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用紫外线多次处理青霉菌,选育出高产菌株。

该育种方法属于()
A. 杂交育种
B. 诱变育种
C. 单倍体育种
D. 转基因育种
『答案』B
『解析』
『详解』利用X射线、紫外线处理青霉菌,筛选培育出高产菌株。

这育种方法称为诱变育种,B正确。

故选B。

2.将杂合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植株()
A. 有杂种优势
B. 含一个染色体组
C. 能稳定遗传
D. 含四个染色体组
『答案』C
『解析』
『详解』A、单倍体育种获得纯合的二倍体,不具有杂种优势,A错误;
B、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成为纯合的二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B错误;
C、杂合的二倍体植株有两个染色体组,花粉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单倍体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基因型为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即能稳定遗传,C正确;
D、得到的纯合子植株含有两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C。

3.下列关于变异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诱变育种能提高突变率,产生新基因
B. 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形成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C. 与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过程发生基因重组的概率较小
D. 二倍体植株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的过程称为单倍体育种
『答案』A
『解析』
『详解』A、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人工诱变能提高突变率,A正确;
B、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形成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B错误;
C、与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过程发生基因重组的概率较大,C错误;
D、二倍体植株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合植株的过程称为单倍体育种,D错误。

故选A。

4.小麦的抗锈病和易感锈病由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

某小麦种群有基因型TT、Tt和tt,其频率分别为18%、78%和4%。

T和t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 18%和82%
B. 57%和43%
C. 36%和64%
D. 92%和8%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可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是TT=18%,Tt=78%,tt=4%,因此小麦种群T的基因频率是T=18%+78%÷2=57%,t的基因频率是t=4%+78%÷2=43%,B正确。

故选B。

5.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结构①为感受器
B. 结构②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C. 完成反射所需时间主要取决于⑥的数量
D. 若损伤④,刺激⑤也能引起反射活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结构①为感受器,A正确;
B、结构②为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B正确;
C、兴奋在突触上传递存在突触延搁,完成反射所需时间主要取决于⑥突触的数量,C正确;
D、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⑤也能引起反应,但不属于反射活动,D错误。

故选D。

6.下列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皮肤、黏膜对病原体的阻挡属于第一道防线
B. 扁桃体发炎时,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
C. 接种乙肝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
D. 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D
『解析』
『详解』A、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的阻挡作用,及它们的分泌物的杀菌作用,A正确;
B、扁桃体发炎时,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B正确;
C、接种乙肝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属于体液免疫,是第三道防线,C正确;
D、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D。

7.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
B. 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C. 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防卫过度所致
D. 溶菌酶、抗体和淋巴因子是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A、抗原可以来自外界的病原体,也可来自机体自身损伤、癌变的组织和细胞,A 正确;
B、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B错误;
C、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防卫过度所致,C正确;
D、溶菌酶、抗体和淋巴因子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

故选B。

8.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B.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速率一定下降
C. 内环境稳态是体内细胞酶促反应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D. 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A错误;
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速率发生改变,B错误;
C、内环境稳态是体内细胞酶促反应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C正确;
D、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D错误。

故选C。

9.如图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产生的CO2可以进入③
B. 与③相比,②中蛋白质含量更高
C. ②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导致③中的液体增多
D. 由②③④构成的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①组织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以通过扩散进入③组织液,A正确;
B、与③组织液相比,②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更高,B正确;
C、②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使③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错误。

故选D。

10.下列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过敏原都是蛋白质
B. 过敏反应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C. 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就能引起过敏反应
D. 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过敏原是能引起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蛋白质,A错误;
B、过敏反应会发生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B错误;
C、机体要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才能引起过敏反应,C错误;
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等特点,D正确。

故选D。

11.下列蛋白质不属于细胞外液成分的是()
A. 血清白蛋白
B. 血红蛋白
C. 纤维蛋白原
D. 血清球蛋白
『答案』B
『解析』
『详解』ACD、血清白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清球蛋白都属于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ACD错误;
B、血红蛋白存在于血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正确。

故选B。

12.大量出汗后,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血浆渗透压升高
B. 产生渴觉
C. 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D. 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多
『答案』C
『解析』
『详解』ABD、人体大量出汗后,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BD正确;
C、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C错误。

故选C。

13.达尔文研究植物的向光性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胚芽鞘遮光的部位和有无单侧光
B. 通过1、2两组实验,可得出弯曲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
C. 通过1、4两组实验,可得出尖端与向光弯曲生长有关
D. 通过3、4、5三组实验,可得出感受光的部位在尖端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胚芽鞘遮光的部位和有无胚芽鞘尖端,A错误;
BC、通过1、2两组实验,可得出尖端与向光弯曲生长有关,BC错误;
D、通过3、4、5三组实验,可得出感受光的部位在尖端,弯曲部位在尖端下部,D正确。

故选D。

1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能调控植物细胞的基因表达
B. 由特定的腺体分泌产生
C. 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D.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起根本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植物激素能调控植物细胞的基因表达,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A正确;
B、植物激素是由植物细胞产生,没有特定的分泌激素腺体,B错误;
C、植物激素只起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C错误;
D、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起调节作用,D错误。

故选A。

15.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A. 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B. 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C. 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D.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答案』C
『解析』
『详解』A.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脱落酸只能加快果实脱落,A错误;
B.用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而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解除其休眠,不利于储存,B 错误;
C.乙烯利能促进果实成熟,因此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C正确;
D.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生长素类似物没有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16.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若干年后又恢复成森林。

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火烧过后,原有土壤条件不再保留
B. 该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 演替过程物种组成保持不变
D. 恢复成森林的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增加
『答案』D
『解析』
『详解』AB、火烧过后,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属于次生演替,AB错误;
C、演替过程物种组成可能会发生改变,C错误;
D、恢复成森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D正确。

故选D。

17.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
C. 种群密度可反映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D. 农林害虫的检测和预报需要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答案』C
『解析』
『详解』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
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B正确;
C、年龄组成可反映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C错误;
D、农林害虫的检测和预报需要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D正确。

故选C。

18.下列诗词与其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匹配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演替现象,A正确;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竞争关系,B正确;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C正确;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D错误。

故选D。

19.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B. 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C. 过程④表示光合作用,过程③⑤表示呼吸作用
D. 过程①②③破坏了生物圈中的碳循环
『答案』C
『解析』
『详解』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A错误;
B、甲、乙、丙分别是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B错误;
C、过程④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③⑤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C正确;
D、过程⑦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破坏了生物圈中的碳循环,D错误。

故选C。

20.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B. 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有影响
C. 臭氧层破坏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D. 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A、限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A错误;
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有很大的影响,B正确;
C、臭氧层被破坏,紫外线强度大大增加,从而损伤植物细胞的膜性结构,如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C正确;
D、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D正确。

故选A。

21.高品质玉米(yyRR)的培育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②③都发生了基因重组
B. 过程②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C. 过程③一般需要通过逐代自交来提高纯合率
D. 利用过程④一定能更快获得高品质的玉米
『答案』C
『解析』
『详解』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过程②没有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过程②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B错误;
C、过程③一般需要通过逐代自交来提高纯合率,C正确;
D、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利用过程④诱变育种不一定能更快获得高品质的玉米,D错误。

故选C。

22.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

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下表。

(各区域囊鼠的种群都很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囊鼠个体的表现型
B. 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C. 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D. 不同区域D基因频率的不同,体现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基因频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A、自然选择直接选择是囊鼠个体的表现型,间接选择基因型,A正确;
B、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B正确;
C、浅色岩P区,鼠的杂合体频率(Dd)=2×0.1×0.9=0.18,而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Dd)频率=2×0.7×0.3=0.42,与浅色岩P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高,C错误;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基因频率,使不同区域D基因频率的不同,导致生物朝不同方向发生进化,D正确。

故选C。

23.分别测定a、b两种Na+浓度的细胞外液中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受刺激时,Na+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神经细胞
B. 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低的关系是a<b
C. 恢复到静息电位过程中,神经细胞对K+的通透性会增加
D. 若提高细胞外液K+浓度,可使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受刺激时,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神经细胞,A错误;
B、由图可知,曲线a形成的动作电位峰值高于曲线b,故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低的关系是a>b,B错误;
C、神经细胞对K+的通透性会增加,K+外流,细胞膜恢复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C正确;
D、细胞内外K+浓度差会影响静息电位,若提高细胞外液K+浓度,可使静息电位峰值降低,D错误。

故选C。

24.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人体不会发生的是()
A. 下丘脑感受到温度下降
B. 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心率减慢
C.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
D. 体温仍能够保持相对恒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A、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下丘脑会感受到温度下降并发送信息,A正确;
B、寒冷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B错误;
C、当人遇到寒冷刺激,会通过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来减少散热,C正确;
D、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会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25.胰岛素的部分作用机理如图所示,其中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存在于心肌、骨骼肌和脂肪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可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B. 葡萄糖在GLUT4协助下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 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可合成肌糖原或转化为脂肪
D. 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或蛋白M抗体,均可能引起糖尿病
『答案』B
『解析』
『详解』A、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可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A正确;
B、由图可知,葡萄糖在GLUT4协助下进入细胞属于顺浓度梯度运输,其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B错误;
C、葡萄糖进入肌细胞和脂肪细胞后可合成肌糖原或转化为脂肪,C正确;
D、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或蛋白M抗体,会阻碍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利用,使血糖升高,从而引起糖尿病,D正确。

故选B。

26.垂体和下丘脑发生病变都可以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

现有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通过给两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别测定每个人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来鉴别病变部位是垂体还是下丘脑。

测定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发生病变的部位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 口服甲状腺激素可缓解两人的症状
C. TRH和TSH均可直接作用于甲状腺
D.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
『详解』A、据上分析可知,甲、乙发生病变的部位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属于氨基酸衍生物,可以口服甲状腺激素缓解两人的症状,B正确;
C、TRH直接作用于垂体,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27.免疫反应过程如图所示(部分),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细胞或物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b只能由细胞a增殖分化产生
B. 细胞a和c能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
C. 细胞d和e发生特异性结合,细胞e裂解
D. 物质f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细胞b是浆细胞,可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A错误;
B、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正确;
C、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使靶细胞裂解,C正确;
D、物质f是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正确。

故选A。

28.以下药物不适合作为免疫抑制剂的是()
A.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CD、阻碍T细胞的增殖,减少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选择性抑制淋巴细胞都能起到免疫抑制作用,ACD错误;
B、加速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可以起到增强免疫的功能,不适合作为免疫抑制剂,B正确。

故选B。

29.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是成熟的组织细胞
B. 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
C. 生长素仅分布在根尖芽尖等生长旺盛的部位
D. 生长素运送到作用部位会对代谢起催化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A错误;
B、生长素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缺乏氧气会影响能量的供应,从而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B正确;
C、生长素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C错误;
D、生长素运送到作用部位会对代谢起调节作用,D错误。

故选B。

30.科学家研究生长素浓度对植物器官的作用,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小为根<芽<茎
B. 不同浓度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
C. 生长素浓度在10-3-10-5范围内,对茎生长起抑制作用
D. 生长素浓度在10-5时,即抑制根的生长又促进茎的生长,体现了两重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小为根>芽>茎,A错误;
B、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浓度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B正确;
C、生长素浓度在10-3-10-5范围内,对茎生长起促进作用,C错误;
D、生长素的两重性是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某一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该器官生长,D错误。

故选B。

31.科学家研究生长素(IAA)浓度对黄化豌豆幼苗茎切段伸长和乙烯产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实验结果能说明()
A. 乙烯的浓度影响生长素的合成
B. 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乙烯的合成
C. 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茎切段伸长
D. 乙烯含量的增高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段伸长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题中信息无法判断乙烯的浓度会影响生长素的合成,A错误;
B、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乙烯的合成,B错误;
C、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图中所示的生长素对茎切段伸长都起促进作用,C错误;
D、由图可知,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乙烯含量的增高,生长素促进切段伸长的作用在减弱,D正确。

故选D。

32.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通过预实验可以缩小实验浓度的范围
B. 实验材料一般选择生长旺盛的多年生枝条
C. 可将插条浸泡在浓度较高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
D. 只能通过测量根的长度确定最适浓度范围
『答案』A
『解析』
『详解』A、通过预实验可以缩小实验浓度的范围,避免浪费,A正确;
B、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容易生根,实验材料一般选择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B错误;
C、在浓度较高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应采用沾蘸法,C错误;
D、实验中因变量也可观察统计每组插条生根的数目来表示,D错误。

故选A。

33.酵母菌种群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点上移,种群K值增大
B. b点时,种内竞争最剧烈
C. 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D. c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答案』C
『详解』A、a点上移,不会影响环境容纳量K值,只会缩短到达K值的时间,A错误;
B、c点时种群密度最大,种内竞争最剧烈,B错误;
C、b点时处于K/2时期,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正确;
D、c点后,种群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D错误。

故选C。

34.某人工林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接近,树冠密集。

该人工林()
A. 树冠密集可以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 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
C. 信息传递沿着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 需要人为控制病虫害以保持生态系统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A、植被垂直结构简单,高度比较接近,因而不能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A错误;
B、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差,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弱,B错误;
C、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双向的,C错误;
D、该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较低,需要人为控制病虫害以保持生态系统稳定,D正确。

故选D。

35.某生态农业模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
B. 沼渣沼液做肥料,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
C. 该模式使废物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 该模式运用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解析』
『详解』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及人工输入有机物的化学能,A错误;
B、沼渣沼液做肥料,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盐被农作物吸收利用,B错误;
C、该模式使废物得到很好的利用,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C错误;
D、该模式运用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6.自然条件下,太湖新银鱼、小齿日本银鱼和有明银鱼3种银鱼的分布如图去。

科研人员对3种银鱼线粒体COII基因和Cytb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两两比对,结果如图2。

请回答:
(1)由图1可推断:自然条件下,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种群由于存在_________,导致基因________(填能或不能)发生交流。

研究发现它们的祖先属于同一个物种,请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形成这两种银鱼的原因_____________。

(2)由图2可推断:3种银鱼COII基因和Cytb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均存在差异,该差异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