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17.第十六章 后结构主义文论 16.1-互文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又译“文本间性〞。

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莉斯蒂娃提出的术语。

克莉斯蒂娃受米哈伊尔·巴赫金的影响,认为任何文本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其他文本,而必然卷入文本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之中;文本中的语义元素在构成文本的历史记忆的其他文本之间,建立起了一套联接关系,一个网络。

美国批评家费拉尔解释说:“来自文本各种网络的这种语义元素超越文本而指向构成其历史记忆的其他文本,将现时的话语刻入它自身辩证地联系着的社会和历史的连续统一体中,用克莉斯蒂娃的术语来说,这样一种关系网络就叫做‘互文性’。

〞〔?克莉斯蒂娃符号学?〕
法国学着蒂费纳·萨莫瓦约在?互文性研究?一书中详细阐说了这一术语的衍生和开展过程,以及诸多理论家对这一术语的阐释。

“互文性最初是一个语言学的抽象概念,是转换分析的一局部〔语言次序的重新分配和代码的转换〕,以期将社会和历史考虑在内。

〞“是朱丽娅·克莉斯蒂娃在刊登于Tel Quel杂志的两篇文本中正式创造和引入了互文性这个术语,继而在她1969年的著作?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中又重新提到。

〞她认为“互文性是研究文本语言工作的根本要素〞。

在该书中克莉斯蒂娃推出了互文性的概念和定义:“横向轴〔作者—读者〕和纵向轴〔文本—背景〕重合后揭示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词〔或一篇文本〕是另一些词〔或文本〕的再现,我们从中至少可以读到另一个词〔或一篇文本〕。

在巴赫金看来,这两支轴代表对话〔dialogue〕和语义双关〔ambivalence〕,它们之间并无明显分别。

是巴赫金发现了两者间的区分并不严格,他第一个在文学理论中提到: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

〞继而克莉斯蒂娃在?文学创作的革命?中说:“互文性一词指的是一个〔或多个〕信号系统被移至另一系统中。

但是由于此术语常常被通俗地理解为对某一篇文本的‘考据’,故此我们更倾向于取易位〔transposition〕之意,因为后者的好处在于它明确指出了一个能指体系向另一能指体系的过渡,出于切题的考虑,这种过渡要求重新组合文本——也就是对行文和外延的定位。

〞菲力普·索莱尔斯在?理论全览?中将互文性重新定义为:“每一篇文本都联系着假设干篇文本,并且对这些文本起着复读、强调、浓缩、转移和深化的作用。

〞罗兰·巴特在?文本意趣?中提到并细致说明了互文性一词:
“我体会着这些套式的无处不在,在溯本求源里,前人的文本从后人的文本里沉着地走出来。

我明白,至少于我而言,普鲁斯特的作品简直就是参考书,是全然的体系,是整个文学天地的曼陀罗。

普鲁斯特的作品不是‘权威’,它只是一段周而复始的记忆。

互文正是如此:在绵延不绝的文本之外,并无生活可言——无论是普鲁斯特的著作,是报刊文本,还是电视节目:有书就有了意义,有了意义就有了生活。

〞热拉尔·热奈特在1982年面世的?隐迹稿本?一书认为互文性“其中最逐字逐句和最直白的形式,就是传统手法上的引用〔citation,带引号,准确的参考资料或有或无〕;直白性和经典性稍逊一筹的形式是抄袭〔plagiat,比方洛特雷阿蒙的做法〕,这是未加申明的借用,但还是逐字逐句的;直白和照抄的特点再欠一筹的形式是暗示,也就是说,如果要透彻理解一段表述,就必须抓住该表述及其通过一个或多个变换表达所反映的另一表述之间的关系,否那么这些变换表达就不可能被接受。

〞这一定义实现了“互文性〞概念从广义到狭义的过渡,使互文性这一术语不再含混不清,而且把它从一个语言学的概念决定性地转变为一个文学创作的概念,他使“互文性〞成为“文〞与“他文〞之间所维系的关系的总称。

以后,人们就再也不能随意使用“互文性〞这一术语:要么是一般作为对话性的广义的外延〔巴赫金,尽管他主要将之运用于文本进行文学创作分析〕,要么就是将它作为理论组成来理清文学手法〔热奈特〕,二者必居其一。

甚而至于用“对话主义〞一词来指称第一类概念,用互文性一词来指称后一概念。

热奈特给互文性的定义是“一篇文本在另一篇文本中切实地出现〞;此外,还有与之不同的另一种关系:一篇文本从另一篇已然存在的文本中被派生出来的关系,后一种关系更是一种模仿或戏拟,他把后者叫做“超文性〞〔hypertextualilt é〕。

他的理由是,前者指两篇文本的共存〔甲文和乙文同时出现在乙文中〕,而后者指一篇文本的派生〔乙文从甲文派生出来,但甲文并不切实出现在乙文中〕。

洛朗·坚尼在?形式的战略?一文中建议对使用和谈及互文性一词要加以限定:“只有当人们能够在一篇文本的言辞之外认出业已成型的表达成分时,无论这种定型到了何种程度,我们才能认同互文性的存在。

这种现象同文本中简单的暗示和重现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每次当有一段借用的文字是从原文中被抽出来,而后被作为范式照搬到一段新的文字中去的时候,才发生了互文性。

〞洛朗·坚尼认为:“互文性的特点在于,它引导我们了解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使得我们不再线
形地阅读文本。

我们可以将互文的每一处相关参考进行替换:要么把此类地方只看成是并无特别之处的片段,认为它仅仅是构成文本的一个局部而已,从而把阅读继续下去;要么去找相关的原文。


显然,互文性是自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以来批评家所热衷于使用的术语,它不限于指涉文学中常见的借鉴、引用、影响、戏拟等关系,而更是要说明意义的无以确证性:一方面,意义既是此处的文本和彼处的文本的空间上的共时态联系;另一方面,它又是此时的文本和彼时的文本的时间上的历时态联系。

随着各种文本乃至各个符号系统之间的互通互变,意义的外延和解释也恒新恒易、漫无边际地延伸下去,而终将消失在指意符号盘根错节。

难分难解的互文过程中。

文森特·雷契说:“关于互文性。

文本不是一个自足的或统一的客体,而是同其他文本的一系列关系。

它的语言系统,它的语法,它的词汇,都拖曳着无数历史的片段和踪迹。

〞〔?解构批评?〕由是观之,文本即成了各种无以协调的观念、信念和出源的一次又一次不可胜数的集合。

即如罗兰·巴特所说:“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

在一个文本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够识别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譬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

任何文本都是过去的引文的重新组织。

进入文本并在其中得到重新分布的有法典段落。

惯用语。

韵律模式以及社会言语拾萃等等。

因为在文本之前与周围永远有言语存在。

互文性是各式各类一切文本的条件,当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某种起因与影响的问题。

〞〔?文本理论?〕乔纳森·卡勒认为互文性概念的提出,提高了读者的地位:“结构主义对代码的追求,导致批评家将作品视为某种互文性的结构,某种它依赖其上才显示出意义的多重文化话语的产品,因此强化了读者作为举足轻重角色的中心地位。

〞但他也说:“近年的分析批评中,诸如拥抱异质性,将文本描述为移植或互文的建构,热衷搜寻论点或意指逻辑中的不和谐局部,以及将文本的力量维系于它的自我解构效果等等,这一切都旨在否认有机统一的观念,不再以它为批评阐释的无可置疑的范式。

〞〔?论解构?〕
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范围内,萨莫瓦约指出:“互文性是形成文学创作的主要原那么,它通过与其他视角的结合得出自身的意义并发挥文学批评的作用:互文性既是一个广义的理论,也是一种方法。

〞具体地说:“1.这一方法有助于我们进行精神分析的批评,它向我们显示了文本包含的‘文下之文’:我们
无需求助于那些文本之外的作者生平资料,在不离开文本的情况下,我们只需通过对作品包含的书面材料的考察就可以了解作者创作的要素。

〞“2.与接收理论相结合,互文性可以向我们提供一些珍贵的说明,因为它使我们得以分析文本如何为阅读搭台布景。

另外,互文性使得我们对文学史的思考向‘跨史’的概念靠拢,这使得我们所考察的方式不再以实证为途径,而是以考虑记忆、考虑创作—接受关系为途径。

〞“3.在对文本进行文体分析时,互文性可以被用来识别文本中不连贯的现象和互异的成分。

……对互文性进行文体学的研究看起来也会很有成效:统计互文性出现的情况,并明确各种情况的上下文标志及其组合形式,便可以把文学与自身的联系作为特殊的技术操作来考察。

由此以来,我们对互文性的关注从根本上远离了考据批评的范畴:这样做的目的已经不是识别和判定某一篇原文模式,而是始终以跨历史的视角分析意义的流动效果。

〞“4.与创作类型的批评相结合,互文性还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分析线索,它专注的是文本渐次吸收外部材料的过程。

皮埃尔—马克·德·比亚西在?大百科全书?的词条‘互文性’的结论中说,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就是说明‘借用在新生状态下如何形成;引文、抄袭、参考和暗示如何产生于作者的融会贯穿,它们又如何与作者自己创作的文本共存于一个空间。

’〞“5.与社会批评相结合,互文性研究可以找出话语的渊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文本作为组成社会话语的交响之音来欣赏。

〞〔?互文性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