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师范附中、附中东方实验学校联考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广东省湛江市师范附中、附中东方实验学校联考高二
(上)期中生物试卷(文科)
一、单项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符合题意要求.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分))与人体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
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消化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内的液体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人体细胞必需通过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解答:解:人体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细胞不能与外界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必需通过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2分在下列物质中,一般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是()
A.葡萄糖B.C O2和O2 C.H2O D.血红蛋白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和氨基酸或者作为人体细胞生活所需的养料、氧气,或者是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在血浆、组织液等处都可能存在,因此,它们都可以作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血红蛋白是人体红细胞的组成,属于细胞内而非细胞外液的成分,因而它就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解:A、葡萄糖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氧气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水是细胞外液的主要成分,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血红蛋白是人体红细胞内的蛋白质,属于细胞内而非细胞外液的成分,因而它就不
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正确区分哪些物质属于或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分红细胞和肝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液和组织液B.组织液和淋巴C.淋巴和血浆D.血浆和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据此答题.
解答:解:(1)红细胞是血细胞,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血浆;
(2)肝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故选:D.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内环境的组成,首先要求考生明确红细胞是血细胞,肝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膝跳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A.骨骼肌B.反射弧
C.神经中枢→效应器D.感受器→神经中枢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动物的神经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反射等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5.(2 )奥运会期间某运动员踝关节扭伤,医生喷涂外用麻醉药处理其伤处,使他暂时感觉不到疼痛,以便能继续比赛.该药物作用的结构是()
A.感受器B.突触C.神经中枢D.效应器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反射过程: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神经中枢产生兴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根据神经中枢传来的兴奋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的规律性活动.
解答:解:A、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和支配的肌肉和腺体,则医生喷涂外用麻醉药使人体神经中枢对某处的疼痛刺激无反应,该药物最可能抑制该处感受器的作用,A正确;
B、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突触,位于脑和脊髓中,而外用药物作用于皮肤,B错误;
C、神经中枢位于在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
相应的生理活动,这些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就叫做神经中枢,而外用药物作用于皮肤,C错误;
D、外用麻醉药处理效应器,则肌肉无法完成反射活动,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6.(2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依赖的信息分子是()
A.钠离子B.钾离子C.神经递质D.局部电流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
解答:解:静息时,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
当某一部位受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因此,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一传导,与钠离子、钾离子和局部电流有关.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依赖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7.(2 )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传导特点是()
①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单向的②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③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导是单向的④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导是双向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解答:解:①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①错误;
②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②正确;
③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导是单向的,③正确;
④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导是单向的,④错误.
所以,②③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重点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和神经递质的相关知识,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8.(2 )某人因其大脑皮层某一区域受到损伤而不能说话,该区域是()
A.W区B.S区C.V区D.H区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患者不能说话,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
解答:解:A、W区为书写中枢,损伤后不能写字,A错误;
B、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患者不能说话,说明S区受损,B正确;
C、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损伤后不能阅读,C错误;
D、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损伤后听不懂谈话,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各语言中枢,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区分各语言中枢的功能及受损时的症状.
9.(指挥人体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
A.脊髓B.下丘脑C.小脑D.大脑皮层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则位于脑干、小脑和脊髓等.
解答:解:大脑分为灰质和白质,白质内有许多神经纤维,灰质位于表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指挥人体活动的神经中枢为躯体运动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脑的高级功能,正确区分脑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2分静息时和产生兴奋后,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电位分别是()
A.内正外负、外正内负B.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C.外正内负、外正内负D.外正内负、内正外负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1)神经细胞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
(2)神经细胞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正确的理解电荷分布的机制.
11.(2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依次是()
A.大脑、小脑、脑干B.大脑、脑干、脊髓
C.脑干、小脑、大脑D.大脑、脊髓、下丘脑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维持平衡、协调运动是小脑的功能,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则依赖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脑干中有呼吸中枢.
解答:解:(1)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语无伦次与大脑有关;
(2)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走路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
(3)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故呼吸急促与脑干有关;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脑的高级功能,正确区分脑的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受损时的症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④⑤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下丘脑具有调节垂体和其它腺体的活动的功能.
解答:解: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在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主要有语言中枢,而考试是要保持安静的,所以不需要②听觉性语言中枢和③运动性语言中枢的参与,故排除选项A、B、C,而专心作答试题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是视觉性语言中枢和书写性语言中枢,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在解答选择题时,要根据试题特点,灵活掌握答题技巧,做到事半功倍.
13.(2 不管是生活在极地还是赤道,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人体能通过()A.皮肤不断散热
B.骨骼肌和内脏不断产热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调控机体产热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调控机体产热和散热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其生理机制为:产热量=散热量;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解答:解:不管是生活在极地寒冷的环境中,还是生活在赤道炎热的环境中,人都能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原因是人体内有体温调节功能,即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调控机体的产热和散热随时处于动态平衡中.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体温调节的过程,明确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是产热等于散热,难度不大.
14.(2分)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时,游客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现象,该生理现象的发生主要依赖于()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B.体液调节和环境调节
C.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D.免疫调节和环境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使各器官、系统协调起作用.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并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2、人在受到惊吓时,交感神经活动加强,使得心跳加快,效应循环加速,肺的通气量
加大,同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解答:解:受到惊吓时,交感神经活动加强,使得心跳加快,效应循环加速,肺的通气量加大,这一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增加属于体液调节.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内环境温度的维持中的作用,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15.(2 )日常生活现象中,属于过敏反应的是()
A.喝冰汽水打嗝B.中暑晕倒
C.接触花粉引起皮疹D.运动过度肌肉痉孪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类型有: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其中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如接触花粉引起皮疹.据此答题.
解答:解:A、喝冰汽水打嗝不属于过敏反应,A错误;
B、中暑晕倒是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B错误;
C、接触花粉引起皮疹属于过敏反应,C正确;
D、运动过度肌肉痉孪不属于过敏反应,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特异性免疫过程;识记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6.(2 当人体感到寒冷时,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可使()
A.有机物氧化分解速率加快B.汗腺分泌增加
C.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D.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寒冷时调节的过程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解答:解:A、人体感到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有机物氧化分解速率加快,A正确;
B、汗腺分泌减少,B错误;
C、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减慢,C错误;
D、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体温平衡调节过程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17.(2分)AIDS患者免疫功能将逐渐丧失,从而不能抵御多种病原体的入侵以及清除自身肿瘤病变细胞,原因是HIV感染人体后破坏了()
A.红细胞B.T淋巴细胞C.B淋巴细胞D.吞噬细胞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解答:解:艾滋病患者的根本原因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攻击T细胞,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是对艾滋病方面知识的考查,考查了学生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及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18.(2 )如图为人体处于某一状态时的皮肤结构示意图据图可知,此人正处于()
A.温度适宜环境中B.炎热环境中
C.寒冷环境中D.剧烈运动中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
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据图分析,立毛肌收缩进而增加产热量;毛细血管收缩、不排汗进而减少散热量,说明处于寒冷环境中.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19.(2 )某人接种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一段时间后体内出现了相应的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吞(巨)噬细胞B.效应T细胞C.浆细胞D.记忆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疫苗是指人工灭活或减毒的抗原.接种疫苗抗原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过程,使机体最终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消灭抗原.
解答:解:A、吞(巨)噬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A错误;
B、效应T细胞是细胞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效应细胞,功能是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
死亡,B错误;
C、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并分泌的,C正确;
D、记忆细胞主要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D错
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体液免疫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体液免疫过程的识记与理解.
20.(2分)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的作用是()
A.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B.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
C.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D.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浆细胞产生抗体,以抗原特异性结合,属于体液免疫,A错误;
B、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属于体液免疫,C错误;
D、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1.(2分)下列与体温调节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是参与体温调节的重要器官
B.人是恒温动物所以体温始终保持在一个恒定数值不变
C.寒冷环境刺激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加
D.男子刮胡子事先应用热水洗被刮部位,使立毛肌舒张,防止刮伤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正常人体维持体温平衡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解答:解:A、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下丘脑是参与体温调节的重要器官,A正确;
B、人是恒温动物所以体温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B错误;
C、寒冷环境刺激可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这两种激素具有协同作用,共
同促进细胞代谢,使机体产热增加,C正确;
D、男子刮胡子事先应用热水洗被刮部位,使该部位体温升高,立毛肌舒张,防止刮伤,
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体温调节过程的识记、理解与运用.22.(2分)在高等动物体内,激素调节的共同特点不包括()
A.通过体液运输B.微量和高效C.作用于靶细胞D.产生神经冲动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调节特点:
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
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
腺体或靶细胞.
解答:解:ABC、激素调节的特点有:通过体液运输、微量高效、作用于靶细胞,是激素调节的特点,ABC错误;
D、产生神经冲动是神经调节过程中产生的,不是激素调节的特点,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在理解记忆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进行横向的比较,和神经调节、酶的作用进行比较、综合,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23.(2分))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的细胞是()
A.浆细胞B.效应T细胞C.吞噬细胞D.记忆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免疫系统由三道防线组成.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保护人体健康的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A、浆细胞只参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过程,A错误;
B、效应T细胞只参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过程,B错误;
C、吞噬细胞既参与第二道防线与参与第三道防线,C正确;
D、记忆细胞只参与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吞噬细胞参与的免疫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24.(2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将引起()
A.细胞代谢紊乱B.渗透压下降
C.酶促反应的速率加快D.糖尿病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各种成分和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