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琉文人笔下的海洋意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文学
公元1368年,随着明朝的建立,以中国为核心与周边国家建立起朝贡与册封关系的
国际关系体系,这就是东亚封贡体系,成为公元1500年左右世界上并存的三大国际关系体系之一。

封贡制度,是一种以经济、文化交流达成政治目的的特殊体制。

我国东邻的古国琉球,又名中山,是位于我国台湾和日本鹿儿岛之间的一系列群岛。

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太祖朱元璋派使臣出使该国,正式册封为藩国,定名为琉球,此后双方交往频繁。

明初至晚清,中国与琉球有着508年的宗藩关系。

明清两朝共为琉球世子举行25次盛大的册封仪式,正副册封使存名者45人,还有众多从客;琉球朝贡使和求学者前来中国数百年从未中断,直到光绪“五年,日本入琉球,灭之,夷为冲绳县”。

至此,日本灭其国,“废琉置县”,中琉宗藩关系被迫中断。

明清两代琉球册封使身系朝廷使命,除册封礼仪外,亦负有禀报册封行程以及疆域地理之任。

而作为文人,在沧海茫茫的航路上,不仅被奇绝风光所吸引,更为命悬一线、惊涛海浪而心有余悸,他们吟诗作文记载沿途岛屿,描述航海风险和琉球逸闻。

而琉球上自国王世子,下至官宦文人,不论是朝贡或求学于中国,还是迎接中国册封使臣,无不唱和以表海国之情。

明清册封使及从客等的海洋文学作品,主要收录在历代《使琉球录》中。

而琉球文人或官员的海洋文学作品,绝大多数出现在清代,主要收录在程顺则编辑的《中山诗文集》等文集,以及明清册封使或其他官员收录在使录文献或诗文选里。

500年间,两国文人创作了卷帙繁富、脍炙人口的海洋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海洋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出使琉球的册封使和从客亲历亲闻所作。

中国古代诗歌讲求意象,意象是带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固定而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真正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意象”一词,出现在刘勰的
明清中琉文人笔下的海洋意象
撰文|赵君尧
海洋文学
《文心雕龙》,其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文学意象是主客体融合的产物,是作者借以表现思想、情感与艺术的对象,并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意识、审美情趣、民族精神。

作者寓“意”于“象”;读者借“象”悟“意”。

中琉文人笔下的诗词歌赋多境界开阔,气势壮美,意象新奇,感情真挚,充满爱国情怀。

既有益于史实补阙,亦可激发读者情感共鸣。

所描绘出的海洋意象丰富多彩,如:海国意象;海险意象;海神意象;海错意象。

一、海国意象
琉球国位于东海(今日本冲绳县),隋朝时就已建立,《隋书》载:“琉球国,居海岛之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

”《明史》亦载:“琉球居东南大海中,自古不通中国。

元世祖遣官招谕之,不能达。

洪武初,其国有三王,曰中山,曰山南,曰山北,皆以尚为姓,而中山最强。

”自明初正式册封为藩国,定名为琉球,与中国建立了封贡藩属关系,从此走上了繁荣之路。

明初,中国人对琉球海国及中琉海途有了更清晰详尽的认识。

据文献记载,洪武五年(1372年),太祖朱元璋遣使杨载将即位事诏告琉球中山国王察度。

永乐二年(1404年),正使行人时中册封琉球世子武宁为新王,开启中国对琉球的册封史。

之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正使吏科给事中陈侃,副使行人司行人高澄册封琉球世子尚清为新王,归来后撰成《使琉球录》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使琉专著,对后继者影响巨大。

明万历七年(1579年),正使户科给事中萧崇业,副使行人谢杰册封琉球国王尚永。

他们于当年五月二十三日从长乐梅花开洋启舟前往琉球。

海途中萧崇业写道:
水国迢迢几万里,天涯浩浩无穷已。

……
柁工迷路随波逐,海客无谋任转蓬。

平嘉岭已踰,鸡笼屿安在。

花瓶隐不浮,钓鱼沉翠黛。

萧崇业在《见山谣》描写册封舟驶向茫茫无际
的大海前往琉球,海途上经过了平嘉岭、鸡笼屿,看见的花瓶屿像花瓶一样,躺在水中时隐时现;墨绿色的钓鱼岛沉在海里,就像古代美人的眉毛一样漂亮。

1719年,赴琉球的清朝册封使徐葆光在《中山传信录》中指出其海上航路是:由闽安镇出五虎门,取鸡笼头,经花瓶屿、彭家山、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取姑米山(进入琉球的地界)、马齿岛,入琉球那霸港。

嘉庆五年(1800年),正使翰林院撰修赵文楷、副使内阁舍人李鼎元册封琉球国王尚温。

赵文楷《槎上存稿》中也有对过钓鱼岛、见姑米山的精彩描叙,如《过钓鱼台》诗中写道:大海苍茫里,何人钓巨鳌?老龙时卧守,夜夜浪头高。

《渡海放歌行》中云:忽云霁而天开,见姑米之一柱。

谁言沧海深,沧海
终有底。

《十一日见姑米山》有云舟近姑米山,举舟庆之的场景。

“姑米
山”是琉球语中“海山”的音译,见姑米山则无虞矣:三日天风便,遥看姑米山。

五峰拍水面,一线出云间。

远目真空阔,狂涛若等闲。

舟人齐举首,惊喜破愁颜。

赵文楷笔下描写在苍茫大海中,册封舟过钓鱼岛,夜夜迎着高浪驶向琉球,忽然云霁天开,遥见姑米山入琉球海国界,一扫舟人满脸愁云。

嘉庆十三年(1808年),正使翰林院编修齐鲲、副使工科给事中费锡章册封琉球国王尚灏,随之出使琉球的沈复,在其《浮生六记》之卷五《中山记历》中亦有类似生动描述: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

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

是日即转风。

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

沈复写舟行海上,见钓鱼岛,其形状就像笔架。

远望黑水沟,舟人叩请天妃护航,只见如鸥鸟般大的白燕,绕船桅而飞,随着风的转向,使舟进入琉球界,取姑米山、马齿岛,入那霸港,看到了琉球国,至此,人们紧张的心情终于可以释怀了。


如万历七年萧崇业、谢杰所见所闻,谢杰说:“船中惜水胜惜浆,洋中见山如见娘。

”萧崇业则发出他所见之琉球海国的感叹:“设险环山海,巍峨百二城。

王居何壮丽,水国邈无垠。

”萧崇业在《航海赋》中进一步描述说:“夫琉球者,上古所不能化,秦、汉所不能从。

考之四隈,则大荒之外;测其封界,则闽、粤之东。

远望蓬桑,则曜灵晰逸,蜃雾晦蒙;琴高影响而化幻,犊配绰约以昌容。

旁睇岛夷,则朝鲜纲络,越裳蔓引;渤泥迢递以乖阂,苏禄牢罗以互
↑ 出自日本著名画家葛饰北斋笔下的“琉球八景”
海洋文学
亘。

”萧崇业眼中的海国意象是“曜灵晰逸,蜃雾晦蒙”“琴高影响而化幻,犊配绰约以昌容”。

明崇祯六年(1633年),正使户科给事中杜三策、副使行人杨抡册封琉球国王尚丰,跟随使琉的胡靖归来后撰有《琉球记》,其中《辅国寺观海》四首之三曰:
数顷看无际,徘徊望莫从。

微茫但一水,荡漾是千峰。

乾隆二十一年(1755年),正使翰林院侍读全魁、副使编修周煌册封琉球国王尚穆。

周煌《中山赋》也写道:
百越之表大壑之东,国曰“琉球”,实为海邦,……状如长虬,浮乎积水……临崖周流,四属无垠,洪潮回复澎濞雷奔,俢鲵妖蜃,嘘噏云昏,环以崇岛三十六。

上述描述让人真切感受到过钓鱼岛,入琉球界,只见琉球群岛争峰、四面环海的特殊海国意象。

而琉球国官宦文人眼中的海国则是又一番景象,曾任琉球紫巾官的向嗣保在一首送天使的诗中曰:
迎风海浪大于岛,目送浮槎万里旋。

船峭九帆鹏翅展,天垂四面笠形园。

向嗣保笔下描绘的海国画面是:迎面巨风搅起滔天海浪,仿佛要盖过琉球群岛。

目送着海面上漂浮着的册封舟,正开启万里茫茫归程。

远远望去,只见使船的风帆,像鲲鹏展开的翅膀,遨游在这地方天圆的宇宙之中。

二、海险意象
琉球是一个四面环海的群岛之国,中琉的交往只有海路相通。

明清两朝册封使及从客们,对他们所亲历的海险场景作绘声绘色的细节描绘,生动再现了册封舟于航海途上遭遇桅断樯折、舵去船破等险情,读之惊心动魄,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劫后余生之感油然而生。

嘉靖十三年(1534年),正使给事中陈侃、副使行人高澄册封琉球国王尚清,陈侃《使琉球录》描写其海上遇险:“十四日夕,舟刺刺有声,若有分崩之势。

大桅原非一木,以五小木攒之,束以铁环;孤高冲风,摇撼不可当,环断其一。

众恐其遂折也,惊骇叫嚣;亟以钉钳之,声少息。

原舟用钉不足、艌麻不密、板联不固,罅缝皆开;以数十人辘轳引水,水不能止。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正使吏部给事中郭汝霖、副使行人李际春册封琉球国王尚元。

因闽海倭患猖獗,延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成行。

郭汝霖以其亲历写成《洋中折舵歌》,其中描述了生死攸关的海上险境:
“双雀袅袅何自来,惊云忽暗金银台。

咫尺不辨飓骤发,万马突兀仍奔雷。

鼍作鲸吞势益雄,鲛呴龙吼涛山摧。

督烈一声舵干劈,两艚掣断绳千尺。


倾刻之间,一幕葬身鱼腹的惨剧就有可能发生。

郭汝霖《使琉球录》写回国的海途上:“十月九日,登舟。

……二十日午后,忽有黑云接日,冥雾四塞;舟人惧曰:‘此飓征也!’顷刻,果飓征旋至,舟人守之益慎。

至夜二鼓,劈烈一声,舵已去矣。

余一家人跑入窗传报,举舟哭声振天。

……然播荡反侧,无顷刻宁;风涛之势,与天上下,舟亦虩虩如裂屋响。

呼吸存亡,茫然不知何所在也!……晨刻风稍定,始得换舵。

舵既定,诸人颇有生望。

但牵舵大缆兜之自尾至船首者,又忽然中断;则海水咸厉,绳缆不能久。

舵工等又惧舵不能稳,稍摆动金口,船分两片矣;此尤危也。

乃用银重赏一夷人,系其腰,令下海接之;竟不能接。

……乃凿(舱)而度绳,舵始得安。

……十一月初二日,入省城。

追想前迹,为之恻然!凡士夫相会,真同再世。


郭汝霖对海上飓风之险描写的具体祥实、细致逼真,同时把船上人物的恐惧心理刻画的鞭辟入里。

万历七年,萧崇业、谢杰出使琉球。

萧崇业《使琉球录》写海途所见:“万水中高岭独出,何止中流砥柱耶!踌躇四顾,辄见三龙并起于海,其起处水乃转涌,旋腾滚滚;上天有声,听如狮吼、如千乘车过,又如殷雷軯鼓轰轰彻地。

碧气三道,磔入云雾内,长百丈有余,峙犹鼎足。

然舟中人畏栗,不敢迫仰。


萧崇业《航海赋》还写道:“时乎竦慑战怖,无日乎爽旷婆娑。

怳千态以万状,怵谈笑而起戈;
须臾久于年岁,瞬息虑乎风波。

”写出风狂浪高时乘船者之心理活动,生动传神。

谢杰的《三龙吟》中也描绘说无论是大船,还是孤槎,在浩浩沧溟的大自然力量面前,更是:舟师面面无人色,此物向来势何棘。

一吸能空万斛舟,孤槎讵抗三龙力。

若无亲身航海经历的体验,真不可能表达出此景此情、摄人心魂的海险意象。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正使翰林院检讨海宝、副使翰林院编修徐葆光册封琉球国王尚敬。

徐葆光写的《赠接封大夫陈二十韵》中尽见其袒露畏海心境:“绠水愁无底,针山恐少倾。

云容纷擁岫,龙沫乱浮沙。

月黑惟占斗,参横喜见霞。

望洋人尽渴,疑火众俱嗴。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正使翰林院侍讲全魁、副使翰林院编修周煌册封琉球国王尚穆。

当册封舟到达那霸港时,却遭遇狂风巨浪,险象丛生。

册封舟触礁,周煌被救起后,暂居姑米山,并写了《触礁后移居公馆三首》和《既登姑米山北望关头口号一首》,
是难得的描写海难的海洋文学作品。

诗中对于“兵役争舟”“鸦班泅舟”“二号船失踪”的描述,活灵活现再现海难中人们求生本能所表现出的种种形态,以及脱险后惊魂未定的人物心理活动。

六月廿二日,台风突然袭来,琉球接封大夫郑秉和两次请求周煌登岸避风,让随行人员留在船上,都被周煌以不合礼制为由拒绝。

“椗绳数断,日遣球人潜水易之”,由于风浪大作,用于固定船只的绳索多次撕断,只能请求琉球人潜水更换。

六月廿四日晚,↑ 徐葆光(1671~1740),榜姓潘,字亮直,号澄斋,江南苏州府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科王世琛榜进士第三人。

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徐葆光任册封琉球王国副使,奉命出使琉球。

在琉球谕祭、册封之后,徐葆光通过详细调查研究,回国总结成《中山传信录》。

海洋文学
狂风巨浪把册封舟抛起又砸向礁石,船体破损,海水涌入:“舟破后浪皆从头上过……舟既触礁,龙骨皆折。

衫板下水兵役争先跃入,弁官以两使故,禁不得。

牵挽之,不令去,浪来压船危甚,余趣使,放之至。


水兵役夫争相挤进救生船,周煌不能禁止,只能放他们离开。

册封使们面对航路的险恶,却表现出勇敢坚定的意志和爱国团结的拼搏精神。

仅康熙朝册封三次就都遇到险情:康熙二年(1663年),正使兵科副理官张学礼、副使行人王垓册封琉球国王尚质。

他们一行人归帆过姑米山,风雨大作,船索皆断,哭声展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正使翰林院检讨汪楫、副使内阁舍人林麟焻册封琉球国王尚贞。

归舟时,风刮三昼夜,船上下颠簸,厨灶漂没。

汪楫之前有记录的七次册封都危险备至。

除了险恶的自然环境外,还会遭到海盗船的侵扰。

由于册封行走的是海况复杂多变的海域,册封活动充满危险性。

正因为海途危险,琉球君臣对完成册封典礼的中国使臣返程,都表现得有点伤感和担心,如曾任琉球耳目官的毛弘健诗曰:“海水东流人不住,振玉佩,还朝去;鲸波一碧浮槎泝,自有水仙神护。

倚闾日望临江树,一只兰船轻渡;王程两载从头数,已尽天边路。


毛弘健笔下“海水东流人不住”表达对中国使臣离去的伤感之情。

“鲸波一碧”和“一只兰船”形成视角上强烈的对比,更表现出琉球君臣对中国使臣海上安全的担忧,只能祈求“水仙神护”。

殷殷之情跃然纸上。

三、海神意象
琉球群岛的海况极为复杂,就海流而言,既有东北方向流动的西边界流,又有东侧的西南向流和西边界流下面的西南向的深层流,还伴随这各种尺度的漩涡。

同时,琉球群岛海底地形复杂,水深达4000米到5000米,风潮海浪变幻莫测。

海神成为中琉两国海上佑护之神。

明清册封使往返琉球海途遭遇海险,往往人力不济,祈求祷告妈祖神灵护佑而转危为安。

明嘉靖十五年,陈侃、高澄一行在去程和返程中屡遭海险,浪高风急、樯倾桅折,生死之际,人们“齐呼天妃”佑护,得以精神支撑,与风浪搏斗终得化险为夷。

陈侃《使琉球录》之“使事纪略”中写去程海途:“相持至十四日夕,舟刺刺有声,若有分崩之势。

大桅原非一木,以五小木攒之,束以铁环;孤高冲风,摇撼不可当,环断其一。

众恐其遂折也,惊骇叫嚣;亟以钉钳之,声少息。

原舟用钉不足、艌麻不密、板联不固,罅缝皆开;以数十人辘轳引水,水不能止。

众曰:‘不可支矣!’齐呼:‘天妃’而号,剪发以设誓;予等不能禁。

彻夜不寐,坐以待旦。

忽一家人匍匐入舱抱予足,口噤不能言;良久,方云:‘速求神佑,船已坏矣!’……旋转之后,舟果不荡。

执烛寻罅,皆塞之固,水不能入;众心遂定。


在归程中,“使事纪略”继续写道:“二十一日夜,飓风陡作,舟荡不息;大桅原以五木攒者,竟折去。

须臾,舵叶亦坏;幸以铁梨木为柄,得独存。

舟之所恃以为命者,桅与舵也;当此时,舟人哭声震天。

……舟人无所庸力,但大呼‘天妃’求救。

予等为军民请命,亦叩首无已。

果有红光烛舟,舟人相报曰:‘天妃至矣!吾辈可以生矣!’舟果少宁。

……令其请珓于天妃,乃得吉兆,众遂跃然起舵。

舵柄甚重,约有二千余斤;平时百人举之而不足,是时数十人举之而有余。

兼之风恬浪止,倏忽而定;定后,风浪复厉:神明之助,不可诬也。


嘉靖四十年,郭汝霖、李际春使琉归来所作《使录》说到海上归途中:“至夜二鼓,劈裂一声,舵已去矣。

余一家人跑入窗传报,举舟哭声振天。

……然播荡反侧,无顷刻宁;风涛之势,与天上下,舟亦虩虩如裂屋响。

呼吸存亡,茫然不知何所在也!至次日,风又不息;余乃口为文,令吏陈佩床前书之,以檄天妃。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正使兵科给事中夏子阳,副使行人司行人王士祯册封琉球国王尚宁。

夏子阳的《使琉球录》记述了往返琉球途中风暴船顷、浪断船桅,旦夕存亡之际,全船上下拼死抢险,疾呼妈祖海神救险,请筊天妃,致祷于神。

册封舟前往琉球途中:“二十七日,风忽微细,舟不
行,而浪反颠急;舟人以为怪事,请作彩舟禳之,而仍请余辈拜祷于神。

甫拜毕,南风骤起,人咸异焉。


归程海途中:“疯狂转厉,船欹欲倾,坐卧东西颠越,如蹶如跄;余辈彻晓不能贴席。

至次日巳刻,忽霹然一声,舵折去矣;举舟惊怖……各呼天妃求救。

少倾,风稍定,众遂扶舵易之。

然易未移时,风复厉,舵牙连折者二;两木所合成大桅,亦为震撼损裂。

至入夜初更,霹然一声,新易之舵又折去矣。

时当昏黑,策无所施。

巨浪翻天,风涛交激,声若奔雷;船东侧西欹,刺刺然如栋宇将倾之状。

人心眩瞀,号哭震天,余辈乃为致祷于神……乞请筊于天妃。

……二更余,忽见对面火光如炬,光处仿佛见山。

舟师虞风迅夜昏,迷疑莫辨,恐遂冲礁,复请筊于神;神示以宜南向。

乃折而南,一转舵而火光遂灭矣;人人惊异,始知为神护也。


夏子阳遭此航海际遇叹曰:“神果在人心外哉!呜呼!曷其奈何弗敬!”
周煌把册封舟在姑米山下遭海难而能生还,归功于妈祖神灵的佑助:众见神火,起于桅顶,焚招风旗,而落又海面,灯光浮来,若烟雾笼罩状,船遂牢搁礁上,得不沉溺,以次获济登岸。

周煌描述在狂风暴雨之中,船毁人亡之际,桅杆上突然出现火光,火光落海而不灭,一股烟雾环绕保护着船只,海浪把破损的船只推上礁石,使得册封舟固定在礁石上,最终避免沉船而获救。

以上所节录皆亲历者纪实性文字,非想象之文学性描写,可见明清两朝册封使所历海路之艰辛险恶,字里行间浸满使臣们面对飓风惊涛、命悬一线的心悸。

在这充满凶险的海途上,妈祖便成为人们求生的“定海神针”,故夏子阳说:“余辈于此始信神明之呵护非虚。


明代文学家袁枚在其小说《子不语·天妃神》中,对周煌使琉海途得到天妃佑护作了传奇性的文学描绘:“乾隆丁巳,翰林周锽奉命册立琉球国王。

行至海中,飓风起,飘至黑套中,水色正黑,日月晦冥。

相传入黑洋从无生还者,舟子主人正共悲泣,忽见水面红灯万点,舟人狂喜,俯伏于舱呼曰:‘生矣!娘娘至矣!’果有高髻而金镮者,甚美丽,指挥空中。

随即风住,似有人曳舟而行,声隆隆然。

俄顷,遂出黑洋。

周归后,奏请建天妃神庙。

天子嘉其效顺之灵,遂允所请。

事见乾隆二十二年邸报。


为了祈求天妃佑护中琉海上航行安全,曾任琉球紫金大夫的蔡世昌在其《久米村记》中描述了琉球国人的天妃信仰:自村口而人行数十步,有神庙曰“上天妃宫”,靖中,册使郭汝霖所建。

宽不
过↑ 海浪,水彩画
海洋文学
数亩,周围缭垣,展宇宏敞,其正中为“天妃神堂”。

其右为关帝位座,其左为久米公议地,凡中朝使者及一切渡海官民,莫不赖天妃灵佑,故使者皆谒庙行香,立匾联以酬之。

这种现象正是中琉文化交流、融合的反映。

四、海错意象
海错,指众多的海产品。

《书·禹贡》云:“厥贡盐絺,海物惟错”。

因称各种海味为海错。

琉球国民风淳朴,和睦相处,玳瑁、珊瑚在大陆为珍玩,这里则视同弃物。

有糯米酿制的清酒,酒酣起舞,歌以行乐。

佐餐海味居多,螺蟹蚌蛎为常品,如海带多生于海涂,名曰昆布。

龙鰕、寄生螺、海鳗等,中琉文人笔下海错意象皆有专诗赋之。

册封使们入乡随俗,饮琉人自酿的米肌酒,食海蛇、海螺和毛蚶,尝糖糕,品僧茶。

赵文楷使琉纪行诗稿《槎上存稿》流传较广,影响较大,其中专门吟诵海错意象者有:
《龙虾》云:“馆人供馈苦好异,就中有虾形最奇。

怪哉生平目未睹,贝锦映日光陆离。

八足盘珊两目出,森森介胄张之而。

人言此物是龙种,胡为入馔充朵颐。

东海渔人潮下上,钓取巨鱼二十丈。

中流有柱插天长,渔人识是虾须张。

移册缓避不畏惧,眼看奇物如寻常。

海云漠漠雷且雨,恐有蛟螭来撄取。

老饕急取付庖厨,快刀细研如飞缕。

对酒当筵欣果腹,何如桂台老蛟肉。


描写修长的龙虾须长怪异、贝壳似锦绣光怪陆离、八条腿的章鱼双目突出,真是闻所未闻。

《寄生螺》说:“天地本蘧庐,乃为众生窃。

百年亦寄耳,过眼电光瞥。

海螺有遗蜕,潮汐荡逾洁。

有虫入其中,偶尔相联缀。

日久形亦化,契合犹扂楔。

六足藏盘磴,一螯当户枿闑。

缘壁如悬珠,爬沙类跛鳖。

有时复惊人,退缩影倏灭。

伟哉造化功,生理亦何别。

鸠既夺鹊巢,蟹亦居蛇穴。

入室任他人,千古同一辙。

太息为微虫,保身要明哲。

”“寄生螺”常用其螯吃掉软体动物贝类的肉,霸占其壳为己有,随着寄居螺的长大,会更换不同的壳来寄居。

这引发了诗人对人生的叹息。

《石松》曰:“君不见,马齿山下海千尺,海水中有古松柏。

森然非柏亦非松,何人镂刻琅玕石。

叶芊芊兮枝玲珑,血色万古洪涛中。

巧匠咋舌噤无语,信是天巧非人工。

冯夷之宫夜开晏,火树千枝万枝见。

朱凤当筵怒尾张,赤龙绕座文麟蒨。

挹娄赤玉难为色,石家珊瑚何足羡。

渔人偷折一枝
海 鳗
来,河伯惊呼走雷电。

君不见,沧海桑田一劫灰,今朝波浪昔蒿莱。

摩挲此石亦非石,恐是麻姑亲手栽。

”(“石松”,石质,赤色,形似松柏。

生马齿山下海中,渔人潜水得之。


《海鳗》语:“东海有蛇人不识,身如朽索色如墨。

狞狰可畏势绝伦,对此生憎况复食。

青丝缠缚翠筐陈,夷人以之羞嘉宾。

自言致此亦不易,买得一两朱提银。

问之何为尔,其味甘且旨。

可以已大风,可以固牙齿。

蝍蛆甘带鸱嗜鼠,啖象咀蛇何处所。

吾宁异味失当前,性所不能难强茹。

老齿未病身无风,安用毒药来相攻。


《球俗》之二亦云:“终朝惟蓣饭,十月尚蕉衣。

鱼蟹形模异,蚊虫旦暮飞。

怪云知蜃出,骤雨识龙归。

始信沧溟阔,还家梦亦稀。

(“蓣饭”,仕宦家食米饭,余皆以薯蓣为饭。

“蕉衣”,民冬夏皆衣蕉布。


周煌《中山赋》以赋的形式叙述琉球国海错意象之丰富:毛鱼布阵,文鳐戾空,海胆似猬,缟虾如龙,石鮔义手,针鱼淬锋,文螺紫贝,虫车螯玳瑁诡类殊质彩错,锦䙌振鳍奋甲,拜浪扬风潋口禺贝贝,嚎耶乎其中。

“毛鱼”,鱼极小,七八月朔前后五日出海。

“文鳐”,有翼能飞,俗呼飞鱼。

“海胆”,背上生刺如猬蠕,蠕能运行。

“缟虾”,大可一二尺长,形极似龙。

“石鮔”,首圆,下生八手。

“针鱼”,头戴针,亦名鱵。

费锡章《一品集》也记载:海马白胜雪,佳苏削鱼脊,石鮔横八义,毛蟹灿五色。

琉球文人笔下也不乏海错意象,如曾任琉球三司官的蔡温写的一首诗《我部盐居》,诗中曰:“盐草屋轻烟冲碧空,隔峰相望白云同。

应知煮海成盐味,只在乾坤造化功。

”海盐是人体最需要的海错之一。

“我部盐居”位于琉球本岛的北部,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半岛,琉球近代制盐业的发祥地。

琉球岛制海盐历史悠久,品种品质举世闻名。

诗中所描绘的“煮海成盐味”的制盐场景,赞美琉球制盐劳动者的“乾坤造化功”,是琉球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

中琉文人笔下生动真实地记录了琉球海错意象的丰富性及习俗和气候特征。

明清五百余年,琉球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

明清中琉文人根据各自独特的审美意识,创造出了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海洋意象。

两国作家将不同的海洋意象与亲历亲闻和非凡的想象相交融,创作出独具风格的杰作,开拓了中琉文人笔下海洋意象全新的意境,在中国海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玳 瑁寄居蟹
章 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