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有效机制途径探讨
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研究
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产学研技术联盟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首先介绍了产学研技术联盟的定义、发展背景及其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
随后,文章分析了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的内涵,包括合作创新的动力、模式、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章总结了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以期为推动产学研技术联盟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的理论基础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创新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及合作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些理论为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提供了深入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创新理论强调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产学研技术联盟作为实现创新的重要手段,通过产学研各方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能够有效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创新理论为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提供了动力源泉和目标导向。
产业组织理论从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角度分析了产学研技术联盟的形成和发展。
产学研技术联盟能够通过合作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为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提供了组织结构和市场环境的分析框架。
合作经济学从合作博弈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的内在机制。
合作经济学认为,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能够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提高创新效率和成功率。
合作经济学为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提供了合作动力、合作模式和合作机制的理论依据。
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的理论基础涉及创新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合作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些理论为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三、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的现状分析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作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深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
深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产学研一体化是指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模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加速推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已经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本文将深入探讨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
首先,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必须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与优化。
应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的组织体系,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各方的权益与义务。
同时,还应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基地的建设。
产学研一体化的核心是人才,只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才能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因此,应加大对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基地的投入,提高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另外,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需要加强信息共享与技术交流。
在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更加重要。
产学研一体化需要各方共享信息资源,加大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以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
同时,应鼓励产学研三方开展技术交流,加强合作研究,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最后,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明确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性和目标,为其提供支持和保障。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产学研一体化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的关注度,增强公众对产学研一体化的认同和支持。
总之,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要深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与优化,加强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基地的建设,加强信息共享与技术交流,以及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只有充分发挥产学研三方的优势和作用,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才能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基于职业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建设路径与机制的探索
基于职业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建设路径与机制的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在的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实训基地作为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场所,其建设和运营管理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目前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设施设备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与企业合作程度不高等,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优化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机制,以提升实训基地的教学质量和效益。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升级,产教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职业院校应当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市场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营方式也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基于职业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建设路径与机制的探索,以期为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产教深度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于促进高校教育和行业发展的深度互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培养单位,其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其未来就业提供有力支持。
研究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建设路径与机制,有利于为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经验,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落地。
同时,深入探讨产教融合的机制及管理方式,对于优化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营,提高实训效果,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的开展将有助于加强职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为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职业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建设路径与机制的探索,探讨如何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增强学校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化和创新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化和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在这种大环境下,产学研合作模式也越来越重要,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化和创新进行探讨。
一、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概念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在共同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建立的合作关系。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知识经济的主体,只有将二者有效结合,才能实现产业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势1.优化经济结构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优势。
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提高产业竞争力产学研合作模式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申请专利的成功率,从而推动企业在市场上实现更好的表现。
3.有助于培养人才产学研合作不仅有利于推进产业创新,也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产学研合作,大学生和研究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和市场需求,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提高了其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优化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途径1.建立开放共享的合作平台开放共享的合作平台是优化和创新产学研合作必不可少的途径。
通过建立合作平台,可以让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和信息共享,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2.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是实现产学研合作优化和创新的重要举措。
只有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机制,才能够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合作效率和成果。
3.加强产学研合作管理加强产学研合作管理也是优化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重要途径。
需要建立科学的合作管理和评价制度,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合作项目的监管和评估,从而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和成果的实现。
企业和高校产学研合作有哪些注意点
一、概述企业和高校产学研合作是促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但是合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本文将从合作意识、目标选择、合作机制、风险控制等方面探讨企业和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注意点,希望对相关人士有所启发。
二、合作意识1. 理性认识合作意义企业和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应该明确理性地认识到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通过合作,双方可以互相借鉴、互利共赢,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提高竞争力。
2.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企业和高校在合作时要有长远眼光,建立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期发展。
三、目标选择1. 确定合作目标企业和高校在合作前要明确合作目标,包括科研方向、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要有明确的合作方向和目标。
2. 排查合作动机双方应该排查合作动机,防止出现单方主导或利益不对等的情况,确保合作双方利益一致。
四、合作机制1. 建立合作评台企业和高校应该在合作前建立合作评台,明确合作方式、机制、流程,统一管理合作项目,提高合作效率。
2. 定期交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要定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合作进展、风险情况,并共同解决问题,保证合作顺利进行。
五、风险控制1. 评估合作风险企业和高校在合作前应该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等,准备充分、应对迅速。
2. 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应该签订详细的合作协议,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规范合作行为,有效防范合作风险。
六、成果共享1. 合理分配成果权益企业和高校在合作成果上应该合理分配权益,尊重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成果的合法权益。
2. 公平共享成果双方要公平、透明地共享合作成果,促进双方长期合作,鼓励更多的创新合作。
七、结语企业和高校产学研合作是双方间密切互动、深度合作的重要方式,遵循合作意识、明确合作目标、建立合作机制、合理分配风险成果权益等要点,是确保合作顺利进行、取得共赢成果的关键。
希望企业和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能够谨慎对待,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研究
盥 Q:
Sci ence nd a Tec hnol I ovaton ogy nn i Her aL d
学 术 论 坛
产学研合作创新 的机 制研 究
杨 威 ( 中南大学商 学院 湖南长沙
4 0 3 1 8) 0
摘 要 : 着知识 经济时代的来临 , 随 合作 、集成的思想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 组织中 , 加之 企业很 难 占 所需的全部智 力资 i 所 以有效地 据 乐, 利 用大学与科研院所科技 资源的 产学研 合作成 为推 动企业科技创新 的重要途径 , 产学研合 作创新应运 而生 。本 文从知 识链和价值链 角 度 系统剖析 了产学研合作 创新的 内涵 分析合作 体的 内 、外 部关 系 、探讨 合作 创新 的机 制 , 对推 动我 国企业 自主创新 实践 具有重要
个 从 知 识 捕 获 到 知 识 识 别 、 应 用 和 创 新 的
者 相 互 协 作 和 促 进 , 能 形 成 同步 发 展 的 创 新 的 内 在 因 素 是 一 致 的 , 两 个 方 面 的 才 与 良性 循 环 , 进 创新 体 系 各 要 素 主 体 的 协 因 素有 关 : 是技 术 创 新 的外 在 动 力 因素 ; 促 一 二是创新者渴求新事物 的内在心理需求 , 同 合 作 , 创新 体 系 的持 续 发 展 。 及 包 括对 物 质 利 益 或 公利 的 追 求 及对 新 事 物 的内在心理需要和创造愿望的满足。 2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运行 机制分析 产 学 研 合 作 存在 一 个 “ 生一 成长 一 出 由于 企 业 发 展 的 最根 本的 职 责 是 为 社 消亡 ”的 过 程 , 不 同 的 阶 段 , 不 同 的 机 会 创 造 物 质财 富 , 此 获 得 自己 的 经 济 利 在 有 以 企 制 引导 合 作 的 健 康运 行 。 产学 研 合 作除 了 益 满 足 。 所 以 从 根 本 上 说 , 业 参 与 合 作 从 合 作 关 系 的 建 立 到 一 个 合 作 项 目的 结 的 最大 动力 在 于 不断 追 求 经 济 利 益 的最 大 束 , 应 包 括 合 作 建 立 的 前 期 阶 段 和 合 作 化 。 当企 业 意 识 到 自己 的科 技 资源 难 以 满 还 结 束 后 的 反 馈 过 程 , 两 个 阶 段 对 合 作项 足 其 目标 的 实 现 , 会 把 视 点 转 向寻 求 合 这 便 作 的 伙 伴 , 此 产 生 了 产 学 研 的 合作 点 。 由 目具 有 非 凡 的 意 义 。 合 作 建 立 的 前 期 阶 段 , 要 工 作 是 寻 而 大学 和 科 研 院 所 参 与产 学 研 合 作 的 内在 主 还 求 合作 伙 伴 , 涉及 到 选 择机 制 ; 作 关 系 建 动 力 除 了想 获 得 经 济 利 益 以 外 , 要 实 现 合 立 阶 段 , 需 明确 合作 各 方 的权 利 和 责 任 , 其 研 究 开 发 活 动 的社 会 价 值 , 高 自己 的 则 提 并 建 立利 益 分 配 机 制 作 为今 后 开 展 合 作 的指 学 术 水 平 和 社 会 地 位 , 使 自 己的 研 究 活 导; 合作 正 式 运行 阶 段 , 益分 配机 制 协调 动 在一 定的 社 会 经 济 条件 下 进 入 良性 循 环 利 管 理 合 作 各 方 的 关 系 则 十 分 关 键 ; 作 结 状 态 。 合 束 后 , 应 当对 合 作 进 行 评 价 , 取 经 验 。 还 吸 由此 可以 看 出 , 产学 研 合作 是 内外 因素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讨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讨近年来,“产学研”合作无论在政府工作报告等国家大政方针中还是在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从事科技工作的实体单元中已然成为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
我国经济、社会目前已进入重大转型期,科技创新被提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这给“产学研”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笔者将以自身多年从事“产学研”合作工作经验与新形势需求结合,研究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模式。
一、“产学研”合作定义与分析“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基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通常企业為技术需求方,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与人才供给方,各方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实现科技资金、技术资源、人才智力等生产要素间的市场化配置,从而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者之间的良性发展。
“产学研”合作分析必须从三个不同的责任主体所承担的定位与角色谈起:企业,以“产”作为主要任务。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通过技术引进与投资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并推动产业化;高校,以“学”与“研”为主要任务。
高校以教学为目的,同时也开展一定程度科技研发工作,通过教育教学以及科技研发培养低、中、高端专业化人才;科研机构,以“研”为主要任务。
科研机构以研发为目的,同时通过依托科研项目开展硕士、博士等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工作。
二、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介绍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由以下几种模式:技术转让、联合研制、联合培养、共建平台、内部一体化等。
技术转让是拥有技术成果的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转让的方式出让已经成熟的技术所有权给企业,企业无需研发直接通过技术成果应用实现盈利的合作方式。
技术转让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已有成熟的科技成果实现成果转化的效果通常较好,但由于前期缺乏企业的介入,技术成果的研发过程通过会面临资金投入以及目的性不强等方面问题。
联合研制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针对于尚未成熟的技术,通过各自需求和优势实现共同研发与合作共享的一种方式。
联合研制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研发结合较为紧密的一种合作模式,企业的需求与研究单位的技术力量形成有效衔接,既能确保研究的目标性,又能确保研究的资金等保障,但该种模式需要一个紧密配合的联合创新团队,需要一定的机制保障,否则可能出现任务延期、研发受阻等问题。
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措施
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措施产教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具有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科技进步和实现教育创新等优势。
在实践当中,如何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产业和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挑战。
本文将探讨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措施。
一、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措施之一。
产学研一体化是指将产业、学术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一种模式。
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技能培训等方面,产学研一体化的实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二、建立行业标准建立行业标准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完善行业标准,可以推动教育体系和产业体系之间的有效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行业标准的建立还可以推动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三、推动企业参与教育企业参与教育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教育机构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的支持。
众多的国内知名企业,如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等,都积极参与教育领域,开展教育+产业的新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建立产业导师制度建立产业导师制度,可以有效促进产学研合作,根据人才需求,灵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产业导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需求,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综合性的职业发展指导和个性化的技能培训。
同时,产业导师也是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并与企业建立联系。
五、开展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开展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可以促进教育、科技和产业的有机融合。
通过与企业开展技术研究和开发,可以使研究成果更快地转化为实际应用。
在科研项目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参加研究,更好地熟悉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六、建立优秀人才孵化平台优秀人才孵化平台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建立优秀人才孵化平台,可以创造更多的创业和就业机会,促进人才对教育和产业的融合,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和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普通高校机制专业产学研相结合途径之探讨
教育 科学
2 1 年第2 01 期
普通高校机制专业产学研相结合途径之探讨
孙 宝福 刘电霆 ( 桂林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5 10 ) 404
摘 要 :文 章针 对 构 建 产 、 学 、研 办 学模 式 ,对 培 养 应 用 型 的培 养 如何 与教 师 的科 研 以及企 业 的发 展紧 密地 结 合在 一起 ,从 人 才进 行研 究 ,分析 了在人 才培 养 中采 用 产 学研 合 作 办 学模 式的 而达 到协 调 发展 、共 同收益 。本 文 以下 所述 如无 特 殊说 明 ,均指 重要 性 。通 过培 养 目标 的确 定 、课 程体 系的构 建 、毕 业 实 习的设 后者 。 高校产 学研 结合 现状 计 等环 节 的改革 ,从 而探 讨 出适 应 社会 需 求 的产 、学 、研 结合 途 我 国高校 根据 其 定位 不 同可 分 为研 究型 、应 用 型和 职业 技 能 径。 关键 词 :产 学研 结 合 ;机 制 专业 ;普 通 高校 型 ,也就 是 我们 通常 说 的重 点高 校 、普 通 高校和 高职 院校 。 由于 A bstra ct: I v e e e ch of t p t er c n i w of r s a he a t n om bi i 每类 高校 的 定位 目标 不 同 、师 资力量 不 同 以及所 招 收 的学 生素质 n ng
.
n r a i e s y o m l un v ri t
【 中图分类 号 】G 2 . 2 . 【 献编 码 】A 50 52 7 文 项 目资 助 : 广 西 教 育 厅 十 一 五 教 改 立 项 项 目 项 目编 号 :
200 7 0 9 03
传 统意 义 上 的产 学 研 结 合 是 指 企 业 、 高 校 和 科研 院所 的合 作 ,在此 基础 上 形成 一种 创 新体 制 ,从 而促 进我 国产 业 升级 与发 展 ,促进 高校 和科 研 院所 的成 果 转化 , 并可 以为 他们 的研 究 选定 方 向、提 供 资金 。如2 0 年 广东 省与 教 育部 、科 技部 创 立 的 “ 05 两 部一 省产 学研 结合 领 导 小组 ” ,上海 的 “ 学研 联盟 ”, 以及经 产 国务 院批 准 的, 由发 改委 、 教育 部 、科 技部 等十 大部 委 联合 成立 的 “ 国产学 研合 作 促进 会 ”等 。总 体来 说 ,在 这种 结 合 中,企 中 业是 服 务 的对 象 , 政 府 是 合作 的主 导 者 ,是 平 台 的 搭 建者 。这 种 产 学 研 的合 作 机 制 与 学 生 的培 养 、专 业 的 设 置 并无 直 接 的关 系 。本 文 中 的 “ 学研 ”的 定义 与传 统不 同: “ ”是 指企 业 , 产 产 “ ”指 学生 , “ ”指 的是 教师 的 科研 。总体 来讲 , 是指 学生 学 研
产学研管理制度
产学研管理制度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为了有效管理产学研合作,提高合作效率和质量,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产学研管理制度十分必要。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产学研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一、合作前期准备在产学研合作前期,需要明确各方合作的目标与任务,并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产方和学方应明确各自的优势和需求,在合作的初期确定共同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其次,确定合作的具体计划和推进措施,包括资源投入、时间安排、团队组建等。
最后,制定合作协议或合同,明确双方的权责和利益分配,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二、项目执行阶段管理在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执行阶段,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首先,建立项目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明确各参与方的角色和责任。
其次,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和进度安排,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
同时,建立项目风险管理机制,及时评估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此外,加强沟通和协调,保持信息畅通,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三、成果共享和知识产权管理在产学研合作中,产生的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共享和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合作双方需要明确合作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
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或知识产权转让协议等方式,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
另外,可以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保护和管理合作成果的知识产权,防止侵权和不当使用。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合作各方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
四、绩效评估和奖惩措施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高效运行和不断改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和奖惩机制。
可以制定绩效考核指标和评估方法,根据双方合作目标和任务进行评估,了解项目的执行情况和合作效果。
对于合作成果显著的,可以给予奖励和激励,鼓励继续合作和创新。
对于合作不力的,可以采取相应的惩罚和纠正措施,以促进合作的改进和提高。
五、持续改进和创新产学研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合作双方应密切关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及时总结和反馈,进行持续改进。
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有效机制途径探讨
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有效机制途径探讨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换效率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学术界和实践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
目前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通过大学及科研院所、产业、政府之间组织结构性的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研究,对促进高校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一、产学研合作问题:缺乏深度合作的有效机制(一)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信息交流机制不畅通。
产学研合作各方之间信息交流渠道主要有:高校或企业、科研院所之间通过亲朋好友等方面的关系传递信息,建立合作关系;政府或主管部门通过公布科技攻关项目指南,计划招标信息等方式有的放矢组织产学研合作;企业通过产品展览会、科技展览会、高新技术交易会,互通信息,建立合作关系。
这些方式对加速科技成果的扩散、传播、转移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产、学、研三个系统之间缺乏畅通的信息交流,信息仍掌握在各个系统之中。
(二)产学研合作的驱动机制微弱。
产学研活动对科研人员没有太大吸引力,使科研人员对产学研活动的开展缺乏主动性。
在科研单位中,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与考核主要还是集中在实验成果与科技论文发表上,而对于产学研活动没有相关要求,这使得科研人员不愿意从事产学研活动。
企业还没有足够认识到科研创新的重要性,从科研院校来看,缺乏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对产学研项目开展过程中科研院校的利益保障不足,使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产学研合作的约束机制不健全。
由于《知识产权法》实施不力,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知识成果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作为科研成果提供方的科研院校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一些企业的不道德行为得不到应有惩罚,以及一些参与项目合作的人员不检点的行为,让研究成果轻易的就被卖给第三方,而花费大量投入的科研院校却成为了多余的人,这也让科研院校不愿意开展产学研合作。
(四)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高职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浙 江 纺 织服 装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高职产 学研合作长效机制研 究
朱旭蓉
摘
要:产 学研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培 养多层次 、多样化技 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阐述 了当前 高职院校产 学研
合 作 的现 状 和 问题 ,分 析 了其 中原 因,探 讨 了如 何 实现 多元 利益 的均衡 和 协 调 ,建 立 产 学研 合 作 长 效机 制 的措 施 。
参 与度 不广 。 由于企业追 求的是利益 最大化 ,很 多企 业对产学研合 作 的意义认识 不深刻 ,甚 至有些企 业 认 为让学 生到企 业实 习是种 负担 ,学 生到 企业 实习等 于让企业 免费培 养新 人 。三 是政府 角色 定位 不 明,
作用乏力 。虽然政府 也积极提 倡产 学研合 作 ,但 其组织协 调作 用发挥 得并不 明显 ,缺 乏有 效的政策 和法 律的保 障与激励 ,导致 产学研进 展缓慢 。四是产 学研合作 稳定性较差 、规模较 小 、深 度较浅 、涉及 面不 广 。产 学研 合作 3方各 自的缺陷造成 其合作 多属于短 期合作 ,甚 至仅是 为了合作而合 作 ,没有长 期的规
3 )缺 少资源 和资金 的支 持 。开展产学 研活动 需要投入 大量 的人 力 、物 力和财 力 ,包 括学 生进入企 业
实习包括活 动 开展前 的校企 联系 、开展 中 的对 学生工 作 的检查 和监 督管理 、突发 事件 的协调和 处理 以及 后 ; 的总 结等 。同时 ,学校 和企业 联合研 发需 要投入 资金 ,而 学校和 企业都 无法独 自承 担这一 成本和 风 f 』 J 险。我 国 目前没有 像有 些 国家那 样建 立专项 的资金或 基金 ,专 门用 于投入产 学研 教育活 动 ,导致产 学研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对概念的解析、现状分析、人才培养机制探讨、创新模式建构以及实践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如何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并培养创新人才。
通过总结与展望,得出结论认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研究将对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推动产学研合作和产业升级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引言、正文、结论、背景介绍、研究意义、研究目的、概念解析、现状分析、人才培养机制探讨、创新模式建构、实践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研究成果、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产学研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路径。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指通过产业、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之间密切合作与协同,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市场生产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理念已经被各国广泛接受和应用,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
研究如何深度融合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通过构建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可以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有必要对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
1.2 研究意义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意义在于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深度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可以促进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之间的紧密合作,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关键力量。
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机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分析其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意义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整合各方的资源和优势,实现共同创新和发展。
创新型人才则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和岗位上创造新价值的人才。
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高校的理论教学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促进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能够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创新型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3、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能够获取最新的技术和人才支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推动高校教育改革产学研合作促使高校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1、共建实习基地模式企业与高校共同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学生在实习基地中能够接触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和运营过程,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积累实践经验。
2、项目合作模式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特定的项目开展合作,学生参与项目的研发和实施过程。
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联合培养模式高校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在高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发展路径探讨
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发展路径探讨一、引言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其目的在于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产学研合作模式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加强产学研合作方面也越来越重视,这种模式的重视对于提升中国的科技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实践和发展的角度探讨产学研合作,分析各种可行的实践路径,以及探索未来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方向。
二、产学研合作的实践路径1. 科技创新平台在产学研合作中,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在这个平台上,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可以进行交流并分享科研成果,共同开展研究和开发新产品。
对于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来说,科技创新平台是非常可行的实践途径,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来完成技术转移和商业化应用,为科学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机会。
2. 国际合作产学研合作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应用。
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动和发展产学研合作,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例如,欧盟的“研究和创新框架计划”(FP7)旨在加强欧洲的科学技术创新和经济竞争力,通过构建一个跨国的合作平台来推动和加强科研成果的共享和交流。
中国也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与国际机构和企业的联系和交流,在国际上推动和发展产学研合作。
3. 加强产学研之间的交流沟通交流沟通是产学研合作的基础。
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分享,推动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因此,加强交流沟通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实践的关键。
三、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路径1. 建立双向沟通的机制产学研合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之间能否建立起双向沟通的机制。
在这个机制下,双方可以交流和分享科学研究成果,并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应用。
在建立机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双方的需求和利益,以及实践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2. 实现人才流动人才流动对于产学研合作的成功非常重要。
产学研合作的推进机制和路径选择
产学研合作的推进机制和路径选择产学研合作(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UR)是推动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而产学研合作的推进机制与路径选择是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创新的关键措施。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这个话题。
一、产学研合作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趋势,中国高技术产业正经历着增长和转型阶段。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而科技的发展则需要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的高校正面临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双重压力,想要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竞争并快速发展,必须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来加强与产业的联系,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
所以,IUR在中国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推进机制推进产学研合作有很多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各方共同努力下的建立合作平台。
意义在于企业和高校可以在平台上面共同设定合作目标、寻找合作伙伴、经营产品等核心业务,进一步完善整个产业链。
1.基本途径IUR的基本途径是由企业引领的结对子型合作。
这种途径需要企业选择和高校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而高校在此过程中则可以通过研究生的参与,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
结对子型合作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和风险快速搭建合作桥梁,提高产业竞争力。
2.发展虚拟研究机构虚拟研究机构可以跨越物理空间的限制,使得企业能够与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科技创新平台。
在这种合作模式中,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参与研究,达到产学研合作的目的。
虚拟研究机构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无限制的共享资源,增强技术经验,基因突变的幅度更大。
3.科技咨询在传统合作模式下,科技咨询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另一种重要手段。
企业可以请高校专家和研究人员为其提供最新的技术咨询和信息反馈等服务。
此种模式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和高校之间必须满足学科跨度比较大,否则很难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探研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实现途径
研活动就需要寻 求与外 部企业 的结 合。这种 合作模 式多 以
发, 明确 提 出要 大 力推 进 产 学研 合 作 , 要建设 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 向、 产 学研 相 结 合 的 技 术 创 新 体 系。 这 无 疑 指 明 了 高 校
在 贯彻 党的教 育方针、 履行社会 职责、 全 面实施 素质教 育和培 养创 新型人 才等方 面要 实现 的 目标。文章对 高校 产 学研现 状做
三方分别是高校 ( 技术 成果方 ) 、 出资方 ( 个体 资本投资
者或金融机构 ) 与生产经 营企业 。这种合作的前提 是基于对 市场风险 的防范 , 三方都力 求把风险减小 到最低限度 。某些
成果 、 特别 是 一些大 型项 目, 尽 管有 市场潜 力 , 但 因投 资 巨 大, 仅靠 高校 和企业 双方 的合作 是无 法解决 的 , 于是就 出现
单个项 目或成果为主 , 优势互补明显 , 主要侧重技术 、 项 目转 让 的一次性操作 , 项 目或转 让履 行完成后 , 合作 即告终 止 , 学 校不必再追 加 投资 , 也 不 承担 什 么风 险。该模 式 的优 势在
、
透视 高 校产 学研合 作模 式
于: 企业通过 与高校合 作 , 提高 了企业 开发新产 品的能力 , 获
企业的创办者和经 营者 于一身 , 其优 势在 于人才 、 科 研与技
术, 而不 是产 品的生产 与经 营 , 因而不 必在合 作经 营上花 费 太多 的精力 , 这样 就 可避 免偏 离 以教 学 与科研 为 中心 的初
加强行业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促进创新
加强行业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促进创新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日益受到重视。
行业产学研合作能够促进技术和知识的共享,推动创新和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加强行业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促进创新的重要性及有效途径。
一、合作的重要性1. 促进技术创新:行业产学研合作能够促进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各具优势,相互合作可以有效弥补双方的不足,共同推动技术的进步。
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优秀的研究团队,而企业则具备市场洞察力和实践经验,双方的合作能够加速技术创新的推进。
2. 促进人才培养:行业产学研合作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企业可以提供实际的工作机会和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同时,高校可以为企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是长远发展的基础,行业产学研合作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3. 提高竞争力:行业产学研合作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企业能够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同时,合作还能够拓展企业的业务领域,实现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发展,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二、有效途径1. 建立合作平台:为了促进行业产学研合作,需要建立起高效的合作平台。
该平台可以提供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机会,促进合作双方的互动和合作。
政府、企业和高校应该共同参与平台的建设,形成合力,推动合作的深化和扩大。
2. 加强交流与合作: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双方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科技论坛、技术研讨会等活动,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动态,探讨合作的机会和方式。
此外,企业和高校还可以共同申请科研项目,深入开展合作研究,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
3. 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为了鼓励行业产学研合作,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财政支持。
通过提供专项基金和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和高校开展合作研究,推动创新和发展。
产学研深度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产学研深度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领域,产学研深度合作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途径。
通过产学研的紧密合作,科研成果可以更加高效地转化为实际应用,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本文将从具体操作方法、分析性循序推理论点和实践导向结论三个方面来探讨产学研深度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性和方法。
首先,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具体操作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在产学研三方合作中,需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搭建起有效的沟通平台。
学术界的科研人员需要了解产业界的需求,产业界的企业需要理解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形成共同的合作目标。
通过共同制定研究计划、合作开展实验和数据分析,以及共同评估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例如,某大学的机械工程系与一家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新材料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双方共同制定了实验方案,将新材料的性能进行测试,并进行了大量数据分析。
最终,成功将新材料应用到了汽车制造中,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和耐用性。
其次,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方法应采用分析性循序推理论点。
在合作过程中,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深入分析,并将之前的研究成果与现实需求进行对比。
例如,在医药领域,学术界的研究人员与制药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药物。
在合作过程中,学术界的研究人员需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他们还需要与制药企业的专家进行密切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和病人的实际情况,对新药物的疗效进行评估。
通过分析性循序推理论点的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科研成果的可行性和实际应用的前景。
最后,产学研深度合作能够达到实践导向的结论。
通过产学研的深度合作,科研成果能够更加快速地转化为实际应用,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例如,在新能源领域,学术界的研究人员与能源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型太阳能电池。
通过合作,学术界的研究人员可以将实验室中的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中的产品。
同时,能源企业可以利用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和稳定性。
产学研合作方案
3.成果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企业提供市场需求信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4.平台建设:合作各方共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各方提供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全方位服务。
5.政策咨询:合作各方共同参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依法合规:合作各方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合作内容的合法性、合规性。
3.共同发展:以共同发展为目标,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各方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共赢。
4.灵活多样:根据各方需求,采取多种合作模式,实现产学研合作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四、合作内容
1.技术研发: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享研发成果,推动技术进步。
八、附则
1.本方案未尽事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由合作各方协商解决。
2.本方案经合作各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一式四份,各方各执一份。
3.本方案的解释权归合作各方共同所有。
产学研合作方案制定单位:XX科技有限公司
制定日期:年月日
第2篇
产学研合作方案
一、前言
产学研合作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通过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详细、可行的产学研合作计划,以促进合作各方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2.依法合规: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合作的合法性与合规性。
3.共同发展:以共同发展为目标,推动各方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共赢。
4.灵活多样:根据各方需求,采取多种合作模式,实现合作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有效机制途径探讨
作者:同勤学余剑
来源:《商情》2013年第31期
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换效率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学术界和实践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
目前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通过大学及科研院所、产业、政府之间组织结构性的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研究,对促进高校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
一、产学研合作问题:缺乏深度合作的有效机制
(一)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信息交流机制不畅通。
产学研合作各方之间信息交流渠道主要有:高校或企业、科研院所之间通过亲朋好友等方面的关系传递信息,建立合作关系;政府或主管部门通过公布科技攻关项目指南,计划招标信息等方式有的放矢组织产学研合作;企业通过产品展览会、科技展览会、高新技术交易会,互通信息,建立合作关系。
这些方式对加速科技成果的扩散、传播、转移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产、学、研三个系统之间缺乏畅通的信息交流,信息仍掌握在各个系统之中。
(二)产学研合作的驱动机制微弱。
产学研活动对科研人员没有太大吸引力,使科研人员对产学研活动的开展缺乏主动性。
在科研单位中,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与考核主要还是集中在实验成果与科技论文发表上,而对于产学研活动没有相关要求,这使得科研人员不愿意从事产学研活动。
企业还没有足够认识到科研创新的重要性,从科研院校来看,缺乏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对产学研项目开展过程中科研院校的利益保障不足,使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产学研合作的约束机制不健全。
由于《知识产权法》实施不力,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知识成果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作为科研成果提供方的科研院校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一些企业的不道德行为得不到应有惩罚,以及一些参与项目合作的人员不检点的行为,让研究成果轻易的就被卖给第三方,而花费大量投入的科研院校却成为了多余的人,这也让科研院校不愿意开展产学研合作。
(四)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在产学研联合模式中,由于产、学、研合作各方各自处于不同行业、不同系统、不同领域,因此对待合作利益的分配、各方所持的目标值不同,常常产生矛盾。
如科研成果转让过程中的价格问题,合作共建研发实体的各方投资比例与利益分配问题,成果的归属权问题以及知识产权的问题等。
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在于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五)产学研合作的调控机制不灵活。
从目前来看,政府缺少科研立项、科研融资、科技成果评价与鉴定以及科技成果转让等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机制,使人们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前期立项与投入上,对于后期成果的转让却没有相应调控,最终导致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过低的局面。
二、构建产学研深度合作有效机制的对策
(一)建立动力机制,提高产学研深度合作各方积极性。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形成、存在和发展都与利益驱动力有关,利益是合作各方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是产生驱动力的重要源泉。
无论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企业,以培养合格人才,促进社会发展为首要目标的高校,还是以获得科研费用,增强领域内的知名度的科研院所,获得这些物质或非物质利益是它们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最根本的动力来源。
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最终结果是资源的所有者获得各自的经济租金,产学研三方实现共赢。
(二)建立分工机制,提高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效率。
企业的优势在于对市场的洞察力和反应能力,其对市场需求变化信息的及时捕捉,有利于提高产学研合作研发的针对性,有利于研发成果经济价值的实现。
高校及科研院所掌握大量项目研究信息以及先进、前沿技术的研究动态,拥有图书室、研究室、先进实验仪器和高素质的科研人员,为缩短合作技术创新时间,提高创新成果水平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具体分工时,企业应重点从事日常管理、市场信息研究、产品生产、销售等偏向于合作经营方面的事务;而高校和科研院所应重点从事合作中的研究开发、试生产、技术改进、研发队伍培养等偏向于研发方面的事务。
企业在集中主要精力,致力于市场业务的同时,也要在技术研发中积极学习,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
(三)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达到合作各方互利互惠。
利益分配机制是按照公平、客观的原则,科学确定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分配情况的具体规则和分配方法。
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必须明确分配依据,利用科学的方法计量合作各方的贡献,从而合理地确定各方利益所得;同时要在合作内部形成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制定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条例或管理办法,保证校方利益不受侵犯。
另外,在产学研合作建立之初,可以采用各方接受的方法或协商方式,对各方利益分配比例和方法做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通过一定时间运行后,可以再根据各方对合作贡献大小,进一步协商和调整利益分配比例和方法,保证利益分配的公正性与客观性。
(四)完善保障机制,为产学研深度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科技成果商品化及技术成果扩散过程中,相关的法律规范包括:高技术产品的《产权法》、《组织法》、《投资法》、《贸易法》、《行政管理法》、《经济调节法》等。
用法制来规范产学研一体化的行为,必然对产学研合作具有直接的促进、保护作用,同时法制对产学研联盟的环境条件(经济、政治、科技、思想文化等)也有直接的调整作用,它引导或限制这些环境因素的变化。
政府要对整个产学研联盟制定一系列条例、法律和法规,可以使合作各方在法律上得到合法权益保障,它使得联盟有了法律基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产学研合作各方在合作过程中应遵照有关法律规定订立合法、有效的合作合同,避免没有合同或合同不完善、不合理、不合法而导致合作的失败。
参考文献:
\[1\]李健.谈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三个阶段\[J\].中国科技产业,2009,(12):14-15.
\[2\]王一凡.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和运作模式\[J\].科技成果纵横,2009.(6):26-28.
\[3\]杨燕.产学研合作模式新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7): 179-180.
\[4\]曾小平.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瓶颈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4):33-36.
\[5\]董萌萌.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7):81-83.
项目名称:本文系西安文理学院2012-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2B01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