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2009海南历史卷,9)《独立宣言》曾被马克思称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与法国《人权宣言》不同,《独立宣言》还提出了
A.生命权
B.自由权
C.财产权
D.反抗压迫权
答案:A 《独立宣言》主要体现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人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等;而《人权宣言》则宣称人民在权力上是平等的,这些权利包括“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可见,B、C、D三项是两者的共同点,与《人权宣言》相比,《独立宣言》特别将生命权放在了突出的地位。
2.(2009海南历史卷,10)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
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君主制度的衰亡
答案:C A、B两项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D项说法错误,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制度,故ABD都不正确。
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是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由专制走向民主,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本国向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
3.(2009海南历史卷,15)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
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答案:C 19世纪中期,虽然欧洲民主运动得到较大发展,但是但保守势力仍很强大,所以当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时遭到舆论的遭难。
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国内劳动力紧缺,大量的妇女承担起主要的生产任务,为了方便生产,妇女服装开始简便化,裤装和短裙流行。
1.(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42)(15分)
材料一
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
之中……
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
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材料二
第三篇国家权力第一章国民立法议会第二节初级会议选举人的选任
第一条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
第二条凡属积极公民,必须:……在王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
——摘编自《1791年宪法》(法国)(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有何区别。
(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人权和公民权的宣言》与《1791年宪法》作出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原因。
(10分)
【答案】:
(1)区别:《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规定全体公民享有参与法律制定的权利;《1791年宪法》规定只有部分公民享有此权利。
(2)原因:《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目的在于否定封建制度,从普遍人权着眼,确立基本的民主原则;《1791年宪法》从确立实际的民主制度出发,目的在于限制下层群众的政治权利,保护有产者的利益,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这一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解读和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的回答直接来自材料,第(2)问关于原因的分析要与必修一相关内容相结合。
2.(2009年山东文综34题)(10分)
现在几乎选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
……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1)结合美国建国初期的史实,说明材料中的“建筑物”是指什么?(2分)“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又是指什么。
(2分)
(2)美国是如何纠正“结构上的基本错误”的?(4分)在政治上有何重大意义?(2分)【答案】:
(1)“建筑物”:邦联体制。
“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当时美国只是一个松散联盟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府。
(2)纠正措施:制订《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
意义: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解析】:
(1)难度为易,考查了基本知识中美国建国初的国家结构形式及其影响。
此题注意到“《联邦党人文集——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中的“邦联”更有助于解答问题。
要理解作者的态度是认为“建筑物”的结构是“基本错误”的。
(2)第一问难度为易,学生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容易迁移到准确答案。
第二问难度为中,要结合美国的1787年宪法的政治意义与初期的美国形势比较再做出回答。
3.(2009海南历史30)(8分)
材料一人口的集中固然对有产阶级起了鼓舞的和促进发展的作用,但是它更促进了工人的发展。
工人们开始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分散时虽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
这促进了他们和资产阶级的分离,促进了工人所特有的、也是在他们的生活条件下所应该有的那些见解和思想的形成,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受压迫的地位,他们开始在社会上和政治上发生影响和作用。
大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在这里,工人第一次开始考虑到自己的状况并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斗争;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在这里,产生了工会、宪章主义和社会主义。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材料二 1884年,英国费边社的基本纲领提出:“费边社的目的是以下列方法来改革社会:从个人和阶级所有制下解放土地和工业资本,把它们交给社会所有,以谋公众的福利。
只有通过这个方式,全国各种自然的和既得的利益才能公平地为全国人民所分享……为了这些目的,费边社应注意传播社会主义思想,鼓吹以社会主义为根据的社会和政治改革,包括确立男女平等的公民权利。
同时推广有关个人与社会在经济、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关系的知识,以便实现这些目标。
”
————摘编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恩格斯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历史背景(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费边社与宪章派在斗争目标、斗争方式
上的不同。
(5分)
【答案】:
(1)历史背景:工业城市的兴起;工人阶级意识形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
(3分)
(2)斗争目标:费边社:消灭私有制;宪章派:争取普选权。
(2分)斗争方式:费边社:社会改良;宪章派:罢工示威、工人运动。
(3分)
【解析】:
(1)从材料一中的关键句“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受压迫的地位”、“大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第一次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归纳背景。
(2)简要指出宪章派在斗争目标和斗争方式上比费边社更为进步。
4.(2009年福建文综41题B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国民议会。
行政权委托给国王。
司法权委托给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驶之。
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被编入居住地国民自卫军的男子,享有选举权,即“积极公民”;而处于奴仆地位的、被提起公诉的、破产和不能清偿债务的以及其他不具备积极公民条件的人,则属于消极公民,无选举权。
——摘编自法国《1791年宪法》材料二凡出生于法国并在法国有住所的男子而年满二十一岁者,……均有行驶法国公民权利的资格。
立法权由普选产生的国民议会掌握。
行政权由24人组成的执行会议行驶。
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
(1)在国家政治体制的设置上,材料一二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该原则源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那部著作?(4分)
(2)指出两则材料在国家政体与公民权利规定上的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相关规定。
(11分)
【解析】:
(1)本题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材料的观点放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评价。
5.(2010年福建卷文综41题选作题B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
……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粱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材料二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
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
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
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
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6分)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9分)
【答案】:
(1)梁启超认为提高国民素质是当务之急,先培养“新民”,再建立民主政治;孙中山认为国民素质低下无碍实行民主政治,可以先建立民主政治,保障民权。
(2)不对立。
理由:两者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推动社会变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解析】:
(1)从材料一中关键句“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可知梁启超强调先培养“新民”;从材料二中关键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无害于民主政治”可判断孙中山认为可选建立民主政治。
(2)从梁启超与孙中山的阶级本质及当时的时代潮流角度,判断二人观点在本质上是否对立及说明理由。
6.(2010年山东卷文综3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
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止,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谭嗣同《仁学》
(1)材料认为“民”与“君”是什么关系?这种思想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
似?(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在辛亥革命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4分)
【答案】:
(1)关系“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除“君”。
(若概括答出“主权在民”也可得分)思想家:卢梭。
(2)体现: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主义阶级共和国(答出“三民主义”或“民权主义”即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
(1)从材料中“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可知“君”由“民”选举产生;“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可以看出“民”同样可以废“君”;这实际上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主权在民”的思想。
(2)“主权在民”的思想在辛亥革命中体现为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7.(2010年海南卷历史30)(8分)
材料一各项参政员候选人推出后……报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资格审议会置委员九人。
其人选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定。
国民参政会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暨向政府提出询问案之权。
——《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1938年4月)材料二毛泽东等人发表对国民参政会的意见称:“虽然在其产生的方法上。
在其职权的规定上,国民参政会还不是尽如人意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但是,并不因此而失掉国民参政会在今天的作用与意义……共产党人除继续努力于促进普选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在将来能以建立外,将以最积极、最热忱、最诚挚的态度去参加国民参政会的工作。
”
——摘编自《新华日报》1938年7月5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国共两党在国民参政会问题上的不同主张。
(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参政会的历史作用。
(4分)
【答案】:
(1)国民党:代表由国民党最终确定;国民参政会为咨询机构。
共产党:要求建立普选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
(4分)
(2)历史作用:建立了参政议政的机制;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有利于大后方民主运动的发展。
(4分)
【解析】:
(1)由材料一中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人选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定”可知国民党提出的参政员产生办法;由材料一中的“国民参政会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暨向政府提出询问案之权”可知国民党提出的参政会性质;由材料二中共产党人“继续努力于促进普选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在将来能以建立”可知共产党要求建立更好的人民权力机关。
(2)从当时的政治体制调整、抗日大业、民主运动等角度回答历史作用。
8.(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46)(15分)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
所为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
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
”“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是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8分)【答案】:
(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2)简评: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解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破旧立新”上找共同点;在分权体制及革命阶段上找不同点。
(2)透过现象看本质,强调孙中山训政思想的资产阶级革命性,揭露南京国民政府“训政”的虚伪性和独裁性。
9.(2011年山东卷文综34)(10分)下列是两侧反映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建设的材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材料二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
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
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
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说明理由。
(6分)(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4分)
【答案】:
(1)时期及理由:①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各个阶级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作用:前者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后者赢得了民心,为解放战争建立了巩固的后方。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关键词“边区”、“无阶级……之区别……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思考;根据材料二的关键词“耕者有田”、“解放”思考。
(2)简要指出“三三制”政权建设和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作用。
10.(2011年福建卷文综41B)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材料二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
”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
异同。
(7分)
【答案】:
(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宜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
背景: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
【解析】:
(1)从材料一的关键词“风气未开”、“操之自上,则两得之”、“开国会,尚非其时”可以总结出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变法的背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思想是有关联的。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谭同为资产阶级维新派,都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但从材料二的“上权太重,民权尽失”、“废君统”来看,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康有为则主张渐进的改革。
11.(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30)(8分)
材料
且瑞士为行使直接民权底国家,法国则为间接民权国家。
全世界中行使直接底民权,以瑞士为第一,民权发达已臻极则,国内底政治及民族底结合与美国大致相同,真是我们一极好底先例……我们抱三民主义的革命党,又与各国的革命党不同……查美国既离英国独立,完全是为民权主义,不是民族主义。
法国大革命却又是抱民权主义合民生主义的。
他们两国的民权革命业已成功,但法国的民生主义却是失败,所以他们两国目前完全是要讲民生主义了。
美、法底民族、民权两个主义可称成功,而社会问题没有解决,亦就在此伏着个革命底导火线。
回头再看我们中国底现状,又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党人革命数十年,只可说达到半个民族主义。
他人底民族、民权均达目的,我们则尚须在民族主义上做功夫,这个即是与美、法不同之点。
又如俄国底劳农政府,或日苏维埃政府,乃注重民生主义,而无民族主义的意味;至民权一层,乃其附属品而已。
此亦与吾人不同。
——孙中山:《三民主义大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及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鉴。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的关系。
(4分)
【答案】:
(1)看法:认为美国接近直接民权,法国实行的是间接民权,实现民权均不彻底。
借鉴:采用主权在民、权力制衡等原则;提倡直接民权和五权宪法。
(4分)
(2)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生主义密不可分;不推翻国内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民权问题就无从谈起;不节制资本、解决贫富悬殊问题,民权问题也不能真正解决。
(4分)【解析】:
(1)“看法”要突出民权实现方式上的不同和两国民主政治的共同局限;“借鉴”应包括原则上的引入和方法上的创新。
(2)从民权、民族、民生三者之间的三位一体关系出发,民权主义是核心,民族主义是前提和条件,民生主义补充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