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大学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南邮课程设计

南邮课程设计

南邮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解信号传输的基本过程。

2. 学生能够描述并分析不同类型的通信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工具对通信过程中的信号进行基本的建模和分析。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通信系统,并能够进行模拟和仿真。

2. 学生能够使用相关软件工具对通信信号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通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信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2. 增强学生对于通信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3. 通过对通信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严谨、务实的学术作风。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通信科学的基本框架,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大学二年级,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同时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学习成果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1. 通信系统概述: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分类及其发展历程,关联课本第一章内容。

2. 信号与信道:讲解信号的定义、分类及特性,信道模型及其性能指标,关联课本第二章内容。

3. 模拟通信系统:分析幅度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等模拟通信技术,关联课本第三章内容。

4. 数字通信系统:阐述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采样、量化、编码、传输与解码等,关联课本第四章内容。

5. 通信信号处理:介绍信号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关联课本第五章内容。

6. 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讨论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如误码率、信噪比、带宽利用率和功率利用率等,关联课本第六章内容。

通信原理课课程设计6

通信原理课课程设计6

通信原理课课程设计6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2.掌握调制、解调、编码和解码的基本概念和方法;3.了解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方法。

4.能够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5.能够使用仿真软件进行通信系统的模拟和分析;6.能够进行通信系统的调试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通信技术的认识;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信系统的组成、调制解调技术、编码解码技术以及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

具体内容包括:1.通信系统的组成: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发送端、接收端、传输介质等;2.调制解调技术:调制的基本概念、调制的方法、解调的基本概念和解调的方法;3.编码解码技术:编码的基本概念、编码的方法、解码的基本概念和解码的方法;4.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性能评估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掌握调制解调技术、编码解码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通信原理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参考书:通信原理相关参考书,用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通信原理相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料,用于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通信原理;4.实验设备:通信原理实验设备,用于进行通信系统的模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信原理相关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相关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相关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信号、信道、调制与解调等;2. 学习并掌握通信系统中常用的数学模型和公式,能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通信过程;3. 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认识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通信系统设计能力;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通信设备的调试与维护,具备实际操作能力;3. 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和拓展通信领域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信原理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养成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的习惯;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团队中沟通与协作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对通信技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深刻认识。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通信原理相关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通信原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具备通信领域的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储备人才。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 通信原理基础知识:- 信号与系统:信号的概念、分类及特性;系统的概念、线性时不变系统及其性质;- 信道:信道的概念、分类、特性及信道模型;- 调制与解调:调制原理、分类及性能指标;解调原理及方法。

2. 通信系统分析与设计:- 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信号的数学表示、系统方程的建立;- 通信系统性能分析:误码率、带宽、功率等性能指标的计算与优化;- 通信系统设计: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调制解调方式、信道编码等技术。

3. 现代通信技术应用:- 数字通信技术:数字信号传输、数字调制解调、多路复用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多址技术、蜂窝技术;- 互联网通信技术:网络结构、协议、路由算法等。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移动通信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通信方式,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及其应用。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培养学生解决移动通信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的概念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应用2.2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信号传播频率分配与复用技术调制与解调技术2.3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信道编码与解码信道估计与均衡功率控制与频率规划2.4 移动通信系统分类一代到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窄带与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蜂窝与非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5 移动通信标准GSM与UMTSCDMA与CDMA2000LTE与5G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3.3 实验法进行移动通信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移动通信系统的操作和性能。

3.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4.1 教材《移动通信原理》,作者:,出版社:X《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作者:,出版社:X4.2 实验设备移动通信实验箱信号发生器示波器4.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移动通信企业官网移动通信相关论坛和博客五、教学评估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

5.2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评价,占总成绩的20%。

5.3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50%。

六、教学安排6.1 课时安排总共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2.5课时用于介绍移动通信概述3课时用于讲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4课时用于阐述移动通信关键技术5课时用于解析移动通信系统分类6课时用于介绍移动通信标准6.2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移动通信概述第5-8课时: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第9-13课时: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第14-18课时:移动通信系统分类第19-24课时:移动通信标准第25-29课时: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七、教学活动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移动通信原理的兴趣。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1.2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1.2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小组成员学号李阳2012043030001田家翼2012019030029张恩2012019070030张文谦2012019070003题目:BPSK/QPSK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指导老师:胡苏实验时间: 2015.51、实验目的掌握基于simulink 的BPSK 、QPSK 典型通信系统的链路实现,仿真BPSK/QPSK 信号在AWGN 信道、单径瑞利衰落信道下的误码性能。

2、实验原理2.1 BPSK 通信系统相移键控系统中,有待传输的基带数字脉冲控制着载波相位的变化,从而形成振幅与频率不变,而相位取离散值变化的已调波。

二进制相移键控 BPSK (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 )方式一般是键控的载波相位按基带脉冲序列的规律而改变的数字调制方式,也就是说,二进制的数字基带信号 0 与 1 分别用相干调制的载波的 0 与π相位的波形来表示。

其表达式由公式(1-1)给出:()[()]cos()n T b i i n s t a g t nT t ωθ∞=-∞=-+∑(1-1) 其中{n A }为双极性的二进制数字序列,n A 的取值为± 1,b T 为二进制的符号间隔,()T g t 基带的发送成形滤波器的冲激响应,通常具有升余弦特性;i ω是调制载波的频率,i θ是调制载波的初始相位。

用 BPSK 调制方式时,因为发送端以某一个相位作为基准,所以在接收端也一定有这样一个固定的基准相位作为参考。

假如参考相位发生变化了,那么接收端恢复的信息也会出错,也就是存在“倒π”现象。

因此需要在接收端使用载波同步,才能够正确恢复出基带的信号。

BPSK 信号的调制原理框图如图2-1所示,典型波形如图2-2所示。

图2-1 BPSK调制原理图BPSK信号的解调通常都采用相干解调,解调器原理如图所示,在相干解调过程中需要用到和接收的BPSK信号同频同相的想干载波2.2 QPSK通信系统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模型如图所示,输入信号一般认为是单极性二进制矩形脉冲序列;{dn}经过码型变换以后一般变形为双极性码型(归零或不归零)。

大专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大专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大专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信号传输、调制解调、多址技术等;2. 学习并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工作原理;3. 掌握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移动通信系统中信号传输的整个过程,并进行简单的计算;2. 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移动通信网络的模拟与优化;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移动通信中的问题,具备一定的故障排查和优化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主动探索的精神;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3. 使学生认识到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大专院校移动通信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和通信原理基础知识,但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整体认识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概述:介绍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系统分类及未来发展趋势;- 教材章节:第一章 移动通信概述2. 信号传输原理:学习信号传输的基础知识,包括信号、信道、噪声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信号传输原理3. 调制解调技术:掌握各种调制解调技术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调制解调技术4. 多址技术:学习FDMA、TDMA、CDMA等多址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 多址技术5. 移动通信系统:介绍GSM、CDMA、TD-SCDMA、LTE等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原理及关键技术;- 教材章节:第五章 移动通信系统6.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学习网络规划、基站选址、覆盖优化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章节:第六章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7. 实践环节:结合理论教学,安排相应的实验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七章 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按照教材章节顺序,依次进行教学,共计14周。

链路预算 移动通信的课程设计

链路预算 移动通信的课程设计

兰州交通大学本科生课程设计中文题目: LTE链路预算分析英文题目:LTE link budget analysis课程:移动通信原理学院:电信学院专业:通信工程班级:通信1403班组长:组员:指导教师:邸敬完成日期: 2017年6月28日成绩打分表摘要链路预算是无线网络规划的基础环节,对网络覆盖能力和建设成本的估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网络覆盖是所有无线网络赖以生存的根本,直接影响最终的用户感知。

而链路预算是评估无线通信系统覆盖能力的主要方法,是无线网络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因此,在进行无线网络规划时需要进行链路预算以得到合理的无线覆盖预测结果,指导后续的网络建设。

本文重点对LTE链路预算的方式及主要参数进行研究,给出了关键参数的典型取值,并分析总结不同的场景或双工方式对链路预算及覆盖能力的影响。

本文结合LTE系统的特点对其链路预算参数进行分析,并着重研究了LTE系统的链路预算方法,并根据链路预算介绍小区覆盖半径和单站覆盖面积的方法,本文给出的方法可用于LTE网络规划和设计(室内和室外)。

本文对链路预算中几种传播模型的比较,包括OKUMURA模型、OKUMURA--HATA模型、COST-231模型和COST-231 HATA模型,并对各个模型进行了建模仿真。

最后,对兰州交通大学移动通信链路损耗,使用COST 231-Hata模型和ITU-R P.1238模型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LTE;链路预算;传播模型;基站半径;最大允许路径损耗AbstractThe link budget is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planning and design process is an important part. Link by link budget gain margin and loss accounting, calculate the maximum allowable air link path loss, thereby combining the propagation model to determine the cell coverage and station spacing.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TE system link budget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and focuses on the link budget methodology LTE system and method described cell coverage radius and single station coverage based link budget to this article the method can be used for LTE-FDD network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is paper, the link budget compare several propagation models, including OKUMURA model, OKUMURA - HATA model, COST-231 WALFISCH-IKEGAMI model and COST-231 HATA model, and each model is a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Finally, the lanzhou City mobile communications link loss, use COST 231-Hata model is analyzed in detail for the wireless environment cities, small cities, suburban areas in three different transmission path loss, path loss biggest cities, small cities times the suburban minimum.Key words:LTE; Link Budget;Propagation Model;Base Station Radius;Allowable Path Loss目录第一章LTE网络关键技术分析 (1)1.1双工方式 (1)1.2OFDMA技术 (1)1.3MIMO技术 (2)1.4ICIC技术 (2)1.5分集技术 (2)1.6多址接入技术 (3)第二章链路预算的概述 (4)2.1链路预算定义 (4)2.2移动通信网络链路预算思想方法 (5)2.3LTE链路预算方式 (6)2.4链路预算的具体步骤 (6)第三章链路预算中几种传播模型的比较 (7)3.1O KUMURA模型 (7)3.2O KUMURA-H ATA模型 (8)3.3COST-231W ALFISCH-I KEGAMI(WIM)模型 (9)3.4COST-231H ATA模型 (11)第四章链路损耗的具体计算分析 (12)4.1室内链路预算的简单分析和计算 (12)4.1.1 TD-LTE 室内无线传播模型选择 (12)4.1.2 TD-LTE 链路预算 (12)4.1.3 天线口功率测算 (13)4.1.4 TD-LTE 室内覆盖设计实例 (13)4.2室外链路预算 (13)4.2.1 计算LTE室外链路预算的主要公式 (13)4.2.2 发射端参数(发射端EIRP) (13)4.2.3 接收端参数(最小接收信号电平) (14)4.2.4 其他增益、损耗及余量 (14)4.3室外链路预算结果及分析 (14)4.3.1具体参数设置及理论计算结果(室外) (15)4.3.2利用链路预算及传播模型进行小区规划 (15)结束语 (17)参考文献 (18)第一章 LTE网络关键技术分析1.1 双工方式TD- LTE系统支持和优化了TDD 特有技术, 更加灵活的支持波束赋形等MIMO技术和可变的上下行比例。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实验报告_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实验报告_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实验内容无线信道特性分析;BPSK/QPSK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SIMO系统性能仿真分析课程教师胡苏成员姓名成员学号成员分工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二题,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最大比值合并模型设计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等增益合并模型设计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一题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选择合并模型设计1,必做题目1.1无线信道特性分析1.1.1实验目的1)了解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2)掌握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3)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模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1.2实验内容1)基于simulink搭建一个QPSK发送链路,QPSK调制信号经过了瑞利衰落信道,观察信号经过衰落前后的星座图,观察信道特性。

仿真参数:信源比特速率为500kbps,多径相对时延为[0 4e-06 8e-06 1.2e-05]秒,相对平均功率为[0 -3 -6 -9]dB,最大多普勒频移为200Hz。

例如信道设置如下图所示:1.1.3实验仿真(1)实验框图(2)图表及说明图一:Before Rayleigh Fading1 #上图为QPSK相位图,由图可以看出2比特码元有四种。

图二:After Rayleigh Fading#从上图可以看出,信号通过瑞利信道后,满足瑞利分布,相位和幅度发生随机变化,所以图三中的相位不是集中在四点,而是在四个点附近随机分布。

图三:Impulse Response#从冲激响应的图可以看出相位在时间上发生了偏移。

图四:Impulse Response#从频率响应的图可以看出,信号的频率响应失真比较严重。

(3)实验结论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参数,计算瑞利衰落信道的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相干带宽 410*2787.421==τπσc B Hz相干时间 005.01==mc f T s1.2 BPSK/QPSK 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1.2.1 实验目的掌握基于simulink 的BPSK 、QPSK 典型通信系统的链路实现,仿真BPSK/QPSK 信号在AWGN 信道、单径瑞利衰落信道下的误码性能。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引言作为移动通信的一门核心课程,本次课程设计将涵盖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技术以及实践操作。

移动通信已经成为当代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经济价值,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熟练掌握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实践操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意义深远的学术意义。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学习和实践操作,希望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移动通信技术,并掌握相关技能,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目标和要求本次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们全面了解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掌握不同种类的通信协议和通信技术,并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来深入学习。

同时,还要求学生们熟练掌握通信网络的搭建,能够使用相关工具进行实验和调试,并能够在课程设计的框架下完成一项完整的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设计内容第一章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其基本结构•移动通信网络协议第二章无线传输技术•无线传输信道的特点和分类•传输技术常见的数字调制类型•无线信号传输中的多径效应及其解决方案第三章移动通信协议•移动通信协议的结构和种类•移动通信网络中的路由协议•移动通信协议的应用实例第四章移动通信系统设计•移动通信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移动通信系统硬件设计•移动通信系统软件设计第五章移动通信实践操作•移动通信实践操作环境搭建•移动通信实验的常见操作•移动通信系统实际应用实例设计要求•学生们需要按照给定的文档步骤逐一完成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要求包含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报告撰写三个环节。

•实践操作要求每位同学独立完成,在完成后进行实验报告撰写和评估。

•课程设计完成后,需要将实验报告进行整合,形成一份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课程总结和学习反思。

结语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们具备一定的编程以及网络基础知识,因此需要学生们逐一完成各个环节,不断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和提高。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相信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移动通信技术,并掌握相关技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信原理简单的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简单的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简单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信号、信道、调制解调等核心知识点。

2. 使学生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3. 帮助学生掌握通信过程中的主要性能指标,如带宽、误码率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通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并设计简单的通信系统。

2.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进行通信系统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探索通信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通信原理的兴趣,培养其探索通信领域奥秘的欲望。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通信技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通信原理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为学生后续学习通信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通信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同时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通信原理概述:介绍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通信系统的分类。

- 教材章节:第1章 通信原理概述2. 信号与信道:讲解信号的分类、特性,信道的概念、分类及信道特性。

- 教材章节:第2章 信号与信道3. 调制与解调:介绍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分析常用调制解调技术及其性能。

- 教材章节:第3章 调制与解调4. 通信系统性能分析:讲解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如带宽、误码率等,并进行性能分析。

- 教材章节:第4章 通信系统性能分析5. 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通信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5章 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6.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通信原理实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 教材章节:实验指导书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安排,科学系统地组织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教学设计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教学设计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教学设计一、课程的基本情况介绍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是一门涉及到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知识的专业课程,主要涵盖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能够了解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应用。

本门课程的前提条件为学生已经学习了通信原理与应用、数字通信原理等课程。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1.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其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2.熟悉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如GSM、WCDMA、LTE;3.能够简单模拟GSM系统的呼叫流程,并对呼叫过程进行分析和优化;4.熟练使用MATLAB工具对移动通信系统进行仿真和优化。

三、教学内容和大致时间分配1.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5周)–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无线传输介质的特性和传播路径模型–调制技术和多址技术–手机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模块–基站的构成和工作原理–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方式和拓扑结构2.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和市场(2周)–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如GSM、WCDMA、LTE–移动通信系统的市场规模和市场竞争情况–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趋势3.GMS系统的呼叫流程分析和优化(3周)–GMS系统的呼叫建立和释放过程–GMS系统呼叫质量的评估指标–呼叫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思路–使用MATLAB对呼叫建立的流程进行仿真,并进行分析和优化。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讲解、案例分析、编程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

其中,教师讲授将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重点讲解无线传输介质的特性和传播路径模型、调制技术和多址技术以及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方式和拓扑结构等知识点。

案例分析将围绕GMS系统的呼叫流程展开,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探讨GMS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思路。

编程实践主要采用MATLAB工具对移动通信系统进行仿真分析,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运作和性能,并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优化。

2024年度《移动通信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024年度《移动通信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信道编码与调制
了解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以提高信号传输 的可靠性。
10
多址接入技术与干扰抑制
多址接入技术
介绍FDMA、TDMA、CDMA等多址接入技术的 原理和特点。
干扰抑制技术
分析移动通信中的干扰来源,并介绍常见的干扰 抑制技术,如功率控制、分集接收等。
扩频通信技术
了解扩频通信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抗干扰和提高系 统容量方面的应用。
3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与趋势
2024/2/2
移动通信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01
从1G到2G的技术演进,主要解决了语音通信和低速数据业务的
问题。
3G与4G时代的发展
02
实现了移动宽带和高速数据传输,推动了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
端的普及。
5G及未来移动通信的趋势
03
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大连接,将开启万物互联和智能化时
实验二
无线信道特性与传输技术实验
2024/2/2
设计思路
通过实验测量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如路径损耗、多径 效应等,让学生了解无线信道对移动通信系统性能的影 响,并掌握相应的传输技术。
实验三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实验
设计思路
通过模拟软件或实际网络数据,让学生进行移动通信网 络的规划和优化,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 能力。
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包括多址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技 术、分集技术等。
2024/2/2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
包括网络规划原则、方法,网络优化策略等 。
35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5G技术发展与应用
探讨5G技术的特点、优势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与移动通信的融合

通信原理相关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相关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相关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技术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通信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3)熟悉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特点和应用;(4)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简单的通信系统;(2)能够运用通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进行通信系统的仿真和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2)使学生认识到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3.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特点和应用;4.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具体的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导入:介绍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讲解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通过实例进行分析;3.讲解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特点和应用,对比分析两者的优缺点;4.介绍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如5G、物联网等;5.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通信系统;3.实验法: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通信原理》;2.参考书:相关通信原理的著作;3.多媒体资料:教学PPT、视频资料等;4.实验设备:通信实验器材,如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

以上教学资源将有助于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作业:布置相关通信原理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3.考试:安排一次通信原理的知识测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移动通信原理系统及技术第二版课程设计

移动通信原理系统及技术第二版课程设计

移动通信原理系统及技术第二版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概述移动通信原理系统及技术是通信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涉及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础和应用知识。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深入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设计内容2.1 课程设计题目本次课程设计的主题为基于LTE的移动通信系统设计及性能仿真分析。

通过构建基于LTE的移动通信系统,并对其进行性能仿真和分析,深入理解和掌握LTE技术的核心原理和重要应用。

2.2 设计目标和要求本次课程设计旨在:•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结构;•掌握LTE技术的核心原理和重要应用;•能够独立设计和实现基于LTE的移动通信系统;•能够使用仿真软件对移动通信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和优化。

2.3 设计步骤课程设计的具体步骤如下:•系统需求分析: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需求,分析要求,明确技术和性能指标。

•系统架构设计:设计基于LTE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整体框架和系统架构。

•系统功能实现:根据系统架构和需求,依次实现移动通信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如物理层信号生成和接收、MAC层协议实现、核心网和接入网协议实现等。

•系统性能仿真分析:使用仿真软件对移动通信系统进行性能仿真和分析,包括信号质量、速率、干扰、系统容量等指标。

•系统性能评估和优化:根据仿真结果和实际性能需求,对移动通信系统进行性能评估和优化,包括参数调整、算法改进、信道优化等。

3. 课程设计成果3.1 实验报告每位同学需要根据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步骤,撰写一份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目的和背景:介绍课程设计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系统需求分析:分析移动通信系统的需求和性能指标,并确定实验设计的要求;•系统架构设计:介绍基于LTE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架构设计和技术实现方案;•系统功能实现:介绍各模块功能实现的方法和关键技术;•系统性能仿真分析:介绍使用仿真软件进行的性能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系统性能优化:介绍根据仿真结果进行的系统性能优化和改进;•总结和展望:总结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对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1.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1.3 学时安排:总共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1.4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1.5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及其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移动通信概述2.1.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2.1.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1.3 移动通信的分类及特点2.2 无线传播特性2.2.1 无线电波传播的基本原理2.2.2 地形地物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2.2.3 气候条件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2.3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2.3.1 调制与解调技术2.3.2 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2.3.3 频率分配与频道规划2.3.4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应用2.4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4.1 数字调制技术2.4.2 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2.4.3 扩频技术2.4.4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应用2.5 移动通信网络2.5.1 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2.5.2 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2.5.3 移动通信网络的典型应用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3.1.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1.3 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动画等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2 网络教学平台:提供课程资料、习题库、在线讨论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3.2.3 实验设备:采用实际的移动通信设备,进行实践操作。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4.1.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4.1.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占总评的70%。

4.2 评价内容4.2.1 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3. 熟悉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及其在未来通信领域的发展方向。

二、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的定义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2.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移动终端基站传输网络控制中心3. 移动通信技术原理调制与解调扩频技术多址技术信道编码与解码4. 移动通信标准GSMCDMA4G LTE5G5. 移动通信技术应用语音通信数据通信物联网应用车联网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 互动:提问和回答,巩固知识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场景,深入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未来通信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

2. 视频资料:播放移动通信系统的实际运行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网络资源:介绍移动通信相关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移动通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3. 小组报告:评价学生对移动通信发展趋势及其在未来通信领域应用的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3. 教学进度:章节一:4课时章节二:4课时章节三:6课时章节四:6课时章节五:8课时七、教学案例1. 案例一:分析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案例二:探讨4G LTE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

3. 案例三:预测5G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场景。

八、实践环节1. 项目一:搭建简单的移动通信系统模型。

2. 项目二:分析移动通信信号的调制与解调过程。

3. 项目三:基于移动通信技术,设计一个物联网应用场景。

移动通信原理系统及技术课程设计

移动通信原理系统及技术课程设计

移动通信原理系统及技术课程设计1. 简介移动通信是当今社会中最为普遍的通信方式之一,其快捷、方便、实用的特点受到了广泛的青睐。

本课程旨在透彻地介绍移动通信原理、系统及技术,并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以下目标来提高学生的能力:1.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及原理;2.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实现方法;3.熟悉移动通信网络中常用的技术和协议;4.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对移动通信系统进行仿真分析;5.能够运用相关技术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移动通信系统。

3. 课程设计内容3.1 移动通信原理移动通信原理是移动通信的核心,主要包括调制解调、信道编码与纠错、信道等效、功率控制、多天线技术等内容。

本章节将会深入浅出地讲解移动通信原理,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核心的技术基础。

3.2 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是移动通信的实现方案,主要包括移动通信网络、无线通信基站、终端设备等。

本章节将会从系统整体、网络结构、信道分配、通信协议等多个角度来详细介绍移动通信系统。

3.3 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是移动通信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主要包括蜂窝通信、无线局域网、移动广播、移动通信安全等内容。

本章节将会深入讲解移动通信技术,让学生了解当前移动通信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

3.4 课程设计任务本课程设计任务主要是针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从而深度掌握知识和技能。

课程设计将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移动通信系统仿真实验2.移动通信系统设计3.4.1 移动通信系统仿真实验通过仿真实验,让学生深度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并且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为后续的设计任务提供实验基础。

具体实验要求如下:1.基于MATLAB平台进行移动通信系统的仿真实验;2.对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探究,包括信道建模、中继和中继的调制等;3.将所得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ZCL《移动通讯原理》课程授课教案

ZCL《移动通讯原理》课程授课教案

《移动通讯原理》课程授课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小四号黑休)课程编号:C01055课程中文名称:移动通讯原理课程英文名称: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课程性质:必修□选修□课程类型: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总学时:32 (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学时,课程设计周)总学分:2二、课程地位(小四号黑休)该课程为电子信息专业的专业课,使学生掌握无线通信技术和系统设计技术。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无线通信技术的历史、主要技术原理、主要无线系统的原理与标准以及今后的发展,该课程是通信原理的后续课程。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从而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扎实的电路知识,初步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必要的实践技能的基础。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小四号黑休)1.郭梯云等《移动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出版社2005年2.孙立信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3. Theodore S. Rappapor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34.田翠云等.移动通信系统.人民邮电出版社.1990.8四、课时分配(小四号黑休)五、考核方式与成绩核定办法(小四号黑休)1. 考核方式:考试(开卷)2. 成绩核定办法:考试成绩70%, 作业30%六、授课方案(小四号黑休)(分章节书写)第一章概论1. 教学内容: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过程及主要特点;无线通信系统的简介;无线通信系统的的发展趋势。

2. 教学要求: 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过程,掌握主要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主要标准。

3. 教学难点: 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标准,主要系统的基本组成。

4. 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方法与手段、师生活动设计、教育技术应用等内容,5号宋体):以课建为主5. 教学预习(要求学生预习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知识):2.2;2.36. 习题一:2;4;9;10第二章调制解调1. 教学内容:1)数字频率调制。

兰州交通大学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兰州交通大学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兰州交通大学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天水市移动通信链路预算分析成绩:____ ____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班级:通信工程1201班姓名:学号:指导教师:邸敬二零一五年七月摘要链路预算是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链路预算通过对链路中的增益、余量与损耗进行核算,计算空中链路的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从而结合传播模型确定小区覆盖范围及站间距。

本文结合LTE-FDD系统的特点对其链路预算参数进行分析,并着重研究了LTE-FDD系统的链路预算方法,并根据链路预算介绍小区覆盖半径和单站覆盖面积的方法,本文给出的方法可用于LTE-FDD网络规划和设计。

本文对链路预算中几种传播模型的比较,包括OKUMURA模型、OKUMURA--HATA模型、COST-231 WALFISCH-IKEGAMI模型和COST-231 HATA模型,并对各个模型进行了建模仿真。

最后,对天水市移动通信链路损耗,使用COST 231-Hata 模型进行了具体分析,对于大城市、中小城市、郊区三个不同区域的无线环境路径传输损耗,大城市路径损耗最大,中小城市次之,郊区最小。

关键词:链路预算;传播模型;基站半径;最大允许路径损耗AbstractThe link budget is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planning and design process is a n important part. Link by link budget gain margin and loss accounting, calculate the maximum allowable air link path loss, thereby combining the propagation model to de termine the cell coverage and station spacing.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TE -FDD system link budget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and focuses on the link budget m ethodology LTE-FDD system and method described cell coverage radius and single sta tion coverage based link budget to this article the method can be used for LTE-FDD network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is paper, the link budget compare several propagati on models, including OKUMURA model, OKUMURA - HATA model, COST-231 WA LFISCH-IKEGAMI model and COST-231 HATA model, and each model is a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Finally, the Tianshui City mobile communications link loss, use COS T 231-Hata model is analyzed in detail for the wireless environment cities, small citie s, suburban areas in three different transmission path loss, path loss biggest cities, sma ll cities times the suburban minimum.Key words:Link Budget;Propagation Model;Base Station Radius;Allowable Path Loss目录第一章移动通信网络构建及其关键技术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第八组定稿.doc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第八组定稿.doc

兰州交通大学本科生课程设计中文题目: 直放站工作原理与工程设计英文题目: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Repeater Station and Engineering Design课程:移动通信技术学院:电信学院专业:通信工程班级:通信1003班组长:廖敏志(200911215)组员:陕雪梅(200911043) 马林(200911142)马韵霞(201009632) 李进(201009642)王永婷(201009641) 林红(201009633)指导教师:邸敬完成日期:2013年7月10日成绩:任务分配表姓名学号成绩廖敏志(组长)200911215陕雪梅200911043马韵霞201009632王永婷201009641马林200911142李进201009642林红201009643任务分配廖敏志直放站概述陕雪梅直放站的原理和类型马韵霞直放站的应用和比较王永婷直放站指标调试马林移动通信直放站工程设计与调测李进移动通信直放站的选型与工程安装林红直放站站址选择分析《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课题直放站工作原理与工程设计指导教师邸敬人数6-10人设计任务1.学习并了解直放站工作原理,通过市场调研了解直放站的类型及应用情况,并作分析比较2.学习直放站站址选择和定位的方法3.收发隔离度设计4.直放站上下行平衡性设计5.完成课程设计论文。

设计要求1.文献阅读:查阅相关文献与技术资料,学习与课程设计题目相关的知识,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做到潜心分析,真正理解并掌握设计任务要求的学习内容;2.组织形式:各课程设计题目设组长一名,负责设计总体事务,组中各同学相互合作、合理分工、组织讨论、完成报告;3.学习交流:设计完成后,组长们组织同学们开展学习讨论,各组向其他同学汇报设计内容,使同学们对各课程设计的内容均有认识和了解;4.文档整理:依据设计任务制定学习和写作计划,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要求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各设计需要提供课程设计论文一本,要求按照课程设计论文格式认真撰写、按时完成设计论文;5.文档结构:上交文档包含以下内容:封面、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程序文件、交流时使用的PPT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交通大学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天水市移动通信链路预算分析成绩:________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班级:通信工程1201班姓名:学号:指导教师:邸敬二零一五年七月摘要链路预算是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链路预算通过对链路中的增益、余量与损耗进行核算,计算空中链路的最大允许路径损耗,从而结合传播模型确定小区覆盖范围及站间距。

本文结合LTE-FDD系统的特点对其链路预算参数进行分析,并着重研究了LTE-FDD系统的链路预算方法,并根据链路预算介绍小区覆盖半径和单站覆盖面积的方法,本文给出的方法可用于LTE-FDD网络规划和设计。

本文对链路预算中几种传播模型的比较,包括OKUMURA模型、OKUMURA--HATA模型、COST-231 WALFISCH-IKEGAMI模型和COST-231HATA模型,并对各个模型进行了建模仿真。

最后,对天水市移动通信链路损耗,使用COST231-Hata模型进行了具体分析,对于大城市、中小城市、郊区三个不同区域的无线环境路径传输损耗,大城市路径损耗最大,中小城市次之,郊区最小。

关键词:链路预算;传播模型;基站半径;最大允许路径损耗AbstractThe link budget is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planning and design process is a n important part.Link by link budget gain margin and loss accounting,calculate the maximum allowable air link path loss,thereby combining the propagation model to de termine the cell coverage and station spacing.In this paper,the characteristics of LTE -FDD system link budget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and focuses on the link budget m ethodology LTE-FDD system and method described cell coverage radius and single sta tion coverage based link budget to this article the method can be used for LTE-FDD network planning and design.In this paper,the link budget compare several propagati on models,including OKUMURA model,OKUMURA-HATA model,COST-231WA LFISCH-IKEGAMI model and COST-231HATA model,and each model is a modeling and simulation.Finally,the Tianshui City mobile communications link loss,use COS T231-Hata model is analyzed in detail for the wireless environment cities,small citie s,suburban areas in three different transmission path loss,path loss biggest cities,sma ll cities times the suburban minimum.Key words:Link Budget;Propagation Model;Base Station Radius;Allowable Path Loss目录第一章移动通信网络构建及其关键技术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集中式网络体系结构 (1)1.1.2分布式网络体系结构 (1)1.2无线电波传播概述 (1)1.3移动通信网络体系的安全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1.4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分析 (2)1.4.1第三代移动技术 (2)1.4.2无线局域网技术 (3)1.4.3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3)1.4.4分集技术 (3)第二章链路预算的概述 (3)2.1链路预算的定义 (3)2.2移动通信网络链路预算的思想方法 (4)2.3链路预算的一般步骤 (4)第三章链路预算中几种传播模型的比较 (4)3.1O KUMURA模型 (6)3.2O KUMURA--HATA模型 (6)3.2.1Okumura--hata模型概述 (6)3.2.2Okumura--hata模型仿真 (7)3.3COST-231W ALFISCH-I KEGAMI模型 (9)3.3.1COST-231Walfisch-Ikegami模型基本原理 (9)3.3.2COST-231Walfisch-Ikegami模型仿真分析 (11)3.4COST-231H ATA模型 (11)3.4.1COST-231Hata模型基本原理 (11)第四章链路损耗的具体分析 (13)4.1天水市链路损耗模型的选取 (13)4.2模型中各种参数的确定 (13)4.3COST231-H ATA模型仿真及结果分析 (13)4.4分析总结 (15)结论 (16)致谢 (17)参考文献 (18)第一章移动通信网络构建及其关键技术分析1.1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主要有集中式和分布式这两种体系结构。

1.1.1集中式网络体系结构集中式网络体系结构的特点是有一个专门节点(例如基站)来协调和控制该节点覆盖范围内或者蜂窝内的所有传输。

基站通过地面有线线路互联起来以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

这种体系结构设计较为简单,运行效率高,便于管理,但是其不利于无线网络的展开,基站的安装要求较高,而且由于地面的有线系统的存在,可能导致一条线路的损坏引起整个系统的瘫痪。

1.1.2分布式网络体系结构(1)平面结构。

在设计过程中,所有的结点都具有相同的功能和地位,结构比较简单,源结点和目的结点有较多的联通线路,可以实现不同的业务运用不同的路径进行数据传输和接收,实现网络体系的畅通,但是由于节点太多就会造成网络规模的扩展受到较大影响。

(2)分层结构。

分层结构中,网络被划分为簇。

每个簇由一个簇头和多个簇成员组成。

这些簇头形成了高一层的网络。

在高一层网络中,又可以分簇,再次形成更高一层的网络,直至最高层。

分层结构中,簇内成员的功能比较简单,基本上不需要维护路由,这大大减少了网络中路由控制信息的数量。

但是分层结构也有它的缺点。

首先,维护分层结构需要较复杂的簇头选择算法,簇头选择算法需要仔细设计。

其次,簇间的信息都要经过簇头寻径,如果簇的规模较大,对簇头的负担会比较大。

1.2无线电波传播概述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主要受到无线信道特性的制约。

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传播路径一般分布有复杂的地形地物,而电磁波在无线信道中传播受到反射、绕射、散射、多经传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信道往往是非固定的和不可预见的。

具有复杂时变的电波传播特性,因而造成了信道分析和传播预测的困难。

影响无线信道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信号衰减。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电波传播经常在不规则地区。

在估计预测路径损耗时,要考虑特定地区的地形地貌,同时还要考虑树木、建筑物和其他遮挡物等因素的影响。

在无线通信系统工程设计中,常采用电波传播损耗模型来计算无线链路的传播损耗,这些模型的目标是为了预测特定点的或特定区域的信号场强。

常用的电波传播模型损耗分为宏蜂窝模型和室内模型两大类。

其中宏蜂窝模型中使用最广泛的是Okumura模型,还有建立在Okumura模型基础上的其他模型,如Okumura-Hata模型,COST-231-Hata模型,COST-231Wslfisch-Ikegami模型等;室内模型有衰减因子模型,Motley模型,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等。

1.3移动通信网络体系的安全目标(1)能用性。

广大用户能够充分享受网络所提供的服务,即使在网络受到攻击的时候也可以享受优质的服务。

(2)机密性。

就是要保障用户的个人私密信息不外泄。

(3)完整性。

不管在何种情况下,网络系统要能够保证信息在传输和接收过程中不发生中断和丢失。

(4)认证。

为了保证网络通信的安全性,网络中的节点要进行认证来确保通信对端身份的可靠性。

(5)不可否认性。

就是要使网络中的节点对自己发送出的信息全程负责。

1.4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分析1.4.1第三代移动技术随着移动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3G主流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而且其功能也不断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实现大规模的发展和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技术和3G技术的有效结合使得网络数据业务增幅较大,改善现有的3G技术已经成为发展的新趋势,在此情况下,LTE技术成为了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开发与产业推广的新方向。

一般认为,LTE技术是3G向4G技术过渡中的主流技术,其具有其他系统不具备的一些优势功能,可以较大幅度提高网络峰值速度,降低整个系统延误的时间,而且可以对目前的网络技术中空中对接技术进行改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世界上已经有一些发达国家采用此项新技术,大大改善了其网络的通畅性能,我国也正在加紧研究,不断改善网络技术,引进更加先进的主流技术,以实现突破性发展。

1.4.2无线局域网技术无线局域网(WLAN)的技术标准为802.11,可实现十几兆至几十兆的无线接入。

我国目前发展的主要是802.1lb标准的WLAN网络,支持11Mbps的无线接入。

但是无线局域网技术具有自身一些特点:漫游性、安全性、以及计费方式等限制,这就会造成投入大而收益较小,可能会挫伤一些运营商的信息,不利于其发展。

然而无线局域网具有高吞吐量、低成本、简单易用的特点,非常适合在室内热点地区为蜂窝网分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WLAN技术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在一些热点领域发挥其优势,充分体现网络技术的吸引力,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