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焦虑和抑郁的相关社会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孕产妇焦虑和抑郁的相关社会因素分析
焦琳;胡先明;孔丽丽;白继庚;曹世义;卢祖洵;郑蒙蒙;张持晨;郑建中
【摘要】妊娠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在此期间孕产妇的心理特征与生理变化密切相关.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孕产妇的心理健康也开始受到关注,而焦虑和抑郁是孕产期最常见的两种负性情绪.在明确孕产妇焦虑和抑郁发生率的基础上,分析了孕产妇焦虑和抑郁对其自身及胎儿健康的影响,总结了孕产妇焦虑和抑郁的相关社会因素.【期刊名称】《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4(031)001
【总页数】3页(P49-51)
【关键词】孕产妇;焦虑;抑郁;社会因素
【作者】焦琳;胡先明;孔丽丽;白继庚;曹世义;卢祖洵;郑蒙蒙;张持晨;郑建中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太原,030001;山西省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山西,太原,030013;山西省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山西,太原,030013;山西省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山西,太原,03001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30;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太原,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5.6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孕产妇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孕产妇的生
育健康得到了大力改善,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显著提高[1]。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孕产妇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而且越来越受到孕产妇及其家庭成员和社会的关注。
国内学术界针对孕产妇心理健康的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增多[2],其中关于孕产妇焦虑和抑郁的研究是众多学者普遍关注的领域。
国内外研究表明,孕产妇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普遍较高,国外研究显示,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在产后5周内是普通人群的3倍[3];国内的研究表明,孕产妇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为12.37%~49.20%[4]。
本文基于社会医学视角,分析、归纳了孕产妇焦虑和抑郁的相关社会因素,以期为孕产妇焦虑和抑郁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1 孕产妇的焦虑和抑郁及其影响
妊娠和分娩对于多数孕妇来说是一个应激源,虽然怀孕是人们所计划且快乐期盼的事,但同时也使妇女角色转换呈现为一种压力状态。
大量研究表明,妊娠期妇女最常见的两种负性情绪是焦虑和抑郁。
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它不仅影响着孕妇的身心健康,也会对母亲及胎儿造成直接的影响。
据调查,产前严重焦虑的孕妇剖宫产及阴道助产的发生率比正常孕妇高一倍[5];孕期常伴有恶性妊娠呕吐,并可导致早产、流产。
焦虑会使孕妇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引起胎儿宫内缺氧,可引起植物神经紊乱,导致产时宫缩乏力造成难产;会使孕妇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营养,严重时在分娩过程中造成滞产。
孕妇焦虑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分娩过程和胎儿状况,比如易造成产程延长、新生儿窒息、产后易发生围生期并发症等。
抑郁是一种严重的负性情绪,是心理危机的一种表现,严重影响到孕妇的身心健康,当抑郁症状严重且持久时,可能会发展为抑郁症,会造成流产、早产、产力异常、乳汁分泌障碍、产后出血、产后抑郁症等,且对胎儿智力发育、新生儿心率、血压、情绪等也有明显影响[6]。
2 孕产妇焦虑和抑郁的相关社会因素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也越来越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
大量研究显示,孕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与孕产妇本人的个性及认知等直接相关,同时不同程度地受到家人、亲戚、朋友和同事的影响,而且与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也密切相关。
笔者在进行了大量的文献和实例研究后,认为影响孕产妇焦虑和抑郁的相关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口社会学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孕产妇的焦虑和抑郁受到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是否独生、家庭经济水平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
施慎逊等[7]研究发现,35岁以上高龄产
妇孕期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比例、产后7天的焦虑症状的比例都明显高于35岁以下的孕产妇。
吴程曦等[8]对446名孕中期妇女研究结果显示,孕中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按年龄呈中间高两头低趋势,26~30岁、31~35岁组孕妇心理健康状况
好于20~25岁、36~41岁组孕妇;低学历孕妇较易出现焦虑、精神病性症状。
金亚静[9]对上海市女性的研究发现,是否独生子女对妊娠女性的心理健康无显著性影响。
胡义[10]认为,是否独生子女与临产前焦虑有关,非独生子女是临
产前焦虑的保护因素。
侯晓静等[11]的研究中发现,独生子女孕妇的焦虑水平
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Ledeman[12]研究认为,家庭的经济状态可能影响孕期抑郁,经济收入的增加或减少是影响孕妇心理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国内也有研究表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孕妇,其抑郁发生的风险高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孕妇。
2.2 生活事件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生活事件也是影响产后抑郁的一个因素。
Hamdan[13]研究表明,职业女性产妇与无职业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有明显差异,职业女性产妇在家照顾孩子的同时,还面临着再就业的压力,较之无职业产妇更易患产后抑郁。
孕期发生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孕妇患抑郁的可能性越大。
负性生活事件包括:失业、生病、先兆流产、家庭成员对本次妊娠感到不高兴、居住环境的喧闹、孕前夫妻关系不融洽、婆媳关系差等。
它们可加重孕妇的心理负担,使其产生抑郁或焦虑。
有研究发现,分娩前1年内的负性生活事件是产后抑郁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发
生在孕期或产后6个月内的重大生活事件(如离婚、失业、亲人死亡等)使抑郁
的发生几率增加6倍以上,是产后抑郁的较强预测因子[14]。
在夫妻关系上,Robertson[15]和 Lee[16]都认为,婚姻不满意与孕期乃至产后的焦虑和抑
郁密切相关,夫妻关系良好,对于孕妇孕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3 社会支持
Goodw[17]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一种社会的相互作用或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为个体提供实际的帮助或感情上的依赖。
近年来,个体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与焦虑、抑郁等情绪之间的关系受到各领域研究者的充分关注。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可以影响人们的归属感,调整人们对压力性事件的认知,从而进一步缓解压力性事件对个体生理及心理状况的潜在影响。
孕妇的社会支持系统除包括孕妇所处的社会环境外,还包括丈夫、亲友支持及夫妻关系满意度。
国外大量研究认为,社会支持可减轻孕妇压力、增强孕妇心理健康,从而改善妊娠结局[18]。
妇女从怀孕到产后1年内,社会交往减少,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就容易导致心理活动的紊乱而发生情绪障碍[19]。
孙珂等[20]的研究也表明,社会支持分值高的孕妇心理问
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社会支持分值低的孕妇。
Lee等[16]在其研究中发现,社
会支持不足增加了孕期焦虑的发生(OR=0.58,P=0.030)。
2.4 妇产科相关因素
妇产科因素主要是指经前期综合征、分娩方式(如剖宫产)、产科并发症(如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产妇的身体状况不佳,从而引起情绪上的焦虑和抑郁。
国内外研究显示,剖宫产比自然分娩更具有产后抑郁倾向。
Emma
等[21]研究了1990~2002年的相关文献,对产前、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进行
了Meta分析后发现,同生活事件、社会支持这些影响产前、产后抑郁的最强因素相比,产科因素如先兆子痫、早产、剖宫产、产后出血等对抑郁的影响相对较弱。
2.5 婴儿状况
婴儿状况主要是指婴儿的性别、健康及生长状况。
婴儿性别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响因素。
国外的众多研究显示,婴儿性别同产妇的焦虑和抑郁几乎没有关系;而国内的研究结果则正好相反,有研究发现,孩子的性别能显著影响抑郁发生。
但李敏香[22]的研究显示,产妇抑郁的发生率受到婴儿健康状况的影响,并未受
到婴儿性别的影响。
颜君等[23]的研究结果则显示,婴儿生长情况是初产妇产
褥期抑郁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2.6 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产妇的身体状况,加之目前全社会广泛提倡母乳喂养,喂养方式对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也受到关注,大量文献显示出产后焦虑和抑郁与母乳喂养的相关性。
姜岩等[24]的研究结果显示,母乳喂养者发生产后抑郁明显
低于未实行母乳喂养产妇,喂养方式为产后第3个月初产妇产后抑郁的独立影响
因素。
2.7 医疗保健服务
产妇对医院(包括医生、护士、医院的环境、氛围等)的满意度程度也会对自身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姜岩等[24]的研究结果显示,医务人员的不同态度与产后
抑郁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赵瑞等[25]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得出,医务人员
的态度在64类危险因素中按其重要性程度排在第17位,提出医务人员的支持同
样影响产妇的情绪,显示出产期保健服务质量高有可能会减少抑郁的发生。
笔者认为,影响孕产妇焦虑和抑郁的社会因素除了以上7个方面外,还应充分考
虑到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因素,如婆媳关系、坐月子满意度、婴儿性别及独生子女等
对孕产妇心理状况的影响。
此外,在我国施行全民医保的大背景下,医疗保险种类也应纳入相关社会因素的范围。
同时,我们还需注意到,不同因素的作用强度会随着分娩之后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相同因素的作用也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我们的研究才能够真正为孕产妇焦虑和抑郁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切实帮助。
参考文献
[1]陈竺.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努力开创妇幼卫生工作新局面[J].中国妇运,2012,(6):24-28.
[2]李树贞.孕产妇心理护理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1986,(1).30-31. [3] Gaynes BN,Gavin N,Meltzer-Brody S,et al.Perinatal depression:Prevalence,screening accuracy,and screening outcomes[J].Evid Rep Technol Assess(Summ),2005,(119):1-8.
[4]张巍,赵静霞,张岳.妊娠期孕妇心理问题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8):1977-1979.
[5]赵亚娟,王剑,梁江红,等.产妇焦虑抑郁与分娩方式关系探讨[J].勋阳医学院学报,2007,26(6):350-351.
[6]胡跃华,马宝銮,李向云,等.产褥期妇女抑郁状态的家庭与心理学影响因
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25(2):87-89.
[7]施慎逊,汤月芬,程利南,等.上海市孕产妇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及相关
危险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4):254-258.
[8]吴程曦,董燕,齐建林,等.孕妇学历、年龄与心理状态变化的相关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1):4036-4038.
[9]金亚静.上海市妊娠妇女心理健康状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0]胡义.临产前孕妇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
2011.
[11]侯晓静,沈慧钰.初产孕妇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8,23(2):54-57.
[12] Lederman RP.Psychosocial adaptationin pregnancy[M].New Jersey:PrenticeHall,1984.8-11.
[13] Hamdan A,Tamim H.Psychosocial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J].Arch Womens Ment Health,2011,14(2):125-133.
[14]张红梅,徐英,李一云,等.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个性因素及产前心理状态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4):321-325. [15] Robertson MM,Katona CL.Effective and acceptable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J].BMJ,1993,306(6885):1125-1126.
[16] Lee DT,Yip AS,Leung TY,et a1.Ethno epidemiology of postnatal depression.Prospective multivariate study of sociocultural risk factor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in Hong Kong[J].Br J Psychiatry,2004,184:34-40. [17] Goodw R,Costa P,Adonu J.Social Support and its consequences:positive and deficiency valu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upport and self-esteem[J].Br J Soc Psychol,2004,43(Pt 3):465-474.
[18] Friedman MM.King KB.The relationship of emotional and tangible support to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among old woman with heart failure [J].Res Nursing Health,1994,17(3):433-440.
[19] Orr ST.Social support and pregnancy outcome[J].Clin Obstet Gynecol,2004,47(4):842-855.
[20]孙珂,邹玲,李毅,等.2 650例孕妇焦虑抑郁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
现代临床护理,2004,6(3):1-4.
[21] Emma R,Sherry G,Tamara W,et al.Antenatal risk factors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a synthesis of recent literature[J].Gen Hosp Psychiatry,2004,26(4):289-295.
[22]李敏香,吴开舅.产后抑郁125例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1).2040-2041.
[23]颜君,杨巧红,何红.广州市某社区初产妇产后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7):497-500.
[24]姜岩,孙庆梅,林晓娟,等.1 216例产妇产后抑郁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优生优育,2012,18(3):137-140.
[25]赵瑞,吕军,郝模,等.产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30(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