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的新趋势,机遇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技术创新的新趋势,机遇和挑战-企业管理论文
产业技术创新的新趋势,机遇和挑战
肖林
创新机制的新趋势
正在加速孕育的新产业革命,核心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力来自于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创新突破,其创新机制模式呈现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趋势、新特点。
一是颠覆式创新和产业重构层出不穷。
随着新产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依托新技术的新模式、新业态,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变产业的发展路径。
比如,智能手机出现后,通过“硬件+软件…‘终端+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导致人类的通讯方式和交流习惯发生新的变化。
未来几十年,全球范围内诸多产业的颠覆性创新还将不断发生,带来产业组织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二是创新模式从宝塔式向扁平化转型。
传统的创新模式是宝塔式的,前沿领域创
新首先从基础研究开始,然后在技术开发环节得到应用,而后进入市场化。
但在新产
业革命的背景下,每个环节和个体都可能在创新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创新模式在一
定程度上扁平化了,甚至可以根据需求来确定创新的内容。
三是基于网络的开放协作创新,共生式创新迅速发展。
过去创新主要在企业内部进行,而当前的创新日益开放化,创新范式由圭寸闭式创新向共生式创新转变,互补性协作的作用更加重要。
企业可以将原本由内部研发的工程,通过互联网平台分包给非特定的个体来完成,使得创新活动日益大众化、分散化。
四是数字智能技术应用使个性化生产成本降低,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趋于弱化,初创企业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
大企业和初创型中小企业的关
系发生变化,从原来的竞争协作关系向网络化共生关系转变,共同成为平台网络的参与者。
五是产业跨界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一方面,制造业与服务业不断融合,服
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制造业企业甚至专注于研发、
营销等环节,成为一体化方案提供商。
另一方面,不同领域产业相互渗透和融
合,催生全新的服务形态,尤其在“互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
上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综合来看,上海产业技术创新面临以下机遇:
首先,蓬勃兴起的新兴产业给上海加快创新创造了巨大空间。
当前,大数
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技术路线和主导架构尚未确定,技术发展的
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仍然很大,这就为上海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带来机会窗口。
其次,开放协作创新为上海融入全球创新链网络带来重大契机。
上海具有
丰富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开放度较高,能够广泛参与全球创新网络,进一步融入创新前沿。
再次,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多样化需求为创新带来持续动力。
最后,发达的制造业体系和金融市场功能将为创新提供强大支撑.
但也要看到,当前上海推进创新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票赋基础与全球创新城市尚存差距。
随着新产业革命的孕育发展,创
新技术、知识产权、软件、设计等因素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不断提高。
和纽约、伦敦等相比,上海在这方面还有许多薄弱环节
二是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够。
上海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跨国企业,国有企业创新活力不强,而外资研发中心受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主导,创新外溢效应不足,和本地企业尚未建立紧密合作。
三是个性化生产方式使产业体系面临冲击。
互联网时代个性化生产日益盛行,为更敏锐地对
市场需求作出反应,更多企业选择在消费地生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的分工格局。
重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第一,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不仅要积极发展消费互联网,也要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改造,发展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模式。
第二,构建富有内在活力的协同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
特别要大力发展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专业服务,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形成若干个科技服务产业集群。
第三,以供给侧改革营造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
要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破除不合理的准入障碍,真正落实“法无禁止皆可为”的理念。
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对药品、医疗器械等创新产品建立便捷高效的监管模式。
第四,广泛集聚和培育各类创新人才。
上海要大力引进海内外创新人才,结合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产业升级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和引进科技研发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优秀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要围绕人才关心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收益比例,妥善解决其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