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 III 核心突破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破五精准判断,巧说效果,赏析艺术技巧
[导语]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

从这一点来讲,小说的艺术技巧更为广泛。

若从考试的角度看,它与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没有区别。

单就小说而言,它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艺术技巧更突出叙事艺术、描写艺术和语言艺术三大方面。

前一种艺术在突破一、二都已涉及。

这次任务重点放在后两种艺术上,要能准确判断艺术技巧,说出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小说艺术技巧知识网络
2.小说语言艺术知识网络(1)语言特点
(2)语言风格及其形成因素、手法
1.温习《祝福》,思考下列问题:
(1)两次描写祥林嫂的微笑,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一次:(初到鲁四老爷家里做工)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次:(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我不信。

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

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

”她笑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次,这是一种真心实意的笑,心满意足的笑,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随遇而安的心理。

第二次,这是羞赧、掩饰的笑,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

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了新的资料,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

两次笑容,突出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

(2)指出下列四句话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说说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①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比喻。

突出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毁灭性打击之后,胆小、恐惧、怕见人的心理状态。

②拟人、反语。

和祥林嫂的惨死形成鲜明对照,形象地讽刺了封建迷信思想,揭露了其骗人、杀人的本质。

③顶真。

不但表达紧凑,语言连贯,而且突出了鲁四老爷虚伪和顽固守旧的性格。

④反复。

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3)赏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①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
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

——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空的”“下端开了裂”,是定语后置(倒装),表示强调,突出了祥林嫂忍饥挨饿和沿街乞讨的艰辛。

②用了感叹句、疑问句和设问句式,表明“我”先是惊异,后是支支吾吾,怕负责任的心态。

2.温习《林黛玉进贾府》中有关王熙凤、贾宝玉出场的片段,看看他们二人出场有什么不同?作者介绍这两个人物各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熙凤和贾宝玉是贾府的中心人物,也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他们的出场却有很大不同。

王熙凤出场,“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同时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林黛玉的感受,突出了王熙凤的与众不同。

又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这一人物的精明能干和善于逢迎。

而对贾宝玉,则更多地采用了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先通过众人之口,从反面入手,突出了这一人物的顽劣异常,不合常规,致使黛玉心生“蠢物”印象。

及至见到真人,却是一位清秀俊朗的年轻公子,欲扬先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又通过他的对话与“发狂摔玉”的行为,突出了这一人物的真性情与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一、精赏环境描写艺术
(一)社会环境描写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

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

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
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

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

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

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

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

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节选自契诃夫《不平的镜子》)
1.客厅的环境描写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写出了客厅什么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手法:运用了白描和夸张的手法来描写客厅环境:如“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房间里仍然有风”“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运用了白描手法;“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客厅特点:潮湿阴暗、古老陈旧、冷寂破败,沉闷、压抑、令人窒息。

社会环境描写既包含了一般的手法特点,又有自己独特的手法、角度,表现在:
(1)点面结合。

“面”指整体;“点”指个别情景,一般是场景中较突出的人或物。

点面结合,即社会场景的描写既要注意整体,又要突出重点。

(2)对比映衬。

通过场景内不同人、物的对比,或同一人、物的前后对比,突出相关内容。

(3)简笔勾勒或精笔细描。

对人物活动的背景或者人物本身,用简明或精细的笔墨突出相关内容。

(二)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

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

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

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
至今没有回来。

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

③一次,我去看她。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

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

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

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

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

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

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

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④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

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⑤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⑥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节选自(俄)阿·马·高尔基《乌米》] 2.指出第③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赏析景物描写艺术,要做到“四看”:
看描写的景物从形、声、色等角度体察山、水、树、日月风光等自然景物
看景物的特征抓住概括景物特点的形容词、限制语等,有些需要自己概括
看描写景物的技巧抓住景物特征描写,如有典型性的景物,注意声、色等
二、精赏人物描写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

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

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

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

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

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

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

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这种守口如瓶的习惯,久而久之造就了我的孤僻性格,在什么场合都沉默寡言。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

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儿干,或是找到了活儿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

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沓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父亲,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部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
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

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为父亲做饭。

①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

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②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

到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儿地挤在人丛中。

父亲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

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

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

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儿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采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形象地揭示出父亲不被母亲理解的内心悲伤与无奈。

②“我”的外貌描写,和父亲的穿着形成对比,突出了天气严寒,也衬托出父亲为家庭、子女从事配角生涯劳动的苦痛与艰辛;结构上,照应上文母亲对我的嘱咐。

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言
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地展现出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两种。

人物描写艺术手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答这类题,主要抓两点:一是准确、全面地判断所用的描写手法,特别是侧面描写,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看出;二是答准描写效果,即用这种描写手法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

人物描写艺术实际上就是看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答题时勿忘人物形象这一点。

三、精赏细节描写艺术
所谓细节,就是构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或环境特征的单位,也就是表现事物各种感情特征的具体而细小的材料。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的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放大,准确、生动、细致地将其描绘出来,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闻其声”。

根据这个定义,细节描写有两个特征:一是将细小的事物描写得极细致、极“特写”,二是所描绘的细节必须具有巨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是细致描写就是细节描写,其实不然,只有这两个特征同时具备,才能称得上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不只是动作描写,它有许多种,如场景细节、服饰细节、表情细节、语言细节和心理细节等。

当动作描写具有较大的表现力时,也叫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主要用于人物描写,也可用于环境描写,它是小说最重要的描写艺术之一。

4.鲁迅是位细节描写大师。

他在《祝福》中对祥林嫂集中进行了三次外貌描写,在这三次描写中,鲁迅都对其眼睛进行了极其精细、精彩的刻画,试分析这三次眼睛细节描写的内涵和作用。

第一处:她不是鲁镇人。

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第二处: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

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
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说明:三处是按祥林嫂生平排序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最早(第一处)写祥林嫂“顺着眼”,写出了她初到鲁家的怯生,性格的温顺与善良。

再者(第二处)写祥林嫂“顺着眼”,但“眼角
..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上带些泪痕,眼光
表明祥林嫂依然那么温顺、善良,但经过丧夫丧子的重大打击,已极度悲哀,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最后(第三处)写祥林嫂的眼珠“间或一轮”,表明祥林嫂在被鲁家赶出后沦落为乞丐,已经完全绝望、麻木,仅仅是个“活物”罢了。

(2)三次眼睛细节的描写,写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每况愈下;三次描写层层深入,对照鲜明,震撼人心。

赏析细节描写艺术,主要是赏析细节描写的内涵和作用,其作用十分巨大,表现在:
(1)推动情节发展。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2)展示人物性格。

一些细小的动作、简短的话语,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精神风貌。

(3)凸显环境特征。

文章中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往往要借助典型环境的描写,因此文章对一景一物的细致描写,不仅能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凸显环境特征。

(4)表达真挚情感。

一篇文章能感染读者,往往因为其表达的情感真挚。

而真挚情感除了来源于亲身经历的生活,还来源于成功的细节描写。

(5)深化作品主题。

好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其实,细节描写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
(1)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2)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透露出人物的心理。

(3)人物心理的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4)人物外貌、服饰方面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的特征、身份等。

(5)环境中的细节描写,烘托出人物的性格。

四、精赏场景描写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酒馆也分三六九等。

首善街那家小酒馆得算顶末尾的一等。

不插幌子,不挂字号,屋里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

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有的手捏一块酱肠头,有的衣兜里装着一把五香花生,进门要上二三两,倚着墙角窗台独饮。

逢到人挤人,便端着酒碗到门外边,靠树一站,把酒一点点倒进嘴里,这才叫过瘾解馋其乐无穷呢!
这酒馆只卖一种酒,是山芋干造的,价钱贱,酒味大。

首善街养的猫从来不丢,跑迷了路,也会循着酒味找回来。

这酒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赛镪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嘴巴牙花嗓子眼儿。

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晕晕乎乎,劲头很猛。

好赛大年夜里放的那种炮仗“炮打灯”,点着一炸,红灯蹿天。

这酒就叫作“炮打灯”。

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

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还得数酒婆。

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

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报纸有时新有时旧;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这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

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

(有删改)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酒婆》。

《俗世奇人》共收录了18篇作品,每篇记述一个奇人趣事,各自独立。

内容虽互不相关,但“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

5.小说开头的场景有何特点?场景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特点:简陋,嘈杂。

(2)场景描写的作用:突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贫困和思想的麻木,营造出压抑的氛围,为酒婆的出场蓄势。

场景描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场面描写。

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场景又有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之分。

在开放的公共空间里,人物受到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言行必须符合身份,表现人物须有分寸。

而在封闭的私人空间里,人物得到充分舒展个性的自由,人物的真性情得以表露。

如安娜·卡列尼娜在公共场景里端庄雍容,在与情人渥伦斯基的秘密约会里,却是那么热烈奔放。

把人物放在这两个场景中交替表现,更能全面立体地揭示人物性格,展开故事的全貌和反映社会的道德风尚。

场景描写的作用:①给全篇“定调”,使叙述更加自然;②营造意境和渲染气氛;③导引人物出场;④揭示人物性格;⑤作为一种象征。

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物语言,即文中人物的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个性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另一种是叙述人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鉴赏小说的语言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

(2019·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

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

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
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

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

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

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

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

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

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节选自萧红《呼兰河传》)
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

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

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

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要求简析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语言的整体风格(包括语体色彩等)及所传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

从修辞手法上看,画线部分赋予黄瓜秧以人的情态,比如“跑”“彼此招呼”等,突出了黄瓜秧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从句式上看,长句和短句交错使用,使得语言灵活、生动多变。

从词语的选用上看,画线部分大量使用“了”字,强调了黄瓜秧的状态,突出了黄瓜秧生长速度之快。

从语言的整体风格上看,画线句口吻活泼轻快,凸显了人物愉悦的心情。

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
(1)从语言运用的特点判定赏析。

主要是看词语的选用特点(如口语与书面语等)、句式特点(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2)从语言风格角度判断。

主要是看语言幽默风趣、含蓄蕴藉、自然质朴等。

判断语言风格有两种途径,一是在直觉判断其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再分析风格的形成因素、手法;二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