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最新】度上期高二9月入学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最新】度上期高二9月入学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秦始皇碣石刻石记载:“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这一记载主要体现了
A.精耕细作的原始农业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独立发展的农业体系
D.集体劳作的耕作方式
2.“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B.
C.
D.
3.观察下表中的信息。
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汉代
A.治铸业较发达
B.冶炼工艺高超
C.官府专营铁业
D.出现雇佣劳动
4.中唐以后,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形势下,江南、剑南、岭南三道新增州四十二个,县一百八十五个,“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
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江南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北方农业的衰落
D.南方的人口超过了北方
5.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战争筹款,将四川铸造的大批铜钱调出,使得川蜀地区铜钱奇缺。
民间交易多用铁钱,携带极其不便。
这一现象
A.客观上推动了纸币“交子”的出现
B.促进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C.导致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产生
D.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6.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
”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
C.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D.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
7.洪武十八年,朱元璋谕户部:“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华糜。
尔宜申明天下庶民各守其业,不许游食。
”这说明
A.农民消费水平高于商人
B.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C.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工商皆本思想根深蒂固
8.汪应庚(1680一1742年)是清代一位典型的徽商,他通过从事利润很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同时贾而好儒,积极从事慈善事业。
这反映了当时
A.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
B.商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C.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D.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9.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
后来,由
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清朝鼓励朝贡贸易
C.清朝禁绝一切民间贸易
D.清朝海军装备落后
10.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
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
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
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1.鸦片战争后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这则材料反映出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B.中国本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中国市场
D.中国手工棉纺织品质量下降
12.近代中国的问题千头万绪,但论其主题,就是中国能否从农业文明中走出,从传统中走出,重建合乎世界潮流趋势的现代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化开始于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13.1895年7月19日,清廷发布上谕:“图自强而弭祸患……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其结果是( )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抵制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D.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14.影响下表数据变化的外部因素是1913—1919年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情况
A.提倡国货运动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实业救国运动
D.第二次世界大战
15.下图是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图。
从图中可看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B.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C.外国资本主义垄断中国重工业部门
D.轻重工业地区分布不合理
16.1927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为209.90万枚,1936年达到274.60万枚;华商纱厂布机由1927年的1.35万台增加到1936年的2.55万台。
从1931年到1936年,华商电厂发电量平均增长率都在13%以上。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
B.列强忙于“一战”
C.日本对华侵略的加深
D.外国资本的排挤
17.据国民政府经济部1942年的统计,国统区共有工厂3758家,其中四川一省即达
1654家,占全部工厂总数的44%.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企业增长迅速
B.四川人办实业风气盛行
C.欧洲加大对四川的投资
D.抗战爆发,大量工厂内迁
18.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
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据此推断这一报道的时间应在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抗日战争时期
C.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9.1956年,上海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全行业公私合营
D.大规模土地改革
20.下表反映中国1953—196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其中1963—1965年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
A.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B.“一五”计划的完成
C.“大跃进”运动的影响D.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21.1958年,全国基础建设投资总额为267亿元,比上年的138亿元增加97%,相当于“一五”期间投资总额550亿元的一半。
这
A.有利于重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B.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体现
C.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使国民经济比例严贡失调
22.阅读“某生产队粮食产量、分配收入等情况对比表”。
导致表格中数据变化的根源在于( )
A.农业生产技术改进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23.1984年之后,国营企业逐步改变了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
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有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在企业内部,也进行了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这一改革
A.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C.形成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
D.保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4.英国《金融时报》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其中,1992年创业高潮的原因之一是
A.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C.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D.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25.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
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
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
这表明
A.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
B.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
C.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
D.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
26.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
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27.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
”这反映出
A.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需要香料
B.解决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因素
C.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D.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东西方之间贸易
28.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
A.“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阶伍的壮大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贸易中心的转移和特权贸易公司的出现
29.有人这样描述18世纪时的英国城市伯明翰:“在美洲的原始森林里,伯明翰的斧
子砍倒了古老的树木;在澳大利亚放牛的牧场上,回响着伯明翰的铃铛的声音;在东印度和西印度,人们用伯明翰的锄头照料甘蔗田。
”这一记载最能说明
A.世界市场得到逐步扩展
B.伯明翰成为英国最发达的城市
C.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D.英国是拥有殖民地最大的国家
30.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
1619年—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
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
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
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
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31.“1750年到1850年的100年间,英国人口从770万猛增到2750万。
在人口增加的同时,英国的人口中心也发生了移动。
总的流向是由东南部流向西北部,由农村转向城市”。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中心的转移B.“三角贸易”的发展
C.殖民霸权的确立D.工业革命的推动
32.19世纪末,“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又兼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上述现象的产生最主要是由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D.垄断组织的出现和发展
33.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不管反对者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这段话的正确含义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C.民族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消亡
D.资本主义生产无需民族基础
34.据统计,1920一1929年,美国工厂中生产率增长55%,而工人的工资只增长了2%。
占全国人口5%的富人几乎占了全部收人的l/3,约60%的美国家庭收人仅够生活在温饱线上。
这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A.经济危机空前严重
B.消费市场的相对狭小
C.供需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效果不明显
35.1936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规定:凡不再种植消耗土壤肥力作物,而改种保持土壤肥力作物,减少粮食生产的农民,由国家发给奖金。
该法案的
颁布主要是出于
A.平衡市场缓解危机B.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C.保障农场主的利益D.推动农业布局调整
36.下面是“1950年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指标占同期世界总量的比率”图。
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货币学派经济思想的影响
B.战时经济转变为和平经济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达
D.“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确立
37.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38.普京在谈到苏联解体时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
A.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B.体制僵化使社会缺乏活力
C.严重忽视民主与法制建设
D.与美国争霸造成经济困难
39.希腊债务危机席卷欧洲(如下图),欧盟各国也遭受重大损失,它们除了加强内部的团结之外,还可能向下列哪一机构求援
A.关贸总协定
B.世界银行
C.联合国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0.美国某投资专家指出:“联邦政府给每人600美元的退税。
如果拿这笔钱去沃尔玛消费,钱归了中国;如果拿它去买汽油,钱归了阿拉伯;如果买电脑,钱归了印度;如果买水果,钱归了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如果买好车,钱归了德国;…”这一现象表明
A.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B.亚洲商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增大
C.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D.世界经济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
二、材料分析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初步形成,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在土地制度方面,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在战国末期已经逐渐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粮食作物最主要的有:粟、黍、稻、麦、梁、菽、麻等。
农作物产量有了提高。
——摘编自李玉梅《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材料二明朝,番薯、玉米、棉花等美洲高产作物由国外陆续传入,尤其是棉花,已在全国普遍栽种。
万历年间,耕地总面积超过七百万顷,为明神宗万历年间开始的人口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南宋时流行的俗谚“苏常熟,天下足”’中晚明时期已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
晚明以后,湖广的米开始被长途运送至江浙、闽广等地区贩售,使当地农民开始改种经济作物。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及随之出现的长途交通,都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复旦大学《中国古代经济简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农业经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42.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做工业
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工业革命发生后,英国的国民收入由1801年的232万英大幅增至1881年的105百万英,增长了约3.5倍。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在1770~1881年问大幅上升,由24%上升至37.6%,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由1770年的31%上升至1881年的52.1%。
——摘编自许兵《工业革命与产业结构演变——基于历史与逻辑的视角》材料三 1851年英国女性人口为1070万人,其中参加工作的妇女有283万人,大多集中在纺织业、服装业、帮佣。
另外,采矿业、全属业、造纸、印刷、食品、水泥、制砖、玻璃等行业也雇佣了一部分女工。
——摘编自张云《从く南方与北方〉出发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女性》材料四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以后,城市人口的激增,使得城市原有的住房不能满足需要,城市住房十分拥挤。
由于城市居住条件太差,导致卫生环境十分恶劣,疾病到处流行英国工业化初期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媒炭,煤烟尘和水蒸气的结合,这使伦教成了世界著名的“雾都”。
——摘编自吴雪《回眸工业时代开端一一浅析工业革命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四,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工业革命带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男乐畴,女修业,各安其所,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体现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项正确;材料记载的是秦代的经济,已经属于传统经济,不是原始农业,A项错误;秦代的个体家庭的男女有序生产,安心生活,不能体现农业生产是独立的体系,C项错误;秦代已经进入铁器时代,个体劳动是主要的耕作方式,D项不符合史实。
2.B
【详解】
“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描述的是播种工具,耧车属于播种工具,西汉时期发明,故B项正确;A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排除;C属于耙地技术,不符合题意;D是唐朝的曲辕犁,不符合题意。
3.A
【详解】
根据《汉书》等记载,汉代有45处郡县设有官营冶铁的铁官,郭况为代表的大地主经营有数百人的大规模的冶金作坊等,可知汉代的治铸业较发达,A项正确;材料只有数量,没有生产的工艺程序、品种和质量等,不能证明冶炼工艺的高超,B项错误;材料既有官营冶铁,也有私人冶铸,并非官府专营,C项错误;材料里所说的官营、家僮等手工作坊的劳动,不属于雇佣性质,D项错误。
4.A
【详解】
根据材料“中唐以后““江南、剑南、岭南三道新增州四十二个”、“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村邑,十倍其初”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人南迁增加了南方人口,表明当时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江南商品经济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北方农业的衰落,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出南方的人口超过了北方,排除D项。
【点睛】
关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南移的趋势;两宋时期抗击北方南侵,南方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环境,经济迅速发展。
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5.A
【详解】
根据材料“北宋川蜀地区铜钱奇缺。
民间交易多用铁钱,携带极其不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客观上推动了纸币交子的出现,A项正确;民间交易多用铁钱,携带极其不便,不利于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项错误;商帮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C项不符合史实;民间交易多用铁钱,携带极其不便,对经济重心南移无益,D项错误。
6.C
【详解】
根据宋朝大街小巷铺席多,商业活动从凌晨直到饭前,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商业的时、空限制已经被打破,C项正确;宋朝商品经济发展,但并没有占据主导,A项与史实不符;宋朝只是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并没有放弃抑商政策,B项错误;材料说明了宋朝商业活动的盛况,不能证明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D项错误。
7.B
【详解】
根据朱元璋对户部的圣谕中“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华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政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项正确;材料强调丰衣足食实现的重要条件是禁止末作华糜,无关农民和商人的消费水平,A项错误;明代政府要求“天下庶民各守其业,不许游食”,对商人的活动严格限制,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而非工商皆本思想,D项错误。
8.D
【详解】
通过典型徽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同时贾而好儒”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D项正确;一个富商从事慈善事业,不能证明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A项错误;商人买田置地和读书慈善等,不能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B项错误;盐商买田置地和读书慈善,不能说明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C项不符合题意。
9.A
【详解】
材料“曾厉行海禁……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选A;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政府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不符合题意,排除B。
由材料“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
易”,可见清政府是严格而非绝对禁止一切民间贸易,排除C;材料无关清政府的装备问题,排除D。
10.D
【分析】
材料反映民间机户生产的丝织品由中间包揽人收购,再转手给织染局,中间包揽人与民间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关系的重要特征是出现雇佣关系,故选D;明朝中后期,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排除A;中间包揽人存在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并非严格,排除B;我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排除C。
点睛: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社会分工的扩大,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民营手工业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不断的改进经营方式。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有些部门的业主逐渐使用雇佣劳动的模式,来从事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
从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官营已经逐渐没落,民营手工业则开始居于主导地位。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1.B
【详解】
通过鸦片战争后的记载,洋布输入多,价钱便宜与松太布市消减大半等现象,可知受外国商品输出的冲击,中国手工业的产销受到影响,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项正确;材料无关中国人投资近代工业的信息,不能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A项错误;外国商品影响中国棉纺织业生产、销售和价格,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主要是东南沿海,不是冲击整个中国市场,C项错误;材料中松太布市萧条,是因为“ 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与棉纺织品质量下降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12.B
【详解】
材料中“能否从农业文明中走出,从传统中走出”认为近代化指中国由农业走上工业化道路,而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走上了工业化道路,所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B正确;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并未走上工业化道路,故A错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起步,不符合材“开始”,故C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原因是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13.A
【解析】
【详解】
“1895年”清政府下令奖励工商业,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A项正确;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B项不符合题意;清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并不能抵制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只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项错误;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D项错误。
【点睛】
中国民族工业的第一个发展高潮出现在甲午战争后的19世纪末。
14.B
【解析】
材料显示的是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B符合题意;ACD 均与材料不符。
15.A
【详解】
根据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图可知,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是轻工业,而重工业发展却较缓慢,A项正确;材料只提供了民族工业资本分布状况,没有自然经济所占比重统计,也没有外国资本数值的相关信息,B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供轻重工业地区分布情况的相关信息,D项错误。
16.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1927年到1936年是国民政府举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民族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故A项正确;一战是1914-191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C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17.D
【解析】
抗日战争为西南地区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大机遇.抗日战争前,工业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