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常用?的?X线测量和参数,收藏备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科常用的X线测量和参数,收藏备用!
骨科常用的角度测量在我们骨科医生的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各种数
值和测量方法难免出现混淆。
因此,我们特意整理了各种相关测量方
法及数据,希望大家收藏起来,遇到疑问时以备查阅!
上肢相关参数
01
肩关节活动范围
02
肱骨颈干角
03
肱骨干角
肩关节正位片,在肱骨大结节与肱骨头上缘间作一联线,再作肱骨干轴线,两线相交内侧的夹角,正常为130~140º。
参考意义:小于130º为肩内翻,大于140º为肩外翻。
04
肱骨头后倾角
肱骨近端上面观,可见肱骨镜轴线同肱骨髁间轴线呈大约30°的后倾角。
参考意义:肩关节置换时通常术中后倾25~40°,此时假体翼应该对准结节间沟后方,假体内、外旋达到50°关节稳定说明后倾角合适;
如果后方骨折脱位,后倾角应该可减少5~10°,如果前方骨折脱位,后倾角应增加5~10°。
原则是后倾角不能<20°或>40°。
05
肱骨远端前倾角
参考意义:肱骨远端存在40°的前倾角,同尺骨鹰嘴的倾斜角度一起,使滑车与肱骨小头整体位于肱骨干的前方,以适应更大的屈肘角度,因此在骨折复位固定过程中,恢复干骺端和肱骨干的联系时,一定要注意恢复此前倾角。
06
肱骨远端外翻角及肘关节“3个窝”
参考意义:手术过程中应避免内固定物进入以上三个窝,以免影响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
肘关节活动角度
肘关节周围骨折治疗后,活动最低限度为屈伸30°~130°,旋前、旋后各50°。
Huter线与Huter三角
正常情况下,肘关节伸直时,肱骨外上髁、肱骨内上髁和鹰嘴突在一条直线上,肘关节屈曲时,三者呈一等腰三角形,肱骨髁上骨折三者关系不变,肘关节后脱位时,三者关系改变。
07
提携角
参考意义:正常值男:1~15°;女:15~20°;儿童:15°左右。
提携角通常是双侧对称的,可以作为是否存在序列错位的一个指征。
若增大,称肘外翻,常见于骨折复位不良,肱骨外髁骨折后。
若提携角向内侧减小,肘部轮廓改变呈现所谓“枪柄畸形”,称为轴内翻,常见于肱骨髁上骨折,肘关节后脱位等。
08
冠状突骨折与尺骨张开角
当冠状突骨折>50%时,测量尺骨张开角可减小到0°,此时会严重影响肘关节的稳定性,容易造成肘关节的脱位。
尺骨张开角:即鹰嘴尖与冠状突尖连线同尺骨干长轴的夹角,正常应>30°。
当冠状突骨折>50%时,测量尺骨张开角可减小到0°,此时会严重影响肘关节的稳定性,容易造成肘关节的脱位。
尺骨张开角:即鹰嘴尖与冠状突尖连线同尺骨干长轴的夹角,正常应>30°。
09
桡骨头手术安全去角度
前臂中立位时,在桡骨头前外侧,大约90°的弧形区域,在前臂旋前或旋后过程中不进入上尺桡关节的骨性间隙,该区域称为“安全带(安全区)”。
是桡骨头骨折内固定安放钢板的位置,在放置钢板前应通过旋前、旋后来确定该安全区。
10
Teardrop角
Teardrop角系反应桡骨远端关节面掌侧边缘背伸情况,即侧位片
上桡骨纵轴线与桡骨远端掌侧关节面(桡骨茎突关节面水平)的夹角,正常70°±5°。
参考意义:如果Teardrop角下降到45°以下,提示月骨关节面掌侧边缘向背侧旋转、关节面塌陷,伴有腕关节轴向或北侧脱位,所以,恢复Teardrop角,纠正桡骨远端背侧成角非常重要。
11
桡骨掌倾角
桡骨掌倾角是指在腕关节侧位片中,桡骨远端关节面掌、背侧最远点连线与桡骨长轴的垂直线之间的夹角。
参考意义:正常值10~15°之间。
角度改变主要提示桡骨远端骨折,在正位片上桡骨短缩5mm或者侧位片上背侧成角>20°,提示预后较差。
12
桡骨尺偏角
桡骨尺偏角是指桡骨纵轴线的垂线与桡骨远端尺桡侧最远点的连线之间的夹角。
参考意义:正常范围约21~25°。
若桡骨尺偏角改变,提示腕关节脱位或桡骨远端骨折。
13
尺腕角
尺腕角在腕关节正位片作月骨和三角骨的外缘切线,并作尺骨远端关节面的切线,此两线所形成的夹角即尺腕角。
参考意义:正常值21~51°。
若尺腕角改变,提示腕骨骨折或腕关节脱位。
14
桡月角(月骨倾斜角)
桡月角是指桡骨中轴线与月骨中轴线的夹角。
参考意义:正常为0°。
屈曲>15°,提示掌屈不稳定,背伸>10°,提示背伸不稳定。
线所形成的夹角即尺腕角。
参考意义:正常值21~51°。
若尺腕角改变,提示腕骨骨折或腕关节脱位。
头月角是指腕部背侧偏上头状骨和月骨轴线的夹角。
参考意义:正常为0~15°。
>20°提示腕关节不稳。
15
舟月角
舟月角是指手舟骨和月骨轴线的夹角。
参考意义:正常30~60°,>70°提示腕背伸不稳,<30°,提示腕掌屈不稳,若>60°或移位>1mm,需要对手舟骨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正位片上舟月间距<3mm,间距>3mm,提示舟月韧带撕裂。
16
腕骨角
在腕关节正位片上,分别作手舟骨、月骨的切线,和月骨、三角骨的切线,此两线的夹角即腕骨角。
参考意义:正常值130°腕关节骨折或脱位时腕骨角增大,腕骨角减小见于Madelung畸形和卵巢发育不全。
17
桡头角
桡头角是指腕部侧位片上桡骨和头状骨中轴线的夹角。
参考意义:正常值6~26°。
>26°,提示腕关节不稳。
18
桡舟角
桡舟角即在腕关节侧位片桡骨与舟骨(掌侧与背侧)中轴线的夹角。
参考意义:55°~75°,>75°,提示腕关节不稳。
判断月骨无菌性坏死的程度及分期。
月骨无菌性坏死Lichtman分期中,ⅢA和ⅢB期的区分,出现舟骨环形征,并出现桡舟角的加大为ⅢB期。
髋关节相关参数
01
耻颈线
Shenton线(Menard线,耻颈线)正常股骨颈内侧缘与同侧闭孔上缘的连续弧线。
髋关节半脱位和脱位时,此线完整性消失。
也可用来评估假体的位置(图1)。
02
髂颈线Calve线(髂颈线,卡尔维线)髂骨外缘与股骨颈外缘连成的弧线,反映股骨头与髋臼的关系以及髋臼上缘的完整性(图1)。
图1 Shenton线(红线)和 Calve线(蓝线)。
03
司肯尼线
Skinner 线(司肯尼线)在成年人髋关节前后位片上,大转子上缘和股骨头圆韧带附着的隐窝之间的连线,与股骨干中轴线在成年人成角为90°。
股骨颈或大转子错位骨折会导致 Skinner 线超过圆韧带窝(图2)。
图2 Skinner线通过股骨大转子顶点与髋臼圆韧带窝,与股骨干中轴线垂直。
股骨近端相关参数
01
股骨颈干角
股骨颈干角在髋关节正位片上,分别画出股骨干轴线与股骨颈轴线,两线相交内侧的夹角即为股骨颈干角。
正常值为110°~140°(图3)大于140°为髋外翻,小于11°为髋内翻。
图3 股骨颈干角:正常值为110°~140°。
02
股骨颈前倾角
股骨颈前倾角股骨颈轴线与人体冠状面所成的夹角。
成年人股骨颈前倾角为12°~15°(图4)。
图4 股骨颈前倾角:成年人股骨颈前倾角为12°~15°。
03
股骨偏心距
股骨偏心距是股骨头中心与股骨干轴线的垂直距离,是重建髋关节生物力学的重要参考指标。
通过髋关节置换术将股骨偏心距恢复,这对于平衡髋关节软组织张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图5)。
图5 股骨偏心距为股骨头中心与股骨干轴线的垂直距离。
髋臼相关参数
01
中心边缘角
中心边缘角(CEA)骨盆正位片上,股骨头中心至髋臼外上缘的连线,与股骨头中心的垂线形成的夹角。
正常值为2岁22°,4岁28°,6岁30°,15岁35°(图6)。
此夹角反映了髋臼与股骨头的关系,是判定股骨头在髋臼窝中稳定的一项重要指标,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脱位、股骨头形状改变、股骨头外移时,此角度变小。
图6 髋臼中心边缘角为股骨头中心至髋臼外上缘的连线,与股骨头中心的垂线形成的夹角。
正常为2岁22°,4岁28°,6岁30°,15岁35。
02
髋指数
髋指数(臼盖角,髋臼角)是测定髋臼深度和斜度的一种方法,即双侧Y形软骨中心连线与髋臼面上下缘连线形成的夹角。
正常值新生儿为30,2岁为20,成人为10°(图7)。
髋臼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髋臼受力面的倾斜度,指数越大,髋关节越容易出现脱位。
髋臼指数在临床上对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有定的作用。
图7 髋臼指数:双侧Y形软骨中心连线与髖臼面上下缘连线形成的夹角。
03
夏普角
夏普(Sharp)角骨盆正位片上,双侧泪滴下缘连线与泪滴下线至髋臼上缘连线的夹角,正常值为33°~38°。
当此角大于40°时,可诊断为髋臼发育不良(图8)。
图8 夏普(Sharp)角:双侧泪滴下缘连线与泪滴下线至髋臼上缘连线的夹角。
04
科勒线
Kohler线(科勒线,髂坐线)坐骨内缘与髂骨内缘的双切线连线,代表髋臼的内侧界,髋臼陷入症或髂关节置换骨质磨锉过深时髋臼突至此线内侧,用于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深度的评价(图9)。
图9 Kohler线:坐骨内缘与髂骨内缘的双切线连线,代表髋臼的内侧界。
05
HE角
HE角双髋臼Y形软骨的连线(H线,Hilgenreiner线)与股骨头骺板的延长线的夹角正常为25°左右,髋内翻时HE角大于25°,连续测量HE角,可了解髋内翻进展程度(图10)。
图10 HE角:双髋臼Y形软骨的连线与股骨头骺板的延长线的夹角。
06
P线
Perkin方格自髋臼外上缘做P线(Perkinine),与双髋臼Y形软骨的连线(Y线)垂直。
P线与Y线将髋臼区划分为4个象限。
正常股骨头骨骺中心位于内下象限,若骨化中心移向外下或外上象限表示髋关节脱位(图11)。
图11 Perkin方格:自髋臼外上缘做P线( Perkin line),与双髋臼Y形软骨的连线(Y线)垂直。
P线与Y线将髋臼区划分为4个象限。
07
髋臼覆盖率
髋臼覆盖率:股骨头受髋臼覆盖部分的横径除以股骨头的横径,正常时应大于0.75。
足部相关参数
01
胫骨平台后倾角胫骨平台后倾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是胫骨平台前后缘连线与胫骨中上段前侧骨皮质切线的垂线之间构成的夹角。
参考意义:胫骨平台内侧后倾角平均为14.8°,外侧后倾角平均为11.8°。
手术时应特别注意恢复并维持胫骨平台的生理性后倾角度。
02
踝关节活动度
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的轴线:踝关节屈曲轴线在内、外踝尖端之间的连线上,在冠状面、横截面上各有10°、6°的轻微倾斜。
正常行走所需的踝关节活动范围:踝关节活动度为背伸30°,跖屈45°,正常步态要求最小10°的背伸和20°的跖屈。
胫距角与距腿角:胫距角为平行于胫骨远端关节面顶部的直线和连接内外踝尖端直线之间的夹角。
距腿角为内外踝尖连线与胫骨远端关节面垂线的夹角。
参考意义:胫距角正常为4~11°,角度与对侧相比减小2~3°,提示腓骨缩短。
距腿角正常为79~87°(83±4°),该角度增大,提示腓骨缩短。
03
跟骨结节关节角
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即跟骨结节上缘(跟骨结节与跟骨后关节突的连线)与跟距关节面(跟骨前后关节突连线)形成的夹角。
也可以理解为以跟骨后关节后上缘的顶点,分别在接骰骨关节面前上
缘中点和跟骨结节后上缘中点连线的交角。
参考意义:正常值25~40°,贝螺角(Bohler.s角)被用于判断跟骨骨折严重程度和评估跟骨骨折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当跟骨骨折造成整个后关节面分离、甚至塌陷时候贝累角(Bohler.s角)将会减小,严重时甚至为负值,贝累角的减小减轻了腓肠肌的力量和足的弹性作用,也影响了足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在术后或者手法整复后可以通过贝累角(Bohler.s角)的测量来判断跟骨骨折预后功能恢复的好坏。
04
前后跟距角
前后跟距角(Kite角)
前后跟距角(Kite角)即跟骨和距骨中轴线的夹角。
参考意义:正常为25~45°,畸形足和内翻足患者,该角度减小。
05
外侧距跟角
外侧距跟角即距骨轴线与跟骨距骨关节面的夹角。
参考意义:正常为35~50°,足部畸形时角度减小,常见于马蹄内翻足。
06
距骨第一跖骨角
距骨第一跖骨角:Meary角即距骨中轴线与第一跖骨中轴线的夹角。
参考意义:正常为0°,>0°,提示弓形足畸形。
07
拇外翻角
拇外翻角即第一跖骨和近节趾骨干中线之间的夹角。
跖骨间夹角
即第一、第二趾骨干中线之间的夹角。
参考意义:拇外翻角正常值<15°,>15°提示拇外翻。
跖骨间正常值<9°,大于16°时要考虑行近端截骨以矫正畸形。
(1)轻度拇外翻:拇外翻角小于30°,跖骨间夹角小于10°,关节常是匹配的,畸形可能由趾间拇外翻引起。
(2)中度拇外翻:拇外翻角30~40°,跖骨间夹角13~20°,跖趾关节常不匹配(半脱位),拇趾旋前并常对第二趾造成压迫。
(3)重度拇外翻:拇外翻角大于40°,跖骨间夹角20°或更大,拇趾旋前并常常常重叠在第二趾上或之下,跖趾关节不匹配。
第二跖骨头下常有转移性疼痛,可能有关节炎改变。
本文由作者综合整理,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场。
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