的见闻,抒发了诗人对 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B.诗人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 C.诗人旧地重游,将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康桥美丽的景色里。 D.诗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成为被后世传诵的名句。 E.全诗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熟练地运用了写实的手法。
答案
7.《再别康桥》中特定的景物描写融合了诗人的哪些内心情感?请简要 分析。 答案 诗中特定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河畔、金柳,在水底招摇的 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笙箫和想象中沉默的夏虫。这些景物共同构成 了一幅宁静、清丽的图画,融入了诗人对母校康桥深沉的爱,表达了诗人对 往昔生活的憧憬与怀念,也表达了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这种情绪体现了人 类共有的一种情感: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这种情与景的 高度融合,物与我的浑然一体,构成了离别诗中特有的柔婉清新的意境。
蒿(蒿草)
二、词语积累
辨词填空
(1)彷徨·徘徊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徘徊:在一个地方来 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①业内人士认为,经过长期调控,目前全国楼价已“筑底企稳”,在明 年一季度前将继续在底部 徘徊 ,在价格方面无疑是出手的良机,但购房 者仍要保持理性,买房要考虑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②高考之后不彷徨,新华电脑学院助你走向IT发展之路。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 江南的雨,留客不说话;江南的雨巷,悠长而寂寥。雨巷中行走的姑 娘,撩动了多少人的情怀,牵引着多少人的目光。开创了新诗新纪元的 “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江南的雨巷里彳亍、寻觅、等待着,希望逢着一个 丁香一样的姑娘。 人生处处有寂寞,徐志摩的学生、新月派的代表 诗人卞之琳在寂寞的生命历程中回味着,感叹着……
(2)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 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他的诗,风格 欧化,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情感真挚、充沛,有《再别康桥》等 许多名篇传世。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二、背景展示
(1)1926年,闻一多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民不 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 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冷却了的爱和期望,奠定了《死水》 的深层根基。 (2)1921年,徐志摩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 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 的日子。《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 了一种含着淡淡的忧愁的离情别绪。
三、文学常识 新月派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 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 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讲究音节 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保持整齐的外形,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 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的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 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2)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2.课外名句——伤别离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5)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 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
解析 A项应为“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 E项应为“运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
解析 答案
课堂互动
(一)阅读《死水》,回答问题。 1.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 答案 从色彩、形状、声音这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
答案
2.诗人在描绘死水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意在反衬 死水的绝顶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3.诗中为何要写青蛙的歌声? 答案 以青蛙的歌声来反衬死水的寂寞和沉寂,突出死水的绝望和可怕。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的所在地。1928年7月底的一个夏天, 徐志摩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 个人悄悄地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 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等待着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 新浮现在他的眼前。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 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于是当他乘船离开马赛 归国的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 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中国当代诗二首》 著名的“七月诗派”的代表诗人曾卓在经历人 生的磨难之后回望人生,写下了富有人生哲理的 《我遥望……》,在遥望中告诉人们为人处世的真谛。 享有“北大三诗人”盛誉的海子,英年早逝,却为 后人构想了最美好的生活画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精读研析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多读厚积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运用示例
(1)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窄窄的河道,浑浊的河水,熏人的臭味。河的 两岸烟囱高耸,黑烟翻滚。灰蒙蒙的天空下,坐落着一个个工厂院落, 轰隆隆的机器声仿佛敲响的丧钟。这里断不是现代文明美的所在,而是 利欲熏心的墓场。现代工业在使经济进步的同时,也让大自然满目疮痍, 遍体鳞伤…… (2)回望故乡,我内心惆怅。儿时的乡音,童年的乡情,还有那熟悉的面 孔,在今天看来都是那样的陌生。回故乡寻梦,寻到的是三十年后的乡 思乡情,却少了十年前的乡味。眺望故乡,仰望蓝天,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结着·接着 结着:凝聚;凝结。接着:动词,连着(上面的话);副词,表示跟前面 的动作紧相连。 官兵们顶风冒雪,破冰开路,手裂了忍着痛不下火线,疲惫了咬着牙 接着 干,帽檐上挂着冰,眉毛上 结着 霜,渴了咽把雪,饿了啃口干粮, 有的主动将棉衣脱下来给受困的群众御寒,有的把自己的干粮分给群 众——这是多么的真诚!
第二单元 诗意地栖居
第4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 中国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主要指新 体诗。现代诗人闻一多先生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拍 案而起,慷慨激昂地怒斥国民党反动派及特务,义无 反顾地宣称:“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 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在《死水》中,他又给我们描绘了 怎样的黑暗社会呢? 康桥,是英国历史悠久的大学城,剑桥大学的所在地,更是诞生最多 诺贝尔奖得主的高等学府。现代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抒发了对康 桥浓浓的思念与热爱。
答案
8.如何理解《再别康桥》在形式上体现的“三美”? 答案 (1)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音节押韵,韵脚为:来、彩,娘、 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绘画美,指诗的语言多选用富有色彩的词语。诗中的云彩、金柳、夕阳、 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的视觉以无限冲击,同时 也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诗人通过运用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 面都富有流动美,给人以立体感。 (3)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 错开一格排列,无论是从排列上还是字数上看,都给人整齐划一的美感。
答案
4.新格律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主张在这首诗中是怎样 体现的? 答案 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诗人以富有色彩感的词藻,给人以视觉的绘画美;从诗歌的结构看,每节四 句,每句九字,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
答案
(二)阅读《再别康桥》,回答问题。 5.《再别康桥》的开头一节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 尾一节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与“悄悄”可 以互换吗?为什么? 答案 不可以。“轻轻”放在第一节,为全文定下轻灵、潇洒的基调,为下 文抒写自己对母校“彩虹似的梦”做铺垫;而“悄悄”放在结尾一节,与上 节中的“沉默”呼应。开头的“轻轻”重在表达来时欢欣愉悦的心情,结尾 的“悄悄”重在表达去时黯然神伤的情感。
答案
问题争鸣
争论话题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面对绝望的死水, 诗人选择了退让。有人说这是一种逃避、不负责任的行为。对于诗人 的这种行为,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我的观点:
答案
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