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 范进中举(第1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
(2)了解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
(1)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2)通过对《范进中举》写作特色的分析,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
分析范进、胡屠户等艺术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对《范进中举》写作特色的分析,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方法】
1、比较分析法:
以对比的手法为突破口,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合作探究法:
同桌讨论交流,通过对《范进中举》写作特色的分析,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封建社会,贫寒子弟要想出人头地,惟有走科举之路。
“学而优则仕”,一朝高中便荣华富贵享用不尽。
有诗为证“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命运的巨变带来的到底是悲还是喜?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范进中举》,去看看范进的遭遇。
二、文学常识
1.基本常识。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2.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全椒人,出身于累代科甲的家族,在和官绅、名流、清客、膏粱子弟、举业中人的交往中,看透了他们卑劣的灵魂、无耻的行径,加上他的生活由富而贫,那些人翻云覆雨的嘴脸就更容易察觉,对功名利禄由热衷而冷淡。
他所处的时代是清朝的前期,科举制是清王朝巩固统治、笼络人心的有力工具,影响广,危害大。
许多的知识分子堕入它的圈套,追求功名利禄,成为了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小人。
他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用讽刺的手法写了《儒林外史》。
3.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
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4.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反动腐朽。
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
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
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5.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童试是参加正式科举考试前的预考,由县里考试,中第者为生员,又叫秀才或庠生。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
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
每三年一次,又叫乡闱。
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
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
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
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
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
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
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
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
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三、积累字词
1.生字注音
腆(tiǎn)着踹(chuài)绾(wǎn)
带挈(qiè)星宿(xiù)权变(quán)
2.新词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成为秀才。
带挈:提携。
浑家:妻子。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
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四、结构层次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写范进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12):写范进中举后的情景。
2.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可分为几层?
讨论并归纳:第二部分分成三层。
第一层(3~5),讽刺了世态炎凉,刻画了范进发疯后的丑态。
第二层(6~10),写范进发疯后,乡邻们请胡屠户“打”醒范进以及胡屠户对新贵人的奴颜婢膝。
这段课文主要讽刺了胡屠户的势利、无耻。
第三层(11~12),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来访以及范进骤然富贵的情形。
这段课文讽刺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也讽刺了张静斋的狡猾以及胡屠户见钱眼开的丑态。
五、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勾画圈点,作批注)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称他为“现世宝”、“没用的人”,骂他“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
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胡屠户马上变换了称呼,称之为“贤婿”、“老爷”、“贤婿老爷”、“天上的星宿”。
2.范进中举后,周围人有什么反应?
他的岳父从以前看不起他变得对他恭维,邻居们也从变得对他家帮助,实际上都是因为他中举后人们开始巴结他,与之前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世态之炎凉和科举制度的毒害。
3.你怎样评价范进这个人物?
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
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他与同县名流称兄道弟,一副人上人的作派,不过是个利禄之徒,为人的境界是很低的。
范进的形象,反映了旧知识分子的人格和灵魂之卑微,揭露了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
六、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