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的清初“四僧”之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光溢彩的清初“四僧”之成就
摘要:明清交接之际,中国涌现了许多遗民画家,其中最有名望的就是八大山人、石涛、石谿、弘仁这4位遁迹空门的画家。
他们不畏强权,维护正义,热爱
自己的国家,因此他们愤世嫉俗,脱离尘世的纷扰,在灵山秀水的陶冶下创作了
许多至今为人称道的佳作,至今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为中国的美术教育增光添彩。
关键词:清代“ 四僧” ;中国传统美术教育
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至今仍然为人称道的画家,他们也许并
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名垂青史,他们也许更想不到自己会对中国的美术教育产生什
么影响,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做到了这一点。
本文我要说的这几个人,他们不仅画
的很好,而且身世也很奇特,因为他们都是僧人。
他们都是心怀亡国之痛的明朝
遗民。
他们的绘画形式均不守前人规范,不仅笔墨豪放,风格奇特,而且锐意创新,在山水、人物、花鸟等画科中皆有建树,影响了一大批中国近现代画家,为
中国美术教育史的发展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他们分别是八大山人、石涛、石
谿和弘仁,画史上称其为“清代四僧"。
下面我将针对他们分别作以介绍。
一.“白眼看人”的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姓朱名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
清政权建立后,本是书香门第
的他为躲避政治迫害皈依佛门,从此与书画结缘。
他有很多别号,如个山、雪个等,书画常以"八大山人"署名。
八大山人虽然历经明清之际天翻地覆的变化,但
其诗文书画极其出色,颇为引人注目,他的艺术可以追溯于董其昌山水画的理论
与实践,但是又突破了董其昌的约束而变化出富有鲜明个性的创新面貌。
八大山人往往运用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奇特的形象,以抒发他的
愤世嫉俗之情和亡国之痛。
他画的山水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体现其孤愤的心
境和坚毅的个性。
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1。
在八大山人的绘画中,以花鸟画的成就最高。
他画的花鸟画受明代的林良、
徐渭的影响,却又自成一格,无论花鸟虫石均结构奇特,生趣盎然。
在一幅白纸上,他往往只用墨画一只鸟或者一朵花,造成玄奥的意境。
他画的鱼、鸭、鸟等,个性非常突出,都是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
的写照。
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
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貌。
他画画的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得完整。
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清的“海派”以及近
代的齐白石、张大千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受到他的熏陶与启迪。
二、“心师自然”的石涛
石涛原名朱若极。
他的别号很多,如苦瓜和尚、大涤子、清相老人等,法号
有元济、原济等,顺治二年削发为僧后,改名石涛。
石涛是清初最富有独创性的
画家,在山水、花鸟、人物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山水画精神灿烂,
想象力丰富,景色郁勃新奇,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面貌千变万化。
石涛虽修禅,却时有内心复杂的矛盾引起的隐痛。
石涛画画,能生动的表现
大自然氤氲变幻和奇妙之处,技法不拘一格,善用墨法,运笔灵活,构图新奇,
随境界、意趣不同而变化。
因他一生遍游名山大川,领悟到大自然中的生动神态,故其艺术修养日益精深。
石涛否定清规戒律,强调个性发展,在当时这个见解
是很新鲜的。
除了绘画之外,谈到石涛不能不提他的绘画理论。
在绘画美学理论上,石涛
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可以说是古代画论中最富于体系性和逻辑性的一部著作。
这本书涉及了绘画艺术的方方面面,系统论述了创作中的主观与客观、法则与自由、继承与创新、多样与统一的关系,深化了人们对绘画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石
涛认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
石涛的这些言
论与思想发人深省,尤其他的重视发挥个性和要求创作自由的强烈主张,对18
世纪、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坛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博采众长的石溪
石溪俗姓刘,法名髡残,字石溪。
他善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
石溪的作
品受王蒙和黄公望影响较大,后来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
他的山水画个人风格十
分鲜明独特,从取材而言,多以真实的自然景色为基础进行艺术的再创作,其中
注入了个人强烈的主观感受。
石溪喜欢用干笔皴擦,笔墨交融,墨色沉厚而不板滞,秃笔渴墨而不干枯,
有平中见奇、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他非常重视师法自然,曾说:"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
登山寡源,方能造意"。
他经常驻足于名山大
川而流连忘返,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山水中度过的。
他存世的代表作有
《山高水长图》、《层岩叠壑图》等。
这些作品均以繁密的布局、苍劲的用笔以
及幽深的境界,显现出石溪独特而鲜明的艺术特色。
石溪的作品在继承传统中,
直逼古人,但是却不为古法所束缚,因而能够自出机杼、造妙入神,从而被人们
列入逸品和神品之中。
四、"敢言天地是吾师"的弘仁
弘仁姓江名韬,字大奇,安徽歙县人。
明亡后削发为僧。
为僧后,名弘仁,
号浙江,又字浙江僧、无智等。
弘仁的山水画渊源自宋元各家,他尤为推崇倪瓒
的画法,多画名山大川,尤其擅长画黄山真景,是“新安派”的代表。
他绘画的构
图冼练,笔墨苍劲,擅长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
他曾自题诗云:"敢言天地是吾师"。
他与石涛等同受益于黄山,每年必游黄山,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山水性情是他一生艺术生活的重要内容,曾作黄山真景50幅,笔墨苍劲整洁,富有秀逸
之气,给人以清新之感。
因而又有"黄山画派"画家之称。
他的代表作有《黄海松
石图》、《西岩松雪图》等。
弘仁艺术的可贵处在于:既尊传统,又主创新,而
所谓的师法自然,独辟蹊径,则是他艺术思想的核心。
弘仁一生未有功名,甚至也较少世俗的应酬。
他在空寂与幽静中专心于艺术
创作,将内心的孤独与无助通过对真山真水的感悟诉诸纸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人品孤标高致而又充满艺术灵性的画僧形象。
在他的艺术经历与画作中,几乎看
不到他对于生活的激情和对生命的热爱,海外的学者更称其画中"纤细的树木几乎充满了脆弱和冷淡,而整幅画是没有空气的,并且很苍白"。
这正是作为遗民的弘仁向我们展示的其特有的生命意志,也正是他有别于他人、在艺术史上名垂青史
的重要因素。
弘仁的艺术在当时就十分受人推崇,据说当时的收藏家们常以有无
倪云林画迹定雅俗,而且当时许多画家还都学他的画风。
五. 清初“四僧”的历史贡献
通过上述史实,我认为清代“四僧”对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贡献至少在以下几
方面是值得一提的:第一,"四僧"在山水、人物、花鸟等画科以及美术理论、美
术教育上皆有成绩,发展是全面的,因而对后人的影响也是广泛的。
例如八大山
人那些极其夸张、傲岸不驯的艺术形象,则成了艺术家主观情感的幻化和象征,
对后世极具感染力;第二,艺术贵于创新。
"四僧"聪颖好学,在美术发展史上亦
有许多创新与建树。
如承前启后的石涛虽逃于禅而隐于画,一生云游四方,足迹
踏遍半个中国。
但是却留下了无数精劲秀逸、异彩横溢的作品;第三,"四僧"在
中外美术交流中有重要的作用。
如石溪的绘画作品,见于著录者近百幅,现存画约30余幅,分别珍藏于北京、南京、香港、美国、德国、英国等地;第四,"四僧"对当时与后世的画坛皆产生了积极地影响,是我们学习与临摹的对象。
总之,在清代画坛上,"四僧"通过笔墨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独特的感受,以成熟老练的笔墨情趣,为后人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作品,从而推进了中国古代美术的演化。
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他们不仅谱写了灿烂的篇章,而且在美术家的行列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他们的独特笔墨意趣是当时社会的心声,是更具表现性的艺术形式。
他们学识修养高深,在艺术中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榜样。
参考文献
1.刘建,《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
3.李晓、曾遂今,《美的盛宴(阅读中国.艺术史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林茨,《中国绘画艺术》,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
5.薛永年、杜娟,《清代绘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作者简介:
汤慧杰(1973年2月—)女,河南省商丘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08级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绘画基础教学与研究。
转:
1 八大题画诗:"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表达了诗人的怀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