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懋”公司的品牌化明星制造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
明星是制片厂所掌握资本的实体化表现之一,也是电影工业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于商业影片来讲,
明星的加盟往往是票房的保障,因此,明星也被看作是大片厂制度下可以被塑造及传播的商品。随着“比沃格拉夫女郎”——弗洛伦斯·劳伦斯被一场车祸事故推上电影明星的宝座,电影明星登上了时代的舞台。中国香港的电影市场也进入长达数十年的大片厂争霸时代,“邵氏”“电懋”相继开始发掘、培养明星,并以此为基点进行电影制作及发行,打造了无数璀璨明星。20世纪,中国上海、中国香港、新加坡三地成为整个华语电影市场制作、发行及放映的重要区域。1953年,“电懋”的创始人陆运涛在新加坡创办国泰克里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国泰”),在十余年的发展中,“国泰”成为远东最庞大的娱乐事业机构及新马地区现代化电影院的开创者。随后,陆运涛又在中国香港成立了“国泰”的附属制片公司——“电懋”。“电懋”登陆香港后,不仅广招人才,并且模仿当时的好莱坞垂直整合大片厂制度,建立起自己的工业流水线,凭借西式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与制片路线,“电懋”迅速占领了香港的电影市场。“电懋”成立后以“巨片标志,荣誉之征”为口号进行影片制作,钟启文担任总经理,林永泰担任发行总经理,黄也白担任宣传主任,宋淇担任制片部主任。这些管理层班底均有过留洋经验,对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工业体系较为熟悉。以垂直整合及大片厂制度为依托,“电懋”塑造了葛兰、尤敏、林黛等一大批耀眼的当代都市女明星及雷震、张扬等拥有俊朗外形的男明星,这种品牌化明星群体的塑造,成为“电懋”公司整体运营中的重要环节。一、明星的发掘与培养
明星是大片厂制度运营的核心,“电懋”十分看重对青年明星的发掘,以期培养属于自己的明星符号,为公司创造稳定的高票房价值。在成立之初,“电懋”便通过一系列举动为自己网罗青年及培养明星,希望以明星制为基点,打造自己的“东方荷里活”特色。他们不仅积极吸纳当时已成名的优秀演员及崭露头角的新星,也通过演员培训班制度,致力于发掘有潜力的普通人,进行系统化的明星培养。
“电懋”对于明星的发掘,首先是对当时南下影人及其他电影公司演员的吸纳。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随着内地局势的变化,蔡楚生、张善琨、朱石林、卜万苍等内地电影人纷纷南下香港避难,周旋、白光、陈燕燕、李丽华、严俊、刘琼等已在大陆炙手可热的电影明星亦选择来港,这些优秀的影人集结于永华、大中华、长城、新华等公司进行影片创作,后又被“邵氏”“电懋”等后起公司招致麾下。招募已有名气与经验的演员加入,是“电懋”登陆香港后的首要选择。作为“电懋”前身的国际影片发行公司发掘了许多当时在影坛崭露头角的新星,出演过《曼波女郎》(易文,1957)、《野玫瑰之恋》(王天林,1960)的葛兰就是被国际影片发行公司挖掘而来,李湄、雷震等人亦是如此。其次,“电懋”因是国际影片发行公司与永华公司改组合并而来,许多当时服务于永华的艺人亦被顺势签至“电懋”旗下,如擅演喜剧谐角的刘恩甲及“长腿姐姐”女星叶枫。
此外,“电懋”也积极招募了当时其他影片公司有潜力的电影演员加入。这些演员往往最初由别的公司发掘,但因与原公司合约到期或被更优厚的待遇吸引而
【作者简介】 孙 丽,女,山东泰安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电影表演、亚洲电影研究。孙 丽
香港“电懋”公司的品牌化明星制造策略
HOT TOPIC专题·中国
早期电影史研究加入,“电懋”台柱白露明就是这样的情况。白露明
1955年左右到大成影片公司投考电影演员,并于1958
年被林永泰邀入“电懋”,过档粤语组。林翠则是来自
自由影业公司,在合约满后于1957年加入“电懋”。男
明星中,陈厚最初来自新华公司,乔宏则是因为在日本
结识著名女星白光,在白光的推荐下加入“电懋”并成
为演员。“电懋”还有一些明星来自于彼时的主要对手
“邵氏”。整体来说,通过这样的方式,“电懋”较为
迅速地组建了一支各具特色的演员班底,而随着公司
的壮大及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电懋”也开始建立演员
培训班制度来选拔、培养自己的演员,并取得了较好
的效果。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香港影坛,除了观众较为熟悉
的南下影人的面孔,本土男女演员均处于青黄不接的
状态,而已有名气的明星片酬较高,甚至能达到总投
资的三分之一,这无形中加剧了影片的制作成本。因
此这一时期的新华、长城、泰山、邵氏等公司开始纷纷
公开招考演员,试图培养自己的明星,“电懋”亦不例
外。理查德·戴尔认为,明星形象的可垄断性及可买卖
性,是明星符号作为资本的两个前提。培养属于自己的
明星,不仅可以节约买断大牌明星形象的高额片约成
本,还可以将明星形象培养及塑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
己手中,有利于制片公司整体的宣发策略规划。对“电
懋”来说,他们早早就清楚这一点:“艺术不是人类的
本能,我国旧剧圈里人流行着一句谚语,说是‘祖师爷
赏饭吃’,这句话只是对演员的外形而言,如果自己不
刻苦研习技艺,虽有漂亮的形貌,‘祖师爷’那碗‘饭’
不一定会‘赏’给他(她)‘吃’。”[1]为培养新人与制造
明星,“电懋”成立了演员训练班,公开招考选拔培训
生,并通过培训课程挑选出可供公司长期培养的新人
演员签订合同。据“电懋”的官方杂志《国际电影》报
道,“电懋”对于培训生的挑选十分严苛,往往千余个
投考人中只有几人能被录取,录取率甚至不到百分之
一。在录取后,这些训练生会按照计划接受六个月左
右的严格训练,所有训导老师全部由“电懋”的导演、
编剧、著名演员分授。
通过演员培训班制度,“电懋”成功挑选出一批
具有明星潜质的新人,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电懋”
的“八个新人”——丁皓、苏凤、雷震、杨群、田青、林
苍、张清、王冲。“电懋”对新人的选拔非常有针对性,
所进行的训练目的也十分明确,主要按“电懋”的制片
计划分为国语片及粤语片两组进行。《国际电影》上所
刊登的新人训练科目主要包括:国语、音乐、身段、舞蹈、
电影观摩、片场与舞台实习、电影讲座等内容。[2]“电
懋”对演员的培训非常认真,往往十分注重实践教学。
新人在培训阶段即已成为“电懋”旗下的演员,因此训
练往往伴随着拍片工作进行。据配乐师綦湘棠回忆,
公司为挑选的新人开戏——《青山翠谷》后:“岳老爷
(即导演岳枫)除了导,还兼训。片中有歌,我(即綦湘
棠)写好了就进大观片场向岳交卷,岳叫剧务把他们
八个召来,一字地排立在我和岳的面前,岳叮嘱每人看
着手上拿歌谱,跟我一句一句地学着唱。”[3]在片场工
作及训练新人们的学习方式非常有效,丁皓、苏凤与白
露明等人在香港电影市场成功崭露头角,也出演了多
部票房口碑俱佳的作品。
另外,这些隶属于“电懋”的基本演员往往会与公
司签订一定年限的合同。基本演员在签订合同后,形象
便会隶属于“电懋”,演员不仅要接受公司的规划及工
作安排,亦不能再为其他公司拍摄影片,葛兰、雷震等
人都属于“电懋”旗下的基本演员。对“电懋”来说,
基本演员制度可以从宏观角度对公司所打造的明星品
牌进行更好的管控。除对明星出演的影片内容进行审
核外,也会对明星的公众形象进行定位与宣传,明星
的私人生活也受到了公司的干预。当时的“电懋”凭借
葛兰、叶枫、张扬、雷震等人打造了自己现代化的公司
风格及定位,迅速成长为香港体量巨大的头部电影公
司。明星成为“电懋”对外宣传自己的靓丽名片,并迅
速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与影迷群体。
二、品牌化的明星的打造
“好莱坞明星制的基础是人类身份的可销售性。”[4]
以垂直整合及大片厂制度为依托,“电懋”塑造了一大
批耀眼的明星。大片厂制度和明星制实施的根本目的
在于通过成熟的商业运作以及对明星符号的宣传利
用来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成功的明星制造产业使得制
片公司可以利用明星的号召力将电影产业的投资风险
降到最低。对“电懋”来说,公司采取了多种方式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