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古诗二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5.-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5.-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5.-古诗二首(优质教案)》15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想象、欣赏、背诵,感受这两首诗的丰富内涵,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走近古诗1.指名背诵送别诗《别董大》。

2.读题,揭示诗题中包含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二)初读引领,感知古诗诗人在早晨送别友人林子方,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就请大家读一读这首诗: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读顺诗句。

3.指导读,读出节奏。

(三)品读赏析,感悟古诗再读古诗,想必也一定能读懂。

1.再认真地读几遍,想想诗中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试着和同桌景绝句,无与伦比,而不仅仅是一种诗的体裁。

(课件:回到首页图,学习“绝”,使课的本身达到“扣题”的效果。

)3.学习“绝”(课件:出示字理图,演示字理。

(“绝”与“决”对比练习填空。

)(课件:1.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只要下定决心,努力向前,就一定会春光无限。

2.朋友们,让我们怀揣坚毅的决心,谱写绝妙的人生。

)(五)想象诗句,感受美1.真是妙啊,同学们,我们学完了整首诗,恐怕我们的脑中不停的闪现的就只有一个字——美。

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这种美,印记这种美,吟诵这种美。

(生配乐读,想象画面)2.总结《绝句》(课件:杜甫画像前一行行出现总结性语句,使学生了解诗的背景和意图。

)3.练习。

(才子对对碰。

课件:出练习题,在横线上填上本课的生字。

翠柳丝线,黄鹂悠鸣。

一行白鹭,志向青天。

雪岭含窗,别具一格。

泊船万里,驶之东吴。

千古佳句,万世称绝。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古诗二首》部编版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5课《古诗二首》部编版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古诗二首》,使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加强思维品质:通过分析古诗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理想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条理性。
4.增强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5.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古诗进行创作和表达,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春晓》和《静夜思》两首古诗的全文理解,包括诗句的意义、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例如,《春晓》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强调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难点解析方面,虽然我已经尽力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解释,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某些难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因此,我打算在课后针对这些难点进行巩固复习,通过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
最后,关于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可以进一步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让学生来总结课堂所学,这样既能检验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能锻炼他们的表达和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并有效突破学习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二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自然景色的变化?”比如,春天的早晨,鸟儿是怎样叫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自然之美。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古诗二首《诗句》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古诗二首《诗句》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古诗二首《诗句》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教授二年级学生两首古代诗歌《诗句》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学生将通过研究和阅读这两首古诗,培养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同时,课程也会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教案旨在引导教师教授这两首诗歌并设计相关的活动和讨论。

教学目标- 了解两首古代诗歌《诗句》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能够正确朗读和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教学重点- 研究并理解《诗句》这两首古诗的意义- 培养学生正确朗读古诗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古诗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古诗一:诗句》1. 通过图片和故事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朗读《诗句》古诗,引导学生跟读和理解。

3. 学生分组,互相讨论古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4.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扩展活动,如填写诗句中的生字解释、复述诗句的意义等。

第二课时:《古诗二:诗句》1. 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句一》的理解程度。

2. 教师朗读《诗句二》古诗,引导学生跟读和理解。

3. 学生分组,互相讨论古诗中的主题。

4.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诗歌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并就相似和不同之处展开讨论。

第三课时:阅读活动1. 学生阅读《诗句一》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学生阅读《诗句二》并回答相关问题。

3. 分组讨论学生的答案,形成小组合作研究。

研究评估- 教师观察学生在跟读古诗时的准确性,并给予反馈。

-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展示对古诗意义的理解和主题的把握。

教学资源- 两首古诗《诗句一》和《诗句二》的文本- 图片和故事用于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以上是《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古诗二首《诗句》》的教案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教授这两首古诗,并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这个教案涵盖了课程概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教学内容与步骤等关键信息。

第15课《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第15课《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第15课《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够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朗读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古诗《静夜思》和《夜宿山寺》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3. 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4.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图片和背景音乐。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3. 理解:老师解释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4. 感受: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5. 体会:老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古诗的意境。

6. 背诵:学生尝试背诵两首古诗,巩固记忆。

8.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将两首古诗背诵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的意思。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第15课《古诗二首》2. 内容:两首古诗的和作者3. 重点词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4. 意境:描绘两首古诗的意境,如明月、山寺等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首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的意思。

2. 画出两首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古诗的意境。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两首古诗,并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S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小儿垂钓、夜书所见)教案 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

S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小儿垂钓、夜书所见)教案 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

《S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小儿垂钓、夜书所见)教案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摘要:3.感受诗描写夜晚所见和儿垂钓情景激发学习古诗兴趣,教学程、导入新课学们学哪些古诗?(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首反映儿童生活古诗,(孤独、郁闷)7.3、句教材分析《儿垂钓》生动地描写了孩初学钓鱼认真和天真可爱《夜所见》写作者夜里看到了灯火不禁想起己童年思念乡情教学要.会认0生会写7了诗句主要思.正确、流利地课背诵课3.感受诗描写夜晚所见和儿垂钓情景激发学习古诗兴趣教学重.学习生词.诵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画面和境教学难.学习生词.诵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画面和境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主合作探究教学法课前准备.生卡片.教学挂图教学课二课教学设计课学习目标.学习生词.理诗歌《儿垂钓》思3.有感情地朗背诵诗歌教学重.学习生词.诵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画面和境教学难.学习生词.诵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画面和境教学程、导入新课学们学哪些古诗?(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首反映儿童生活古诗二、初课认识生.课画出不认识.出示生卡片认蓬稚纶侧莓苔()准音认清形()组合作认生(3)交流认方法()由开火车(5)课测3.出示会写生卡片()指导写()认真观察形重指导垂横长横短招右边是刀+口(3)学生写师巡视指导三、学习《儿垂钓》.听课录音朗课从题目知道这首诗写什么儿指什么人?垂钓就是做什么?诗垂纶纶是垂钓线钓鱼要把线垂水学垂纶也就是学钓鱼思.儿是指孩子也就是诗所说稚子幼稚孩子这首诗就是描写孩子学钓鱼情景3.、两句孩河边钓鱼河边长着莓苔和青草谁能说说孩钓鱼坐河边样子?(头发乱蓬蓬孩侧着身子坐长着莓苔河边青草映着他身影)齐、句.3、句()当路人向孩问路孩有没有回答?你是从哪里知道?(遥招手远远地招手教学遥远远地)()孩什么不作声光招手?(担心说话声音惊动了鱼儿不上钩所以不应答路人问话应应答思)指生动地描写了孩初学钓鱼认真和天真可爱齐3、句5.朗全诗结短短四句诗将天真、专学钓鱼孩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我们面前希望学们朗将这种感情出6.有感情朗全诗四、作业.背诵古诗.说说诗句二课学习目标.学习生词.理诗歌《夜所见》思3.有感情地朗课背诵诗歌教学重.学习生词.诵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画面和境教学难.学习生词.诵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画面和境教学程、复习《儿垂钓》.出示生卡片抽.古诗《儿垂钓》二、学习《夜所见》认识生.初课()出示生卡片认萧促篱()交流学习生方法(3)由开火车()指导写重指导客与容区别落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5)学生写师指导三、学习《夜所见》.由朗放声朗古诗准音通诗句.把这首古诗给学习组学听相评议3.组合作学交流相交流.词语教学萧萧风声挑捉促织蟋蟀或蚰蚰篱落篱笆5.题目《夜所见》思(将夜里看到写下)6.、句()指名说(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阵阵寒客游外诗人不禁思念起己乡)()这作者心情是怎样?(孤独、郁闷)7.3、句()由诗人想起了什么呢?(想起乡和童年)()说说诗句(3)可以想象诗人童年是怎样?8.指导朗()假如你就是这离乡背井、独外诗人看到眼前情景你会产生怎样心情?(孤独、寂寞思念故乡亲人想起童年生活)()带着这样心情古诗(3)齐古诗9.背诵古诗四、作业.继续背诵古诗.用己语言说说诗句。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古诗二首《绝句诗》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古诗二首《绝句诗》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古诗二首《绝句诗》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通过研究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熟悉和理解15古诗二首《绝句诗》的内容。

2. 掌握古诗的诵读技巧和韵律。

三、教学准备1. 课本《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2.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彩色卡片、图片等辅助教具。

4. 讲解古诗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古诗的图片或朗读几句古诗,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谈古诗的感受和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步骤二:研究古诗《绝句诗》(20分钟)1. 课堂集体朗读《绝句诗》。

2. 分段讲解诗句的意思和表达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意。

3. 逐句导读,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掌握句子的意义。

4. 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古诗的喜爱。

步骤三:理解古诗意境(15分钟)1. 出示古诗的相关图片、场景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景物、情感或寓意。

3. 让学生参与到古诗的创作中,鼓励他们写下自己的感受或类似的古诗。

步骤四:巩固与评价(10分钟)1.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朗读《绝句诗》,每个小组选取一位代表来朗读。

2. 在小组朗读结束后,全班齐诵古诗,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3. 教师进行肯定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研究和欣赏古诗。

五、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了解更多的古诗,拓展他们的古诗知识面。

2. 组织古诗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激情。

3. 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古诗,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步骤- 教学延伸七、课后作业1. 背诵古诗《绝句诗》。

2. 写一段文章,谈谈你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 收集更多的古诗,写下你喜欢的古诗并解读。

以上为教案内容,祝您教学顺利!。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境。

2.通过古诗感受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西湖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西湖的美景,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印象和感受。

2.研究新词教师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写出词语,并解释词语的意思。

3.朗读古诗教师朗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4.理解古诗教师分段讲解古诗的意思,并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来理解古诗。

5.背诵古诗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背诵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6.课堂小结教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1.会认“绝、鸟、啼、枝、绿”5个生字,会写“春、草、闲、径、深”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4.通过朗读,感受春天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境。

2.通过古诗感受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春天的印象和感受。

2.研究新词教师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写出词语,并解释词语的意思。

3.朗读古诗教师朗读古诗《绝句》,让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4.理解古诗教师分段讲解古诗的意思,并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来理解古诗。

5.背诵古诗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背诵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6.课堂小结教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古诗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景,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古诗二首《诗篇》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古诗二首《诗篇》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古
诗二首《诗篇》
教学目标
- 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 增强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
- 研究并理解《诗篇》这两首古诗的内涵
- 分析古诗的形式和感情表达
- 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和语音语调
教学内容
古诗一:《静夜思》
- 教学目标:研究并理解这首诗的意义和感情表达,掌握适当的语音语调
- 教学步骤:
1. 教师介绍这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情况
2. 学生跟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的位置
3. 分析古诗的意义和情感表达,提问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4. 练朗读这首古诗,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和抑扬顿挫的表达
- 教学辅助材料:《静夜思》的诗歌原文、诗歌注释和练朗读材料
古诗二:《登鹳雀楼》
- 教学目标:研究并理解这首诗的意义和感情表达,掌握适当的语音语调
- 教学步骤:
1. 教师介绍这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情况
2. 学生跟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的位置
3. 分析古诗的意义和情感表达,提问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4. 练朗读这首古诗,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和抑扬顿挫的表达
- 教学辅助材料:《登鹳雀楼》的诗歌原文、诗歌注释和练朗读材料
教学评估
- 学生能准确理解并朗读这两首古诗
- 学生对古诗的意义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能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参考资料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材》。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古诗二首_语文S版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古诗二首_语文S版

15古诗二首单靠“死”记还不能够 ,还得“活”用 ,暂时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 ,摒弃那些谎言套话空话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篇幅可长可短 ,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 , 如期检查议论 ,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诵或展出。

这样 ,即牢固了所学的资料 ,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想能力等等 ,达到“一石多鸟”的收效。

授课目的: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正确,才有条件正确模拟,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授课中,注意听闻结合,训练少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少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饶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少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少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夸耀那些静听的少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机会,要求他们专心听,专心记。

平时我还经过各种兴趣活动,培养少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表达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想法,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少儿学得生动爽朗,轻松快乐,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增强了记忆,又发展了思想,为说打下了基础。

1.知识目标:会认 10 个生字,会写 8 个字,认识诗句的主要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情目标:感觉诗中描述夜晚所见和小儿垂钓的情况,有学习古诗的兴趣。

授课重点: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一致的,看严禁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少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少儿的认知范围,让少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察见解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重视于少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学习生字词。

2.朗诵诗歌,领悟、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和境地。

授课难点:1.学习生字词。

二语下(YS)教案15古诗二首

二语下(YS)教案15古诗二首

15 古诗二首1古 诗 两 首小 儿 垂 钓①(diào )[唐]胡令能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一、二句写山野小儿学习垂钓的情景。

第三、四句写这时候过路的人想向小儿打听事情,小儿担心声音把鱼惊跑,赶快用“遥招手”的动作请路人不要作声。

整首诗所要表现的是山野小儿的生活情趣以及小儿的纯真无邪。

这是一首抒写儿童的诗歌。

全诗描写朴实、自然,一个真实可爱的垂钓小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夜①书② 所 见③2[宋]叶绍翁第一、二句描写梧桐叶萧萧飘落声告诉人们已到深秋,天气寒冷了,江上秋风阵阵,拨动他的乡情。

第三、四句描绘了这深夜时分,篱笆下还有一盏灯亮着,那是儿童提着灯笼在捕捉蟋蟀。

1.学会《小儿垂钓》中的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儿钓鱼时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想象能力。

3.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能力。

生字卡片,课件。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呀?怎样钓鱼呢?(指名请同学说一说)2.那么怎样才能让鱼上钩呢?(最好让鱼竿长一些……)3.为什么?(不让鱼知道有人要捉它,钓鱼还要有耐心,不能三心二意……)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幅图。

(出示课件)谁能看出这个人在干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是古代的事情,从服装上看出来的。

)那时候有一位大诗人看到这一情景,颇有感触,写下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小儿垂钓》。

板书并齐读题目。

二理解题目1.认读“垂钓”。

(出示生字卡,书写“垂”字的笔顺)2.读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3.看图,指名说说哪儿是钓鱼竿,哪儿是鱼线,再理解“垂钓”的意思。

三学习诗句出示诗文1.看图,听录音。

2.学生自学,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3.认读生字、新词。

蓬头稚子垂钓侧坐莓苔借问招手4.学习前两句诗的意思。

(1)看图,读诗句。

(2)小组讨论。

什么样的小孩儿在钓鱼?“学垂纶”是什么意思?小孩儿是怎样坐在水边学钓鱼的?“草映身”是什么意思?(3)讨论后请学生回答。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5 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5 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5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15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新授课古诗二首安排了两首古诗,一首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首唐代杜甫的《绝句》。

在教学中,通过朗读品味诗中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用引读法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体会诗句的丰富内涵,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歌表达的意境,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1.搜集相关图片及作者资料。

(师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正确读写“毕竟”、“黄鹂”等词语。

2.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的画面,领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后,提出自己的问题。

朝诗人,代表作有((3)介绍作者杨万 送别的时间、地点?谁送谁? 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

林子方,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

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

1.自由读古诗,要求 二、初读古 1.学生自由朗读古2.给下面的字选择 诗,识记生 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诗,圈画生字,借助拼 正确的读音。

字词。

(用 识记“晓”、“慈”、“毕”、 音读准生字字音。

晓(xiǎo yǎo )时:10 分 “竟”、“映”。

2.同桌互读,纠正 钟) 2.老师检察自学情 读音。

竟(jìn jìnɡ)映(yìn yìnɡ)3.我会拼写词语。

(1)指认生字,交流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4.学生读诗,注意)停顿。

小组交流自学心))4.根据朗读节奏,给下面的诗句画停顿符号。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判断下面说法是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

交流学习,结合课件给否正确,正确的画“√”,(交流重点字词)(课件出出的标注,理解诗句的错误的画“×”。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15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点】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晓、慈、毕、竟、映”5个生字,会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下来。

3.能初步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简介作者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古诗二首》的第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出示课件1:2.教师板书课题(板书:15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齐读课题。

3.启发思考:“晓”是什么意思?预设:早晨。

教师过渡:我们之前学过“春晓”,“春晓”的“晓”就是指早晨。

净慈寺是西湖岸边的一座寺院。

出示课件2:“晓出净慈寺”就是“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那是要干什么呢?预设:送林子方。

理解课题:林子方是诗人杨万里的好朋友。

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早上,从净慈寺出门去送别好友林子方。

4.引入作者:同学们对于作者杨万里有哪些了解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

出示课件3:(设计意图:直入课题,通过知识迁移来学习新知,巩固旧知的同时又加深了新知的印象。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1.初读古诗,纠错正音。

(1)提出自读要求:请看大屏幕上的自读要求。

出示课件4:(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

明确要求:现在请两位同学来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听众,看看谁读得最棒。

预设需要教师强调的字音:注意“慈”是平舌音,读准后鼻音“竟”和“映”。

2.提供语境,多样识字。

(1)当小老师,领读识记自读词语:请同学们看这些词语,先自己读一读。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精炼)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精炼)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精炼)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感受西湖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通过上校园网,互联网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他们通过Internet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扩展视野的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一)初读1、自由练读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3、齐读(二)理解诗句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

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

荷花格外红艳,红得另有一种模样)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4、齐读古诗课件出示三、体会诗情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讨论)2、体会作者的感情。

(引导说出作者是通过对西湖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3、齐诵古诗。

(创设情境:同学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四、拓展学习1、回顾古诗。

相机板书:送别诗西湖荷花2、小组为单位。

上网查阅,自主学习3、交流汇报师生互动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但学习了一首新的古诗,还利用网络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多发现,多查找,吸收更多的知识,来促进我们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诗中描写夜晚所见和小儿垂钓的情景,有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图文结合)
预习作业:朗读古诗;查资料了解诗大意,勾出不理解的地方.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歌《小儿垂钓》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一、导入新课,揭题质疑
同学们学过哪些古诗?(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小儿垂钓”,“垂钓”是钓鱼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钓蓬稚莓苔映借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交流认字方法.
(4)形近字区别
借()莓()稚()
错()海()准()
(5)自由读,开火车读.
(6)读课文测读.
3.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
(1)指导写字.
(2)认真读,观察字形.
重点指导:
垂:中间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笔顺:
招:右边是刀+口.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小儿垂钓》
1.听课文录音朗读后自读课文.
从题目知道这首诗写什么.“小儿”指什么人?“垂钓”就是做什么?诗中的“垂纶”,“纶”是垂钓的线,钓鱼时需要把线垂在水中.“学垂纶”,也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小儿”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稚子”,幼稚的孩子.这首诗就是描写小孩子学钓鱼的情景.
3.读第1、2两句.
小孩在河边钓鱼,河边长着莓苔和青草.
谁能说说小孩钓鱼坐在河边的样子?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侧着身子坐在长着莓苔的河边,青草映着他的身影.)
齐读第1、2句.
4.读第3、4句.
(1)当路人向小孩问路时,小孩有没有回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遥招手”,远远地招手.教学“遥”,远远地.)
(2)小孩为什么不作声光招手?
(担心说话的声音惊动了鱼儿不上钩,所以不应答路人的问话,“应”,应答的意思.)
指点: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
齐读第3、4句.
5.朗读全诗.(注意节奏、停顿、重音)
小结:短短的四句诗,将一个天真、专注的学钓鱼小孩的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希望同学们朗读时,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6.有感情朗读全诗.
四、作业
1.背诵古诗.
2.说说诗句大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歌《夜书所见》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一、复习《小儿垂钓》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2.读古诗《小儿垂钓》.试抽背古诗.
二、学习《夜书所见》,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看题目,说大意,“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萧促篱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自由读,开火车读.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客()
容()
客:与容的区别.
落: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5)学生书写,师指导.
三、学习《夜书所见》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把这首古诗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互相评议3.小组合作,自学交流,互相交流.
4.词语教学.
萧萧:风声.挑:捉.
促织:蟋蟀或蚰蚰.
篱落:篱笆.
5.题目《夜书所见》的意思.(将夜里看到的写下来) 6.读第1、2句.
(1)指名说大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这时的作者心情是怎样的?(孤独、郁闷)
7.读第3、4句.
(1)由此,诗人想起了什么呢?(想起家乡和童年)
(2)说说诗句大意.
(3)可以想象诗人的童年是怎样的?
8.指导朗读.
(1)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孤独、寂寞,思念故乡的亲人,想起童年的生活)
(2)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古诗.
(3)齐读古诗.
9.背诵古诗.
四、作业
1.继续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大意.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孤独、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