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

合集下载

麻醉与镇痛工作质量和安全管理规章

麻醉与镇痛工作质量和安全管理规章

麻醉与镇痛工作质量和安全管理规章一、引言麻醉与镇痛工作是医疗机构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手术安全和术后疼痛管理。

为了确保麻醉与镇痛工作的质量和安全,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制定本规章。

二、工作目标1. 提高麻醉与镇痛工作的质量,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

2. 优化术后疼痛管理,减轻患者的痛苦。

3. 加强麻醉与镇痛工作的安全管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工作内容1. 麻醉前评估:麻醉医师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麻醉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确定适合的麻醉方法和药物选择。

2. 麻醉操作:麻醉医师应具备良好的麻醉操作技术,遵循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规范,确保麻醉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剂量控制。

3. 麻醉监测:麻醉医师应对患者进行全程监测,包括心电图监测、血压监测、呼吸监测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 镇痛管理:麻醉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术后镇痛方案,确保患者的术后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5. 麻醉设备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麻醉设备的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购置、验收、维护和定期检测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四、工作要求1. 麻醉医师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持有相关资格证书,并不断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 麻醉医师应遵循医疗伦理和法律法规,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权益,严守职业道德。

3. 麻醉医师应与手术医师、护士等密切配合,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4.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麻醉与镇痛工作的质量评价、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

5.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麻醉与镇痛工作的安全管理,制定相关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工作评估1.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麻醉与镇痛工作进行评估,包括工作质量、安全管理、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

2. 麻醉医师应接受同行评审和医学会议的学术交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质量。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97093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97093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

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指定病区1 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

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

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

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三、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

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医院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

医院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为规范我科术后镇痛管理,提高术后镇痛管理水平,更好地减轻患者痛苦,根据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制定本科室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一、重视疼痛评估疼痛评估是术后疼痛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一条长100mm 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以下为轻度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7为中度痛,7以上为重度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痛重度疼痛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VRS):将描绘疼痛强度的词汇通过口述表达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

4.Wong-Baker 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 Scale)0 2 4 6 8 10无痛有点痛轻微疼痛疼痛明显疼痛严重剧烈痛由六张从微笑或幸福直至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像形图组成。

这种方法适用于交流困难者,如儿童(3-5岁)、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的患者。

(二)治疗效果的评估应定期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疗效和副反应,并据此作相应调整。

在疼痛治疗结束后应由患者评估满意度。

原则包括:1.评估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强度,只有运动时疼痛减轻才能保证患者术后躯体功能的最大恢复。

2.在疼痛未稳定控制时,应反复评估每次药物治疗/方法干预后的效果。

原则上静脉给药后5-15min、口服用药后1h,药物达最大作用时应评估治疗效果;对于PCA患者应该了解无效按压次数、是否寻求其他镇痛药物。

3.疼痛和对治疗的反应包括副作用均应清楚地记录在表上。

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概要

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概要

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培训考核试卷科室:姓名:成绩:1、术后镇痛必须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不愿意接受术后镇痛、对镇痛观念不理解、有睡眠性呼吸暂停、药物成瘾史、觉醒障碍、(不稳定和低(病员以及婴幼儿不适用病人自控镇痛(PCA。

2、术后镇痛要加强(和(,每(小时至少巡视2-3次,监测病员疼痛评分、心血管和呼吸参数、镇静程度、运动和感觉阻滞平面、相关副作用、查看硬膜外穿刺点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意见,便以提高镇痛质量。

3、术后镇痛应做到①将副作用减到最少;②(;③用药个体化;④保证病人镇痛满意。

4、建立使用(作为识别标示的制度。

5、应告知手术医师或值班护士,病人及其家属,遇有下列情况应及时通知麻醉科,以进行相应处理:①镇痛效果不满意;②输注管道及输注泵故障,③皮肤感觉进行性减退,阻滞平面上升,④麻醉恢复后再次出现运动阻滞。

⑤病人进行性嗜睡,难以唤醒,⑥供氧时SpO2 <(,不供氧时SpO2 <(;呼吸频率<(次/分。

6、(治疗是疼痛治疗最根本、最常用的方法。

一般慢性疼痛的病人需要较长时间用药,为了维持治疗水平的血浆药物浓度,以采取定时定量服用为好;如待疼痛发作时使用。

7、(是晚期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亦是影响晚期肿瘤病人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

8、引起癌症患者疼痛的原因可以分为:①由(引起的疼痛,如肿瘤在局部或转移部位侵犯或压迫神经纤维所造成的疼痛,这是最常见的原因。

②由(引起的疼痛,如手术后疤痕的慢性疼痛,化疗后的口腔炎等。

③由(引起的疼痛,如便秘、褥疮。

④与癌症无关的疼痛,如骨关节炎、筋膜炎疼痛等。

9、癌症的三阶梯止痛法的标准止痛药是(,(及(。

1。

关于印发术后镇痛操作规范及流程的通知

关于印发术后镇痛操作规范及流程的通知

关于印发术后镇痛操作规范及流程的通知各临床科室:术后疼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临床最常见最需紧急处理的伤害性急性疼痛。

术后镇痛是麻醉医生的重要工作,对于建立无痛医院,保证患者围术期的医疗质量与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麻醉科医生要大力倡导手术后全程无痛、舒适化医疗理念。

一、术后镇痛要坚持患者自愿原则,安全第一的思想,保证镇痛效果,减少或避免副作用。

二、术后镇痛必须强调个体化用药,发挥团队精神,加强对病人的管理与监测,体现人性化服务。

三、术后镇痛要按照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术后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等专家意见作为依据。

四、术后镇痛实行麻醉科镇痛访视医师、经治医师随访负责制度,严格按照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和再评价机制开展工作。

即经治医师负责向家属、病人或者委托人交代术后镇痛的知情同意书内容并签字,把握适应症,穿刺置管固定,配药、给预置量,向家属、病人或者委托人交代注意事项;在术后镇痛记录单上注明术后镇痛的类型(PCEA、PCIA)、配方、持续量、追加量(PCA), 给预置量的时间、药物;在术后镇痛随访登记本上记录时间、科别、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镇痛方式等;在镇痛泵上注明患者姓名、性别、科别、床号、住院号、药物、术后镇痛的类型(PCEA、PCIA)等。

五、轮班麻醉医师负责科室全部术后镇痛病人的随访,包括加药、处理副作用和或并发症、拔泵等,评估镇痛药物效果、药量及副作用,负责与病人所在科室医生沟通交流等等;确保每天访视次数及访视质量,麻醉科常规每天两次访视,其中麻醉科医师负责每日早晨晨会交班后做晨访视并在第二天晨会报告科室术后镇痛患者情况、如有特殊情况全科讨论,每日下午下班前主管麻醉医师须再次访视病人,如遇特殊情况需向值班医生交班增加随访观察次数。

术后镇痛病人在全天出现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访视医师随时处理。

术后镇痛经治医师对该病人所做的工作负责并承担责任。

术后镇痛流程有哪些

术后镇痛流程有哪些

术后镇痛流程有哪些陈岚1术后镇痛的简介手术效果不同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的结局。

因每个患者身体素质不同,手术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但从总体方向来说,术后的疼痛刺激会对人体各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身体康复延缓。

术后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带来心理负担,引发各种并发症,如胃肠道功能、心肺功能、凝血功能、内分泌代谢功能出现异常。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更有甚者导致病情加重。

术后疼痛难以避免。

传统镇痛方式为给予布洛芬、曲马多、吗啡、杜冷丁等止痛,但这类药物具有镇痛时间点的特点,需反复用药,因此,了解术后镇痛流程非常必要。

2术后镇痛流程术后镇痛流程的制定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术后恢复,针对患者躯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以更快地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术后镇痛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的有效方式,但是为了避免术后镇痛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必须对镇痛流程进行规范。

术后镇痛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评估各项指标,并告知患者或患者家属术后镇痛的优劣,签署术后镇痛同意书。

(3)针对患者疼痛部位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病情也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镇痛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镇痛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年龄低于12岁的患儿,应根据其病情慎重考虑是否需要术后镇痛,若患儿接受的是基础手术、局麻手术、微创手术,或者患儿自身呼吸功能较差,应尽量避免使用镇痛泵。

因此,低于12岁的小儿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建立完全,而镇痛药物所造成的副作用,需要患儿具备较强的免疫防御系统,因此,此类患儿术后是否使用镇痛泵,需要多方面的考量,如患儿自身情况的考量、家长的同意、科主任对用药的考量,家长同意并签字后才能实行。

(4)合理使用止痛药。

推荐使用的术后镇痛药有:芬太尼、舒芬太尼等所属的阿片类、格拉司琼等止吐类、地佐辛、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等其他类。

上述药品均是临床常见常用的止痛药,但药物本身就具有副作用,因此,不宜长时间使用。

术后疼痛管理制度

术后疼痛管理制度

术后疼痛管理制度1. 前言术后疼痛是患者在手术后常见的一种不适感,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治疗,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和痛苦,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术后疼痛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康复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术后疼痛的类型和特点术后疼痛的类型主要有两种: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术后急性疼痛多由手术损伤引起,通常在手术后的48小时内达到峰值,随着伤口愈合逐渐减轻。

而术后慢性疼痛则是指手术结束后超过3个月仍然存在的疼痛。

术后疼痛的特点是具有时效性、剧烈性和生理性。

3. 术后疼痛管理的重要性术后疼痛管理是整个术后护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合理的疼痛管理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恢复患者的生活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良好的疼痛管理还可以减少术后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4. 术后疼痛管理的原则(1)个性化:根据不同患者的疼痛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包括疼痛评估、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

(2)综合性: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疼痛管理,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疗效果更好。

(3)及时性:术后疼痛出现后,应该及时进行评估和干预,避免疼痛加剧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4)安全性:在进行疼痛管理时,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合理使用药物,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5)长期性:术后疼痛管理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需在术后不同阶段不断进行疼痛评估和治疗,以保证患者术后疼痛得到有效管理。

5. 术后疼痛管理的策略(1)疼痛评估:对术后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部位、疼痛类型等,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药物治疗:采用适当的镇痛药物进行治疗,包括止痛片、镇痛注射剂、镇痛贴剂等,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及个体差异进行药物选择和用量调整。

(3)非药物治疗:包括物理疗法(如热敷、冷敷、理疗等)、心理干预(如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等,辅助药物治疗,提高疼痛的管理效果。

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规范及流程

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规范及流程

术后镇痛的治疗规范规范术后镇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逐步实现无痛化医院水平,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术后镇痛的基本原则1、术后镇痛需因人而异的选择镇痛方案。

2、确定疼痛的强度,采用相应的镇痛方法。

3、应有专人或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进行随访。

4、术后镇痛随访重点为镇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

5、对术后镇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及治疗效果评估。

6、根据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药物剂量、确保镇痛效果。

7、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

具体内容: 1、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必须经过专项培训,掌握操作技能。

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掌握实施对象的外科情况。

2、术后镇痛必须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不愿意接受术后镇痛、对镇痛观念不理解、有睡眠性呼吸暂停、药物成瘾史、觉醒障碍、循1环功能不稳定和低血容量病员以及婴幼儿不适用病人自控镇痛(PCA)。

3、术后镇痛要加强监护和巡视,每 24 小时至少巡视 2-3 次,监测病员疼痛评分、心血管和呼吸参数、镇静程度、运动和感觉阻滞平面、相关副作用、查看硬膜外穿刺点等 .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意见,便以提高镇痛质量。

4、有详细的术后镇痛记录,包括:镇痛方法,给药途径,所用药物包括阿片类药,局麻药,其他辅助用药,用药时间,所用药物总量和浓度、初量,单次追加量、锁定时间、持续给药速度、最大给药量。

5、术后镇痛应做到①将副作用减到最少;②预防并发症;③用药个体化;④保证病人镇痛满意。

6、应告知手术医师或值班护士,病人及其家属,遇有下列情况应及时通知麻醉科,以进行相应处理:①镇痛效果不满意;②输注管道及输注泵故障,③皮肤感觉进行性减退,阻滞平面上升,④麻醉恢复后再次出现运动阻滞。

⑤病人进行性嗜睡,难以唤醒,⑥供氧时SpO2 <90%,不供氧时 SpO2 <85%;呼吸频率< 10 次/ 分。

7、由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为麻醉科镇痛效果评定小组,负责对本科室术后镇痛效果工作进行定期评定,每月一次,内容有分析、评价、总结及改进措施。

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规范与流程图

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规范与流程图

术后镇痛的治疗规范规范术后镇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逐步实现无痛化医院水平,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术后镇痛的基本原则1、术后镇痛需因人而异的选择镇痛方案。

2、确定疼痛的强度,采用相应的镇痛方法。

3、应有专人或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进行随访。

4、术后镇痛随访重点为镇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

5、对术后镇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及治疗效果评估。

6、根据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药物剂量、确保镇痛效果。

7、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

具体内容:1、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必须经过专项培训,掌握操作技能。

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掌握实施对象的外科情况。

{2、术后镇痛必须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不愿意接受术后镇痛、对镇痛观念不理解、有睡眠性呼吸暂停、药物成瘾史、觉醒障碍、循环功能不稳定和低血容量病员以及婴幼儿不适用病人自控镇痛(PCA)。

3、术后镇痛要加强监护和巡视,每24小时至少巡视2-3次,监测病员疼痛评分、心血管和呼吸参数、镇静程度、运动和感觉阻滞平面、相关副作用、查看硬膜外穿刺点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意见,便以提高镇痛质量。

4、有详细的术后镇痛记录,包括:镇痛方法,给药途径,所用药物包括阿片类药,局麻药,其他辅助用药,用药时间,所用药物总量和浓度、初量,单次追加量、锁定时间、持续给药速度、最大给药量。

5、术后镇痛应做到①将副作用减到最少;②预防并发症;③用药个体化;④保证病人镇痛满意。

6、应告知手术医师或值班护士,病人及其家属,遇有下列情况应及时通知麻醉科,以进行相应处理:①镇痛效果不满意;②输注管道及输注泵故障,③皮肤感觉进行性减退,阻滞平面上升,④麻醉恢复后再次出现运动阻滞。

⑤病人进行性嗜睡,难以唤醒,⑥供氧时S p O2 <90%,不供氧时S p O2 <85%;呼吸频率<10次/分。

7、由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为麻醉科镇痛效果评定小组,负责对本科室术后镇痛效果工作进行定期评定,每月一次,内容有分析、评价、总结及改进措施。

术后疼痛处理的标准方法和流程

术后疼痛处理的标准方法和流程

术后疼痛处理的标准方法和流程引言术后疼痛是手术患者常见的不适症状之一,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术后疼痛处理的标准方法和流程,以帮助医护人员提供有效的疼痛管理服务。

评估疼痛程度在术后疼痛处理中,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和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

通过这些评估工具,医护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为后续的处理提供依据。

多模式镇痛策略术后疼痛处理中,多模式镇痛策略被广泛采用。

这种策略结合了不同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

常用的药物包括镇痛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局部麻醉药物等。

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法、神经阻滞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在术后疼痛处理中,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应定期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疼痛感觉和治疗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不断的评估和调整,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疼痛管理服务。

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在术后疼痛处理中,预防和处理并发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

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可以有效避免术后疼痛处理过程中的风险。

结论术后疼痛处理的标准方法和流程需要医护人员充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多模式镇痛策略,并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预防和处理并发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遵循这些方法和流程,可以提供更加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服务,促进患者的康复。

手术后疼痛管理制度

手术后疼痛管理制度

手术后疼痛管理制度引言手术后疼痛是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质量和生活质量。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手术后疼痛管理制度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手术后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分析现有的疼痛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手术后疼痛的重要性手术后疼痛是患者最为担忧的问题之一。

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舒适度,还会延长康复时间,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疼痛还可能导致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其生活质量。

手术后疼痛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呼吸道功能,导致肺部感染风险增加,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治疗成本。

因此,有效管理手术后疼痛是非常重要的。

二、现有手术后疼痛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当前有许多疼痛管理制度,但存在一些问题:1. 不同医院、科室之间的疼痛管理标准不一致,导致患者在不同单位间得到的疼痛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2. 有些医院对于手术后疼痛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病人的疼痛感受,导致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疼痛。

3. 一些医护人员对于疼痛管理知识不够,无法有效地进行疼痛评估和治疗,影响患者的康复。

4. 目前部分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疼痛评估和治疗受到限制,导致疼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延长了患者的康复时间。

5. 部分患者由于怕麻烦或者担心药物成瘾而不愿接受药物治疗,影响了疼痛的缓解效果。

三、手术后疼痛管理制度的改进建议为了提高手术后疼痛的管理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制定统一的疼痛管理标准,明确疼痛评估和治疗的流程,确保患者能够得到规范的疼痛管理服务。

2. 通过加强医护人员的疼痛管理培训,提高他们对于疼痛管理的认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疼痛评估和治疗。

3. 鼓励患者主动参与疼痛管理,提高他们对于疼痛管理的意识,引导他们正确使用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

4. 通过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加强疼痛专家、麻醉科、护理部门等之间的协作,提高疼痛管理的效果。

5. 定期评估和跟踪患者的疼痛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持续和有效的疼痛缓解。

麻醉科急性疼痛管理小组工作制度及流程

麻醉科急性疼痛管理小组工作制度及流程

急性疼痛管理小组一、工作制度总则1.术后镇痛是麻醉科的常规工作之一,由麻醉科主任领导麻醉科全体人员共同完成.2.麻醉科一线医师负责术前访视患者,进行宣教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麻醉科二线医师负责根据患者情况决定镇痛方式、PCA药物、镇痛泵参数及镇痛时间,并指导麻醉科一线医生进行镇痛泵配制及调试。

3.原则上镇痛泵应在手术间或PACU 内启动。

麻醉科一线医生及PACU 医护人员应在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再次核对镇痛泵药物剂量、参数及镇痛泵是否开启。

4.APS小组负责处理镇痛泵相关问题并定期向科室汇报以促进镇痛配方改进。

APS小组施行工作日工作制度,医护人员每日早查房,如实填写麻醉科术后疼痛综合评定表,根据患者疼痛情况及时调整PCA镇痛参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必要时向上级医生汇报APS 成员每天早交班汇报镇痛方式情况。

5.术后镇痛结束后,APS小组负责回收,清点及维护镇痛泵。

6.APS小组负责进行临床疼痛宣教工作7.APS小组应定期整理记录数据, 及时向主任及全科人员通报相关问题, 总结相关经验。

二、人员管理1、人员构成(1)科室主任:小组组长:(2).成员组成:麻醉医师:麻醉护理:轮转人员:低年资主治医师或高年资住院医师2个月/人,由科室统筹安排。

2、人员职责(1)科室主任:全面负责临床、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指导,APS小组人事安排,制定术后镇痛常规,参与医疗纠纷处理.(2)组长:参与制定术后镇痛常规,负责APS具体工作,人员排班,问题处理,参与医疗纠纷处理,负责更新APS小组相关制度及工作流程。

(3)组员:参与APS具体工作,如早晚查房,问题处理等.3、人员请假及休假制度(1). 请假制度:遵照科室请假制度执行如因病、事需临时请假.请提前告知APS小组长及科主任,由APS小组长及科主任协调。

(2).休假制度:遵照科室休假制度执行。

三、工作流程四:镇痛查房流程病房申请加泵流程镇痛不良处理流程呼吸抑制处理流程。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方案和程序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方案和程序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方案和程序家属的宣教工作,帮助他们了解术后镇痛的重要性以及使用PCA泵的正确方法,以便更好地控制疼痛,加速康复。

术后镇痛是术后恢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为了规范化管理和提高镇痛治疗质量,我们制定了本规范。

首先,建立病区使用管理制度,包括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和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需要建立登记表。

其次,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护士需要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格按流程操作。

第三,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包括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

第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

最后,做好宣教工作,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化,重视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帮助他们了解术后镇痛的重要性以及使用PCA泵的正确方法。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疼痛,加速病人的康复。

对于提高镇痛治疗的质量,家属的宣教工作至关重要。

在术前,必须向病人及其家属详细说明镇痛的方式和方法,以及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同时,也要提前告知可能出现的副反应,以解除病人及家属的顾虑,提高术后镇痛的满意度。

如果出现镇痛不全的情况,需要分析原因并妥善处理,以便病人更好地了解术后镇痛并配合治疗。

二、PCA泵的使用需要及时观察,一旦出现故障需要及时发出报警信号,护士应该立即查看异常情况,例如输药导管堵塞、按钮失灵、电源不足、电脑程序设置错误、每小时用药超过预设等。

三、建立交接班制度,定时对登记资料进行汇总和总结,分析病人的疼痛感受,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使得镇痛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四、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包括严格查对制度、严格交接班制度、严密监测病人等方面。

在进行麻醉前,需要对病情进行分级,参考XXX(ASA)病情分级,以便进行相应的麻醉前准备。

术后镇痛管理制度

术后镇痛管理制度

术后镇痛管理制度一、导言术后疼痛是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的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舒适感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延长康复时间,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术后镇痛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积极配合,还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来保障患者的合理疼痛管理和康复。

本制度旨在规范术后镇痛管理的各项工作,确保患者术后疼痛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出现疼痛情况下的治疗和管理工作。

三、术后镇痛管理团队1、主治医生:负责术后镇痛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对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和监测。

2、负责护士:协助主治医生进行患者术后镇痛治疗,按照医嘱执行术后镇痛方案。

3、疼痛科专家:参与术后疼痛的评估和镇痛方案的制定,对特殊情况进行专业指导。

四、术后镇痛管理流程1、患者手术前评估:术前应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包括疼痛的类型、程度、频率等情况,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行术后镇痛方案的制定。

2、手术过程中的镇痛措施: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术前评估,术中进行相应的镇痛措施,如神经阻滞、静脉注射镇痛药物等。

3、术后疼痛评估:手术后立即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以便及时进行镇痛治疗。

4、术后镇痛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给予适当的镇痛治疗,如口服镇痛药物、静脉注射镇痛药物等。

5、术后疼痛监测: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和监测,及时调整术后镇痛方案,以确保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6、疼痛记录: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疼痛的类型、程度、镇痛治疗的效果等信息,方便医护人员进行后续的处理和评估。

五、术后镇痛药物使用规范1、镇痛药物种类: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和疼痛评估结果,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等。

2、药物使用途径: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和术后镇痛方案,选择适当的药物使用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贴敷等。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

麻醉科术后镇痛治疗管理制度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

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

手术后的疼痛管理要求,实施以麻醉师为主体为督导的管理。

1、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

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 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镇静评分(具体方法见操作常规)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2、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

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3、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方法,新观点。

4、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 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

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 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5、做好宣教工作:术前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化。

镇痛实施方案

镇痛实施方案

关于印发《“无痛医院创建暨术后镇痛规范化治疗”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处(科)室:为进一步加强全院术后镇痛规范化诊疗管理,提高术后镇痛规范化治疗水平,以启动术后镇痛规范化治疗为契机,创建“无痛医院”,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订本工作方案。

二0一二年四月三日“无痛医院创建暨术后镇痛规范化治疗”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顺应医院内涵建设发展的要求,按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在全院引进、推广多模式镇痛、超前镇痛、个体化镇痛的立体化围术期镇痛新理念,规范我院术后镇痛治疗,创建“无痛医院”。

二、组织管理(一)成立“无痛医院创建暨术后镇痛规范化治疗”领导小组,名单如下:组长:陈东风顾问:张中南副组长:班博孟纯阳徐丽成员:王爱亮王忠云马玲马玉莲张艳李彦东魏祥国马黎明姜鲁宁张元民马鸣周爱芹杨林青曹晓孚董瑞祥秘书:徐冠群(二)职责:对我院当前疼痛管理现状进行评估;制定术后镇痛规范化治疗方案、工作标准;设定“无痛医院”及“无痛患者”目标;规范疼痛管理方法;对医患持续培训教育,致力于改善疼痛的管理,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率。

三、活动目标1.“无痛医院”目标:在我院疼痛相关科室建立以多模式镇痛、超前镇痛、个体化镇痛的立体镇痛治疗新体系。

2、“无痛患者”目标(1)患者疼痛评分≤3分(2)24小时疼痛频率≤3次(3)24小时内需要解救药物≤3次(4)消除患者对手术恐惧及焦虑情绪(5)术后患者尽早进行无痛功能锻炼(6)降低术后并发症四、活动范围全院临床疼痛相关科室。

五、活动内容(一)召开“术后镇痛规范化治疗”实施动员大会,引进、推广多模式镇痛、超前镇痛、个体化镇痛的立体化围术期镇痛新理念,启动我院术后镇痛规范化治疗。

(二)成立“术后镇痛规范化治疗”领导小组。

(三)对疼痛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及患者进行培训,提供疼痛管理相关资料、管理规范和流程、疼痛评估工具以及患者教育材料。

(四)建立“无痛病房”。

1、成立科室术后镇痛规范化治疗专家组;2、结合本科实际,制定科室病种的术后镇痛规范化治疗方案,建立病种的疼痛评估流程、处理流程;在电子病历中制作《围手术期镇痛方案及疼痛评估记录表》;3、各级人员职责分工(1)医生工作①对患者进行疼痛问诊,制定个体化镇痛方案②根据不同的疼痛等级选用相应的镇痛方案,填写《围手术期镇痛方案及疼痛评估记录表》,存入病历(2)护士工作①对患者进行疼痛教育②填写《围手术期镇痛方案及疼痛评估记录表》,存入病历(3)麻醉科、疼痛科工作①进行病例收集②对镇痛方案进行总结反馈,指导科室持续改进4、由医务处、护理部对全院“无痛病房”的建立、术后镇痛规范化治疗方案的实施、效果的评价、患者满意度等环节进行监管以及相应的工作协调。

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规范与流程图

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规范与流程图

术后镇痛的治疗规范规范术后镇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逐步实现无痛化医院水平,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术后镇痛的基本原则1、术后镇痛需因人而异的选择镇痛方案。

2、确定疼痛的强度,采用相应的镇痛方法。

3、应有专人或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进行随访。

4、术后镇痛随访重点为镇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

5、对术后镇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及治疗效果评估。

6、根据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药物剂量、确保镇痛效果。

7、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

具体内容:1、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必须经过专项培训,掌握操作技能。

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掌握实施对象的外科情况。

2、术后镇痛必须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不愿意接受术后镇痛、对镇痛观念不理解、有睡眠性呼吸暂停、药物成瘾史、觉醒障碍、循环功能不稳定和低血容量病员以及婴幼儿不适用病人自控镇痛(PCA)。

3、术后镇痛要加强监护和巡视,每24小时至少巡视2-3次,监测病员疼痛评分、心血管和呼吸参数、镇静程度、运动和感觉阻滞平面、相关副作用、查看硬膜外穿刺点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意见,便以提高镇痛质量。

4、有详细的术后镇痛记录,包括:镇痛方法,给药途径,所用药物包括阿片类药,局麻药,其他辅助用药,用药时间,所用药物总量和浓度、初量,单次追加量、锁定时间、持续给药速度、最大给药量。

5、术后镇痛应做到①将副作用减到最少;②预防并发症;③用药个体化;④保证病人镇痛满意。

6、应告知手术医师或值班护士,病人及其家属,遇有下列情况应及时通知麻醉科,以进行相应处理:①镇痛效果不满意;②输注管道及输注泵故障,③皮肤感觉进行性减退,阻滞平面上升,④麻醉恢复后再次出现运动阻滞。

⑤病人进行性嗜睡,难以唤醒,⑥供氧时S p O2 <90%,不供氧时S p O2 <85%;呼吸频率<10次/分。

7、由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为麻醉科镇痛效果评定小组,负责对本科室术后镇痛效果工作进行定期评定,每月一次,内容有分析、评价、总结及改进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
依据《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2016年修订)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此制度。

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术后镇痛是提高围手术期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理应予以重视。

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指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为体现医疗人性化服务,开展术后镇痛工作,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

为规范术后镇痛泵的使用,不断改进疗效、积极预防并发症、了解患者使用情况。

我院根据上级国家卫健委门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具体如下:
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
建立麻醉科术后镇痛管理档案,建立镇痛泵使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手术方式、镇痛途径、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有无并发症等观察项目。

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
1、严格掌握镇痛泵使用适应症,根据病人身体情况,病情需要使用镇痛泵,严禁扩大镇痛使用范围。

2、严格查对制度,强化麻醉师责任感,操作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3、严格控制镇痛泵的药物配比,严禁超剂量使用镇痛药品。

4、严格执行镇痛泵使用中查对制度,加强镇痛泵使用中的管理,病人术毕回病房,麻醉医师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定时观察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并记载在病人访视记录中。

5、严密监测病人,警惕镇痛泵使用期间病人并发症的发生。

详细向病人说明使用方法、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配合。

告知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出现疼痛时遵医嘱进行调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

三、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
病人返回病房后病房医师和病房护士首先与麻醉医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自控镇痛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病房医生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病房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医生联系。

病房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四、做好宣教工作,团结协作
麻醉医师到病房访视时主动向病人、家属及医护人员宣传镇痛,介绍有关术后镇痛的知识,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取得临床医生的理解与认可。

充分利用微信,院内网站等的宣传作用,扩大影响,必要时在全院举办疼痛治疗的专题讲座,获得广泛支持。

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五、加强培训
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医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

六、术后镇痛治疗具体实施流程:
1、术后镇痛的目标:急性疼痛管理想要达到的目标是:①最大程度的镇痛(术后即刻镇痛,无镇痛空白期;持续镇痛;避免或迅速制止突发性疼痛;防止转为慢性痛)。

②最小的不良反应(无难以耐受的副作用)。

③最佳的躯体和心理功能(不但安静时无痛,还应达到运动时镇痛)。

④最好的生活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2、管理模式和运作:
术后镇痛治疗应作为麻醉科工作的一部分,有专人观察镇痛效果和处理不良反应。

成立以麻醉科为主,包括外科医师和护士参加的急性疼痛治疗管理组(APS)。

3、术后镇痛治疗工作范围包括:①治疗术后痛、创伤痛和分娩痛;②推广术后镇痛必要性的教育和疼痛评估方法;③提高手术病人的舒适度和满意度;④降低术后并发症。

4、具体实施流程
①麻醉医师术前访视病人,交待麻醉有关事项。

同时向所有病人询问是否要求术后镇痛,并介绍术后镇痛的优点和费用。

②对要求术后镇痛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有两条,一是:是否愿意使用术后镇痛,二是:术后镇痛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恶心头晕、呼吸抑制、尿潴留、皮肤瘙痒、镇痛不全等。

③由主管麻醉医师负责领药、配药;术毕安装好镇痛泵,并做好登记工作。

④病人返回病房后麻醉医师与病房医师和护士严格交接班。

⑤术后访视要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

麻醉术后访视单上除了术后随访内容,还应有术后镇痛随访记录,包括随访时间,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处理等。

⑥麻醉科里麻醉记录本上有术后镇痛内容,包括患者及手术信息,镇痛方式,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操作医生签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