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
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2.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四、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1)整合教学与课程。
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
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ps: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粘贴复制过来的答案,是我自己从书上搜集整理出来一个个字打上去的。
有关第一个学生观的问题,因为相关的书和资料上,基本上是没有提及或者很少提及,所以只能给出这点答案。
括号里文字是学生观问题的要点和标准答案。
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
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
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创造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教师角色的转化和重新定位
1、实现传授者角色转化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新课程中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方式引导,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齐步走”向根据差异因材施教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向传递转变。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的一个本质转变。
1)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参与和平等的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传统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
师生之间要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真正成为民主、动态、发展的、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2)教师的职责---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
新课程中的教师职责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更多的在于越来越多的激励和思考。
3)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三个要求
要求教师积极旁观。
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学习中学生遇到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该怎样指导学生学习;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律、自信与合作,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同学友好相处。
3、教师应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获得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形成规律。
教师要实现转化,超越提升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以学习的替代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用情感教学代替唯智教学。
二、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3、营造并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培养与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4、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共同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方法,与同学们一起生长知识、追求真理,不断修正自己。
三、新课程教师行为的四个转变
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
要求教师要从雪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改革的同步进行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的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
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3、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很容易从课外资源中
获得信息和知识。
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欣喜地传递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应把教师看作是发掘资源的向导,是寻求真知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民主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和学生一起追求真理。
4、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主要是指:(1)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将课本上的指示“活起来”。
(2)在优化教法上,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僵化的固定模式,灵性进行再创造。
(3)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突破和创新。
四、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要求
1、教学目标: 由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由给学生知识向引起学生活动、自己获取知识转变。
2、教学观念: 由统一的“一刀切”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3、教与学的关系: 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
4、教学活动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发展意识。
重过程是恢复了学生认识的本质过程,学生获得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5、师生关系
由不平等、不和谐向平等、融洽改变,树立情感意识。
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平等对话、参与、构建,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间的一种良好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意识的过程。
6、教学结构
由程序化、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创新意识。
要求教师做到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内容,改变呈现方式,将教学内容从课本扩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
(2)灵活使用多种教学形式,个别教学、分层教学、合作学习。
(3)改变教学形式,由于学习方式变化、学习内容丰富,教师在研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的基础上,灵活采用多种方式来构建学生的目标体系。
(4)教师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生“学”,课本不再是唯一知识的来源,生活中的一切均可以作为教材。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同时也强调教师在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以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
建构主义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职责。
1.教师的作用应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
在建构主义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和知识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2.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学生是学习信
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在建构主义学习中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情感目标。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领域,使教学与学习者个人相关联。
教学要逐渐减少外部控制,逐渐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教师不仅需要在学习内容方面辅导学生,而且更需要在新的学习技能和技术方面指导学生,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3.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及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让学生在其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以引导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的方法包括:
(1)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3)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为了做到上述几点,教师就应该调整课程以使建构主义学习活动能够与某一年级水平的学习内容保持平衡。
4.教师必须为学生设置真实、复杂的问题。
因而,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愿意放弃这种“知道条件严密的问题的确切答案”的观点。
教师必须认识到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观点。
当然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评价策略,为此,教师应该向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联系的、批判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