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祝福》看封建思想奴役下人性的自私与冷漠
鲁迅《祝福》观后感800字
鲁迅《祝福》观后感 800 字《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揭示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描述,呈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本文将分享读后感,探讨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鲁迅《祝福》观后感 800 字》,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祝福》观后感 800 字》篇1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通过描写祥林嫂的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剥削。
祥林嫂是一个性格坚强、勇敢乐观的女性,但她无法逃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小说以祥林嫂的死亡为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通过描写祥林嫂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不公和压迫。
祥林嫂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的,她被丈夫虐待、背叛,最终被赶出了家门。
她试图通过改嫁来摆脱困境,但却遭遇了更多的苦难。
她被社会视为不祥之人,受到歧视和排斥。
最终,她被迫靠乞讨为生,孤独地死在了寒冷的冬夜。
小说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勇敢、善良、坚韧的女性形象,她不断与命运抗争,但却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她的命运是小说中最具有悲剧性的故事之一,引起了读者对封建社会中妇女命运的深刻思考。
通过祥林嫂的命运,鲁迅先生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和摧残,呼吁社会对妇女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此外,小说还呈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小说中描写了富人们的奢侈和贪婪,以及他们对穷人的剥削和压迫。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冷漠和无情。
祥林嫂的乞讨和死亡并没有引起周围人的关注和同情,反而被视为一件普通的事情。
这种社会的冷漠和无情,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沦丧和社会的黑暗。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揭示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描述,呈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通过祥林嫂的命运,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不公和压迫,同时也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冷漠。
《鲁迅《祝福》观后感 800 字》篇2鲁迅的《祝福》是一部揭示封建社会悲剧的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剥削,以及人们对生死的迷茫和无奈。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沉重的悲剧色彩,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与腐朽。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辛亥革命后的鲁镇,这是一个看似平静却充满封建礼教束缚的地方。
祥林嫂,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成为了这个社会悲剧的主角。
祥林嫂的命运多舛。
她初到鲁镇时,年轻有力,干活勤快,“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然而,好景不长,她被婆婆强行带走,改嫁他人。
在那个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改嫁被视为不贞,这给她的命运蒙上了一层阴影。
再次回到鲁镇,她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
人们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同情到后来的冷漠和嘲讽。
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命运的起伏。
如“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这是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模样,还带着几分生机。
而后来“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样的描写让人深刻感受到她的悲惨与绝望。
小说中的“我”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遭遇感到同情,却又无力改变什么。
“我”的存在,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迷茫和无奈。
在情节的发展上,《祝福》紧凑而富有张力。
祥林嫂的两次婚姻、儿子的死亡,以及她不断地向人们讲述自己的遭遇,都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情和封建礼教的压迫。
尤其是她对灵魂有无的追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这一问,既是她内心深处的困惑和恐惧,也是对封建迷信和礼教的一种质疑。
鲁迅先生还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氛围,增强小说的悲剧色彩。
鲁镇在祝福的热闹中,祥林嫂却在孤独和痛苦中死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鲁迅的《祝福》赏析
鲁迅的《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的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鲁迅的《祝福》赏析,欢迎阅读。
文章写于1924年9月,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文章主要描述了封建礼教制度和封建迷信思想对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摧残和迫害,同时也从另一方面批判了这种制度的不合理。
通过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罪恶。
从语言上看,作品准确精练,生动传神,善于将人物置身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借人物之口直接倾诉人物的感情,真挚朴素,无雕琢之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中心:本文描述了祥林嫂被迫再嫁到鲁镇后,又被公公婆婆当做奴隶般地使唤的悲惨遭遇。
写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所受的迫害。
批判了封建思想的丑恶。
封建思想的毒害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显然已经摆脱了被卖的境况,可以做稳婆了,她非常高兴。
但是,高兴之余,难免又陷入了失望,因为她发现“家里一个人也没有”,这就是说,在鲁镇,她依然受着一切旧势力的迫害。
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相识,却并不认为他好,甚至还厌恶他。
那么鲁四老爷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作者这样交代:鲁四老爷是乡下人,心里有些旧意识。
他是新时代的新思想、新道德的反对者,是热情支持祥林嫂再嫁的人,而且似乎还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信奉者。
象征。
在这里,鲁四老爷是古代权威、礼教的象征。
而“我”则是被封建礼教束缚的青年人。
“我”对旧世界和礼教的反抗,最终都必须靠别人来帮助。
所以,祥林嫂的“不幸”归根结底是社会的不幸,她的不幸命运具有极大的典型性。
作者所要表现的实质,仍然是那个吃人的封建礼教。
祥林嫂的一切遭遇,正是她不能挣脱、不肯挣脱的奴隶性的表现。
她的死,是她那个年代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鲁四老爷所谓的“作主”、“保护”,实际上是剥夺人性、摧残人性的封建主义道德的展现。
深刻的现实内容和辛辣的讽刺笔调,构成了《祝福》鲜明的艺术特色。
祥林嫂的一生,不仅是她自己的不幸,更是整个旧社会的不幸。
因此,祥林嫂的不幸是社会的,更是民族的。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黑暗。
小说开篇便营造了一种压抑而沉闷的氛围。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然而,这种新年的气象对于祥林嫂来说,却毫无喜悦可言。
她在这个世界上孤独地挣扎着,承受着无尽的苦难。
祥林嫂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她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
然而,命运却对她极其不公。
她先是经历了丈夫的早逝,被迫改嫁,后来第二任丈夫也离世,儿子阿毛又被狼叼走,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她的精神几近崩溃。
但更残酷的是,周围人的冷漠和歧视,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让她无处可逃。
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命运的悲惨变化。
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此时的祥林嫂虽然遭遇了不幸,但仍有一丝生气。
然而,当她再次回到鲁镇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此时的她已经被生活折磨得不成样子,精神也极度萎靡。
在小说中,祥林嫂不断地向人们讲述着自己的遭遇,“我真傻,真的……”她希望能得到一些同情和安慰,然而得到的却是人们的厌烦和嘲笑。
鲁镇的人们,那些看似正常的普通人,在面对祥林嫂的苦难时,表现出的是冷漠和麻木。
他们把祥林嫂的痛苦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对她进行指责和嘲讽。
这种人性的冷漠,让人感到心寒。
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迫害更是深入骨髓。
她改嫁被认为是不贞不洁,她的遭遇被视为不祥之兆。
在祭祀这样的重要场合,她被剥夺了参与的权利,因为她“不干净”。
这种礼教的束缚,不仅在身体上限制了她,更在精神上摧毁了她。
小说中的“我”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角色。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遭遇表示同情,但却无力改变什么。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的《祝福》是一篇发人深省的小说,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读完这篇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个典型的底层人民,他虽然生活在贫困和压迫之中,但却有着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然而,他最终还是被社会所摧残,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阿Q 的悲剧命运让我深深地感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脆弱。
通过阿Q的故事,鲁迅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画面,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这个社会中,底层人民生活在贫困和压迫之下,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摧残。
这种社会现实让人感到无比的悲哀和绝望。
同时,小说也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问题。
阿Q的悲剧命运并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伤害。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都受到了严重的扭曲,导致了人性的堕落和腐化。
通过阅读《祝福》,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篇小说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的脆弱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努力改变社会现实,让人性重拾光明,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真正的祝福。
封建思想奴役下人性的冷漠
封建思想奴役下人性的冷漠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9年第02期引语《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
主题探究《祝福》背后的人性反思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具有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鲁迅先生的《祝福》无疑就是这样的作品。
一直以来,人们常常认为鲁迅先生“怀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同情,从处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苦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出发,通过他们在封建传统思想与传统道德摧残下痛苦的人生命运,深刻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祝福》就鲜明地体现了鲁迅小说的这一追求。
因此人们常常将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归于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
但是,如果《祝福》仅仅是“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恐怕还不足以在现在和将来继续作为经典而存在。
那么《祝福》的现实意义何在?《祝福》洞穿时空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又何在?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不过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阶段,总有一些东西,不分阶级、国家、社会和时空而存在,比如人性。
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祝福》的主题、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原因,恐怕比单说“封建礼教吃人”更具有普遍意义。
梳理祥林嫂的命运轨迹,我们很容易看出其中的几个可能的“拐点”:如果不被抓回卫家山迫嫁;如果贺老六不死、儿子不死;如果大伯不来收屋;如果再到鲁镇后不被人们鄙薄嘲笑;如果没有柳妈的那番话;如果四婶认同捐门槛赎罪;如果“我”明确告诉她没有灵魂;如果鲁镇人能够给她一些关心。
婆婆把祥林嫂抓回去卖掉,是没有把她当人,大伯收屋也是一种冷漠;柳妈的话,看似关心,其实不过是“诡秘”之语,并非真正关心——她只关心获得别人的秘密;“我”的回答显然也是并不上心、并不认真的;鲁镇人也没有谁会去关心她——恐怕最多就卫老婆子。
鲁迅作品《祝福》中心思想
鲁迅作品《祝福》中心思想文章简介:《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并且拿走了她在鲁四老爷家打工的所有工钱,然后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行尸走肉,于是,走投无路的她只能去再次投奔到鲁四老爷家。
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但是,人们非但没有可怜她,还都骂她是一个谬种。
中心思想:此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中控诉。
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
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也更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这一现状的无动于衷而不知所措。
这篇小说更深刻有力地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周树人。
字豫山、豫亭、豫才、秉臣。
除鲁迅外,还有邓江、唐、邓当世、晓角等笔名。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
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小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
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但是因为一部影片,深知仅仅医生是不能拯救人类,从此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的《祝福》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散文,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对人性的剖析,表达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民的深情祝福。
在《祝福》中,鲁迅以一种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丑恶现象,如官僚主义、道德沦丧、社会不公等。
他以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细节描写,让读者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
同时,鲁迅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了人们内心的软弱、自私和懦弱,表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人们的深切关怀。
在读完《祝福》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民的深情祝福。
他以一种激昂的语言,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的忧虑和对人民的深情祝福,呼吁人们要团结起来,改变社会现实,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和繁荣。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关怀,希望人们能够抛弃自私和懦弱,追求真正的美好和幸福。
总的来说,鲁迅的《祝福》是一篇充满深刻思想和激昂情感的散文,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剖析,表达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深
刻关注和对人民的深情祝福。
这篇文章不仅让我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小说通过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性的摧残,以及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农村,这是一个封建礼教依旧根深蒂固、封建迷信盛行的社会环境。
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历了一次次的打击和折磨。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
她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通过这段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虽然遭遇了丧夫之痛,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和劳动能力。
她在鲁四老爷家兢兢业业地干活,“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勤劳的妇女,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祥林嫂的第一次婚姻是不幸的,她被婆婆强行嫁给了贺老六。
虽然祥林嫂起初反抗,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命运。
然而,命运并没有因此放过她,贺老六的死和儿子阿毛的被狼叼走,让她的精神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再次回到鲁镇的祥林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此时的祥林嫂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变得麻木、呆滞。
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外貌和神态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命运的悲惨和精神的崩溃。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不幸,更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她们的命运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左右。
小说中的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
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冷酷无情。
他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丝毫的同情,反而认为她是“败坏风俗”的不祥之人,不许她参与祭祀活动。
这种冷漠和歧视,进一步加剧了祥林嫂的痛苦。
除了鲁四老爷,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柳妈,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祥林嫂的命运产生了影响。
鲁迅《祝福》解读
鲁迅《祝福》解读读鲁迅的小说,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总会纠结着我们的心。
下面是鲁迅《祝福》解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鲁迅在小说中以“为人生、为人性”的主旨,重点是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
并且大多都是愚昧麻木和奴性十足。
他们之中最多的是孩子、女人、老人和青年。
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深刻的人性探究价值。
仁慈、善良和同情是人性最珍贵之处,应让学生从这几处分析小说中除了祥林嫂之外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去找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作者在重笔浓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同时,还作了匠心独运的构思,那就是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是在春天。
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养媳。
她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
正值青春少年的她,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封建夫权夺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
再看她第一次丧失,也是在春天。
如果一直做童养媳,生活再苦再累,总有小丈夫长大的一天,丈夫成人后总会给祥林嫂一些依靠,不幸的是在婆家失去青春自由的祥林嫂,又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
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所以在这个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
如果说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媳妇兼佣人,那么春天里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则成了婆婆家里纯粹不用付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随人使用随人买卖。
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的祥林嫂,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
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用卖她到贺家坳的钱给小叔子说亲,让另一个"祥林嫂"来到婆家。
其三,再看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击。
在春天里再度丧夫且失子。
嫁到贺家坳之后,尽管祥林嫂没有逃脱被卖的命运,但是她却有了一个有力气、会干活的丈夫,有了个白胖的儿子,日子可以说舒心了不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可怜的祥林嫂再次在春天里被抛入不幸的深渊。
《祝福》背后的人性反思
《祝福》背后的人性反思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2019年第02期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具有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鲁迅先生的《祝福》无疑就是这样的作品。
一直以来,人们常常认为鲁迅先生“怀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同情,从处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苦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出发,通过他们在封建传统思想与传统道德摧残下痛苦的人生命运,深刻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祝福》就鲜明地体现了鲁迅小说的这一追求。
因此人们常常将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归于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
但是,如果《祝福》仅仅是“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恐怕还不足以在現在和将来继续作为经典而存在。
那么《祝福》的现实意义何在?《祝福》洞穿时空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又何在?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不过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阶段,总有一些东西,不分阶级、国家、社会和时空而存在,比如人性。
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祝福》的主题、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原因,恐怕比单说“封建礼教吃人”更具有普遍意义。
梳理祥林嫂的命运轨迹,我们很容易看出其中的几个可能的“拐点”:如果不被抓回卫家山迫嫁;如果贺老六不死、儿子不死;如果大伯不来收屋;如果再到鲁镇后不被人们鄙薄嘲笑;如果没有柳妈的那番话;如果四婶认同捐门槛赎罪;如果“我”明确告诉她没有灵魂;如果鲁镇人能够给她一些关心。
婆婆把祥林嫂抓回去卖掉,是没有把她当人,大伯收屋也是一种冷漠;柳妈的话,看似关心,其实不过是“诡秘”之语,并非真正关心——她只关心获得别人的秘密;“我”的回答显然也是并不上心、并不认真的;鲁镇人也没有谁会去关心她——恐怕最多就卫老婆子。
可见,祥林嫂一直都缺少关心,遇到的更多是冷漠。
正是冷漠,将祥林嫂推向了绝路。
鲁镇人对待祥林嫂,从来就没有过关注与关心。
对于刚来的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大概也就姓卫了”,并不关注;再来鲁镇,祥林嫂改嫁了,但是大家并不叫她“贺六嫂”,而是“仍然叫她祥林嫂”,并不关心。
论《祝福》中无爱社会及人性冷漠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
论《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性根源摘要: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追求的是对民族灵魂进行的剖析、改造,使中国人得到合理正常的发展。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祝福》中的祥林嫂是鲁迅笔下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也是众多封建社会妇女形象的典型代表,作者通过描写她在封建社会及其道德礼教迫害下的悲苦人生命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地本质。
通过社会底层妇女的悲剧命运来使中国人民觉醒。
关键词:祥林嫂悲剧封建前言: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人公,她是不幸的化身,她虽然勤劳、善良、质朴,但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作为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封建社会所扼杀。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灵魂的戕害,使人性的扭曲冷漠,变态。
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一、苦人儿命运悲惨祥林嫂生活在鲁镇这样一个封闭的农村社会中,和旧中国许许多多的农村一样,封建势力对农村的统治处于绝对的地位,旧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社会,在人们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权利是至高无上的,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她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
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一批无爱、麻木、冷漠的灵魂,而整个社会毫无任何人情冷暖可言。
没有人会去可怜一个命运悲剧,无助的妇女,相反却都在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用冷漠去杀死这个灵魂,让她无路可走,自绝于人世而无容身之地。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祝福》这篇小说中,主人公祥林嫂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春天般的温暖,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等几个关键情节都是在春天发生的。
(一)、丽春之时祥林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了丈夫的”。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之一,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旧中国农村的悲惨景象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鲁镇,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
她初到鲁镇时,年轻有力,手脚伶俐,“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在鲁四老爷家做工,虽然辛苦,但也还能自食其力。
然而,命运却对她十分残酷。
先是丈夫去世,她被迫改嫁,后来第二个丈夫也死了,儿子阿毛又被狼叼走,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她的精神遭受了重创。
当她再次回到鲁镇时,人们对她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鲁四老爷认为她“败坏风俗”,不让她参与祭祀等重要活动。
而镇上的人们,也只是把她的悲惨遭遇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带着几分嘲笑和冷漠。
祥林嫂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讲述自己的不幸,希望得到同情和安慰,但换来的却是更多的厌烦和歧视。
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这个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的毒害。
祥林嫂深受“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封建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改嫁是一种罪过,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恐惧。
同时,她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惜花费自己微薄的工钱去捐门槛,以为这样就可以“赎罪”,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自己被歧视的命运。
这充分说明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它不仅束缚了人们的身体,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在小说中,鲁迅先生还巧妙地运用了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和揭示主题。
鲁镇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地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这样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也暗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在这里的根深蒂固。
此外,小说的叙事视角也非常独特。
作者以“我”这个回乡的知识分子为视角,通过“我”与祥林嫂的相遇和对话,展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无奈与困惑。
“我”既对祥林嫂的遭遇表示同情,又对无法改变她的命运感到无力,这种矛盾的心态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彷徨。
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美
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美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敏锐的文字表达能力,创作出众多令人震撼的作品。
其中,小说《祝福》无疑是一部典型的悲剧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用他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展现出深刻的悲剧美。
在《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
她先后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生活陷入困境。
虽然她勤劳善良,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在世人冷漠的目光中,她最终孤独地死去。
这个情节让人深感悲剧美,使读者对祥林嫂的命运产生强烈的同情心。
鲁迅在《祝福》中刻画了众多人物,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主人公祥林嫂命运多舛,但她的坚韧和顽强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卫老婆子热心肠,但世故圆滑,她的存在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复杂性。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性格迥异,为整部小说增色不少。
鲁迅通过情节和人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
在小说中,祥林嫂不断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遭遇,希望能得到一丝同情和安慰。
然而,人们却对她冷漠甚至嘲笑。
这种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悲剧美,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冷酷和社会的无情。
在《祝福》中,鲁迅运用了深情而沉痛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他深刻的情感。
他描绘出祥林嫂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使人们为她感到无尽的悲哀。
同时,鲁迅也通过这些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引发读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反思。
在结尾部分,《祝福》以一种悲凉而又深沉的方式,让人物和情节相互呼应,使整部小说的悲剧美得到完美的呈现。
祥林嫂在孤独和痛苦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那些曾经对她冷漠的人也继续过着他们的生活。
这种结局让人深感无奈和悲哀,使读者对悲剧美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鲁迅的《祝福》,我们可以看到悲剧美在社会批判和人性探索中的重要地位。
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和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无情。
同时,鲁迅在描绘祥林嫂的内心世界时,也充分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的《祝福》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散文,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
思考,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震
撼和感慨。
文章以一个在城市中挣扎求生的小商人为主角,通过他的遭遇
和心路历程,展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人心的冷漠。
小商人在生意上遭
受了欺压和打击,面对生活的困境,他感到无助和绝望。
他曾经对
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但最终却被现实的残酷击垮,最终选择了自杀。
这个故事让人深感心痛,也让人对社会的冷漠和不公感到愤慨。
鲁迅通过这个小商人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
性的丑陋。
他指出了社会阶层的不公和人情冷漠,让人深思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现状。
文章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小商人的孩子生病无钱看病,他的妻子为了省钱买菜而被人欺
负等等,这些细节让人触目惊心。
通过阅读《祝福》,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残酷和人
性的丑陋。
同时,也让我对生活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让我
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让我更加愿意去关爱他人,去改变这个世
界的一些不公和不义。
这篇文章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鲁迅的文学才华和社会责任感深表敬佩。
《祝福》观后感
《祝福》观后感《<祝福>观后感》读完鲁迅先生的《祝福》,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小说以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为主线,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充满了同情,也对封建礼教的罪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她的一生充满了苦难。
她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虽然遭遇了丧夫之痛,但仍然有着劳动人民的健康和活力。
她在鲁四老爷家辛勤劳作,“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勤劳能干的女人,却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
祥林嫂的改嫁,是她命运的又一次转折。
在封建社会,妇女改嫁被视为不贞不洁,是要遭受唾弃和歧视的。
祥林嫂在改嫁后,虽然过上了一段相对安稳的日子,但很快又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再次陷入了悲惨的境地。
当她再次回到鲁镇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此时的祥林嫂,身心俱疲,精神上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鲁镇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更是让人感到心寒。
他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丝毫的同情,反而把她的痛苦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不断地嘲笑和讽刺她。
尤其是鲁四老爷,他把祥林嫂视为不祥之物,处处刁难和歧视她。
祥林嫂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自己的悲惨遭遇,希望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同情,但换来的却是冷漠和厌恶。
这种冷漠和无情,让祥林嫂的精神彻底崩溃,最终在祝福之夜悲惨地死去。
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命运,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们的毒害。
在封建社会,妇女没有地位,没有尊严,她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男人和封建礼教的手中。
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同时,这篇小说也让我思考了人性的问题。
《祝福》观后感
《祝福》观后感《<祝福>观后感》读完鲁迅先生的《祝福》,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小说以祥林嫂为主人公,展现了她悲惨的一生,也揭示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残酷。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
她最初来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她虽然遭遇了丧夫之痛,但仍然充满了生命力。
她在鲁四老爷家努力干活,“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她的勤劳能干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然而,命运却对她极其不公。
她先是被婆婆强行改嫁,后来第二个丈夫又去世,儿子阿毛也被狼叼走。
这些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她的精神逐渐崩溃。
当她再次回到鲁镇时,“她的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此时的祥林嫂,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活力和希望。
更让人痛心的是,周围人的冷漠和麻木。
鲁四老爷对她的嫌弃和厌恶,认为她是个“败坏风俗”的女人。
镇上的人们对她的遭遇也只是当作谈资,甚至嘲笑她。
“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我真傻,真的……’”可人们听多了,便开始厌烦,“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这种冷漠的社会氛围,让祥林嫂在精神上更加孤立无援。
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遭遇,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性的摧残。
祥林嫂之所以会陷入如此悲惨的境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
她没有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被迫改嫁被视为不贞;她失去儿子后,精神上的痛苦无法得到理解和安慰,反而被认为是有罪的。
同时,封建迷信也让她陷入了无尽的恐惧和自责中,认为自己的“罪过”导致了命运的悲惨。
这篇小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是多么重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和平等的时代,应该珍惜这样的环境,同时也要关注那些仍然处于困境中的人们,给予他们关爱和帮助,不让类似祥林嫂的悲剧再次上演。
读《祝福》后感
读《祝福》后感《祝福》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其独特的鲁迅式风格,深刻地剖析了四十年代中国历史背景下的人性丑陋和无奈。
读完《祝福》,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深深地被小说中的故事、人物和思想所震撼。
小说的开头就让我感受到了一种阴沉的气氛。
书的第一句便是“黄金耳环不见了”这个简单的字眼,却揭示出了一个家庭不幸的开端。
随着故事的发展,一家人是被不幸的阴影笼罩,但并没有平静地度过这段时间,反而由于人性的丑陋和贪欲的滋生,追逐利益的道路导致家庭破裂,悲剧不断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深深入入,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像是在人物介绍中,作者提到了平民出生的六叔六婶,不仅没有得到大众的尊重,反而被公婆摈斥在一旁,被人轻視侮辱。
他们原本可以过上平凡的生活,但是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中,他们无法摆脱“平民”的标签,更无法得到他们应有的尊重和权利,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人们的歧视和压迫。
小说还涉及到了一些社会潜规则和人权问题,让我对那个时代充满了恐惧。
比如说,А的家人在打官司的过程中得到的裁决并不是按照法律来的,而是要看谁有更多的势力和关系,这种不公正的裁判在那个时代也并不罕见。
另外,小说中还涉及到了女性的权利问题,深刻地展现了女性在那个时代的无奈和辛酸。
那个时期,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无论是婚姻还是就业,她们都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和不公正的待遇,而这种情况在《祝福》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除此之外,小说还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人物和事件。
从小说中,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和描绘方式,让我非常受益。
阿Q这个角色,尽管生活非常艰难,但他的方式、语言总是让我们能够忍俊不禁,让读者知道美好的笑容是如何隐藏在黑暗苦难的背后。
而当他受到压力时,他的内心是如此狭窄和黑暗,完全无视自己的错误,并把自己的情况描述成了前大陆人“论资排辈”的结果。
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阿Q既是内心渴望正义的人,又是一个假大空的人,说明了人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复杂而多面的。
祝福读后感
《祝福》读后感《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读完这篇小说,我深感其主题的沉重和悲剧的力量。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却遭遇了一系列的悲惨命运。
她失去了丈夫和儿子,被迫在旧社会中苦苦挣扎。
然而,社会的冷漠和压迫让她无法摆脱厄运。
她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对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的控诉。
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冷漠。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四叔、四婶、柳妈等,对祥林嫂的遭遇冷漠以对,甚至在背后嘲笑她。
这些人性的丑恶与祥林嫂的善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社会的无情和冷漠。
《祝福》还表现了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深刻反思。
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认为“从一而终”是妇女的本分,因此选择了再嫁。
然而,这一行为被社会视为不贞,使她背上了沉重的道德包袱。
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和束缚,呼吁人们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追求自由和平等。
《祝福》中的一些经典语句不仅反映了小说的主题,也体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深度。
以下是对一些经典语句的解读:“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
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梦醒后无路可走的痛苦是最深沉的痛苦,而那些沉睡不醒的人至少在梦中是幸福的。
鲁迅先生用这句话来描述那些被旧社会所束缚、不觉醒的人们的状态,同时也揭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态度。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
“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
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
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
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
我急了,央人出去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写频道•弍!信%从《祝福》看封建思想奴役下人性的自私与冷漠□王长福摘要:鲁迅先生的《祝福》截取悲剧主人公祥林嫂青壮年时期屡遭不幸的生活片段,围绕祥林嫂的“人生没有春天”,深刻地揭露了祥林嫂“生活圈”内外的一群损害者的丑恶灵魂;在众多批判封建思想罪恶的作品中,《祝福》是一个典型。
本文从祥林嫂与社会民众关系的角度,剖析封建思想奴役下人性的自私与冷漠对祥林嫂肉体和精神的戕害,直至呑噬其生命。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社会民众;自私;冷漠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仍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会,劳动妇女依旧遭受着种种严重的压迫。
鲁迅先 生同情劳动妇女,对迫害女性的封建思想观念和行 为深恶痛绝。
1924年2月,他继《娜拉走后怎样》《寡 妇主义》等杂文之后,发表小说《祝福》,抨击摧残妇 女的封建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的罪恶。
《祝福》讲述了年轻、善良、勤劳的祥林嫂在本该 如“春天般美好”的人生阶段却两度“丧夫”,“失子”,直至殒命于“天地圣众歆享牲醴”时刻——“祝福”前 夜的悲惨故事。
《祝福》反封建主题是无需赘述的;但是,笔者认 为,《祝福》更深刻的反封建意义在于揭露了被封建 思想扭曲的人性戕害祥林嫂肉体和精神的罪恶,刻 画出祥林嫂“生活圈”内外一群损害者的丑恶嘴脸。
这群“损害者”虽分属于不同阶层,但不约而同地“争 当”施暴者和刽子手;特别是“鲁镇的男人女人”,已从看客和围观者“进化”成自私势利的“落井下石 者”、蒙昧冷漠的“无聊寻乐者”。
当祥林嫂只是“活 物”和累赘,他们“理所当然”不容她活下去……_、“拒再婚#:初到鲁镇的祥林嫂成为各人所需的‘‘工具”祥林嫂因何来到鲁镇?作品通过卫老婆子之口,交待了祥林嫂第一任丈夫卫祥林的死;而时年二十 六七岁的祥林嫂在丈夫死后非但没有得到婆家的安 抚与善待,反而被“严厉的婆婆”当作给第二个儿子 娶媳妇的“筹码”,强逼她改嫁到深山野燠以谋得“八 十千”的丰厚“财礼”。
祥林嫂不肯再嫁,便逃出婆家,来到鲁镇。
她的逃婚直接导致婆婆的“如意算盘”落 空,于是发生了“第二年新正刚过”婆家追到鲁镇“抢 人”的事情。
那么,祥林嫂既然是“逃婚”,为何不逃到鲁镇以 外的更远地方?这似乎可以从“中人”卫老婆子身上找到答案。
“中人”是为双方介绍买卖和调解纠纷并 做见证的人,类似于今天的中介或经纪人。
卫老婆 子的母家与祥林嫂是邻居,当然知道祥林嫂的身世 遭遇和她的“勤快”“耐劳”,也知道祥林嫂婆婆的“如意算盘”和祥林嫂不愿再嫁的心思。
鲁四老爷家要 换女工了,能把“比勤快男人还勤快”的祥林嫂“中介”到主顾鲁四老爷家做工,她卫老婆子自然名利双 收;再者,鲁四老爷是鲁镇的大人物,不愿再嫁而逃 婚的祥林嫂到鲁家,也算是进了“安全区”……基于 此,“职业经纪人”卫老婆子能不哄骗、忽悠“优秀女 工”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吗?况且,卫老婆子的 嘴皮子功夫了得,这从下文她面对鲁四叔、四婶的 “可恶”之骂与“愤愤”之言时,以“真上当”“老发昏不 小心”等三言两语就“撇清”了责任,可见其巧于言 辞。
总之,第一次丧夫的祥林嫂,让两个“可恶”的女 人获得了巨大好处:可恶的婆婆谋得了第二个儿子 娶老婆的巨额“财礼”,可恶的卫老婆子在讨好主顾 的同时赚得一笔“中介费”。
因祥林嫂而获“利”的,还有鲁四老爷家和深山 野燠的贺老六家。
虽然鲁四老爷讨厌祥林嫂“是一 个寡妇”,但是鲁四婶看中了她的“手脚都壮大”“安 分耐劳”,且工钱很低。
而贺老六家分明是因为祥林 嫂的“年轻”“模样还周正”,能给贺家传宗接代,所以 花了“八十千”的大价钱(相当于祥林嫂13年多在鲁 四老爷家做长工的工钱0;贺家既不忌讳她是寡妇,更不屑于她的嚎、骂与“头撞香案”。
“拒再婚”而初到鲁镇的祥林嫂,成为一群自私、势利的“落井下石者”各取所需的“工具”:谋财礼钱 的“工具”、赚中介费的“工具”、勤快耐劳的“工具”、传宗接代的“工具”……二、“失阿毛#:重返鲁镇的祥林嫂成为麻木民众读写频道•弍!信%的“笑柄”大约四年后,身陷丧子之痛的祥林嫂被迫重回 鲁镇。
第二任丈夫贺老六死后,儿子阿毛“支撑”着 祥林嫂在贺家的地位;当阿毛被狼叼去,她被贺家逐 出了家门。
此时的祥林嫂“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再次丧夫又丧子的她,仍由卫老婆子领着到鲁四老 爷家。
“起初还踌蹰”的鲁四婶在听完祥林嫂的哭诉 后,“眼圈就有些红了 ”,“想了一想”,同意接纳祥林 嫂继续做女工。
显然,鲁四婶的“接纳”是有这样的 考虑:一是之前的祥林嫂是“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 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三好女工”;二是之后雇用的 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
当然,基于起码的人道怜悯和母性本能,鲁四婶也会 对祥林嫂产生些许同情和怜悯;这,已足以在对比中 揭示出,鲁镇民众是泯灭了“恻隐之心”!重回鲁家,祥林嫂“走投有路”了,但整个人“改 变得非常大”,判若两人,已成为“三差女工”:手脚灵 活性差、记忆力差、脸色(精神)差。
鲁四叔“照例皱 眉”,鲁四婶也迥乎先前:从“颇有些不满”到三次“慌 忙”说“你放着吧”,再到当面“警告”说“倒不如那时 不留她”。
鲁四婶态度的变化正表明祥林嫂的“工具 性”在退化;于是她“被清闲”了,被剥夺了参与祭祀 活动的权利。
在鲁四老爷家,祥林嫂人生的不幸成为不可宽 恕的罪过;而镇上的男人和女人们又作何反应呢?人们对她的称呼没有变,可是“音调”、“笑容”变了: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他们 “还和她讲话”,笑容“冷冷的”。
鲁镇民众对于阿毛被狼吃掉的“悲惨故事”,是 以怎样的嘴脸来表达他们的“关切”呢?直到祥林嫂 “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笑着听故事的男人们 才“敛起笑容”;脸上满是“鄙薄的神气”的女人们才 “陪出眼泪”。
有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待听完阿毛 的悲剧后“满足的”离开;后来,连“最慈悲的念佛的 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他们对 祥林嫂的悲惨故事“烦厌得头痛”。
从“满足”到“烦 厌”,祥林嫂的悲哀竟遭人唾弃!丧子之痛,本是天 下母亲心中永远的痛,是难以忘却又不堪回首的记 忆;可是,祥林嫂却遭遇了鲁镇人无情的调侃戏弄:“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用同龄的孩子来残忍地撕扯祥林嫂内心的创伤。
但是,随着柳妈的揭“伤疤”,麻木无聊的鲁镇人 又对祥林嫂“发生了新趣味话题“专在她额上的伤 疤”,兴趣只在于“怎么竟依了”和“可惜,白撞了”。
在他们看来,女人再嫁就是终身耻辱;没有一头撞死 又改嫁了,“白撞了(头实在不合算”!看看这个“吃素,不杀生”的柳妈。
她是以“忙工 (忙月)”的身份出场的。
清代褚人获的《坚瓤秘集•长短工》记载:“吴中田家,凡久佣於人者,谓之长工;暂佣於人者,谓之短工;插莳时而暂唤者曰忙工。
”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说:“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 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 忙月。
”长工是“计岁受值”,短工和忙月是计日受值;长工受制于雇主,二者是“主仆”关系,而短工和忙月 则有人身自由。
基于此,自感“身份地位优越”的柳 妈对祥林嫂先是“不耐烦”;继而是揭额上的伤疤;再 接着是“诡秘地”吓唬她应该“撞一个死”,免得“将来 到阴司去”被阎王“锯开”;最后,假仁假义地提出“捐门槛”赎罪的建议。
这是怎样的“善女人”:不仅泯灭 了起码的恻隐之心,冷酷无情地嘲笑祥林嫂,而且其 “诡异”的言论又给祥林嫂套上了无形但更沉重的精 神枷锁,还以“捐门槛”赎罪使祥林嫂白搭上“大钱十 二千$(等于两年的工钱“见鬼”了)。
同病竟不相怜!在鲁镇,无论女人还是男人,不 仅对祥林嫂没有怜悯,反而把她的不幸当作“趣味”,极尽逗弄、挖苦、嘲笑、恐吓之能事,争相往她的“伤 口”撒盐,直至他们自己“烦厌得头痛”。
这是一群怎 样的“无聊寻乐者”?如果说鲁四老爷们是“为富不 仁”,那么镇上的民众就是“麻木不仁”。
鲁镇民众对祥林嫂的“悲惨故事”和“额上伤疤”的“烦厌”与“嘲笑”,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世态炎凉,以及鲁镇极端冷酷的氛围。
如果鲁四婶拒绝接收祥 林嫂,读者不会感到意外,事实是鲁四婶基于起码的 同情与怜悯接收了祥林嫂;如果同为社会底层的鲁 镇民众关心帮助祥林嫂,读者觉得符合常情,事实是 他们竟然对祥林嫂大加排斥和嘲笑,就最不可思议 了!“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但是,在鲁镇却是“物笑 其类”、同类却更相轻!与面对不幸而抗争的祥林嫂相比,麻木不仁、蒙 昧不善的鲁镇民众不仅可怜,而且更可恨!他们确 如鲁迅先生所言,是一群“受强者的蹂躏”“却不很向读写频道•#!信%强者反抗,反而在弱者身上发泄”的卑怯的人!带着内心巨大的伤痛和残存的人生希望,重回 鲁镇的祥林嫂竟成为民众的笑柄!三、“木偶人走投无路的祥林嫂成为鲁镇空间的“累赘”鲁镇是祥林嫂生命终结的“坟墓”。
它不仅仅是 江南的一座小镇,还是隐含着文化、权力、意识形态 等多种社会关系的人化空间,是充斥着封建思想统 制和纲常伦理管控的社会空间。
相琳在《重释鲁迅 笔下“鲁镇”里的人生世相》中说,“鲁镇空间寄居着 三类代表性人物,他们分别是人化空间的施动者和 独裁者、愚昧盲目的服从者和维护者,以及不被鲁镇所容纳的独异者。
...而对于有违空间规则的异质人员,鲁镇空间便会以强大的规训力量,或者予以同 化,或者排斥驱逐出空间之外。
”无疑,祥林嫂就是 那个被排斥驱逐出鲁镇空间之外的“异质人员”。
“捐门槛”赎罪后的祥林嫂虽然“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但是她仍然“被禁止”参与最能显示 她“比男人还勤快”的“祝福”活动;这实在是当头一 棒,彻底击碎了她的精神支柱……祥林嫂终于从鲁四老爷家的“女工”沦为了乞 丐;“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 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笔者认为,祥林嫂一定是先被送回卫老婆子家,而后被势利的卫老婆子赶出门,走投无路,成了乞 丐。
首先,重回鲁镇的祥林嫂“精神更不济”、“记性 尤其坏”,在鲁四老爷家一无用处了;况且鲁家雇了 “男短工”,“另叫柳妈做帮手(忙月)”。
虽然鲁四老 爷“为富不仁”,但他毕竟是“监生”,读过书的,信奉 “事理通达心气和.”,他不会直接把祥林嫂扫地出 门。
其次,祥林嫂是中人卫老婆子带来的,四叔当然 会把她送回到卫老婆子家。
第三,彼时的祥林嫂一 如木偶人,而势利的、靠赚取“中介费”为生的卫老婆 子岂肯倒贴钱养活她?如此一来,祥林嫂在鲁镇已 真的“走投无路”,只能乞讨!可是,沦为乞丐的祥林嫂,能安安稳稳地做个乞 丐吗?她四处艰难乞讨却经常一无所获,竹篮里“一个 破碗,空的”,“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 裂”;可见,在鲁镇不仅没有人可怜她,而且连犬类也 欺负她……祥林嫂已然是累赘、多余的人!哀莫大于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