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范文
第一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范文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
【摘要】医学研究,不仅要具备科学精神,还应该不忘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所在,是进行医学研究的必要前提。

没有人文精神,医学就失去了灵魂。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文精神在医学研究的进程中确有偏离;所以,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人文精神医学研究偏离与回归
医学,是伴随人类出现的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会谨记最初的医学生誓词:“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所以说,为人谋福祉是医学的初衷,以人为本是一切医学活动的落脚点。

医学,不应该是冰冷的仪器检查,而是温暖的人文关怀。

作为医学生的我们,应该及早培养医学人文精神,传承医学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能。

其实,我们有时候也会很迷惑,为什么现在社会上医患关系如此紧张,到底因为什么原因让医患矛盾日益尖锐呢?至今印象深刻的2011年,多起医疗纠纷、医生被打被杀案在全国陆续发生,某些医院的医生为求安全甚至头戴钢盔工作。

一时间,风起云涌,医患矛盾一触即发。

很奇怪,受害医生都是在治病救人,为什么最后确成了病人的刀下亡魂呢?不置可否,社会舆论往往会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医生和医院,即便尖锐的医患关系不全是医生造成的,我们也应该适时反思:现代医学对病人缺少了人文关怀,重塑医学人文精神是必然趋势。

一、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精神的核心
医学,不仅要求医生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和精湛的诊疗技术,同时还要求医生对病人切身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

这正是医学独特的地方所在,因为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这就使得医学不同于其他的自
然科学,而具有人文色彩。

医学在本质上是“求真、崇善、尚美、达圣”的事业,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科学精神是医学的躯干。

我相信,即便再过分的强调都不足以表明健康和生命对人的重要性,这也从一个角度表明了医学对人类社会的不可或缺。

医学的发展和文明水平,体现了社会对生命价值的探索与重视。

我们都期待着出现更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更有效的药物,祛除疾病,获得健康,延长生命。

医生们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到医学研究中,设计实验,反复探究,正是这种坚韧的科学精神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

难道说,高度文明的医学诊疗水平就能够完全满足病人的需要么,答案并不这么简单。

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

医学更该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因为这才是人和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最大区别。

医生在探索科学的同时,病人不能只是科研活动中的各项统计数据。

一直被忽视的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同等重要,同样是评价医学文明的重要量度。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强烈地表现出医学对人文精神的渴求,这是种种医疗问题和社会发展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必然要求。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也是对医生的基本要求——关爱生命、尊重患者权利、营造病人康复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强调医学向人本化、人性化、人文化回归,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让病人感受到来自医生对自己的切身关注。

二、承认医学人文精神的偏离
谈到医学发展与医学精神,我们欣喜于对生命科学进阶式的探索和快速发展的探查检测手段,同时我们不能否认冰冷的仪器拉开了医生和病人的距离。

现代医学可以根据生化反应、病理切片,在分子水平上诊断疾病,CT、MRI、超声波让医生找到病变的器官,显微镜让医生看到病变的细胞,生化检查单更是让医生可以根据数据诊断疾病。

越是使用先进的仪器,医生越可以看到病人体内更微小的病理改变,而忽略了病人的整体性,过分的关注疾病,就缺失了对病人本身的关心。

医学本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体,但是过分的强调自然科
学的客观理性,反而造成了人文精神与医学精神的偏离。

很显然,先进的检查仪器正在取代传统的问询诊疗,甚至到医院看病时医生会先让病人去做这样那样的检查之后才开始问诊。

我听过一个很荒唐的故事,一个患感冒的病人去看病,医生问也不问先给他开了一张CT检查单。

本来只是辅助检查的手段,没想到却成了医学诊断和治疗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医生只对摆在面前的一张张化验单和检查报告作理性分析,省略了正常的“望、闻、问、切”的沟通和交流,也很少去探询患者的心理需求。

可是,医生的工作不是对检查数据的信息处理和汇总,病人也不是工厂里量化生产的模具。

这种医学人文精神的偏离,究竟把谁变成了机器,医生还是病人。

或许,正是医学高新技术的冷峻和客观剥夺了病人本该享受到的人文关怀。

更严重的,有些医学研究完全丧失了人文精神,违背人道主义,为求科学发现进而不择手段,那就是进行亵渎人权的人体试验。

最震惊的是,在美国发生的一起研究青霉素的临床试验。

根据美国生物伦理问题研究总统委员会的报告,为了测试青霉素能否治愈和预防性病,美国研究人员竟然在1946年至1948年故意让1300多名危地马拉囚犯、精神病患者和性工作者染上淋病、梅毒和软性下疳等性病,其中只有大约700人得到某种治疗。

截至1953年底,共有83名实验对象死亡。

即使,人体实验是现代医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必经环节,人体实验也经常为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乃至机构和国家所滥用,以致酿成人类医学发展史上的悲剧性事件。

三、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医学人文精神是相对于医学科学精神而言的, 医学人文精神的偏离表现在医生淡化了对人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对病人的情感体验(同理心)。

在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偏离的根本原因之后,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就尤为紧迫。

医学人文精神的复位,关键是医务工作者要强化以人为本的医学观念。

医生要关注病人的整体性而不是疾病,提供给病人人性化的诊疗。

医生应该明确不仅治愈疾病是责任,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也是医生的责任,而病人有获得人性化医疗服务的权利。

医生不能把病人当成毫无感情的实验对象和信息载体,多与病人交谈多倾听,关注病人的
心理活动,切忌医疗技术主义。

医生要处理好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 才能向着最有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方向前进;同时科学精神内蕴于人文精神之中,会使人文精神更富于准确性、理性化,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促进社会的发展。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医学院应该加大医学生接受人文课程的力度,将人文教育渗透于医学教育之中, 培养有仁爱之心、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医学生。

医学生也应该以医学生誓言为警戒,端正心态,不必局限于繁重的医学专业技术知识和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中,认真学习人文课程,体会好医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并以此为学习榜样,塑造医学人文精神。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只是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而社会普遍人文精神的淡化也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所以全面人文精神的复位必然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完善更人性化的医疗政策和医疗保障体制。

我相信,只有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才能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全面回归,创造医患关系和谐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文秋林.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探讨.西北医学教育.G40-012.1006-2769(2011)04-0723-03 [2]刘阳晨,洪静波.探究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回归.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81-82
第二篇:重塑医学人文精神
浅淡重塑医学人文精神与德才兼备医学生的培养
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今天,医学院校也扩大了招生规模,而规模的扩张导致了医学生源质量下降和人文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医学教育课时紧张,许多学校在专业教育、技能训练与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两难选择中,毫无疑问地倾向了前者,从而导致医学教育中一定程度的人文空白。

医学生长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会更加摒弃仁爱精神,崇拜金钱名利,缺乏人性温暖,使得人文素养与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差距越来越大。

因此,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的过程中,重
塑医学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邱仁宗先生说,我们应该一只眼盯着医学——医学科学的发明、发现和技术进步,另一只眼关注医学活动中得正义、公正、义务、美德、仁慈、责任、同情、忠诚、自主、允许等。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医学的技术被定义为“仁术”。

没有任何一门科学像医学一样对技术和道德要求极高的协调一致。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要求我们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水平与生命的价值等价,与人类的生生不息的未来等价,这是何等的重要!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

瑰丽多彩的生命现象、奥妙无穷的人体、复杂多变的疾病,既是医学永远认知的对象,也是促使医学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

当代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社会责任感缺乏。

作为一个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挽救生命的崇高职业,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为人类健康和医学荣誉献身的精神。

然而现在的医科大学的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自私自利,对他人,对社会,对生命缺乏责任感和关爱同情之心,甚至对生命和健康极端不负责任。

二、人际交往障碍。

医学生的人际交往不仅限于校园内,更重要的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面对的是担忧甚至恐惧的患者和家属,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和谐的医患关系有赖于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

社会主义社会医患关系中医生的道德规范是:举止端庄,文明礼貌;尊重病人,一视同仁;言语谨慎,保守秘密;廉洁奉公,尽职尽责;钻研医术,精益求精。

可见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心理素质欠佳。

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医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愈来愈大,导致许多人心理素质下降。

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交往障碍、敌对、冷漠、自卑、偏执等。

一旦发生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障碍或疾患,甚至导致行凶或自杀的严重行为。

对以
后从事医疗行业也有极大地负面影响。

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重塑医学人文精神,需要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在我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开设医学人文课程。

我校温进坤书记说:要让人文社会科学得要素真正融入医学科学和技术领域,并让人们感受到这个学科的作用,最主要的渠道是通过教育环节来实现的,即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科学素养的教育培养,让他们在接受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去真正地理解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和医学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

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是塑造医学人文精神途径之一。

教育部规定的医学人文课程仅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而有的学校还未全部开设或改为选修,造成医学生人文素养薄弱。

我建议列入核心课程的医学人文课程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与哲学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人文知识整合渗透到医学教育中。

二、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

在重塑医学生人文精神过程中,必须遵照大学生成人成才规律,满足人的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需求,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

培养医学生在健康的心理引导下尊重生活、热爱自我及自然环境,让个人的意识、才智及能力得到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个人特征。

通过素质教育实现对医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实践活动。

学校应该多引导医学生积极参加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的实践活动,了解国情、了解社会;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农村卫生情况的考察和义诊活动等,让他们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加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对病人和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提升适应能力、交往技能和发展综合素质,提升人文精神。

我们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肩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要职责,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人文素质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医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类健康,维护病人的利益和福祉,缺少人文精神的人很难甚至不能完成医学职业本身的目的。

作为即将从事医疗卫生行业工作的医学生,应该具有献身医学事业、勇于创新、尊重他人生命的最基本的品格素质,才能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大责任。

因此,重塑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尤为重要,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从业素质、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篇:从医患关系谈谈对当前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
谈人文精神的自我构建
自古以来,医学就被认为是最有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富含人情味的职业。

医生从古至今就享有“白衣天使”“妙手仁心”各种赞誉。

可是这些年以来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冲突不断升级。

从语言辱骂到动刀杀医……去年哈医大附属一院实习医生被杀事件仍历历在目,今年医患冲突又添血案,10月25日的温岭伤医事件,更让我们浙江的医疗卫生界感到震惊、愤慨和心痛。

面对这一起起恶性事件,我们在悲愤之余不得不引发一些理性的思考。

全面分析当前医患纠纷的原因,应该说是多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医学看。

医学生命科学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期性、诊疗护理技术的局限性和两面性使得现有诊疗护理技术还不能治愈所有的疾患。

然而患方由于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信息处在绝不对称之中,因此充满不信任感,医患纠纷自然易发多发。

二、从患方看。

患者对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病情发展估计不足或过于乐观,对正确的医疗处理、疾病的自然转归和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以及医疗中的意外事故不理解,遇到病情骤变和意外,误认为医方没有尽力或诊疗不当。

三、从医方看。

一是医院存在违反诊疗护理操作常规和临床核心制度开展诊疗活动的现象;二是医务人员态度生硬,患者无安全、亲切、舒适感,如果治疗效果不能达到其主观的期望,就容易引发医患纠纷;三是部分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够,有漏诊、误诊、误治的
情况发生;四是沟通不到位,评价不恰当。

医务人员与患方告知病情,沟通诊疗事项时的语气、态度,谈话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对前期或其他医生、医院的诊治的评价等有所不当,在治疗效果不满意时都可成为医患纠纷的诱因。

造成以上问题,有医院内部管理和建设等微观原因,也有政府投入不足,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滞后等宏观原因。

四、从社会看。

一是社会进步带来的人们的维权意识增强,老百姓对享受优质、适宜的医疗公共服务的合理需求在显著增强;二是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对医学知识和医患纠纷案例的报道和传播,提高了民众的医学素养和患方的监督能力;三是国家现行的信访、维稳等社会考核评价体制的弊端培育了医方和当地政府“息事宁人”“花钱买太平”的心态,客观上助长了“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的社会心理;四是社会转型时期,资源和利益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加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使得医患纠纷成为社会心理、社会矛盾的表达处和转嫁点,在媒体、舆情多元化的背景下,医患纠纷常常转变为社会矛盾集体转嫁、集中反映的舞台。

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态度生硬、沟通不足、医疗技术不过关等等都是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矛盾不断累积、激化就可能发生恶性伤医事件。

有调查表明,医患纠纷不单纯是治疗方案问题,而是医生态度问题。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如今的医务人员在当初报考医学院校时都有各自对这个行业的理解、追求和梦想,但当几年过后,有人却把当初的那个美好的梦想丢掉了。

医院为什么存在?医疗为谁而做?一些东西被忽略,而另一些却在滋长——诸如拜金、利已、冷漠。

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社会不满与日俱增。

何谓医生?妙手仁心!仁爱之心体现的就是一种身体到心灵的拯救。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院文化的核心。

医务人员行医的目的是帮助别人,医务人员最大的敌人是冷漠,医务人员最大的本领是与病人面谈的技巧与能力。

目前世界上,命名的疾病6万多种,其中手术可治愈者6%,34%无术无药可治愈,60%的可治愈(自限性);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是伴随医学产生以来同时形成的一
种职业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一生非常注重医学道德的修养,在他的《千金要方》一书中,首列“大医习业”与“大医精诚”二篇,这是我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医德文献专论,是高尚的医德与高超的医技两相结合的医德规范。

他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他的这种浓厚而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值得学习和提倡的。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

之所以把语言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医生的语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

医生多换位思考才能获得病患的理解和信任,对于医生的付出患者应当用理解和尊重来取代无理取闹。

医院在决择时,并未考虑病人利益的最大化,只考虑医院功利最大化。

致使医务人员被病人残杀后,网络上一边倒喊“砍得好”。

医患纠纷的发生源于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及其原因在认识上不同。

由于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其一定规律。

在临床中,同一疾病因病人的心理、生理和家庭环境的不同,往往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医务人员往往不易完全掌握疾病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变化。

另外,又由于医院可利用的医疗设备和资源的不同,在医疗效果上也不尽相同。

但人们不完全了解医学的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对现代医学又充满期望时,一旦遇到不满意的诊治结果,就误认为医院和医生有问题,加之当前医疗体制存在缺陷等,这些都是引起医患纠纷的原因。

只有减少矛盾的发生,及时化解矛盾,才能有效预防恶性伤医事件。

尽管多数医患纠纷有患者的原因,但我们是不是
在我们抱怨社会对我们不公和苛刻时,我们要首先想到自己的责任。

要获得社会的尊重首先要自尊,获得社会的宽容首先要自律。

历史上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医学技术提供服务的同时,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

文章认为在医学技术迅猛发展
背景下兴起的技术至善主义是导致医学人文传统断裂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换,医学需要人文关怀的呼声已开始被医学界重视。

但是,人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两者既不可或缺也不能相互替代,而需要保持一种平衡和必要的张力。

由于医学的目的是救治在病痛中挣扎、饱受躯体疾患和精神痛楚折磨的病人,因此,医生除了应具备有用而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

” 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

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想途径之一。

在西方,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

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代东西方医学思想的共同特征,古代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并不囿于有病部位的治疗,而是主张机体的整体性康复。

他们相信“人体是由其本身的各个部分的一致而又交流着的知觉环构成的,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受到侵袭时,整个身体都可能受到影响。

……因此即使人的很小部分受伤,全身就感到疼痛,因为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 所以,医生不仅应当注意有病部位的治疗,而且也应当关爱病人。

病人躯体上的不适往往也导致精神上的痛楚,更何况疾病有时被视为上苍对人类不良行为的惩戒,病人从而遭受到躯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所以医生舒缓病人的精神压力也有益于躯体疾病的康复。

古代医生强调对医疗技术的热爱与对病人的热爱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相信医术的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或者至少减轻病人的痛苦。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们缺乏有效的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手段,于是他们在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的同时,更注重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病人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病人情感的关照。

医学人文精神传统不仅在医生的治疗活动中延续,也凝结成稳固地体现慈善、博爱精神的医学建制——医院。

在医学史上,无论中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