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曾经,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岳阳楼名扬天下;孟浩然的一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又让我们对洞庭湖憧憬不已。

今天,我们就跟随杜甫把思绪放飞到广袤无边的八百里洞庭,共同学习这首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登岳阳楼》。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学的两句诗歌名句入手,复习旧知,引发共鸣,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过渡。

二、展示目标,明确重点。

1、吟咏诵读,走入诗境。

2、涵咏语言,品味诗情。

设计意图:诗歌是一种声音的艺术,结合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单元要求,设计了以上两个学习目标。

二、诵读涵咏,分享交流。

(一)初读—悟韵
1、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预习课文的初感悟。

2、个人试读,分享自己触摸诗中文字的内心感受。

设计意图:如果说古诗词是滋养华夏文明的血液,那么诵读则能让它沸腾进我们的心灵。

此环节意在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并通过试读让学生体会节奏、停顿、语速、音调、情感等方面。

从而指导学生正是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伏才形成了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二)品读—赏景
1、涵咏意象品意境:学生自主赏析交流,教师引领学生抓住作者笔下景的特点和富有表现力的字眼吟咏诵读,感受洞庭湖波澜壮阔的特点。

点拨:“坼”与“裂”的差别;“浮”字的妙处。

2、且随想象入诗境:借助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多样化的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波动。

诵读指导:首联声音拖长一些,语速要慢一些,“今”“昔”二字要重读;颔联声音要洪亮、高亢,读出雄壮的气势,“日夜浮”速度要稍慢。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诵读体味壮阔宏伟的意境,从而构建景与情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大情怀、大境界。

(三)悟读—溯情
1、知人论世抓情辞:诗词是凝练的美神,我们总能找到她那双述说着内心深情的眼睛。


生通过对后两联中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感的字眼“老病”“孤舟”“戎马”“涕泗流”等词语的品读鉴赏,感受作者的思亲念友之情、年老孤独之感、身世飘零之苦、壮志难酬之愤。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体会“凭轩涕泗流”与“少陵野老吞声哭”的情感差异;对颈联“一无一有”最能“写尽老杜心中之极悲”进行赏析;适时展示诗歌写作背景(含作者境况和时代背景)。

诵读指导:后两联声音低沉,读出无奈心酸之情。

最后一联语速放慢有满腔悲愤,音调稍稍上扬,结尾语调拉长。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赏景溯情,逐渐把握诗人的复杂情感;品匝直抒胸臆的情词,有助于学生找准解读诗歌的方向;了解相关背景,更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2、含英咀华悟诗涵
(1)学生研读课后“相关链接”唐庚《子西文录》中的“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的评价,挖掘“小”与“大”的内涵,理清景与情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在于通过“小”与“大”的挖掘,理顺“景”与“情”的关系,突破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理解体悟本诗气象宏大(颔联)与个体渺小(颈联)、悲自己(颈联)与悲民生(尾联)心忧社稷黎民的伟大襟怀、大气象(颔联)与大胸襟(尾联)和谐统一的大境界。

让学生感受到整首诗在写景抒情上浑然一体,而又跌宕有致;景是情之本,情是景生之果。

因此我们要缘景明情,走入诗境。

(2)入情入境,配乐诵读这首佳作,共同思考感悟杜甫的伟大襟怀。

设计意图:别林斯基所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都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一生颠沛流离,身处困厄,但感时伤世之情未易,忧国忧民之心不改。

他用宽阔的胸襟收纳着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的苦难;又用瘦弱的双肩荷载起民族厚重深沉的重负。

此环节意在进行德育渗透,唤起学生对杜甫的伟大爱国精神的赞美和共鸣。

四、自主鉴赏,拓展延伸。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赏景”“溯情”等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自读篇目《旅夜书怀》,比较分析两首诗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方法,通过自主鉴赏分析,可以内化为一种鉴赏诗歌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弄懂一类诗歌,进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历史的长河又送走了一位孤独的歌手,但他嘹亮的歌声至今仍萦绕在我们的耳畔。

其实,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有许许多多个杜甫,不管他们生于盛朝还是身处乱世,不管他们高居
庙堂还是远处江湖,他们身上都有着一脉相承的秉性和操守,他们心中都唱着同一首歌,那就是——《我爱你,中国》。

这节课就让我们把这份崇敬与赞美敬献杜甫,敬献给这些从历史洪荒中走出来的高贵灵魂。

同时,接过他们手中的火炬,将满腔的热忱铺洒在脚下的这片热土,铺洒给养育我们的伟大民族!(师生在齐背《登岳阳楼》中结束课程)设计意图:以情为薪,点燃爱国的火炬。

学生是历史责任的传承者、担当者,诗中杜甫的爱国情怀恰如一粒粒火种播撒心田,本环节的设置意在让结尾处的升华能将一把把爱国火炬点燃,不绝不熄。

《登岳阳楼》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在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等程序的设定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
1、知识经验:本班学生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古典诗词的内容、鉴赏方法等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掌握,因而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诗的学习,学会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来达到鉴赏诗歌的目的,应该难度不大。

在课前知识准备方面,布置给学生课前搜集作者的相关作品和思想,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为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2、技能态度:在过去的学习阶段中,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诗歌意象以及意境在诗人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所以对本课的学习既有助于学生巩固这种知识,又有助于提升鉴赏水平。

3、特点风格:本班学生是我校高二小班的学生,学习比较认真,语文整体素养较高,但本班孩子们偏内敛,在表达上不够积极踊跃,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以诵读来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培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登岳阳楼》效果分析
这节课我围绕着“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单元教学目标,本着“以读促悟”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初读—悟韵”“品读—赏景”“悟读—溯情”三个环节,层层深入,使整节课贯穿了“诵读教学”“鉴赏教学”“情感教学”等教学理念,其中“诵读教学”贯穿始终,我将诵读鉴赏定为此节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以诵读来赏景,溯情。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金钥匙。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对诗歌内容的了解逐渐加深,对诗歌独特韵味的体悟也随之加深。

“涵咏意象品意境”、“且随想象入诗境”环节,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体验声情并茂地诵读,使学生融入这种氛围中并达到情感的共鸣;“知人论世抓情辞”、“含英咀华悟诗涵”两个环节中,学生能够反复诵读,涵咏语言,深味诗人思想,从诵读节奏的把握到诗句的赏析、情感的体悟,
抽丝剥茧般地将深奥的诗歌内蕴一层层地体悟,由此可见,本堂课的课堂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

只是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录播教室这一陌生环境束缚了有些学生的个体发展,有些同学在本堂课的表现稍显拘谨,交流展示环节远没有平日上课积极。

《登岳阳楼》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是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篇目。

本单元重在教会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让学生关注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并通过学习积累一些诗歌中常出现的意象,走进诗境,感悟诗情,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强化学生情感价值教育。

新高考大纲明确规定,中学生应该初步具备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所以,平时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鉴赏的主要内容是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主要写作特色,也兼及思想内容和名言警句的赏析。

本诗中,诗人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知识与能力: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掌握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涵咏语言,品味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并学习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1、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新授课
《登岳阳楼》评测练习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两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群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登岳阳楼》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及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

本节课围绕着单元教学目标,本着“以读促悟”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初读—悟韵”“品读—赏景”“悟读—溯情”三个环节,层层深入,使整节课贯穿了“诵读教学”“鉴赏教学”“情感教学”等教学理念,其中“诵读教学”贯穿始终。

我在设计之初,把课堂目标定位为反复诵读、品读和悟读诗韵,希望以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激起情感的浪花。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形式多样的朗读教学,使得整节课的感性审美非常充分、饱满。

音乐性的元素流淌在诗歌中,让学生迅速沉浸在纯净的课堂读诗氛围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握和品味诗歌意蕴,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品味语言,课堂教学中应该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意识到品味语言不妨多运用比较思维。

在一些诗词教学的课堂上,我看到教学设计会呈现重复平列式的思维意识,或许能实现教学的宽度开拓,但很难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本节课的比较式教学思维框架,将“裂”与“坼”对比,将“吞声哭”与“涕泗流”对照,将学生的思维激活,让学生细细咀嚼,辨析语言的表现力。

名篇都有耀眼夺目的光环,最后的齐声背诵环节——与最美歌者同行,我希望能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让他们透过光环的耀眼辐照,去探索文字的光辉和人性的光明。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前边环节吟咏诵读进行得环节较多,所以在拓展迁移部分学生自主
鉴赏《旅夜书怀》时所剩时间不多,因此学生自主研究、表达上程度稍显不足,这方面有待改进。

《登岳阳楼》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诵读、积累、运用和欣赏的目标。

在《登岳阳楼》这篇千古佳作中,诗人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本课的教学可以突破“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通过学习积累诗中常出现的意象,走进诗境,感悟诗情,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和进行情感价值教育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