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二轮:岩石圈和地表形态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考地理⼆轮:岩⽯圈和地表形态含答案
2020⾼考地理⼆轮:岩⽯圈与地表形态含答案
**岩⽯圈与地表形态**
⼀、选择题
(2019·河南新乡调研)
风化坑是岩⽯顶⾯上因积⽔风化作⽤⽽产⽣的凹坑,我国珠江⼝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即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砾⽯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的岩⽯⾯上。

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的长⽯经外⼒作⽤,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矿物转化。

图1⽰意风化坑剖⾯,图2⽰意地壳物质循环。

据此完成题。

1.岩⽯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2所⽰的()
A.①类岩⽯B.②类岩⽯
C.③类岩⽯D.④类岩⽯
2.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作⽤是()
A.物理风化B.化学风化
C.流⽔侵蚀D.海浪侵蚀
3.在平坦或坡度较⼩的岩⽯⾯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
A.有利于潮⽔涨落,加速海浪侵蚀
B.有利于凹坑积⽔,促进化学风化
C.有利于风化物迁移,增强流⽔侵蚀
D.有利于吸收太阳辐射,加快物理风化
1.A
2.B
3.B[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是花岗岩,花
岗岩属于侵⼊型岩浆岩。

依据图2判断,①为侵⼊型岩浆岩,②为喷出型岩浆岩,③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

第2题,根据风化坑的概念可知,其是在风化作⽤下形成的,再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化学元素流失及矿物类型的转化可以判断,该风化坑的形成主要是化学风化作⽤的结果。

第3题,读图1可知,坑⼝是有⽔渍线的,且由风化坑概念可知,风化坑是积⽔风化作⽤的结果,因此在风化坑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积⽔,⽽平坦或坡度较⼩的岩⽯⾯易于在坑内保存积⽔。

]
下图⽰意我国某河段河⾕横剖⾯,T1~T4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种阶梯状地貌)。

该阶地是原为洪⽔位下的河床或河漫滩,后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的。

读图,完成第题。

4、图⽰阶地的形成过程是()
A.流⽔沉积—地壳下降—流⽔侵蚀
B.流⽔侵蚀—地壳下降—流⽔沉积
C.流⽔沉积—地壳上升—流⽔侵蚀
D.流⽔侵蚀—地壳上升—流⽔沉积
5、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
A.河⾕不断拓宽变浅
B.⽔流速度呈变快趋势
C.东南岸以沉积为主
D.不受风⼒侵蚀的影响
【答案】.C.B第4题,T1~T4颗粒物是由流⽔沉积⽽成。

古河床和河漫滩部分相对⽐较平坦,后地壳多次分阶段上升,河流继续下切,形成多级阶地。

故选C项。

第5题,伴随地壳上升,落差增⼤,流速加快,河流侵蚀以下蚀为主,A项错;东南岸露出基岩,应该是表层沉积物被侵蚀所致,C项错;露出⽔⾯的阶地在少⾬季节可能受风⼒侵蚀,D项错。

随着地壳抬升,河⾕不断变窄,⽔流速度加快,B项正确。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地质历史上⽣物、构造及其活动情况。

下图为某地质勘探队员绘制的某地地质剖⾯⽰意图,三叶⾍、恐龙、⼤型哺乳动物
分别为古⽣代、中⽣代、新⽣代的代表性动物。

据图完成题。

6、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的地质时期是()
A.古⽣代前期B.古⽣代后期—中⽣代前期
C.新⽣代后期D.中⽣代后期—新⽣代前期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岩⽯没有⽣物化⽯,为变质岩
B.⼄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过地壳抬升
C.丙处岩⽯由岩浆上升冷凝⽽形成
D.丁岩层主要是由内⼒作⽤形成的
【答案】D.B
解析:第6题,图中断层切断了含有恐龙化⽯的岩层,但未切断含有⼤型哺乳动物化⽯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于这两个岩层之间,即中⽣代和新⽣代之间。

第7题,甲处岩层侵⼊沉积层中,为侵⼊型岩浆岩;⼄下⾯的岩层(含有三叶⾍化⽯的岩层)表⾯有被侵蚀的痕迹,说明在⼄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过地壳抬升;丙处岩⽯形成于侵⼊岩周围,属于变质岩;丁岩层含有三叶⾍化⽯,属于沉积岩,主要是由外⼒作⽤形成的。

某实验⼩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淋上25 ℃左右的⽔,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如图为所测得的岩⽯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题。

8、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
A.⾼温变质B.侵⼊冷凝
C.⾼压成岩D.喷出冷却
3、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是()
A.风蚀作⽤B.⽔蚀作⽤
C.溶蚀作⽤D.风化作⽤
【答案】B D
第8题,花岗岩属于侵⼊岩,是岩浆侵⼊岩⽯圈未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选B。

第9题,该实验通过在花岗岩表⾯淋上25 ℃左右的⽔,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岩⽯内外部温度的差异会使内部产⽣张⼒,使岩⽯产⽣裂缝,属于热⼒作⽤引起的物理风化,借以模拟风化作⽤,选D。

[2019·武昌区调研]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完成题。

10、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外部圈层的个数是()
A.2个B.3个C.4个D.5个
11、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不规则的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太阳辐射能
【答案】C B
解析:第10题,该景观为黄果树瀑布图,瀑布属于⽔圈,图中瀑布周围有茂密的植被和⼤量的岩⽯同时还有清新的空⽓,因此图⽰景观体现了⼤⽓圈、⽔圈、⽣物圈和岩⽯圈。

故选C。

第11题,地球外部圈层中只有⽔圈是连续⽽不规则的圈层,A 错;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图中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B对;⽣物圈是⼤⽓圈、⽔圈和岩⽯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结果,C错;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地球内能,D错。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图。

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

X区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武岩岩层较薄。

据此完成题。

12、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流⽔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13、X区和Y区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答案】D C
解析:第12题,图中显⽰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低,岩层中有断裂⾯且同⼀岩层沿断裂⾯错开,应为内⼒作⽤所致,故D项正确,A、C两项错误。

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形变,因此不属于褶皱,故B项错误。

第:13题,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于X区,外⼒侵蚀作⽤更为强烈,故C项正确。

X区和Y区均为⽞武岩,⽞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冷凝环境、地壳运动应相似或相同,故A、B、D三项错误。

⼆、⾮选择题
14、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现象,其原因是。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法是。

③处的地形属⼭。

(2)请在图中③的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岩层错动的⽅向。

(3)(多选)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
A.渭河⾕地
B.长江三峡
C.汾河⾕地
D.雅鲁藏布⼤峡⾕
(4)图中c地层为含⽔层,a、b、d各地层为隔⽔层,因此在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

判断依据
是。

【答案】(1)②背斜顶部受张⼒作⽤后易受侵蚀
中间岩层⽼,两翼岩层新断块
(2)绘图略。

(3)AC
(4)①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处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容易汇聚
解析:背斜中间岩层⽼,两翼岩层新,图⽰中②处与此相符。

背斜成⾕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易被侵蚀。

断层处岩块相对上升的为地垒,⽽岩块相对下降的为地堑。

③处为地垒,为岩块断裂上升。

④处为断裂下陷的地堑,渭河⾕地和汾河⾕地均属于地堑。

地层中最佳储⽔构造为向斜,即①处。

15、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中①处地貌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在⼄图中,与甲图中①处地貌相同的是___(填字母)。

(2)简述甲图中②处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

(3)⼄图中河流在C处河流侵蚀作⽤以______和_____侵蚀为主,河⾕横剖⾯往往呈______型。

(4)⼄图中A处的地貌类型简述其成因。

【答案及解析】
(1)河流流出⼭⼝处 B
(2)地壳运动产⽣强⼤压⼒和张⼒,超过了岩⽯的承受能⼒,岩体发⽣断裂,两侧岩体沿断裂⾯发⽣相对位移
(3)向下向源头“V”
(4)位于河⼝附近,地形平坦,加上海⽔的顶托作⽤,河⽔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三⾓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区别内外⼒作⽤对地表的影响,河流地貌的形成以及分布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的读图分析能⼒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能⼒。

(1)本题考查流⽔作⽤形成的地貌。

⼀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流⽔侵蚀作⽤常常形成沟⾕(v型)、瀑布和峡⾕;流⽔堆积作⽤常常在⼭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三⾓洲。

①地为冲积扇,常常形成于河流的出⼭⼝,图⼄中,C位于⼭⾕,B位于河流的出⼭⼝,冲积扇易形成于B位置。

(2) 读图分析可知,②处岩层发⽣断裂,岩层发⽣错位,因此②为断层,断层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产⽣强⼤压⼒和张⼒,超过了岩⽯的承受能⼒,从⽽导致岩体发⽣断裂,两侧岩体沿断裂⾯发⽣相对位移,从⽽形成断层。

(3)读图分析可知,⼄图中C位于河流的上游,靠近发源地,该处因落差⼤、⽔流急,故侵蚀作⽤为溯源侵蚀、下蚀,多成“V”型⾕,⽽下游河段因落差⼩、⽔流缓,故侵蚀作⽤为侧蚀。

(4)读图分析可知,⼄图中的A位于河流的⼊海⼝,多因河流的沉积作⽤形成三⾓洲。

河流在上游河段流速⽐较快,携带泥沙较多,⽽到了河流⼊海⼝,由于地势平坦,加上海⽔的顶托作⽤,河⽔流速减慢,泥沙沉积,从⽽形成三⾓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