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小说阅读第四节赏析小说的表达技巧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赏析小说的表达技巧
小说家的本领
在禁止渔猎的季节里,马克·吐温在缅因州的森林里钓了三个星期的鱼,他收获很大。

他回纽约的火车上,他向一个陌生人夸耀他的这一次钓鱼之行。

那陌生人起初毫无反应,后来听着听着面孔就变得严厉起来。

马克·吐温感觉到有些不对头,便说:“冒昧地问一句,先生,你是干什么的?”“缅因州的渔猎监督官。

”那人接着又问:“你是什么人?”马克·吐温差点儿要把含在嘴里的雪茄咽下去。

“天哪,说句实实在在的话,督官,”马克·吐温急忙改口说:“我是全美国最会说谎的人。


马克·吐温的改口,很有小小说结尾的笔法。

这种随机应变的本领,我们还真得向小说家好好学学!
1.从近三年的高考来看,对小说表达技巧的考查重点是什么?
考查重点突出: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卷Ⅱ都考查了小说的表达技巧题,并且每套试卷上涉及表达技巧的还不止一道题。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在选择题中考查了细节描写和结构技巧,探究题考查了细节的探究;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在选择题中考查了表达方式(抒情),简答题考查了叙述的角度。

表达技巧题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题,复习时应多下点工夫。

2.考查形式有何特点?
考查形式多样化:五选二题中考查,主观题中简答和探究两种题型中也都有考查,答题时要灵活应对,规范答题。

3.高考小说情节题的考查角度有哪些?
常考的角度有:赏析小说的表达方式、赏析小说的表现手法、赏析小说的结构技巧、赏析小说的语言艺术。

(2014·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抻面【注】
阿城
铁良是满族人。

问他祖上是哪个旗的,他说不知道,管它哪个旗的,还不都是要干活儿吃饭。

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因为抻得一手好面。

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因此,铁良专在一家做。

铁良原来有几股钱在店里,后来店叫政府公私合了营,铁良有些不太愿意,在一个公家人面前说了几句。

公家人也是以前常来店里吃铁良抻的面的主儿,劝了铁良几句。

几年以后,铁良知道害怕了,心里感激着那个公家人。

抻面最讲究的是和面。

和面先和个大概齐,之后放在案子上苫块湿布醒着。

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醒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醒好了的面,内里没有疙瘩。

面粉一掺了水,放不多时就会发酸,所以要下碱。

下了碱的面,就可以抻了。

有人用舌头试碱放多了还是少了,舔舔,有一股苦甜香,就是合适了。

铁良试碱不用舌头,一半儿的原因是抻面是个露脸的活儿,是公开的,客人看着,当面的。

铁良用鼻子闻闻,碱多了,就再放放,醒碱。

跑堂的得了客人要的数儿,拉长声儿喊给铁良。

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铁良不含糊,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下一悠,就一个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

铁良两手往当中一合,就是两股,再抻再合,就是四股,再抻再合,八股,十六股,三十二股,六十四股,一百二十八股。

之后掐去两头,朝脑后一甩,好像是大闺女的辫子飞落到灶上的锅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锅边儿的伙计用一双长筷子搅两下,大笊篱把面捞出盛到海碗里。

海碗里有牛骨高汤,入好面,撒几片芫荽、葱丝儿、带红根儿的嫩菠菜,浇上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绿、白,“啪嗒”,放在了客人面前。

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

铁良呢,和街上的熟人聊了有一会儿了。

20世纪50年代,犯人被押去刑场的时候还允许点路边的馆子,吃最后一口人间食。

有个老头子被押在车上,路过铁良的店,说是去阴间的路上得吃口抻面。

于是押进去,老头子张口要龙须面,铁良也不说话,开始抻。

铁良几下就抻好了,亲自放面下锅,瞬时捞起,入在汤里,双手捧了碗放在老头儿面前。

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

”就招呼上路了。

铁良后来跟人说:“这就是当初借钱给我学手艺的恩人,他就是要我抻头发丝儿面,我也得抻出来。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注】抻(chēn)面:用手把面团抻成面条。

抻,拉长。

1.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

题干已明确了“间接描写”和“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两个答题关键点,就要找出哪些不是直接描写抻面手艺的,而这些内容和描写抻面手艺有什么关系,这样就不难回答了。

小说中“间接描写”的地方比较明显的有:①“客
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②“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可结合这两处做分析。

比较含蓄的有:①“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

”②“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

’”这两处用客人吃面时的反应来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分析时要从所用手法、所写内容方面入手。

答案:①“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

运用比喻、神态描写、行动描写等手法,写出客人不同阶段的反应,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②“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

’”运用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表现出“老头儿”对铁良抻面手艺的肯定,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2.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醒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答: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二要抓住关键词语并结合所用的手法。

铁良此语是针对“后来运动多了”说的,是借谐音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构成暗喻,既表达了铁良对抻面手艺的感悟,又表达了对“左”倾政治运动的不满和讽刺,这应该也是作者借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心声。

解答时要综合考虑,整合作答。

答案:①该句利用谐音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又构成暗喻。

②揭示了铁良体悟到的抻面之道。

③表露了铁良对那个“运动多了”的特殊年代对人的随意“揉捏”的无奈与不满。

④表达了作者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反思与批判。

高考小说表达技巧题的主观题答题注意事项
1.做到“两个结合”
解答艺术技巧题时,一要做到和小说的主题、情节、形象、环境相结合,二要做到和语言相结合。

艺术技巧是为文章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的,因此在解答艺术技巧内容上的作用时应该遵循以上两个原则。

2.按照“三个步骤”
三个步骤是:确定技巧→具体阐释→简述好处。

即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作用)。

3.从“四个角度”切入
四个角度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安排、语言技巧。

对于艺术技巧类题目,一般先从语言技巧中的修辞手法切入,特别是题干这样提问时: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某句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然后考虑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而“结构安排”和“语言技巧”一般会在题干要求中有所提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品酒
[英]罗尔德·达尔
那天晚上,我们一共有六个人在迈克家里举行宴会:迈克、他的太太和女儿、我的太太和我,还有一个叫理查德的著名的讲究吃喝的人。

就座后,我想起以前理查德两次驾临的时候,迈克都跟他用红葡萄酒打过小小的赌,要他指出酒的品种和酿造年份,理查德两次都赢了。

今天晚上,我相信这样的小赌博还要再来一次。

因为赌输是迈克心甘情愿的事,这样可以证明他的酒好得足可以辨认出来。

迈克是个经纪人,说得确切些,他是一个以赌博为事业的人——一个外表体面而暗中不讲道德的赌徒,所以他现在竭力设法使自己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

第一道菜是鱼,伴着一杯白葡萄酒。

倒酒时,我见迈克瞟了理查德一眼,但理查德并没有去尝他那杯酒,而是全神贯注地和迈克的18岁女儿露易丝交谈。

直到女仆端上烤牛肉,理查德才迅速喝下那杯酒。

分好牛肉后,迈克对大家说:“要换红葡萄酒啦,我得去拿红葡萄酒去。

”但眼睛却望着理查德。

“你去拿红葡萄酒?”我说,“酒放在哪儿?”
“在我的书房里,上次是理查德帮我挑选的地方,书房里绿色公文柜的顶上。

”迈克说。

他匆忙出门,回来时双手抓着一只深色酒瓶。

瓶上的标签向下,叫人看不出来。

“喂!”他一面朝餐桌走来,一面叫道,“这一瓶是什么酒,理查德?”
只见理查德慢慢地转过身,两眼移到那酒瓶上,扬起眉毛,微微皱着。

“红葡萄酒吗?”理查德问。

“当然。


“我猜想这是从一个小葡萄园那里弄来的。


“也许是,也许不是,这种酒很难猜到,”迈克说,“我不会强迫你跟我拿这种酒打赌。


“为什么?干吗不干呢?”他的眉毛又慢慢地拱起来。

“那么,好,赌注还是老规矩。


“你以为我不能把这种酒的名称说出来?”
“我认为你不能。

”迈克说。

他竭力保持有礼貌,但理查德并不掩饰自己的鄙视。

“你愿意增加赌注吗?”
“不,理查德。

一箱子酒已经够多啦。


“你真不愿增加赌注?”
“老兄,我一点也不在乎,”迈克说,“你要赌什么都行。


迈克太太有些生气了。

“迈克,菜快要凉啦。


理查德停顿了一会儿,慢慢地望了一遍餐桌边的每一个人。

嘴角浮上一丝微笑说:“我要你以同意你的女儿和我结婚做赌注。


露易丝吓了一跳。

“嘿!”她叫道,“不!那不是好玩的!”
“这真是荒谬!”迈克说。

“凡是你喜欢的我都愿意拿出来,”理查德高声说,“连我的两处房子。


迈克踌躇了一下,然后,他朝他的女儿看了看,眼睛突然闪过一丝微感得意的神色。

“得啦,爸爸,这是一件荒唐的事!”
“露易丝!请听我说。

是他要下这个赌注的,我正在替你挣一笔财产!”
“迈克,”他妻子严厉地说,“别再往下说了!”迈克并不理会妻子。

露易丝最后耸耸肩说:“哦,好吧。


“好极啦!”迈克喊道,“那咱们这个赌就算打定了。


“是啊,”理查德说,“打定了!”
迈克马上拿起那瓶酒兴奋地把每个人的酒杯都斟满。

接着,每个人都注视着理查德的脸,理查德五十岁上下,却长着讨人嫌的面孔。

他慢慢地伸出右手去拿酒杯,举到鼻子前面,把鼻尖伸进酒杯里,在酒面上移动,灵敏地嗅着。

迈克懒洋洋地靠在椅背上,注意着他的每一个举动,迈克太太的脸绷得紧紧的,露易丝也密切注视着。

那个闻酒味的过程至少持续了一分钟。

接着,理查德把酒倒了一半在嘴里。

他歇了口气,让一部分酒慢慢地流进咽喉里去,然后把气憋住,让酒气从鼻子里喷出来。

最后,他把嘴里剩下的酒含在舌头下面滚来滚去。

我感觉他的嘴巴像一个大大的湿漉漉的钥匙,令人恶心。

我想,这是一本正经的动人表演!
他放下酒杯,得意洋洋地说:“啊,温柔而优雅!这是迪克吕城堡的小葡萄园产的,年份是1934年。


这时,我看见迈克一动也不动地坐在那儿。

大家也都在望着迈克,等待他把酒瓶翻过来,露出标签。

“快些,爸爸,”他女儿说,“我要我的两所房子哪!”
“等一会儿,”迈克说,“稍等一会儿。

”他一动不动地坐着,脸鼓起来,面色苍白。

“迈克!”他太太用尖锐的声音喊道,“怎么啦?”
理查德望着迈克,咧开嘴笑着,两只细小的眼睛发出亮光来。

迈克转过身子对理查德说:“理查德,咱们两个上隔壁屋子去聊聊。


“我不想聊,”理查德说,“我只想看酒瓶上的标签。

”他那种从容自在的傲慢神气,表明了他是胜利者。

突然,一旁的女仆,伸出来的手里拿着一件东西说:“先生,我想这是您的吧?”
理查德掉过头瞟了一眼,看见一副眼镜,他踌躇了一会说:“是吗?也许是的。

”并若无其事地收起来。

“您把眼镜丢在迈克先生书房绿色公文柜的柜顶上,先生,您进餐之前独自进去了一下。

”女仆接着说。

迈克慢慢从椅子上坐直身子,脸上的血色恢复过来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围绕“品酒”这一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起伏多变,扣人心弦,特别是当理查德说出答案的瞬间,一种紧张的氛围渗透在字里行间。

B.作者笔法细腻,在打赌的言谈之中把理查德和迈克这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一个因胜券在握而坦然处之,一个因急于发财而焦躁不安。

C.尽管迈克的女儿露易丝起初反对父亲拿自己当赌注,但在父亲的一番劝诱之下,她权衡利弊,终于还是屈服了父亲的意志。

D.小说多处采用“点睛”之笔来表现人物,如“瞟”“闪过一丝微感得意的神色”“睁得大大的”,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出迈克求胜的急切心理。

E.小说的结尾,机智的女仆把理查德精心布置的骗局揭开,其实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曾多次设下伏笔,使突兀的结局显得并非偶然。

解析:C项,“权衡利弊,终于还是屈服了父亲的意志”错,是在父亲的利诱下,加上她自己的贪婪才答应做赌注。

D项,“都表现出迈克求胜的急切心理”错,每一处细节描写所表现的心理并不相同,特别是最后一处“睁得大大的”是一种被骗后的懊恼。

答案:CD
2.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请具体分析其好处。

答:
答案:①“我”是整个事件的见证者,使故事显得真实,令人信服。

②通过“我”对人物的感觉,帮助读者了解人物,如对理查德的肖像描写。

③透露故事线索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如“我”问酒放在哪里。

3.小说中的迈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具体分析。

答:
答案:①虚伪庸俗。

本是一个不讲道德的赌徒,却想通过品酒以追求高雅。

②喜欢炫耀(虚荣)。

通过品酒来炫耀自己的好酒与品位。

③贪婪。

为了两处房子,不惜用女儿做赌注。

4.有人说小说的标题改为“赌酒”更合适,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示例一)标题用“赌酒”更好。

①从小说的情节来看,“赌酒”是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其展开。

②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赌酒”更有利于表现迈克这个赌徒的贪婪心理和理查德利用“赌酒”这种不当手段获取利益的狡诈。

③从主旨来看,结局真相大白,有力地讽刺了“赌酒”行为的荒唐可笑和对赌徒们的批判。

(示例二)标题用“品酒”更好。

①从小说的情节来看,尽管小说主要写“赌酒”,但真正精彩部分是“品酒”环节,也为下文情节的突转做铺垫。

②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品酒”符合理查德“著名的讲究吃喝”的人物身份,也符合迈克希望通过“品酒”来炫耀自己、表现其附庸风雅的心理。

③从主旨来看,结局真相大白,批判了理查德借“品酒”之名、干行骗之实的丑陋行径,也讽刺了迈克的自大与愚蠢。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知音
余显斌
雪,很大,夜很静。

一把火,从他房后烧起,一眨眼间,席卷了整个茅屋。

他跑出来,随着他的,只有一把二胡。

他没有回头,即使回头,也看不见什么,因为他是盲人。

风吹来,浑身很冷。

在风里,他一步步走了,最终,变成一粒黑点,消失在天边。

从此,他漂流异乡。

陪伴他的,是一把破旧的二胡,小镇村庄,一路行来。

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

夜里,他歇宿在破庙里,草堆后,静穆地坐着,一双盲眼,一动不动,望着虚空。

手指
颤动,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

他走过的地方,要一点剩饭,或者两个冷馒头。

一般的,他只吃一半,另一半,放在自己寄宿的地方,草堆旁,或者是破庙里。

第二天走时,留在那儿。

大家都说,这个人,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

他没说什么,摇头叹息。

要饭时,仍多要些,拿回寄宿的地方。

剩下一些,放在那儿。

有时,要少了,他不吃,把要来的东西都放那儿。

这日,一个雪天,他头晕眼花,倒了下去。

醒来时,一个女孩的声音,清脆地响起,醒了,你终于醒了。

他点头,慢慢坐起来,很是感激。

无物感谢,就拿起二胡,闭着眼,手指颤动,一支乐曲,婉约流淌。

曲子停止了,一切都静静的。

过了很久,女孩醒悟过来,赞叹,你的二胡拉得真好啊,我去告诉师傅,你就跟着我们杂技团吧。

说完,女孩一阵风,跑了。

不一会儿,女孩进来了,坐下。

他一笑,道,不收吧?是啊,一个杂技团要一个拉破二胡的干啥啊?
你别急,我再求求师娘。

女孩说。

他笑笑,在女孩离开后悄悄走了,一步一步,走向流浪的远方。

二胡音,仍如水,随他流淌。

时间,也在二胡声中流淌。

他在乞讨和流浪中,慢慢老去。

一日,在一个破庙里,他摸着个人,睡在那儿,奄奄一息。

显然,是饿的。

他忙拿出讨要的馒头,喂他吃下。

两个冷馒头下肚,那人有了精气神,坐起来。

那夜,没有旁人,只他俩。

他坐在神案前,手指轻弹,两滴乐音溅下,闪着晶亮的光。

然后,二胡音悠扬,在静静的夜空响起,一会儿如一缕花香,拂过人心;一会儿如一丝轻风,浮荡如纱。

那人静静听着,罢了,哑着嗓子一声长叹,是《月夜鸟鸣》吧,真是人间一绝!
他笑笑,眨眨已盲的眼,和衣躺下,道,睡吧,明天,还要讨饭呢。

那人,也睡下。

以后,他拉二胡,挣点小钱,养活两人,因为那人也是盲人。

夜里,坐在破庙里,他拉二胡,那人听。

在奔波中,一天一天,他走向生命的尽头。

那天,他吐了几口血,靠在一个草堆旁,对那人说,你不是想得到《松风流水》的乐谱吗?今天,我给你拉。

你——怎么知道?那人惊问。

你眼睛也看不见东西;右手食指有弦痕,是拉二胡的;在这个人世,能欣赏我二胡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个女孩,另一个是我的弟子。

他道,脸上有一丝温馨。

师父!那人跪下,不再哑着嗓子,流着泪喊。

他点头,微微一笑,你多次向我讨要《松风流水》的音谱,又悄悄一把火烧了我的茅屋,不就是想逼我带着乐谱逃走,你好中途盗取吗?哎,世间最好的乐谱不在纸上,在心中。

这些年,你跟在后面,我知道。

没说破,是想让你跟着吃苦,时间长了,就领会了我当年的话。

你留下饭菜,也是给我的?那人哽咽着问。

你脸皮薄,不讨要,会饿死的。

他仍一脸平静。

说完,二胡音流出,始如蚊痕,继如流水,最后,如一地灿烂春光。

音乐越来越低,流入地下,渺无音痕。

二胡落下,他也倒下。

你知道是我,为什么不恨我啊?那人抱着他,号啕大哭。

你是我的弟子,我的——知——音。

他说,带着一丝笑,咽了气。

那人跪下,恭敬地叩下头去。

然后,拿起二胡。

月夜里,二胡音如水,波光闪闪,流泻一地。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题目为“知音”,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盲人师傅的知音很少,只有他弟子一人,所以他明知是弟子放火烧了自己的房子,但他也不记恨弟子。

B.小说中记叙了一个小女孩救活漂泊中的盲人一事,这个小女孩赞叹盲人师傅二胡拉得好,从侧面描写出盲人师傅的技艺高超。

C.房子起火后,盲人师傅只带着一把二胡跑出来,说明他家非常贫穷,没有别的贵重物品。

D.文章结尾,弟子跪在师傅身旁,恭敬地叩头,此时此刻,弟子才懂得师傅的良苦用心,但师傅已死,此时回报师傅的只有传承师傅的绝技。

E.这篇小说起于二胡,结于二胡,中间又多次描写二胡,可以说二胡即本篇小说的线索。

解析:A项,“只有他弟子一人”错,小女孩也是盲人师傅的知音。

C项,“说明他家非常贫穷,没有别的贵重物品”无中生有。

答案:AC
2.本文情节看似突兀,实则在情理之中,请举例加以说明。

答:
解析:题目要求分析情节的“突兀”之处,关键要在理清小说情节的基础上,把握小说情节“突兀”的具体体现,并且说明看似“突兀”的情节为何“在情理之中”。

然后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作答时可能会因对“突兀”的理解不到位、对“突兀”的情节分析不准确而使答案不准确或不全面。

答案:本篇小说结尾交代了茅屋起火的原因以及弟子一直跟随师傅企图得到乐谱的情节,看似突兀,实则前文已经为这个结尾作了铺垫。

①文章开头“雪,很大,夜很静”的描写,为后文表明茅屋是被点燃的作了铺垫。

②盲人师傅要饭时经常“吃一半,留一半”,为后文弟子一直跟随他作了铺垫。

③弟子在漂泊途中第一次见到师傅时故意哑着嗓子,与真相大白时不再哑着嗓子,前后呼应。

3.本文二胡声音悠扬、动听,作者是如何描写二胡声音的?
答: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如何描写二胡声音的”,所以回答时首先要找出描写二胡声音的文字。

然后分析描写的手法、角度及其作用。

如果单单抄录文中现成的文字,肯定是不符合要求的。

答案:①侧面描写,小女孩赞叹盲人师傅二胡拉得好。

弟子哑着嗓子说,《月夜鸟鸣》真是人间一绝!都表明师傅拉的二胡声悠扬、动听。

②比喻,“一会儿如一丝轻风,浮荡如纱”,突出二胡声音轻柔。

③通感,“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生动形象。

4.本文描写了两位盲人,他们是师徒关系,结合文本探究他们是怎样的人,并就其中一位谈谈给你的启示。

答: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综合了两个问题,一是分析鉴赏人物形象,二是探究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给予的启示。

由于平时做题不注意的缘故,有些学生可能只回答“启示”而忽略了对
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

答案:①师傅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从小女孩的赞叹、弟子说《月夜鸟鸣》真是人间一绝,和文中多处对音乐的描写等情节可以看出。

②师傅是一个以德报怨的人。

弟子放火烧了他的茅屋,他不但没有记恨弟子,反而在流浪途中宁可自己挨饿也要给弟子留下吃的。

③弟子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最终能认识错误悔改的人。

弟子为了得到师傅的乐谱,放火烧了师傅的茅屋,并一直跟随师傅寻找机会,但最终被师傅感动,跪倒在师傅身旁,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第八个受害者
[美]希区柯克
我的车速差不多达到八十了,不过,公路长而平坦,使人感觉不出有那么快。

坐在旁边的是个红发孩子,他正在听汽车里的收音机,两眼明亮,透着一丝狡黠和狂野。

当新闻播放完毕时,他调低了音量。

他用手擦擦嘴角,说道:“到目前为止,他们已发现了七个受害者。

”我点点头:“刚才我也在听。

”我一只手放开方向盘,揉了揉颈背,长时间的高速驾驶,使我感到有些疲惫和紧张。

他看看我,狡黠地笑了一下:“你紧张什么?”
我的眼睛向他迅速地瞟了一下:“没有呀,我干吗紧张?”
那孩子的嘴角一直挂着一丝狡黠的笑意:“爱蒙顿城周围五十公里道路,已全部设下路卡。


“我也听到了。


那孩子几乎咯咯地笑了出来:“对他们来说,他是太聪明了。


我瞥了一眼放在他大腿上的布袋的拉链:“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吗。


他耸耸肩:“我不知道。


那孩子的身高比普通人矮一些,属瘦削型,年纪约十七八岁,长着一副娃娃脸,也许实际年龄要大上四五岁。

他在长裤上揩了一下手:“你没考虑过他为什么要那么做吗?”
我的眼睛一直注视着前方的道路:“没有。


他舔了舔嘴唇:“也许,他是被逼太甚了。

他一生都在被逼迫之中,总是有人在命令他做什么,或不许做什么,若哪次被逼迫得太狠了,他就不顾一切了。

”孩子说着,眼睛凝视着前方,“他爆发了,一个人能忍受的就那么多,然后就有倒霉的当出气筒。


我放松脚上的油门。

他看看我,一脸的迷惑:“你减速做什么?”
“汽油不多了,”我说,“前面那个加油站是四十公里以来我看见的第一家,可能还得跑上四十公里,才会有第二家。


我驶离路面,停在三个加油机旁边,一位老年人绕到我的驾驶座旁边。

那孩子打量着加油站。

那是一幢小建筑,四周是一片麦田,门窗布满了灰尘,显得很脏。

我看见里面墙上装有电话。

那孩子轻摇着脚:“那老人真磨蹭,我不喜欢等。

”他看着老人掀开车头盖查看油箱,又说:“这么老了干吗还活着?他倒不如死掉干净利落些。


我点上一支烟:“我不赞同你的观点。


那孩子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要杀害七个人,可要点胆量。

你使过枪没有?”
“我想差不多每个人都使过枪。


他露着牙齿,嘴唇抽动了一下:“你有没有拿着枪对着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