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word教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田柳一中李凤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

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难点: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三、教学策略
本节主要内容为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

首先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测量单位的意义,统一测量单位的道理,并引出国际单位制,接着介绍长度和时间单位以及它们的换算关系。

重点介绍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从测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入手,通过“测量活动”展开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方式,使用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一些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学会时间的测量。

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讨论交流。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资源、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刘庆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运动的描述》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

它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例,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

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重点:参照物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教学策略
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要充分利用实例(图片或录像),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认识运动的普遍性。

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理解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即它们位置的改变),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简单的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能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刘庆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应注意规范化的解题习惯。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

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

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

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刘庆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策略
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下滑的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巩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

通过分析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实验依据的原理是,需要测量的是运动
利用公式
用的时间,注意对应关系。

教学片断:速度概念的建立
江苏省南京市29中致远校区殷发师:今天我们自己来做一个实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活动: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见学生课堂活动练习纸]
师: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生:对折两次的纸片落得快。

师:开始实验。

师:在这次实验中,我们用了什么方法──对比法。

师:(点名学生)问:你观察到哪张纸片下落的快?与你的猜测一致吗?你是如何比较它们下落快慢的?
学生讨论:可以通过比较谁先落地来比较快慢。

学生补充,实验前提是纸片下落高度相同。

演示:把两张从高处下落,最后落到学生看不到的地方。

师:哪个下落的快?如何判断的?
学生讨论:在下落时,可以看哪个在下面。

在相同时间内,下落的长的运动快。

师: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涉及到两个物体量:路程和时间。

那路程和时间都不等时,如何比较运动快慢呢?
活动:让纸片从不同高度不同时释放。

师:那还有没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能否在落地前就观察出来?(学生答不上来)
引导出:能否让时间或路程中一个量相同,这样就可以比较了。

师:演示,老师引导用s/t来比较。

现在我们为了与他人交流,迫切需要引入一个具体的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那就是速度。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常用v表示,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则有:v=s/t。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其单位可以用路程的单位与时间的单位的比来表示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为米/秒,读作米每秒(m/s)
常用单位还有:厘米/秒(cm/s),千米/时(km/h)
例:(见活动练习纸):小明家离学校700m,他从家中正常步行到学校需花500s时间,求他正常步行的速度是多少m/s?合多少km/h,它们分别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速度单位的换算的方法……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设计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刘庆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噪声的来源”“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三部分内容组成。

本节的物理知识不多,教学主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让学生经历探究防止噪声各项措施的过程,了解防止噪声的思路,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意识,联系实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噪声的等级和危害、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三、教学策略
本节设计从物理学的角度说明了乐音与噪声的区别,又从与生活联系更密切的环保角度对噪声做了说明,实际教学中不要纠缠于有关概念的辨析上。

在本节的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也可通过社区调查,使学生对噪声污染有切身的体会。

同时还要对如何防治噪声的途径有所了解,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意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

《声的利用》教学设计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刘庆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观看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两部分内容组成,本节知识是学生通过对生活、生产中声现象的学习,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之后,探究学习声的利用。

声现象在实际生活中丰富多彩,应用非常广泛。

在生活中声的利用的例子很多,学生对于一些常见的声的利用的现象已经很熟悉,只不过不知道它们分别是利用的声的哪些作用。

所以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分辨出哪些生活现象是属于声传递信息的例子,哪些现象是声传递能量的例子。

并且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更多生活中声的利用的现象。

重点: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难点:声的应用中涉及的物理道理。

三、教学策略
教师在讲解中可以对声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情况进行分类,可以按照课本分为“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两类,也可按照声音在医疗、工业、军事、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利用分类,然后根据分类进行总结性的讲解,在讲解中应对学生遗漏的例子进行补充。

本节的设计通过声音、视频、图片、投影、实验和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等手段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感知或查阅资料了解利用声的实例,另一方面,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设计一些利用声音的小发明。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盆或碗、气球、扎有橡皮膜的塑料瓶、蜡烛、火柴等。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刘庆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l.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音调”“响度”和“音色”三部分内容组成。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不宜过分强调概念的记忆与辨析。

相对来讲,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特征的三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三、教学策略
教材中“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实验探究较为简单,但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

音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

可设计游戏使学生切实感悟到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还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特色。

教材安排的观察波形的演示实验,除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外,还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的声音的本质,增加学生对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感性认识。

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钢锯条)每人一把,吉他(或二胡)、笛子、小鼓、音乐磁带(录有钢琴、吉他、提琴等演奏曲的音乐片段)、话筒、示波器等。

五、教学过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刘庆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节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

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

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内容由“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三部分内容组成。

教材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猜想、讨论的基础上,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做好真空罩实验。

三、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通过让学生倾听、“制造”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几个学生活动。

通过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

通过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等,深化“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对于声音的传播,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师通过真空罩实验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等。

教学片断:音调
江苏省南京市29中致远校区殷发金
活动:全班同学齐唱歌星韩红的《青藏高原》,到最后一句学生声音再大也唱不上去。

师:大家为什么唱不上去了呢?(因为声音太高了)
师:声音的高低是声音的一个特性,物理上我们叫音调。

大家感觉一下高低不同的声音。

播放不同音调的声音(事先录好的不同音调的声音,声源的频率分别为100Hz、500Hz、2000Hz等)
师:大家对不同音调的声音用生活语言来描述一下。

(低沉、刺耳、声音尖等)
师:那么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呢?下面大家看下面这个实验
演示:把钢尺一端紧压在桌边,保持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刻度尺,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比较刻度尺振动情况和所听到的声音。

学生听到声音的高低不同,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

学生可以分组自己完成此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通过观察可以得出:钢尺伸出桌面越短,钢尺振动越快,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师:振动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介绍频率的概念、单位
结论: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发声器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师:同学们还能设计其他实验来验证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吗?
(用卡片拨动梳齿)
学生分组:将硬纸片以同样的力量和速度划过疏密程度不同的梳子。

学生观察梳子齿和纸片的振动快慢,并比较听到的声音。

师:用卡片拨动疏密不同的梳子齿,卡片振动的快慢有何不同?
(梳齿越密,卡片振动越快,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阅读课本中的“小资料”,了解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
师:通过阅读可知,人类听到的声音的频率也是限的,只有频率在20~20000Hz之间的声音人耳才能听到,那么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和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在实际中有没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次声波和超声波。

学习超声波和次声波。

教学片断:声音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