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歷代高道大德及名人如何看待靜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二、歷代高道大德及名人如何看待靜坐?

答:那麼考證一下,《道藏》及歷代高道大德和名人們是怎麼評價靜坐、打坐。

《道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讲:“夫修炼了身,饮食有则禁口独坐,口唇相沾,牙齿相对,眼不观邪色,耳不听淫声。洗心涤虑,对境忘境。万缘消息,外想不入,内想不出。莫起一念,万事俱忘。”在《静坐修行次第》中且有詳細論述。

彭祖,行气之法,处于密室,瞑目,闭息,置鸿毛于口鼻之上,使之不动可也。于是耳无闻,目无视,心无思,以渐除之而已。夜或有悸,则存日月如于明堂,而百邪自去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庄子·大宗师》云:”坠肢体,黜聪明,离型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唐代司马承祯,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说:“夫定者,出俗之极也,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還說:“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史称“二程”,是宋代著名大儒,“理学”发端,就是从“二程”开始的。程颐在《鹤林玉露》中直截了当地说:“每见学者静坐,便叹其好学。”可见他们认为“静坐”不仅是学问,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学问。

北宋王重阳,道教全真派創始人,在《立教十五论》中也讲:“凡打坐者,须要十二时辰,往往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動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

南宋朱熹,著名理學家曾说:“入学工夫,须是静坐。静坐则本原己定,虽不免逐物,及收归来,也有个安顿处。”他认为做学问得通过“静坐”才能入门,而且“静坐”与“读书”同等重要。因此,他要求学生说:“半日静坐,半日读书。”

南宋陆九渊,著名理學家,心学的开山之祖。他主张以静坐来认识自心。他的弟子說:“先生谓曰:‘学者能常闭目亦佳。’某因此无事则安坐瞑目,用力操持,夜以继日,如此者半月,一日下楼忽觉此心已复澄莹,中立窃异之。遂见先生。先生目逆而视之曰:‘此理已显也’。”可见陆九渊是对静坐有很深的体会,在教学中把静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朱熹评价他的治学方法是“不读书,不求义理,只静坐澄心”。陈淳也說陆九渊“教人终日静坐以存本心,无用许多辨说劳攘。”

宋代曾慥,编集的《道枢》:“忘者长生之基也,故招真以炼形,形清则合于气;合道火炼气,气清则合于神。体与道冥,其谓之得道者矣。”《道枢》卷三又云:“学道以清静为宗,内观为本者也,于是深根固蒂,使纯气坚守,神不外驰,至于坎离交际而大药可成矣。”

宋明間成書的《性命圭旨》曰:“人若知此天人合发之机,遂于中夜静坐,凝神聚气,收视返听,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一念不生,万缘顿息”

明代王阳明是心学之集大成者,能文能武,后人评价他的成就在明代首屈一指。他说过:“昔吾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故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他說:“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姑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守静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王阳明《传习录·陆澄录》)且有自己的心得。“静坐要省察克治,静坐能使心清静收敛,从而向人欲发动攻势,克服自我私欲产生,通过静坐能顿悟明心见性,得道成真。”陈淳也认为陆九渊“教人终日静坐以存本心,无用许多辨说劳攘。”王阳明还认为静坐可达到“聪明日开,德性坚定。”

明代高攀龙所著《静坐说》云:“靜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

晚清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他一生非常推崇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

之镇。”即使在行军打仗时仍每天坚持不懈。他的日记中经常提到“静坐片刻”。家书中也不忘记提醒族中子弟要经常“静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