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转化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转化

浅谈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农村中学从事数学教学工作。

大家知道,农村学校大多生源质量差,家长的文化素质低,学校基础条件不好,要提高教学质量,困难重重,牵动着我们所有一线教师的心。

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转化“学困生”,多年来,一直被学困生的转化问题困扰着。

转化“学困生”可以说是是一项极其艰难、复杂的工作,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首要任务,只有“学困生”转化了,教学成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也就好了。

从理论上讲,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讲策略、想办法,但是实际实施起来是很难的,学困生的状况各不相同,情况错综复杂,最重要的是转化学困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数学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呢?以下是我的一点浅见和做法。

一、用爱心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有爱心,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作为一名学困生,他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课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尤其在在数学课上听课,就好比是我们不懂英语的人在听英语,那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

所以我们要对每一个学困生要有爱心,尊重他们的人格。

在课堂上的提问要适当的降低难度,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慢慢的他们就有了学习的信心。

例如,我们在讲解方程时,可以把能用简单的方法(直接开平方法)解决的方程留给学困生,有难度的方程留给好一点的学生,让学困生有表现的机会,做对了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二、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自信心学生数学成绩差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由于在学习上屡遭失败,他们心灵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存在着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学习自信心差。

教师应该创设机会,小步子、多台阶,培养学困生的成功意识,增强学习自信心。

由于“学困生”与一般学生发展水平相比,不但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起点较低,而且个人的特点和形成过程不一样,各自的起点以及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的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

因此,对他们应该降低起点,把起点放到只要他们努力便可达到的水平上。

乡镇乡村初级中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教育转化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乡镇乡村初级中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教育转化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乡镇乡村初级中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教育转化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乡镇乡村初级中学数学教育现状较为严峻,其中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存在“学困生”的现象。

这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面临较大的困难,且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影响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因此,对于乡镇乡村初级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转化对策,对于改善乡镇乡村初级中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 分析乡镇乡村初级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探究可能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2. 制定相应的教育转化对策,提供更为有效的数学教学解决方案;3. 为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乡镇乡村初级中学数学教学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 分析乡镇乡村初级中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包括学生本身因素、教育环境因素、教学方式因素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分析;2. 提出相应的教育转化对策,包括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改进、家校合作加强等方面的教育改革措施。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种方法,对于乡镇乡村初级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转化对策。

其中,问卷调查和访谈将有助于获取乡镇乡村初级中学数学“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观察则有助于更为客观地收集教学现场信息。

四、研究预期结果及意义本研究预期结果包括:1. 了解乡镇乡村初级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整体情况,探究造成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实质原因;2. 提出相应的教育转化对策,为乡镇乡村初级中学数学教学水平提升提供有效的方案支持;3. 为后续研究提供价值参考。

总之,本研究对于改进乡镇乡村初级中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拥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数 学 学 困 生 调 查 问 卷 分 析 报 告

数 学 学 困 生 调 查 问 卷 分 析 报 告

数学学困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数学学困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为了切实开展好“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深入、真实地了解我校数学学困生的情况,以及学生有什么实际的需求,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还应该在今后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如何改进不足,真正地找到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并为他们找到通向数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为此,课题组对我校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编写数学学困生调查问卷表在编写时,我首先认真分析了影响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几大要素,主要是家庭环境、数学教师和学生自身三大方面。

于是我就从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编写,家庭方面的主要设计了反应家长的知识水平等题目;老师方面主要设计了教师的授课方法、教育观念、人格魅力等题目;学生方面主要设计了反应学生学习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题目。

在编写的过程中,力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深度挖掘学生内心深处。

二.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1.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次抽样调查的对象是:七年级4个班各20名学生,八年级2个班各20名学生,共12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45张。

2.调查问卷内容基本情况新课程理念强调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现代意义上的“学困生”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业不良”,还包括“学习失能”。

这些“学困生”的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生活,最终导致“学业不振”或“学力不良”。

我对有效问卷进行了认真统计,其结果如下:三.从调查表中的启示 1.家庭环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我校处于城乡插花地带,学生家长大部分都来自附近工厂和农村。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校外数学辅导方面比较欠缺,但多数学生家长度子女的学习还是比较关心的,只是苦于没有辅导能力,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次调查问卷主要是面对学生,涉及家长的很多问题都没有设计。

我认为要想全面了解数学学困生的成因问题,在学生家长里做些调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下一步,我想重新设计一份家长调查问卷。

有效转化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策略研究

有效转化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策略研究

有效转化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现象较为突出。

这些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学习指导和支持,往往在数学学习中表现不佳,成绩较差,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学生的学习动力丧失。

对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教育工作进行有效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研究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不仅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更可以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公平。

对于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有效转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

通过分析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策略并建立个性化辅导模式,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可以为这一群体的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深入研究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对于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寻找有效的策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农村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针对学困生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案。

通过研究有效策略的探讨,促进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进而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最终目的是找到一种可行的方法,有效转化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实现教育的公平与普及。

1.3 研究意义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研究意义在于帮助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促进农村初中数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成绩的提升。

通过对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进行研究,可以探讨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师教育水平不高、家庭教育支持不足等影响因素,为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研究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有效策略,有助于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报告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报告

《提高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绩的策略研究》论证报告大桥第二初级中学王益琴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能均衡发展,是所有教学工作者最大的愿望。

教学是学校的根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牵绊着一切的教学活动,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业成长,是迫切而必要的。

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施行)》等若干文件也积极提倡教学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初中,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或者来沪打工的民工子女,近几年来,虽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获得了喜人的成绩。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学校的数学成绩与区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学习方面还有一大批没有脱困的学生。

为了向区县重点中学靠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我们必须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且时刻关注学困生的成长。

因此,依托着学校的指导思想“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进步!”如何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走出学习的阴影,是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急迫而艰巨的任务。

理论意义对于学困生的成长研究已成为国外教育专家、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我国,《中国人民教师》杂志,曾专门阐述学困生的几大困惑,并提供老师及时、有效的辅导案例,同时指出“(1)辅导要与激发兴趣有机结合起来;(2)辅导要新旧结合;(3)辅导要重点突出;(4)辅导中要争取家长配合。

”许多优秀的教师结合着自己的教学经验,也提出了新观点,新思想。

如:袁妙月(省孟津第一县直中学)发表了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的观点,认为在教学中不能再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应该面向不同的学生。

黄鸿基(省市安海镇杏坛学校)谈论了在辅导过程中消除后进生心理上的失败定势,从心理上让学困生不再怕学习,给了很好的指导。

瑞菊老师(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从学困生的现状及成因、改善师生关系使学困生进步、教学中多关注学困生,并做好学法指导以及对学困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辅差工作等方面对数学学困生辅导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万州教科所初中室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自颁布《义务教育法》以来,九年义务教育已在我国大力实施,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叶,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大面积普及,并取消小学升初中毕业选拔考试,学生划片就近入学,给小学的师生减轻了压力,同时也为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扫清了障碍。

但是,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基本上消除了留级现象,学生以完成九年年限的教育。

如此带来的“学困生”的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困扰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的发展,有些学生在小学时学习就已经感到吃力或学习跟不上,而当直升到初中后,学习科目的增多,知识的难度增大,教学的容量增加,学习任务的增重,第一年还勉强跟得上,可到初二(八年级)时产生两极分化,学习困难的学生总数较多,特别是有的农村中学更为严重,同时造成部分学生辍学流失,为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带来新的障碍,严重制约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严重影响我区高中和职教生源质量。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关注“学困生”,如何转化“学困生”使之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已成为一项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课题,努力转化并尽最大可能地消除“学困生”,关系到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同时也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2、初中阶段是普及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现在初中学习困难的学生数量不少,尤其是在农村中学辍学者大部分就是这部分学生。

转化农村初中“学困生”,是关系到普及义务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教育优先发展和科技兴国战略的落实的大事。

3、初中学习困难的学生大都是智力潜能未得到很好开发的学生,其中有不少是大器晚成者,只要为他们创造发挥潜能的条件,或是帮他们渡过学困期,这些学生大都可以成才,有的可能成为杰出人物。

本课题的研究既可在人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及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又可为初中阶段转化“学困生”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所以说其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较大。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有效转化的策略研究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有效转化的策略研究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有效转化的策略研究摘要: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学校的教学过程逐渐开始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模式是为适用于所有学生而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就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其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此前的数学基础都有着一定的考验,由于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差,导致其难以跟上教学进度,成了“学困生”。

面对学困生如何转化为学优生的问题,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有效转化的策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分析;有效转化的策略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基础教育越来越关注,农村也不能落后。

对于数学科目的学习,“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从学生的兴趣下手,提升老师素质,打造现代化教育课堂,加深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这是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途径的方向。

1、数学学习学困生概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工作来做好对学生的教学引导,并让学生能够通过多样化的知识学习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我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知识学习能力都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定影响。

随着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随之产生出“学困生”这一称谓,学困生更多的指的是在学习上成绩不好和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学困生的教学情况对于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一些地区,很多学困生和学优生间的差距更大,很多学困生在实际的知识学习和课程学习上,往往自身的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对知识的理解和反映能力较差,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较低,在作业完成时更多的是依靠抄别人作业的方式来完成,尤其是在实际的学习方法上,学习方法不恰当,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都会导致学生的整体知识学习和理解能力越来越差,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起学困生这样学生群体,做好积极有效的转化和教育引导。

2、“学困生”的形成分析2.1农村家庭的影响“三岁定八十”,父母的言行举止决定孩子以后的未来发展方向。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
右同学学习习惯一般,18名同学习惯很差需要改正,而且我们还发现,这10多名学习习
惯很差的同学无一例外都是学困生。关鸿羽教授在他的《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一书中 谈到: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成绩与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凡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学习习惯也不好,所以成绩好坏 与学习习惯有直接关系。”由此,面对这种问题,面对这样一个相对较大的弱势群体,我校 提岀了如何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为目
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研究目的:
实验教师通过对本班或本学科学困生建立个人发展档案,进行跟踪调查,掌握每位学困生存
在的各种不良学习习惯,分析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探寻相应地纠正策略,有计划地、循序
渐进地进行强化训练,家校联手形成合力使学困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困生的学
习成绩。
研究意义:本课题通过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教师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希 望通过本课题研究的开展为本校乃至本地区的学困生转化工作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到 一个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及课题结题准备。进行课题研究情况总结、交流,征集成功的教育教学案 例;撰写结题报告和课题研究论文。
课题成果的预
期和呈现
预期研究成果
1、调研报告:初中数学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的调查与分析研究。
2、论文 个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3、论文 个案:家校联手训练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有效策略的研究。
研究过程:本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搜集整理各种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开题论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7A版】《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7A版】《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研究开题报告陈述人:李建忠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我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恭请各位指正。

报告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第二部分:课题研究设计报告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1、《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地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通过“九五”课题《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分化影响的研究》表明智力因素固然起重要作用,但导致数学“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一个人都能的发展与发挥,只有经过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才能实现。

课程标准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反映了教育的重要作用。

小而言之,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是改变自身或家庭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育应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师更应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让每位学生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位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这就不可避免的会碰到学生有困难的学生,因此我们就更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二)问题的提出:1、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探究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探究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探究一、引言数学一直被认为是较难的科目,对于初中生来说更是如此。

在农村地区的初中中,数学学困生的比例更高,这是一个问题亟待解决的。

本文就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问题进行探究,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在农村初中中,数学学困生的存在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这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基础不牢、兴趣不大、学习方法不当等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他们在数学学习上的困难,甚至产生了对数学的畏惧情绪。

三、分析造成学困生现象的原因1.数学基础不牢固农村初中中,由于学校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差,导致了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基础建设不够牢固。

在进入初中后,难以跟上数学课程的进度,从而导致学习困难。

2.兴趣不大数学虽然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习就会变得容易许多。

然而在农村初中中,由于教学手段的单一,导致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大大减少,从而导致了学习困难。

3.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方法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农村初中中,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导致了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导致了学习效果不佳。

1.加强数学基础教育解决学生数学学困生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加强数学基础教育。

在小学阶段,应该注重数学基础的建设,这样学生在进入初中后就不会出现基础不牢的情况。

2.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带着学生去实地观察数学问题,用生动的例子来讲解数学知识等等,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数学,比如如何做数学题、如何记忆数学知识等等,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

1.建立数学学困生档案学校应该建立数学学困生档案,针对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找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所在。

这样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惠农区回民学校初中数学课题组课题负责人李建忠一年来,本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工作,202*年6月10日课题研究计划方案高质量地通过了石嘴山教科所和惠农区教研室领导的验收,进入实施阶段,为使下一阶段课题的顺利,有序开展,现将我们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一、课题研究的完成情况1、课题负责人拟定好课题研究报告和方案。

2、课题组讨论修改、完善课题研究计划方案。

3、申请了开题报告会,聘请了专家进行指导,并提出修改意见。

4、按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课题计划、方案。

5、设计了调查问卷,明确了研究方向二、主要做法(一)组建了课题组,撰写了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申请了开题论证会针对我校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我们通过教研组会议,组织大家商讨如何改变我校学生学习数学的滞后状态,最后达成共识,成立课题组,开展《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研究》课题,并由课题负责人撰写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通过对报告和方案的反复完善,申报自治区级课题,于202*年6月被自治区教育厅立项为重点课题,并于202*年6月经石嘴山市教科所和惠农区教研室审查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二)调查研究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数学学困生的成因由于我校地处惠农区农村边缘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信息渠道狭窄,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绝大多数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家庭教育方法落后,因此我校学困生的面相对其它兄弟学校来说更大,转化起来困难也就更大,为了使我们的教育与转化策略更有针对性,就必须要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更加深入详细的分析,所以我们通过对我校七、八、九三个年级四百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主要表现,对学困生进行归类,寻找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根源,使我们的研究明确方向。

我们针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和意志品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发现形成学困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准备不足,这是指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原认知结构存在缺陷,从而导致无法顺利完成新的学习任务;2、学习目的不明确,许多学困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的目的是什么,对老师的要求只是处于应付状态;3、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4、学习习惯较差,课下不能及时预习和巩固;5、意志力薄弱,稍遇困难就退缩,缺乏自信;6、学习主动性差,视学习为负担;7、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家长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或者只关心结果,不注重过程,或者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还有就是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不健全,对学习有强烈的逆反心理;8、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确实也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少学生因此而厌学、逃学甚至辍学;9、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水平,教学态度以及教师的心理状态等对学生造成的不良结果。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课题结题报告铁厂中学数学课题组(执笔:黎宗福)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一)现实情况初中数学学困生由于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较薄弱,造成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不会听讲也听不懂,学习主动性差,造成数学成绩相对滞后,自己主动意识差,只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解。

本校学生来自本镇三个完小,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不同,学生之间已形成学习能力的差异;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阶段难度加深,知识范围扩大,能力要求高,部分学生适应性差,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 20%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失去信心,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学困生自学习惯差,学习被动。

作业练习马虎,应付,甚至抄袭,解题过程杂乱,无逻辑性。

(二)现实目标1、学校“学困生”转化网络组成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对“学困生”转化形成合力,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使教学人员能更好地合作与协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每一个教师联系一个“学困生”以后,不仅要考虑到所教学科的提高,而且更要考虑其它学科的均衡发展,这就必需与同年级的教师经常联系、合作,共同研究“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求得相互配合和支持。

3、最大限度地赢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所联系的学生的家庭情况有一个比较细致的了解,就得进行有效的家访和其他社会活动。

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社会、家庭也在学生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一定的角色,这样一来,大大拓宽了教育的范围。

4、对推广教研活动大有裨益。

对“学困生”的分析研究,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回避而且必须面对的问题。

每个教师在转化“学困生”方面的办法,措施不尽相同,通过总结,归纳,形成有效的转化措施和方法,从而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5、使学生养成团结互助、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好习惯,这将极大促进班风的转变。

由于在学生中开展优秀生与“学困生”互相结对,在教师指导下对“学困生”的行为、品德等方面进行较好的影响。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精品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精品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永寿县仪井中学课题研究小组摘要:在当前农村初中教育教学中,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明显,产生了部分的“学困生”。

其形成原因涵盖许多方面,主要表现在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等方面。

本课题侧重从家庭、学校、学生、教师几个方面分析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探索转化策略,经过反复实践,提出了一些比较适合农村初中实际情况的转化策略,形成了“家校合作,小组互动,活动促进”的转化模式。

关键词:农村学困生转化研究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现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是现行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

调查当前农村初中学科教学及学生学习的现状,学生中,学科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和谐发展、顺利成才,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大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家长外出打工使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社会不良行为、现象的诱惑,学生自身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差异等,导致同一班级、同一科目学生学科知识水平存在差异,这就给教师学科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极大的挑战。

作为教学一线的科任教师,研究如何有效地转化“学困生”已成为当务之急,培养学生健康的成长,顺利的成才,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教育责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它有如下的现实意义: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形成转化“学困生”问题的方法和措施,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实践经验。

有利于找回“学困生”的自尊,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学困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

2、在实际教学中,有利于科任教师立足教学实际,积极地发现问题,摸索“学困生”转化的规律,为“学困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以期达到转化、减少“学困生”的数量。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探析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探析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探析发布时间:2021-06-22T12:52:09.97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期作者:陈柳贞[导读] 素质教育思想提出以来,对学生培养要求提高陈柳贞南宁市邕宁区那楼中学摘要:素质教育思想提出以来,对学生培养要求提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生知识进行培养,还要对学生全面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部分“学困生”,极大地影响数学课堂教学开展。

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并结合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转化策略,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使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数学学习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引言: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是指数学成绩不好或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及人人接受好的教育。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班级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学困生,学困生存在,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开展。

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进行学困生转化,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

1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存在问题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困生问题存在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难题,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有效开展。

第一,学困生存在不满足素质教育开展要求。

素质教育提出,课堂教学开展要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发展。

学困生存在,这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丧失,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

第二,学困生对班级整体教育质量具有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初中教学仍旧采用集体教学模式,学困生存在极大地影响了集体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困生转化,推动课堂教学有效开展。

2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2.1分析学困生形成原因,进行针对性引导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分析学困生形成原因,是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转化的关键。

有效转化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策略研究

有效转化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策略研究

有效转化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策略研究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教育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由于农村初中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很多农村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针对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存在问题,提出有效转化农村初中数学学习困难的策略。

首先,要加强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的辅导。

因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通常都是以本人的理解做出的教学方式,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并不能做到循序渐进,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的学习方法。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强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开展线上学习辅导,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基础打好。

其次,要提高课堂互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环境较为单一,教师不应该形式化教学,而应该采取生动、实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探索,愿意学习。

例如,可以引入有趣的数学游戏等,让学生通过游戏快速将数学知识掌握。

第三,提供适合学生的辅助教材。

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学资源缺乏,若学生不能在紧张的老师讲课时间内掌握所学的知识,只能口诵书本,只有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适合的辅助教材采用实物例子解释,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

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素质,让他们在集体性活动中认识新的朋友,增强彼此间的竞争意识,培养好习惯。

农村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中才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优势,从而增强自身在学习方面的实力。

在转化农村初中数学学习困难的过程中,除了以上几点以外,教师更应该采取各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在尊重学生实际情况的同时,更有效率地进行教学。

综上所述,有效转化农村初中数学学习困难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而在现阶段教育发展的形势下,提高教育水平不仅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步骤。

希望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初中数学学习的困难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的教育事业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研究》研究报告惠农区回民学校初中数学课题组李建忠一、问题的提出(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1、《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地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通过“九五”课题《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分化影响的研究》表明智力因素固然起重要作用,但导致数学“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一个人都能的发展与发挥,只有经过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才能实现。

课程标准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反映了教育的重要作用。

小而言之,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是改变自身或家庭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育应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师更应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让每位学生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位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这就不可避免的会碰到学生有困难的学生,因此我们就更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二)问题的提出:1、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落实“两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都说明了新世纪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我们性质重视素质教育,加大改革的力度,摒弃一切陈旧的、落后的、与现代化教育不相适应的有碍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模式和做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2、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指出:学生间的智力差异是存在的,而且是呈亚态分布的,在能力分布的高端(5%左右)可能是具有学科特殊才能的学生,他们能比别人更顺利地学习某一学科并加以应用。

在能力分布的低端,则是缺乏特殊类型学习所需特定能力的学生,大约为5%,尽管学生智力上的差异是存在的,但差异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大,如果通过成功的教育,这种情况是定会可以改变的,可能会有95%的学生(5%以上优生加上90%的中等生)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

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按要求顺利通过规定课程,多数学生只能勉强通过或者根本通不过,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通不过课程的学生越来越多,出现这种矛盾的首要原因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使许多教师存在:学生学习能力很难改变的心理倾向,误解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差异,导致教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不采取任何积极的措施,使学生“知识”失误的“积累”逐渐增多,形成了大量的“学困生”。

3、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经济较落后,因此,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环境大都比较差,自主学习的意识普遍比较差,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

进入初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加深,普遍自我意识增强,开始从比较单纯的接受他人的评价转向能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的表现欲逐步增强,尤其是学困生希望被别人重视、渴望被人理解和尊重,他们也开始在意自己在同学和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在意自己的成绩,而做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成绩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他们信心的建立。

如果他们不能克服暂时的学习困难,将会导致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久而久之也使得他们成为“问题学生”,这不仅影响了数学质量的提高,也大大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这与新世纪所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相悖的。

因此,及时关注和研究数学学困生,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必须而迫切的问题,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课题的界定(1)学困生: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品格、方法与体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没有得以正常开发,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学困生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其主要表现在发现问题困难,提出问题困难、理解问题困难、分析问题困难、解决问题困难。

(2)数学学困生:指在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方面不能达到的学生。

他们一般数学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差。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智力的、非智力的,家长的、环境的、社会的、教师的、教材的、应试教育的、教育评价的,使得数学学困生较多地表现为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缺乏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失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对学习数学感到厌恶,产生逆反心理。

(3)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从狭义方面来说就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

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而本课题所说的教育是指用道理说服学生,使其能够照着教师的指示或要求去做。

(4)转化:指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变,向着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变。

本课题中的转化是指学困生经过教师的教育,能够由厌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学习习惯、学习品质方面有良好转变。

(5)策略: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

本课题的策略是指根据学困生的特点、类型、表现及其发展情况,在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制定有效的行动方针。

(6)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指为了使学困生能够在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有所转变而制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与方法。

如通过交流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通过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基础;通过家访使学困生内心感到温暖;通过简单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和诙谐幽默的教育艺术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等。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课程标准指出:⑴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不仅要考虑学生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共同特点,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⑴了解学生。

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经常了解和研究学生,既掌握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又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兴趣、爱好、数学理解能力,努力程度、数学知识储备等。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方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⑵面向全体,使学习的深度、广度、进度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的。

⑶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数学都能的学生,同时要热情关怀,帮助和辅导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逐步赶上。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⑴知识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⑵相对于一般地认识活动而言,学习活动的一人主要特点就是于:这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也就是认识框架的不断变革或重组,而后者又正是新的学习活动与认知结构想到作用的直接结果。

这就是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认知主体在对前面的知识予以建构时发生了问题,就会影响到后面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引导帮助学困生学习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帮助学困生的学为主要任务,加强学习指导,以过程的优化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4、“育人为本”理念:在中学生行为规范素养形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索数学教学适宜的方法,提高数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及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他们学发数学、为今后的成才与做人打好基础。

四、研究目标、内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以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为出发点,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探索“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

1、改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使学困生从思想上根本改变,在态度上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改变教师较落后的学生观,构建正确的学生评价观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真正走上科研之路。

3、努力解决教师教学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全面发展与个体指导之间、组织教学与转化学困生之间的矛盾。

研究内容:本课题以如何转化学困生为研究主线,以学困生的现状、形成的原因、类型及特点、学困生个案等方面为辅来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学困生成因的调查和反思;2)学困生的特点、分类;3)学困生课堂教学的研究对策;4)学校、社会和家长三结合教育;5)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研究五、研究对象、方法(一)、研究对象:本校七、八、九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课题搜集的文献有:⑴新课程标本教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资系列)。

⑵成功素质教育全集(新华出版社),其中包括心理方面的诸多因素。

⑶教学教育工作者所作的关于初中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实践总结及在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方面的研究文章。

通过文献研究,我们了解了数学“学困生”的含义及成因。

2、调查研究法本课题通过问卷主要了解的问题是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类型及其成因。

如何在设计问卷时达到调查的效果是所要考虑的重点。

因此针对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教育与转化策略的实际效果,设计简单的、可操作的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调查问卷。

通过对我校初中各年级几百名学生的调查,获取大量丰富的资料,对它们进行详细而深入的分析,了解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思想及学习现状,在此基础上诊断出问题的所在。

问卷设计有两种类型:⑴选择题:要求学生从备选项中选择一个答案。

⑵结果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解答,力求答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以本校初一、初二、初三共10个教学班为的数学“学困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以七年级三个班为重点,先对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困生学习现状,然后再通过教师教育与转化过程,到期末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将“学困生”期中测试与期末测试成绩进行对比,寻找差距,并对成功的做法讨论形成理论;对不足的方面进行修改,在此期间,教师要对“学困生”的成长过程记录,装入档案袋,我们称之为数学“学困生”成长记录袋,要保证每生一袋,情况要真实可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