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流人的迁入与齐齐哈尔民居风俗的演变

合集下载

齐齐哈尔流人文化与流人典籍述略

齐齐哈尔流人文化与流人典籍述略

齐齐哈尔流人文化与流人典籍述略作者:祁晓敏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年第3期收稿日期:2016-02-22作者简介:祁晓敏(1971—),齐齐哈尔市图书馆研究馆员。

本文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年度项目“黑龙江省古籍善本书录编纂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B050。

祁晓敏(齐齐哈尔市图书馆,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关键词:齐齐哈尔;流人;文化;典籍摘要:齐齐哈尔地处祖国边陲,是清政府发配流人的主要聚集地,这些流人在齐齐哈尔办私塾,撰著述,传播中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流人文化,为推动齐齐哈尔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3-0138-03自清初开始,清廷把大量反抗其统治及触犯刑律的人,流放至黑龙江、吉林,给披甲人为奴,或充当苦役。

这些流人是清代后期大量流人开发塞外的先驱,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开发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被贬戍到齐齐哈尔的流人,不乏文人儒士,其中有著书立说者,有吟诗作画者,有设塾讲学者,有行医治病者。

他们在戍所的诸多活动,久之就积淀为流人文化,成为齐齐哈尔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介绍了几位在齐齐哈尔有影响的文化流人以及他们在流放期间编著的文化典籍。

1方氏家族与《述本堂诗集》及《龙沙纪略》安徽桐城方家,在明清两代可谓是名门望族,康熙年间却因《南山集》文字狱案,方登峄父子二人被遣戍到齐齐哈尔。

久居边城,他们对戍所的风土人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或以诗状物,或撰成志书,为后人研究齐齐哈尔的历史发展提供了翔实的史料记载。

方登峄(1659—1728),字凫宗,号屏垢,少詹事方拱干之孙,方孝标之子,方式济之父。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贡生,授中书舍人,迁工部都水司主事。

康熙五十二年(1713),因戴名世《南山集》案起,以其父方孝标所著《滇黔纪闻》内有所谓“大逆等语”,而被捕入狱,与其子式济被遣戍卜魁。

居戍所身处逆境,仍不废诗书,“虽处绝塞寒天,手一编,终日忘其身之在难也”,雍正六年(1728),一作三年,卒于戍所。

齐齐哈尔文化流人与齐齐哈尔古迹

齐齐哈尔文化流人与齐齐哈尔古迹

齐齐哈尔文化流人与齐齐哈尔古迹作为齐齐哈尔流人文化的缔造者,清代齐齐哈尔文化流人在发遣之地留下了许多历史足印。

而这些历史足印,呈现于齐齐哈尔历史建筑、古籍、遗址留存,有的至今尚在。

这些文化遗存弥足珍贵,不仅为我们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支撑,也为今后旅游开发提供了文化元素。

标签:齐齐哈尔流人;流人文化;古迹自康熙年间流人图尔泰发遣齐齐哈尔到宣统元年(1909年)流人陈宝莹自齐齐哈尔调至奉天(今沈阳),在近百年的时间里,齐齐哈尔文化流人与流放地的景观、古迹联结在了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中的一些景观本身就是文化流人所建,由此,也引出诸多历史故事。

这些景观、故事,演绎到后来则成为地方典故。

其中的一部分因有方式济《龙沙纪略》、西清《黑龙江外记》、徐宗亮《黑龙江述略》、魏毓兰《龙城旧闻》、《黑龙江志稿》等史籍和一些时人诗文的记载,为世人所知。

这些与流人相关的齐齐哈尔古迹大致有以下各处。

普恩寺。

普恩寺俗称娘娘庙,建在清代齐齐哈尔城西三里许,“地据沙阜,形如龟。

林木翳荟,西望嫩江如带”,其“宫殿崇闳,院宇轩敞”。

纵长为31丈,横宽为36丈。

寺中供奉的是碧霞元君,民间称天仙娘娘,农历四月初八为庙会之日,此日来庙里烧香祈求后嗣者极多。

“春秋游览之所,此为第一”〔1〕。

嘉庆年间这里已是齐齐哈尔重要的踏青、游览地。

据西清记载,普恩寺与乾隆七年(1742年)因“上书”得罪朝廷而被遣戍的杭州旗人华照有关:“寺中有纸本飞来大士像,殿上揭一牌,楷书《灵异记》,杭州旗人华照撰。

照自言‘乾隆壬戌,以上书得罪,来黑龙江,中途梦碧霞元君,呼为道中人有所云云。

由是医学大进,痘疹尤著效’。

又言:‘元君手授剑一、笊篱一,命与龙战,是夜果有龙骨出嫩江,见于富喇尔吉屯’”〔2〕。

西清的结论是此事“语殊荒谬,不可为训”〔3〕。

普恩寺与其他寺庙的不同,比较接近民俗、接近平民百姓。

清代,齐齐哈尔各寺庙都有庙会时间。

据说,每年四月二十一日的普恩寺庙会最为热闹。

清朝的人口迁徙与民族流动

清朝的人口迁徙与民族流动

清朝的人口迁徙与民族流动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近300年。

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不仅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还涌现出了复杂多样的民族流动。

人口迁徙与民族流动是清朝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清朝历史、研究中国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人口迁徙1. 内迁清朝时期,内迁是一种常见的人口迁徙方式。

随着清朝政权的稳定,社会治安的改善,人们开始向内地流动,特别是江南地区。

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农业生产丰富,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这些内迁的人口主要来自北方和西南地区,他们希望通过迁徙来改善生活状况。

此外,一些政府策略也促进了内迁,比如针对灾荒地区的救灾安置政策,使得大量流离失所的人们选择内迁。

2. 外迁外迁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包括国内的外迁和国际的外迁。

清朝时,由于政局的变迁以及天灾人祸等原因,不少人选择离开故乡,到外地谋生。

国内外迁主要由经济因素驱动,比如矿区的开发、商业贸易的扩展等,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徙到各地。

同时,在清朝后期,一些政府对外政策的限制也导致了大规模的外迁,其中包括中国人移民到东南亚、美洲等地。

二、民族流动1.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流动在清朝时期,汉族人口居于主导地位,占据了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口。

然而,清朝王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在统治地区内设立了一系列的满洲八旗和汉洲八旗,以保持统治地位。

为了维持统治,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将汉族人口移民到满洲地区,以提高满洲人口比例。

同时,随着汉族人口在中国各地的迁徙,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融合和混合。

2. 少数民族之间的流动清朝时期,中国的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流动。

在政权稳定的地区,各个少数民族相对稳定地生活着。

然而,在一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流动较为频繁,主要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比如,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相继迁徙到新疆地区,形成了多民族共存的局面。

这种多民族流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发展。

回归故里——清前期齐齐哈尔历史文化钩沉之二

回归故里——清前期齐齐哈尔历史文化钩沉之二

卜奎钩沉回归故里——清前期齐齐哈尔历史文化钩沉之二以往,我对自己的出生地——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雅尔塞镇三八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知道村子一半是 “老户”——原住民东北人,一半是“新户”——后移民山东人。

直到近年我才有所体会,我所在的屯子一直被齐齐哈尔、梅里斯、雅尔塞、哈拉4个达斡尔语地名“包围”着。

见怪不怪也没有意识去探讨这些地名的来龙去脉,糊涂了好多年。

中学时代,曾经与许多达斡尔族同学,只觉着他们的长相和我不大一样,但从来没有仔细琢磨过为啥不一样。

人到中年,我需要对我的家乡以及家乡的民族进行必要的了解,同时介绍给别人。

千年传说据说,鄂温克称“耕种者”为“达胡里”。

17世纪的俄国人曾记载,精奇里江沿岸住着“耕地的”达斡尔人。

由此可知,达斡尔这个词与农业有关。

达斡尔族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

在他们的基因深处,记忆着领袖萨吉哈尔迪汗及乌尔阔的传说。

很久以前的一个初冬,达斡尔先人为避战祸,在首领萨吉哈尔迪汗率领下抵达嫩江之滨,却无船只可渡。

偏偏战事紧急,于是一连几天派出工兵探看封江消息,均奏报江无封冻迹象。

结果,工兵均被萨吉哈尔迪汗砍了头。

巡天之神知之,命鱼鳖搭成浮桥,容其过江。

大汗过江后,回头问:大军是否全部过江?儿媳匆忙间回答:均已通过。

话音刚落,鱼鳖撤散,浮桥坍塌,包括大汗之子及部分将士被江水吞噬。

由此,汗与儿媳结怨,约以挖壕竞胜负。

大汗用壮年士兵,儿媳用未成年男童。

起初,大汗这边挖的深且快,然而几年之后,儿媳手下的男童变成壮汉,越挖越快,首先到达目的地。

传说他们所挖之壕,就是被清代达斡尔人称为乌尔阔的金界壕边堡。

在达斡尔民间,流传着一首古歌谣:“边壕古迹兮,吾汗所遗留。

泰州原野兮,吾之养牧场。

”似乎在为传说做着注解。

通过萨吉哈尔迪汗的传说,推断达斡尔族是辽朝的子民;透过挖壕的信息,可知达斡尔族一度臣属金朝,并参加了界壕边堡的修筑。

传说有演绎的成分。

况且故事开始于金代,那么,金朝之前达斡尔族是怎样的状况?这必须探2728嫩水龙沙——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上)究达斡尔族族源问题了。

民族风情:齐齐哈尔的满族风情

民族风情:齐齐哈尔的满族风情

清康熙年间,满族⼈陆续迁⼊齐齐哈尔地区,其中主要是驻防齐齐哈尔城的满洲⼋旗兵丁及其后裔,分布于城外,⾃成村落,即今昂昂溪区、铁锋区、梅⾥斯区所辖的满族聚居村前⾝。

[姓⽒] 满族姓⽒形成于⽒族社会,最初为表⽰⾎缘关系的称谓,满语称“哈拉”。

满族姓⽒多以居住地的地名、⼭川、河流名称为来源,或⾦元时代⼥真⼈的旧姓,或皇帝赐与的姓⽒,或以⽗祖名字之⼀作为本⽀⼦、孙的姓⽒。

随着汉族⽂化的影响,满族逐步改变了原来多⾳节姓⽒,⽽冠以汉字姓。

清末,特别是⾟亥⾰命后,满族⼈⼏乎都改为汉姓。

齐齐哈尔满族有“关、富(傅)、陶、胡”四⼤姓⽒。

冠以汉姓的同姓者,不⼀定都是同宗的本族⼈。

[⽂化] 满族⼈最早使⽤⼥真语。

清代,齐齐哈尔满族⼈使⽤萨哈拉——嫩江语区的满族语。

后来,随着满汉杂居,齐齐哈尔满族⼈开始学习汉语,⾄清末,满⽂、满语逐步被汉⽂、汉语取代。

民国年间,满语、满⽂已不常见了。

齐齐哈尔的满族民间⽂学内容丰富。

如《罕王的故事》、《阿⾻打的传说》等,流传很⼴,影响也很⼤。

最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是秧歌舞。

[体育] 满族崇尚体育运动。

清代,重视具有军事性质的骑射,还有⾓抵、赛马、打珍珠球等传统体育项⽬。

近年来,在⼀些满族村每年春、秋之际,都举⾏“莫勒真”(体育盛会),进⾏赛马、摔跤、射箭、打珍珠球等⽐赛。

[习俗] 满族⼈住宅很有特点。

“四合院、⼝袋房、字炕、隔扇墙、烟囱⽣在地⾯上。

”满族⼈以西为上,故西墙供神或祖宗牌位。

西炕⼀般不住⼈,南北炕以南炕为⼤,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

齐齐哈尔的满族饮⾷,民间以⾯⾷为主,称⾯制品为饽饽。

满族⼈喜⾷⼩⽶饭、⾼梁⽶⽔饭,尤其是富有民族特⾊的稷⼦⽶饭泡鲫鱼汤。

还有荞⾯制品,如荞⾯⾯条、荞⾯饺⼦等。

满族的民间菜肴以猪、⽺⾁为主,如⽩⾁⾎肠、烤乳猪、烤全⽺等。

⽕锅是满席中的主菜,鲜美可⼝,味道醇厚。

满族的服饰也很有特点。

男⼈穿长衫、长袍,更爱在长袍外套马褂,有“长袍马褂”的俗称。

齐齐哈尔民居风格的形成与演变

齐齐哈尔民居风格的形成与演变

齐齐哈尔民居风格的形成与演变作者:张宝林罗天宇铁悦刘姝吴珊珊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23期摘要齐齐哈尔民居风格的演变是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的。

从渔猎文化至现代建筑形态的形成,经历了山洞、窝棚、地窨子、马架子,泥草房、砖瓦房到现代的高楼大厦,各种民居形态的演变,记录着齐齐哈尔的社会发展历史。

尤其是后来民居建筑风格又受到了流人文化、俄罗斯文化、日本文化的影响,具有着中外融合的特点,同时结合齐齐哈尔地区固有的少数民族游牧文化形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居的风格。

满汉风格的四合院,俄式风格的建筑群、日式风格的小民居,多种风格同时并存,相互影响、融合,汇聚成了齐齐哈尔多彩的民居历史风貌。

关键词齐齐哈尔民居四合院流人文化游牧文化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Qiqihar Dwellings Style's Formation And EvolutionZHANG Baolin, LUO Tianyu,TIE Yue, LIU Shu, WU Shanshan(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And Culture,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Heilongjiang 161006)Abstract Qiqihar dwellings style is based 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lue of evolution from the fishing and hunting culture to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form, through the cave shacks cellar Ma Jiazi, straw mud brick houses to modern tall buildings, the evolution of the shape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 in various, record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Qiqihar history especially the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building style then by flow culture to Japanese culture, the influence of Russian cultur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fusion, and combining with inherent in Qiqihar region minority nationality nomadic culture form, formed its own unique style of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of Chinese style courtyard, Russian style of buildings of day type style small houses, many kinds of styles coexist at the same time, mutual influence, become a history of Qiqihar and colorful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Key words Qiqihar residential; courtyard; culture; nomadic culture齐齐哈尔坐落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平原。

流人集结——清代齐齐哈尔流人文化漫笔之五

流人集结——清代齐齐哈尔流人文化漫笔之五

15流人文化流人集结——清代齐齐哈尔流人文化漫笔之五文人一旦“扎堆”,往往容易“出彩”,也容易“嚼舌头”。

万万没想到的是,齐齐哈尔文化流人“扎堆”之际,竟然“出彩”的这般耀眼。

康熙中叶,北部边疆局势逐渐稳定,清廷对人犯发配地区及结构产生了忧虑。

康熙三十七年(1698)四月,康熙皇帝对内阁大学士们说道:“人命所关重大,朕数年以来将为盗者止诛首恶,为从者从宽免死发往黑龙江。

朕曾问及将军萨布素,此等罪犯聚集或致生事。

据奏,新满洲兵众多,将凶徒分给为奴,势孤力散,恶不能逞,由此观之,不但全活甚众,且新满洲资意良多矣。

”萨布素的“奏对”拭去了康熙心头的阴霾,由此,清廷决定按照流放政策,除将部分罪犯流放到吉林将军辖区宁古塔、三姓、拉林、阿拉楚喀等地给披甲人为奴或到官庄种地之外,更多的文字狱案犯,违法皇室成员及官员则流放到黑龙江。

康熙三十八年(1699),黑龙江将军移驻齐齐哈尔,开启了流人向齐齐哈尔发遣的新进程。

一般情况下,当差、安插、圈禁流人一般以3年为限,为奴的另当别论。

流放到黑龙江的文化流人,往往因身份特殊或者文化水平较高而被安置在齐齐哈尔城。

这种时间与空间的交汇,为文化流人的集结创造了可能。

查考史志,在清代齐齐哈尔历史上,文化流人大规模的集结主要有3次。

第一次集结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较早被流放到齐齐哈尔的文化流人是讷尔朴(号拙庵,满洲旗人)、图尔泰(号逸叟,满洲叶赫那拉氏)和李锟(号伊山,汉军)。

尽管讷尔朴、图尔泰两人是朝廷大员,但流放的时间都很长。

因“南山集案”,康熙五十二年(1713),方登峄、方玄旅、方式济(方登峄之子)、方式槱(方玄旅之子)一干人等被“从宽”免死,并其妻子流放齐齐哈尔。

陆续的,又有省亲前来探视的方式济之子方观永、方观承兄弟。

方氏一族的到来,在齐齐哈尔城引发一定反响。

雍正元年(1723)一月,古今图书集成总编纂陈梦雷(字则震,号省斋)因系胤祉之师涉嫌皇位争夺被流放齐齐哈尔,这是当时清朝最大的文豪。

千里流放——清代齐齐哈尔流人文化漫笔之一

千里流放——清代齐齐哈尔流人文化漫笔之一

4嫩水龙沙——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下)千里流放——清代齐齐哈尔流人文化漫笔之一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介绍流人及流人文化并不容易:引经据典往往回到学术论证之路,平铺直叙又难以表达清楚,但我还是愿意直白地向大家介绍这种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

所谓流人流人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指流寓、流戍、流放者;狭义的指被统治者按律例强制遣戍的罪犯。

在清代的齐齐哈尔乃至黑龙江,除因犯罪而被流放的官员、百姓外,尚有部分不完全属于流人的水师营营丁、驿站站丁、官屯屯丁;有汉族,也有满族等其他民族;有普通百姓,也有宗室、觉罗;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有不识字的白丁,也有文化人,甚至是大文豪。

来到黑龙江的第一批流人,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被清廷发遣的“盗徒”。

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四月,有1612名流人成为黑龙江、墨尔根城披甲之奴。

此后,各种身份的流人不断增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八类,即:抗清斗争失败者,康雍乾时期犯文字狱案者,乾嘉时期在东南沿海为盗者,犯教案者,秘密结社者,渎职(包括科场案)者,贪赃枉法、营私舞弊者,政治斗争失势者,等等。

从数量上看,到光绪八年(1882),黑龙江将军辖区各城累计接收流人261576名。

其中,已故23462名,逃脱未获流人518名,逃脱已获273名,调发1808名,现存369名。

除了走死逃亡,平均每年有近400名流人生活在黑龙江,以齐齐哈尔居多。

总体上,有清一代,黑龙江将军辖区流人数量大概在30,000名左右。

从上面的表述和统计不难看出,流人是这样流人文化一种人:因罪被统治者强制流放到边远、穷苦、烟瘴之地受奴役、管制、实边的客籍居民。

按照这个简单定义,可以说,齐齐哈尔流人是清廷把触犯其统治地位或利益的人加以罪名流放到齐齐哈尔惩处的“人犯”。

流人文化流放、流人自古就有,这一点,学术界没有分歧。

但存不存在流人文化?却大有分歧。

有的人认为,流人大多是罪犯,不可能衍生出什么文化;有的人尽管承认流人文化存在,但不能清楚、完整的表述;有的人认为在清代流人是驿站站丁、水师营营丁、官屯屯丁及其他被流放来的罪犯,流人文化是各种文化的集合、大杂烩,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清代流人与东北民间风俗的嬗变

清代流人与东北民间风俗的嬗变
用。
体现这一特点 。清初 , 田产所有权的转移促进 :属被 流放到关外 ,同当地满族 等土
买卖过程 中对伦理思想的借重 , 自于规 了流动人 口生计问题 的解决 , 源 加快了社会秩序 - 著居 民杂居相处 ,他们带来 的 中原
避 法 律 禁 令 , 映 _卖 方 自救 和买 方 占有 财 富 的恢 复。中叶以后 , 田宅所有权 的固化则为 :汉族 风俗对 当地 民风 民俗 产生 了重 反 r 对
展开, 既受 到目家制度 的规范 , 同时 义对 国家 人杞矣 ” , ,, 期以来遭 受一地二 粮之 :的饮食 习俗在潜移 默化 中发生着改 卷 1长 5 体制产生重大影响 。有清一代 , 初期注重社会 累。 田产变更 中的习惯做法对社会带来诸多不 :变。 流人张缙彦出关时带去 了大量蔬 秩序 和社会经济 生活的恢 复 , 强统治 , 加 平叛 利影 响。 : 菜种子 , 他不仅 自己种植还教他人种
交易 , 是社会生 活发展的表现。这些习惯做 :中扮演着 重要的角色 ,饮食 习俗则 都 保证经济行 为的顺利开展 。 : 。由于满族 以采集和渔猎 为主 的 境
之意 , 合乎伦理纲常 , 多默许所 为。 官方 家与社会 的影响 清代河南 田宅交易 中存 在大量习俗惯 例 ,
取 三、 清代 河南 田宅 交易 中的 习俗 惯 例 对 国 法和 习俗极大地规范 了经济活动 的运行方式 ,: 决 于 人 们 的 生 产方 式 和地 域 环
阻止 兼并 冲动 , 解社会 : 缓 要影 响 ,一种新 兴的满汉 民俗文化 的需求冲动。伦理意义的形式化使经济行为本 试冈保护小农 经济 , 身运行 冲破 r 倡硬 的国家体制 , 重构着社 会的 矛盾。 财产分配情况 , 引发 丰 会 阶层 的分化 , 十 社会 整 一因而形成 。本 文从生活 习俗 、 信仰 习

齐齐哈尔历史调研报告

齐齐哈尔历史调研报告

齐齐哈尔历史调研报告齐齐哈尔是中国黑龙江省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本文将对齐齐哈尔的历史进行调研,并撰写一份1000字的历史调研报告。

一、齐齐哈尔的历史起源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齐齐哈尔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这是由于齐齐哈尔地区地理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水源、草原和森林资源,吸引了古代部落的定居。

二、清朝时期的齐齐哈尔清朝时期,齐齐哈尔是女真族的活动中心之一。

康熙年间,清朝政府开始在那儿设立营地,作为对外贸易和屯田的据点。

在乾隆年间,齐齐哈尔成为了噶尔丹领导的铁木真部的辖区,开始发展起来。

三、近代齐齐哈尔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齐齐哈尔成为了中国东北的重要商业和交通中心。

这主要得益于东七铁路和沈阳哈尔滨铁路的建成,使得齐齐哈尔成为了东北地区的货物集散地。

此外,齐齐哈尔还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战场之一。

在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抗日联军在齐齐哈尔发动了一系列的战斗,对抗日军构成了严重威胁。

四、齐齐哈尔的现代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齐齐哈尔成为中国重要的军工基地之一。

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齐齐哈尔发展了石油、化工、电力、机械制造等多个工业部门,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齐齐哈尔也致力于发展旅游业。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齐齐哈尔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特别是每年的冰雪节,是齐齐哈尔最著名的旅游活动之一。

五、齐齐哈尔的文化遗产在齐齐哈尔,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值得保护和传承。

比如,齐齐哈尔的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展示了齐齐哈尔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齐齐哈尔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比如中华民族的乐器马头琴,在齐齐哈尔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六、结论综上所述,齐齐哈尔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城市。

从古代的女真部落到清朝时期的军事要地,再到近代的商贸中心,齐齐哈尔见证了中国东北的历史变迁。

同时,齐齐哈尔也在现代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两大家族——清前期齐齐哈尔历史文化钩沉之三

两大家族——清前期齐齐哈尔历史文化钩沉之三

嫩水龙沙——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上)两大家族——清前期齐齐哈尔历史文化钩沉之三崇德年间,嫩江流域迎来南迁的达斡尔人、鄂温克人。

难道真像老辈人传说的,勒勒车坏在哪里,他们就把家安在哪里吗?作为开拓者,他们有怎样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定居居民,清廷是如何管理的?说起这些,话就长了。

索伦达尔汗崇德五年(1640)五月,受皇太极派遣,理藩院参政尼堪携带蟒缎、素缎、梭布抵达嫩江流域。

经仔细统计,将前来投诚的337户481名壮丁编设为8个佐(清代八旗基层组织),每佐60左右名壮丁,同时任命8名佐领8名骁骑校,并将这些部民安置到蒙古郭尔罗斯部落附近的库吴马尔、格伦额勒苏、昂阿插喀地方,“驻扎耕种,任其择便安居。

”崇德六年(1641)五月,皇太极在沈阳北驿馆亲自设宴接待了索伦部落来降的1471人,任命都勒古尔等16个佐领,赏赐给蟒缎朝衣、玲珑鞓袋、缎布等物品后将其遣还,安置于嫩江流域。

史料记载,两次编设的索伦24佐是由理藩院直管辖的。

崇德八年(1643),受理藩院派遣,两位鄂温克族出身的“达尔汉”来到齐齐哈尔地带管理24佐。

那么,这两人是谁?达尔汉又是什么官职呢?天聪八年(1643),副都统霸奇兰、参领萨穆什喀等八旗战将率军征服黑龙江索伦部落之时,担当向导的,除了喀拜、郭尔敦等这些前去进贡的索伦部屯长之外,还有从沿途征召的向导,德勒布和索郎阿就是其中的骨干。

两人均是鄂温克人,原在黑龙江流域游牧,后金时代分别沦为蒙古郭尔罗斯和卓尔台吉、杜尔伯特塞稜台吉的属民,服役纳贡。

据记载,萨穆什喀率八旗远征军来到科尔沁草原杜尔伯特蒙古部落时(今大庆市泰康杜尔伯特3031卜奎钩沉蒙古族自治县),召集属民询问:“有知往黑龙江去所经诸地之人乎?”这时,审时度势的索朗阿主动站出来,并“将在黑龙江处居住之人皆为指示,使之降顺圣主。

”此后,两人不止担当过向导,还参与过对“叛逃者”叶雷的追击,参加过后金的统一战争。

为此,崇德八年(1643)德勒布、索郎阿被后金授予“达尔汉”名号。

重装部队——清代齐齐哈尔汉军流变之一

重装部队——清代齐齐哈尔汉军流变之一

嫩水龙沙——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上)重装部队——清代齐齐哈尔汉军流变之一有人认为,早年齐齐哈尔的汉族只有流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事实上,清代齐齐哈尔地区汉族人不少,有驻防八旗汉军、水师营营人、驿站站丁、官屯屯丁、流寓的幕僚、商人以及流民,流人只是其中的一少部分。

较早进入齐齐哈尔城的汉族是汉军旗旗人、水师营人,久而久之,成为土著。

汉军源流雅克萨战争期间,清军开始组建黑龙江水师,战船、水手都是从吉林征调过来的,同时从吉林水师营管理船炮水手事务汉军官员的额缺中拨给黑龙江四品官两员,五品官两员,骁骑校两员。

水师中操放大炮、鸟枪的兵丁,是萨布素从宁古塔带来的170余名汉军(《瑷珲县志·武事志》)。

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水师辖各类战船128艘,设有大炮214尊、鸟枪若干杆。

当时使用鸟枪的人是汉军旗,被称为重装部队。

这样一只由舰船、火器相配合的部队,必须管理有序才能奏效。

萨布素感到仅6名官员管理,捉襟见肘。

奏请清廷在6名之外,加添4名,共计10名。

其中以2名作为三品官,各管一翼。

以2名作为四品官,以2名作为五品官,以4名作为骁骑校品级。

就萨布素添设官员的奏请,兵部进行了研究,决定在原有6名官员之外,添设三品官1员,“分如协领,总管其事”。

另外添设骁骑校2名。

职缺核准后,康熙二十三年(1684)五月十二日,清廷正式成立黑龙江水师营,汉军旗人刘兆奇被任命为第一任“总管水手事务”三品官。

康熙三十一年(1692),刘兆奇退休。

经兵部推荐,京都步军参领摄夏接任。

此后形成则例:管理黑龙江水师营官员为汉军旗额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八月,管理水手鸟枪76汉军传奇四品官都哈、领催胡喜塔、崔二格、果二格请求加入黑龙江旗籍。

因当时这些人的户口均在宁古塔,为此,宁古塔、黑龙江将军两个衙门联合对此类人员进行了一次调整,部分水手得以“出营入旗”。

据《果氏宗谱》记载,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月,另一批出征雅克萨的水师营、火器营汉人被编入黑龙江八旗汉军,一部分仍留在水师营当差。

征服之战——清前期齐齐哈尔历史文化钩沉之一

征服之战——清前期齐齐哈尔历史文化钩沉之一

嫩水龙沙——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解读(上)征服之战——清前期齐齐哈尔历史文化钩沉之一谈及齐齐哈尔历史文化,无论如何都避不开民族迁移这个话题。

统计数据显示,今天的齐齐哈尔辖区生活着包括汉族在内的36个民族。

但你可知道,其中被称为“土著”的少数民族有哪几个?这里要介绍的,是达斡尔人、鄂温克人如何成为嫩江流域土著居民的。

黑龙江上还记得前面提到过,铁木真铁骑摧枯拉朽般踏破金界壕边堡,很快占领了漠南漠北及整个东北地区。

当时契丹的一个部落,也就是达斡尔族的祖先远避战争,北迁至黑龙江流域及外兴安岭南麓。

而这一地区,也是靺鞨安居骨部后裔鄂温克人以及钵室韦后裔鄂伦春人弋猎的家园。

史料明确记载,明朝曾设置多个卫所管理黑龙江流域各民族,从隶属关系上看,这些卫所均处于努尔干都司管辖之下。

明代史料也有当时的额里克特(鄂温克)、达奇鄂尔(达斡尔)人向朝廷纳贡记载,反映了彼此的统属关系。

明宣德九年(1434),根据对东北实际控制状况,明廷对辽东地区采取直接派官兵驻守,对遥远的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流域少数民族则继续采取“羁縻”政策进行管辖的方式。

明末,建州女真阻隔了黑龙江各部落与明廷的联系。

进占辽东后,逐渐取代明廷对东北各部族的统治。

正因如此,明朝史料对这一段时间这一地区的记载缺失。

明末清初,黑龙江流域分布着几个较大的部2425卜奎钩沉族集团,从东至西为东海女真部、呼尔哈部、萨哈尔察部、索伦部。

当时文献中出现的索伦部落,实际上并不单指清代的索伦族(鄂温克),而是一定程度包含了达呼尔(达斡尔)、鄂伦春等民族。

当时的索伦部分为三支:一支活动在勒拿河支流威吕河和维提姆河流域,称使鹿索伦部,被称“喀木尼堪”或“索伦别部”;一支活动在贝加尔湖以东赤塔河、涅尔查河流域,称使马索伦部,被称为“纳米雅儿”部落或“哈米尼格”部落;一支是索伦本部,与萨哈连部、萨哈尔察部杂居,活动于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及黑龙江中、上游一带,是部落村屯人口最集中的部分。

简述清末民初移民对齐齐哈尔地区的影响

简述清末民初移民对齐齐哈尔地区的影响

简述清末民初移民对齐齐哈尔地区的影响甲午战争以后,东北开禁放垦政策全面实施,地方州县开始普遍设县招徕移民,黑龙江的将军主动奏请开垦荒地,积极实行移民实边的政策,随着政策限制的解除,这一地区逐渐开始被大规模开发,人口大规模地迁移,移民构成了齐齐哈尔人口增长的主体,从而对齐齐哈尔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清末民初的齐齐哈尔地区从多个方面开始摆脱封建社会,并逐渐跨入近代历史的发展轨道当中。

标签:清末民初;齐齐哈尔地区;移民;影响齐齐哈尔地区处嫩江中游,资源丰富,清初东北实行封禁政策,这里人口稀少,社会经济落后。

近代以后,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开禁东北,清廷以放垦土地、招民开垦、垦荒济饷、充实边防为目的,通过开禁放垦政策的实施,促使移民大量涌入了东北,“凡有一次广大之移民,则东北之开发,必迈进一步”〔1〕。

齐齐哈尔地区也是如此,到了咸丰年间,尤其是1904年(光绪三十年)之后,这里土地开禁,荒野被垦殖,各个方面逐渐向近代化转变。

清末民初,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日本通过条约开放齐齐哈尔为商埠,实现了日本在黑龙江地区的经济侵略特权;沙俄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东北大片领土,又通过修建的中东铁路扩展势力,将沿线变成殖民地,齐齐哈尔地区就有中东铁路通过的昂昂溪车站、碾子山车站等,沙俄的军队在此毁占田地,欺压百姓,攫取特权,把殖民势力通过铁路渗透到这一地区。

黑龙江省的一些有识之士、爱国地方官吏程德全、朱庆澜等看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野心,指出“江省孤悬绝徼,三面临俄,深以边境空虚为虑”,他们痛感外力侵逼,提出了“欲图保存、莫忘实边”〔2〕的主張,采取了一系列招垦措施。

而且清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解决俸饷之需、充实边防、抵御沙俄侵略,在封疆大吏奏请之后,提出开禁、招民、垦荒、实边等具体措施,由严禁私垦土地改为招民开垦,使弃之不用的良田沃土得到开发利用。

为了鼓励移民,资助移民,招民垦荒章程更加具体,甚至放荒,免税、补助、奖励等措施都有细致的规定,这些政策吸引了无数的关内农民来此垦殖谋生,流民使齐齐哈尔地区人口空前增多。

清末移民对黑龙江地区教育礼俗宗教的影响

清末移民对黑龙江地区教育礼俗宗教的影响

清末移民对黑龙江地区教育礼俗宗教的影响作者:王海波来源:《知与行》2017年第10期[摘要]黑龙江地区的移民从清初就已经开始了,而早期的移民主要是流人、站人和戍边的八旗军。

到了清朝末年,随着边疆危机的加深,清政府逐渐认识到移民实边的重要性,进而加快了对黑龙江地区的开发。

黑龙江地区的移民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矿业、林业、商业等领域的开发,而随着黑龙江地区的开发,行省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新型城镇也走向兴盛,黑龙江地区的教育、礼俗和宗教信仰受移民的影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一,汉人的移入最终导致满族人和其他土著民族接受了汉语,而满语逐渐被废弃,汉语成为黑龙江各民族通用语言;其二,外来汉民在婚礼、丧礼、祭礼上与满族、蒙古族有异,而在着装、饮食、住宿等方面已经融入当地,这是移民社会的普遍生活特征;其三,清末黑龙江地区的移民反映的信仰结构更为复杂和多元化。

[关键词]清末移民;黑龙江;教育;礼俗;宗教[中图分类号]K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10-0081-04黑龙江地区的移民从清初就已经开始了,而早期的移民主要是流人、站人和戍边的八旗军。

到了清朝末年,随着边疆危机的加深,清政府逐渐认识到移民实边的重要性,进而加快了对黑龙江地区的开发。

清末移民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的社会变迁,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移民对黑龙江地区义学的兴起、宗教信仰的形成、礼俗的变化等三个方面的影响来阐述。

一、清末移民与黑龙江地区义学的兴起清代早期,私塾教育是黑龙江地区主要的教育形式,私塾教育既满足了乡绅官宦家子女就学的需要,又为农家子弟接受教育提供了机会。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满官学兴起,满官学是为八旗子弟专设的学校,八旗子弟一旦入学就会享有一定的封建特权,但并不是所有的八旗子弟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出身上有严格要求。

满官学是为培养满族人才加强大清王朝统治的需要而设,所以清政府及地方官都对满官学非常重视。

试论清代流人对齐齐哈尔经济文化的影响

试论清代流人对齐齐哈尔经济文化的影响

作者: 周喜峰
作者机构: 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理论观察
页码: 65-68页
主题词: 流人;齐齐哈尔城;对齐;驿站;经济文化;水师营;龙沙;清政府;黑龙江外记;齐齐哈尔地区
摘要: <正> 流放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惩罚各种罪犯的手段,清王朝入主中原后,承袭并完备了前代各王朝的流放制度。

为了加强和巩固在全国的统治地位,清王朝将以反清为主的各种罪犯流放到环境艰苦的边疆地区,历史上将这些“罪犯”称为流人。

在清代的顺治到乾隆年间(1644~1715年),凡触犯了清朝的刑律及对满清统治者有抵抗情绪的人,均被扣上各种不同的罪名,发配到东北地区,成为东北流人。

这些流人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

清代流人与东北民间风俗的嬗变

清代流人与东北民间风俗的嬗变

清代流人与东北民间风俗的嬗变
郝素娟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1(000)014
【摘要】@@ 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渗入,都会使民俗发生重大变化.有清一代,大量获罪的汉族流人及其家属被流放到关外,同当地满族等土著居民杂居相处,他们带来的中原汉族风俗对当地民风民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一种新兴的满汉民俗文化因而形成.本文从生活习俗、信仰习俗、社会风气三个方面阐述清代流人与东北民间风俗嬗变的关系.【总页数】3页(P64-66)
【作者】郝素娟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清代东北流人诗看东北流人的社会生活 [J], 贾小壮
2.清代川东三峡移民与三峡民间风俗的嬗变 [J], 张莉
3.清代流人与东北民间风俗的嬗变 [J], 郝素娟
4.整理东北流人文献推动地域文化研究——《清代东北流人诗文集成(第一辑)》编辑工作概述 [J], 刘英楠
5.清代革命农民及其亲属遣戍东北地区案例简表雍正五年至嘉庆十九年东北地区遣犯逃亡简表清代黑龙江重要流人表 [J], 李兴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江 述略》 载 : 初 时男 女杂 坐 卧 , 相 回避 , 记 “ 不 即外 来托 宿者 , 与共 之 , 亦 嗣奉 例禁 , 俗 渐革 。 面市 集 其 稍远处 , 乃 陋俗 ” 可 见陋 俗 至深 。随 着流 人 文 犹 。
59
架子 中 , 简单 而 落后 , 根本 不讲 究 居 住 方 式 , 且 明 并 显带有半 野 蛮半 文 明 的特 点 。据 清 ・ 宗亮 的《 徐 黑
土著文化 为主体 , 有 民居 格局观 念 , 没 简单 而原 始 的 地窨子 、 窝棚和马架 子构不 成格局 , 只是 历史 意义 上 的民居构成 。中 国是长期 的农 业社会 , 西周 起 , 从 中 原地 区就 已经 形 成 了前 院后 屋 , 或者 前 园后 室 的 民
齐 齐哈尔民居 风俗 的演变 与齐齐 哈尔 流人文 化
的传播 , 者相 互 融合 、 流 , 不可 分 割 的。此 项 两 交 是
研 究在学界 刚纳 入视 野 , 最早 只在一 些 流 人 纪实 性 文学 中有所 涉猎 , 如清流人英 和 的《f 纪略》 徐宗 - 奎 、
文化 融合 , 开辟 出了多姿多彩 的齐齐 哈尔 地域 文化 。 齐齐 哈 尔 民居 风 俗 就 是 在这 一 时期 开始 发 生 变化 的。《 中国流人史与流人文化论集 》 : 流人文化 是 说 “
在卜 奎先后 设驿 站 、 建水 师 、 流 人 , 驻 三藩 降 卒 遣 派
流人文化 带动 了以家庭 为 单位居 住 方式 的
转 变
人们 居住 方 式 的选 择 与 自然条 件 有 直接 关 系 。
为站丁 , 做水 兵 , 远遣流人 为奴 隶 , 从这 时起 , 流人 文 化开始传 入齐 齐 哈尔 , 并与 当地少 数 民族 游 牧 土著
以汉 民族 中原 文 化 为主体 的多 民族 文 化综 合 体 , 是
亮的《 黑龙 江述略》 方 式济 的《 沙纪 略》 、 龙 等札 记 中 有些记载 。近 年来 , 兴 盛先 生 在 流人 文 化 史方 面 李 的研究成就较大 , 给流人 文化研究 带来 转机 , 们开 人
始关注流人文化对 当地 的影 响 。而对 流人 文化 的研 究, 则在受 影 响之地 较 为 活跃 , 当然 , 齐 哈 尔 的流 齐 人文化也 必然 受到 关 注 , 民居 风俗 文 化研 究 亦 在其
中。
汉 民族 中原文化与流人 队伍 中其他 民族 文化 的相 互 碰撞 、 流、 交 融合 之后 的新 质 文化 ” 。流人 文化 也是
个 激发历 史创 造力 的文化 , 少数 民族 游 牧 土 著 在 文化 占据统 治地 位 的情况 下 , 人文 化具 有 的先进 流

思想 、 成熟 心智 , 渗透 到 了政 治 、 济 、 想 、 化 等 经 思 文 各个领域 , 也渗透到 了人们 的衣 、 、 、 等 日常生 食 住 行
第1 2卷 第 9期 21 0 2年 9月
宜 宾 学 院 学 报
Ju n lo bn Unv ri o r a fYii iest y
Vo . 2.№ 9 11 S p e e ,2 2 e t mb r 01
清代前期 流人 的迁入 与齐齐哈 尔 民居风俗 的演 变
张 宝林 , 庆 阳 孟
( 齐哈尔大学 文学与历史文化学 院 , 齐 黑龙 江 齐齐 哈尔 1 10 ) 60 6
摘要 : 清代 前期 在流人文化影 响下 ,齐齐哈 尔由游牧 土著文化形态 的地 窨子 、 窝棚和 马架子 演变为土木 结构的正房 形 式 , 而发展 到砖 瓦结构的 民居形 式。居住 方式一 改过去杂居 状 态, 变为 以家庭为 单位 的居 住形 式 , 而具有 了人伦 意 进 演 从
义; 民居格局设计上 出现 了具有 中原文化特 点的四合 院建筑。这 些民居风俗的演 变, 在 标志着 齐齐哈 尔社会 历史 的发展 与
进 步。 关键词 : 清代前期 ; 齐哈 尔; 齐 民居 风俗 的演 变; 流人文化 中图分 类号 : 80 K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l 5 6 (0 2 0 —05 — 3 17 一 35 2 1 )9 0 8 0
作者 简介 :张宝林 ( 96一 , 黑龙 江齐齐哈 尔人 , 1 5 ) 男, 教授 , 主要从事中国传统 文化研 究; 孟庆 阳(9 1 ) 男, 18 一 , 江苏赣榆 人 , 讲师 , 主要从 事 中国古代 文
学研 究 。
张 宝林 , 孟庆阳 : 清代 前期流人的迁入与 齐齐哈 尔民居 风俗 的演变
活领域 , 民居风俗 受流人 文化影 响 , 改过 去 民居 简 一
齐齐 哈尔 民半 是
文 明半野蛮状态 的 , 是少 数 民族 游牧 土著 文化形 态 , 极端落后 , 民居 是地 窨子 、 马架 子 和 窝棚 。1 种结 这 构 的民居 只 是为 了 生存 的需 要 , 刚刚 脱胎 于 原 始 是
收 稿 日期 :2 1 0 2 0 2— 3— 2
齐齐 哈尔气 候寒 冷 , 清初 时期 的居 住方 式 是 几人 在 或几十人栖居在一起 , 他们 居住在地 窨子 、 棚和 马 窝
收稿 日期 :黑龙 江省齐齐哈 尔市哲 学社会科 学规 划项 目“ 齐哈 尔流人文化研究” Q X 0 1 7 ( S 2 1A一 )
陋 的半文 明半 野蛮 的状 态 , 演变 为 具有 当地少 数 民 族游牧土 著文 化 和 中原 先进 文化 两 者融 合 的特点 。 到清后期演 变 为建 筑结 构砖 瓦化 , 居住 方 式 以家 庭 为单位 的人伦化 , 四合院格局的民居形式 。

化 的形态 。《卜 奎纪略》 “卜 日: 奎地 多风 , 屋宇借草 , 压 以大木 , 然往往 尚为掀 拔 ” l 自康 熙年 间 , 。2 清政 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