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管理策略・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 季 超 王 玲
摘 要:高校实施精准资助是国家扶贫工作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要求,在现有政策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在精准识别、 帮扶、管理等方面都面临工作难点。基于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高校资助工作将有新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精准资助 问题 解决路径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11-0101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关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否可以顺利完成学业,落实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整体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2015年,教育部根据工作安排,指出要突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精准资助,是指精准识别资助对象,通过差别化的资助形式,提升资助目的与资助对象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最大程度发挥资助的效能。
一、精准识别中存在难点
精准资助一般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等内容。精准识别是精准资助的先决条件,即如何以科学、有效、民主的程序把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识别出来并给予合理的认定。当前,各高校关于贫困生认定工作,主要是基于教育部、财政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教育部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定义是: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以上界定,无论从定性或是定量方面,都含义模糊:即无法明确这个筹集资金的范围(如从银行申请的贷款等是否涵盖在内),也无法判定“难以支付”的确切标准。因此导致了以下几方面难题。
1.精准判定困难。在实际工作中,虽各高校具体做法略有不同,但识别工作的伊始,主要依赖于学生本人主动反馈家庭经济状况,之后由辅导员根据相关单位出具的贫困证明、深入学生了解的情况、实际的观察进行初步判断,再结合《指导意见》中的程序进行认定。这种方法易导致某些真正困难的学生由于自卑、内向或缺乏相应意识,不能够主动说明、说清楚自己的贫困情况或干脆放弃申请。另一方面,这种形式难免导致个别家庭条件尚可的学生利用关系弄虚作假,取得身份认定。“不申请就不是贫困生”的逻辑,实际上与精准识别的理念形成了冲突。
2.精准认定困难。《指导意见》中对贫困生认定的工作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将认定工作下放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财政部门,对贫困情况设2~3档,但并没有明确各档具体的认定条件。由此容易导致主观认定差错、客观认定差错等。
(1)主观认定差错。指主导或者承担精准认定的人员为了私利或优厚亲友,不严格依据观察到的事实进行判定。个别情况下,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权力过大且缺乏有效监督,不能完全杜绝认定工作被有意操纵、弄虚作假、徇私枉法等不良行为。
(2)客观认定差错。指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导致承担精准认定的单位无法精确对困难事实进行判定。大学生往往来自五湖四海,家庭居住地分散,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对全部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走访核查,也无法掌握学生四年家庭情况的全部动态。无法全面、动态核查的结果,必然会导致部分原始资料失真、失准,进而对学生情况的精确认定造成严重干扰。
二、“精准帮扶”中存在难点
精准帮扶,即要将有限的资助通过差别化的形式投入对应的求助者手上。目前帮扶工作主要依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该文件对各高校资助工作提供了顶层指导,建立了“奖、贷、助、补、减、免”有机结合的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但在“精确资助”的新要求下,现有的帮扶工作运行机制与相关措施将有部分不适应。
1.规模限制。目前国家助学金总覆盖面为在校生的20%,其他资助项目,受益人往往与之重叠,因此,实际受资助人数增加并不多。国家统一按照该比例给予各高校相同资助力度的拨款,这种资助方式分配到各个省市和各类专业,就形成了不同的效益:一方面,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林等艰苦专业的经济困难学生相对较多,但受资助的规模受到了明显限制,排斥了部分贫困生;另一方面,在集中了较多富裕学生的专业或地区中,充足的资助指标反而容易滋生作假、腐败、不诚信等现象。
2.额度限制。据统计,随着高校学费标准的提高,2015年一名普通大学生在校一年的花费,平均需21000元左右。而国家奖助学金的最高额度只有8000元,同时,个别高校为了提高覆盖面,限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无偿资助总额不得超过一定金额。仅靠国家奖助学金,已经无法满足贫困学生的受助需求,这是现有条件下实施精准资助的难点之二。
3.申报限制。不少资助项目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提出了一定申报要求(绩点、获奖等),有的门槛还很高(如国家奖学金要求成绩名列前茅)。一般情况,家庭困难的学生受到的基础教育也相对薄弱,在高校内与其他学生竞争往往不占优势,越是贫困往往越是如此。而最终这些高额帮扶资金,容易流向那些经济上相对宽裕的“贫困”学生手中,以至于大部分贫困生无法获得这些高额资助。
三、“精准管理”中存在难点
2004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曾联合发文要求各高校必须成立由校级领导分管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实际情况离要求相去甚远,负责学校资助工作的机构通常仅是学生处的下属科室,资助工作也只是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一个普通环节。在“精准管理”的要求下,这种管理力量十分有限。
1.专职人员数量少、辅助人员专业化程度低。高校内从事资助工作的主要是专职科室与辅导员队伍。科室内专职人员仅有2~3人,需统筹全校各院系的资助工作,以及承担活动举办、资助研究等任务。辅导员工作事务繁多,资助工作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很难有全面认识,也很难接受精准资助工作方法的培训,缺乏精准资助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
2.资助管理模式简陋。传统的高校的资助管理模式是人工模式:采取指标分配,学生申报,学院考核,全校汇总的工作模式。工作环节多、周期长,遇到特殊情况应变能力滞后,通常不能精准满足学生需求。这种工作模式很难实现“公平、公正、公开”,对于资助学生的后续管理也存在漏洞,不适应精准管理。
3.个别资助项目势弱。勤工助学岗位是解决贫困学生生活
(下转第100页)
DOI:10.16534/13-9000/g.2016.2254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