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观察?
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是不懈地追求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课堂观察,离不开校本研讨与交流,离不开观摩与反思。
因为,新课程提倡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作为教师就应学会用课堂观察的方法来进行一些微观研究,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所以,让更多的教师学会科学的课堂观察是非常必要及重要的。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
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 (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
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
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
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
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
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
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
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当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通常都会受到视觉的制约,思考的内容主要源于肉眼的观察,这种所见即所思的思维习惯无疑是简单的、低级的。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越来越趋于抽象;随着工作不断复杂,人们在工作中所涉及的问题也越来越趋于务虚,这都要求我们学会用无形的思维视角去观察事物而不是仅仅用肉眼去观察事物。
”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这句话并不是唯
心论。
对于低级的思维活动,视觉起着决定性作用,基本是所见即所思,在这一点上人与其他动物相比没有多大区别。
在高级思维活动中,视觉的感官作用被大大降低,复杂的思维活动主要是由大脑独立完成,需要什么信息,从哪个角度观察现象,以何种模式处理都是由大脑决定的,视觉器官只起执行作用。
认清这个世界是由有形和无形两部分构成的,有助于我们在观察事物时有意识地去关注那些肉眼看不见的、抽象的、深层的、间接的、长远的、精神的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来扩大我们的思维视野。
许多人常常感觉自己思路狭隘,不够开阔,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角度都局限在于有形的世界,而不知道在有形世界的背后还有一个无限广阔的无形世界。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在步入一个高智能的时代,其主要特征是需要人们有更强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求有大脑更高的思维效率和思维能力。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想在这个高智能的时代生存,就必须首先提高我们的脑力,即思维能力。
课堂是错综复杂且变化万端的,要观察到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们不知道在找寻什么,就看不到更多的东西。
因此,课堂观察要求根据观察点的品质、观察目的和内容等事先确定好观察点。
那么,在英语课堂上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观察:
课上一看学生情绪是否高涨
小学生在学习上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及时疏导,日积月累就会构成人们常说的“情绪结”,对学习起妨碍作用。
调控消极情绪,使之向积极的方面转化,是培养积极情绪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双重的作用,既能促进、增强学习的效果,也能减弱、降低学习的效果。
这是因为情绪这种心理活动本身具有两极性,即积极性的增力和消极性的减力。
课堂上愉快的情绪可驱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是积极增力的情绪提高了人的活动能力,尤其是对进步甚微的学生。
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核心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情绪,因为“积极的学习情绪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
课上二看学生是否获得感知、体验、实践语言要点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理念,它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就强调教学过程是老师指导学生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
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
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英语教师改变教学理念的关键。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
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拥有了时间和空间,才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体现学生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
课上三看大部分学生是否有所收益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就不能只是一桶水。
教师本身就得是川流不息的河、容纳百川的海。
教师也不能仅仅给学生一杯水,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取水,成为河、成为海。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的理念,它倡导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授课形式,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课上四看大部分学生是否行动起来了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课堂的一切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
课堂教学的组织要使学生能直接参与交际,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整个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使用英语来进行各种交际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参与交际活动获得各种交际技能,从而学习和掌握语言。
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
在教学的每个阶段,教师应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发展的整体状况有明确的认识,按照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的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其次,也应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心理状况等情况,采用学生最能接受的组织形式,力求做到兴趣盎然,轻松活泼,创设一个良好而又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以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上五看学生是否能够自主行动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学习中,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自然会产生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更为主动的参与,更为积极的思维,从而使主动参与学习成为一种持久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内在机制,实现自主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通过恰当的时机、途径和场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特长,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成就感,再把成功的喜悦化作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改革,应当贯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一策略思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学习。
而要实现这一思想,必须要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活泼地学习。
课上六看学生是否改进了课堂话语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布置任务,由控制性操练到半控制性操练及至交际性操练,教师对学生由扶到半放手及至放手,尤其是巩固阶段的操练,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景中,谈谈周围的事物、谈谈身边的事情,既熟悉又亲切,缩短了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的距离,学生想说而且有话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而仅靠教师给学生以语言情景是不够的,教师创设的语言情景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使学生想说并有话说,而且要做到面
向全体学生,要给学生以一定的语言提示,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上七看师生行动是否协调和均衡
古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生喜欢上一位英语教师,也往往会喜欢上他的英语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因此在课内外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努力吸收多方面的知识,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也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成功的英语教学要致力于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系,使得两个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挥。
教师抓住时机善于引导、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内容引人入胜;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并善于打破常规,产生奇思异想,使其能力不断发展,这使得这种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引入创造教育成为可能。
课上八看此活动是否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要建立起开放的、民主的、活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带给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消除学习的焦虑感和紧张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
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紧紧围绕着"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一切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用他们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的模式辅助教学。
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见,不轻易给学生压抑性的批评。
在课堂实践中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鼓励学生克服羞怯、恐惧的不良心理大胆开口。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于苛刻的要求,努力营造出轻松、合作、温暖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取得积极的学习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方式上努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积极运用任务型教学和合作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我们的英语课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像。
在复杂的课堂情境中进行课堂观察,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才能进行有效的观察记录,关于观察记录工具,我们要思考三个问题:如何选择已有的观察记录工具?为什么还要开发新的观察记录工具?如何开发新的观察记录工具?
如何选择已有的观察记录工具?主要考虑的三个因素:一是观察点,如观察提问如果想观察“提问的数量”,则应该采用定量的观察记录工具;如果想观察“问题的认知层次”,那么应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工具;再如观察“情境创设的效度”,显然应该采用定性观察记录工具。
二是观察者自身的特征,如观察“学生活动创设与开展的有效性”,若想从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态度来判断,那么在界定不同态度表现行为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的记录工具是合适的,但这要求观察者有比较好的视力、良好的反应能力、快速的判断能力。
若想从活动的难度系数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来判断,那么需要记录一些教学片段中的行为、对话、
情境等细节,则需要观察者有快速记录的能力和较好的记忆能力。
三是观察条件,如观察“课堂对话的效度”,除了要有快速记录的能力外,还需要一些音像记录设备,否则,对话过程中的语调和神态等对话要素很可能无法记录。
为什么还要开发新的观察记录工具?已有的成熟的观察记录工具,它们在逻辑上的严密性和科学性都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
但它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与所观察的课堂的针对性不够,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要求,不同的课堂具有不同的情景,普适性太强则意味着针对性的弱化,由于使用者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限制,往往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操作上的困惑、解释上的窘境,于是自主开发观察记录工具成了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
如何开发新的观察记录工具?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分析设计阶段,首先应具体分析观察对象(内容)的要素和观察课的特征,比如观察提问,其要素就可以从“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认知层次”、“问题的目的指向”、“提问的方式”、“学生回答的方式”、“学生的回答类型”、“教师理答的方式”等方面分析,然后根据观察课的具体情境设计观察记录工具。
二是试用修正阶段,观察记录工具出来后,必须检验其科学性,因此,通过试用进行修正是必要的。
三是正式使用阶段。
一般来说,教师自主开发的观察记录工具,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解释起来能自圆其说,尽管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却能在开发的过程中很好地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设计能力和合作研究的水准。
课堂观察的记录方式有很多种,应该根据具体的观察内容、观察类型,选择自己擅长的记录方式来进行观察记录。
总的来说,课堂观察记录方式可分为定性的记录方式和定量的记录方式两种。
定量的记录方式是预先对课堂中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然后对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类目中的行为进行记录。
它主要有等级量表和分类体系等记录方式。
等级量表(rating scale)指事先根据观察目的编制合理的量表,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依据对象的行为表现在量表上评以相应的等级。
分类体系(category sys tems)指预先列出可能出现的行为或要观察的目标行为,在观察过程中以合适的时间间隔取样对行为进行记录。
分类体系包括编码体系(如美国课堂观察研究专家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分类体系)和记号体系或核查清单。
在预设的单位时间内,编码体系对发生的一切行为都予以记录;记号体系或核查清单只记录不同的行为种类。
定性的记录方式是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的内容,包括:(1)描述体系,即在一定分类框架下对观察目标进行的除数字之外的各种形式的描述,是一种准结构的定性观察的记录方法;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描述:空间、时间、环境、行动者、事件活动、行动、目标、感情等。
(2)叙述体系,即没有预先设置的分类,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做详细真实的文字记录,也可进行现场的主观评价。
(3)图式记录,即用位置、环境图等形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
(4)技术记录,即使用录音带、录像带、照片等电子形式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做现场的永久性记录。
定量的记录方式和定性的记录方式可以相互补充使用。
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应尽可能地反映真实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活动。
总之,课堂观察在开展课堂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教育决策与评价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日益提倡“校本研究”“师本研究”“课堂研究”的同时,与此密切相关的课堂观察方法也理应受到重视。
更多的关注学生个体,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堂研究中,更熟练而自觉地使用课堂观察方法,多进行一些微观研究,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也正是课堂观察的基点和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