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的心理特点及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的心理特点及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作者:刘利芳
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13期
摘要:近年来,网民数量激增,人们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网民力量的壮大,再加上事件本身的敏感性,使得舆情事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舆情事件的发酵往往和某一阶段的网民心理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舆情事件在发展中也体现出鲜明的网民心理特点。

分析网民的心理特征,有助于了解网络舆论的形成以及发展方向,但同时网民心理也会影响舆论引导的时效性和权威性。

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网络舆情事件中的网民心理,并对此提出有效的舆论引导策略。

关键词:舆情事件;网民;舆论
中图分类号:D630;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3-00-02
目前,网络成为网民意见表达的重要场所,公众通过网络进行广泛的社会参与,通过发表舆论,增加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度,促进事件快速解决,这说明网民在社会舆论的发展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网络作为民意表达的重要途径,使舆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网民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这也对舆论引导工作造成很大的压力。

对此,我们需要把握网民的心理特点和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正确的舆论引导策略。

一、舆情事件中网民的心理特征
(一)自我实现心理
人人都渴望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得到他人认同,但现实社会,人们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社会竞争激烈,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是不容易的。

而互联网虚拟性、开放性的特点,再加上准入门槛低,没有了现实生活中各种制度的约束,使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这一需求的人转移到网络上。

在互联网上,网民数量庞大,有不少事件是人们通过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引导舆论或者制造舆论,促使事件真相快速浮出水面,最终使事件得到解决。

当这些人发现自己的言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时,并且被更多的人点赞和转发,最后帮助解决问题的时候会有一种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盲目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一般是指个人受多数人的影响,失去独立判断的能力,不自觉地与外界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

热点事件发生以后,网民会在网络上展开大量讨论,此时会引来大量网民的围观。

当某种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传播时,舆论的影响力也就随之增强,个体迫于外界压力的影响,即使有不同意见,为了不使自己陷入孤立,也会有所保留,在没有独立冷静思考的情况下,就会盲目遵从大多数人的观点和行为,甚至对观点进行更广泛的传播。

(三)仇官仇富心理
在目前的社会中,贫富差距依然存在,社会不公平现象仍时有发生。

这些问题就会使部分普通百姓产生仇富心理,一旦事件的当事人被贴上“富贵”的标签,个别网民的情绪就会非常激动,甚至失去理智,舆情也会随之高涨。

特别是当事人的背景被曝光后,如果他们为富不仁,会更加激起网民的愤怒和仇视[1]。

(四)宣泄不满心理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使得很多人感到焦躁和不安,渴望寻找释放压力的突破口。

网络虚拟性、开放性的特点成为人们发泄情绪的重要场所。

舆情事件发生后,会有很多的围观群众,即使事件和他们自身并无直接关系。

但是由于长期的压力和不满情绪的积压,部分网民就会无视事实真相,借机恶意攻击谩骂当事人,来宣泄自己的不满,这不仅伤害了当事人,也影响事件的顺利解决。

(五)娱乐消遣心理
有时现实中的生活氛围非常压抑,人们缺少娱乐消遣的途径和对象,导致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愉悦自己的身心。

而人们普遍都具有猎奇心理和娱乐心理,于是他们开始在网络上关注一些八卦奇事。

这些人紧紧关注事件的进展,并在网络上散播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传十,十传百,事件在传播过程中被夸大、加工,容易产生网络谣言,影响网民对事件的理性判断。

二、网民心理对舆情事件的影响
(一)污染网络民意的表达空间
网络匿名性的特点给了公众充足的民意表达空间,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环境的束缚,这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但是部分网民受仇官仇富、宣泄不满心理等的影响,发表偏激甚至是不实言论,对当事人进行言论攻击,最后发展成网络暴力,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伤害,而且也污染了网络民意的表达空间。

(二)影响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
有些事件一开始可能不会有太多人关注,但由于网民的娱乐消遣心理和猎奇心理,再加上部分网友盲目跟风,使得相关话题的讨论量不断增加,事件因此有了一定热度,网络舆情不断扩大。

但当事实真相公开后,公众的好奇心也就慢慢消失,网民的关注度就会降低,网络舆情也会慢慢减弱和消散[2]。

(三)影响舆情事件的顺利解决
一些舆情事件发生以后,相关信息在没有及时公开,没有正确的舆论引导的情况下,网民受自我实现心理的影响,在没有得到官方准确消息的时候习惯自说自话。

还有部分网民会转发点赞评论与自己相似的观点,以此来增强舆论的影响力。

但由于有的网民媒介素养较低,有时发表极端偏激的观点仅仅是为了博取眼球,实现自我满足。

再加上有关部门和媒体没有及时将事实真相公之于众,这种情况下网民间发酵出来的舆论大多是负面的,容易使舆论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相关问题不能得到快速解决。

三、针对网民心理特点的舆论引导策略
(一)培养意见领袖引导网民
无论是现实中的意见领袖还是网络中的意见领袖,都在引导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要想引导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同时意见领袖还要注意观察网民的需求和情绪,对事件积极发声,坚持正义,赢得网民的认同,从而引导网民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

(二)建立网民心理疏导机制
近年来,网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对事实真相的渴望程度越来越强烈。

如果政府和主流媒体没有第一时间回应,没有做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就会失去网民的信任,激发网民的不满心理。

因此政府和主流媒体要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尊重民意,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对于重大舆情事件要积极作出回应,提升舆情事件的应对和处理能力,主动与网民沟通,緩解网民的消极情绪,减少负面舆论的影响。

(三)建立网络民意表达机制
网络民意表达可以帮助网民缓解社会压力,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因此,政府可以建立完善的网络民意表达机制,建设网络民意社区,开展网络民意调查,鼓励网民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营造风正气清的民意表达空间[3]。

(四)建立完善舆情研判机制
截至目前,我国不少地方已经建立了舆情研判机制,但其存在的作用意义不大,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有待提高。

对此,需要制定明确的舆情判断标准,加强对舆情风险的预测,并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

四、结语
当下,网络舆情事件频发,这与网络环境和网民心理有着直接关系。

网民的心理直接关系到其意见表达,进而影响舆论。

人们对舆情事件的高关注度和高曝光度可以促使相关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

但与此同时,网络上关于某一事件的言论良莠不齐,有些观点极端偏激,有些又会影响舆论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从网民心理特征出发,构建网民心理疏导机制、意见表达机制等,帮助网民疏导情绪,控制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卉.基于受众心理的网络舆情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9).
[2]李菁,马民,兰月新.网民心理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4,30(11).
[3]宋晓明.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参与者心理特征及心理疏导[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4,1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