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大事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大事记
虽然是列文虎克首先制造了第一架显微镜并通过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但当时人们还不知道,微生物世界里有些什么,微生物为人类又有什么关系。

在200多年的时间内,从列文虎克到巴斯德,经过许多科学家努力工作,才使人类认识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以及什么是传染病、及其防治的方法。

有许多关于微生物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列为微生物大事记,其中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科赫和巴斯德,它们是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奠基人。

一、列文虎克
列文虎克是荷兰人,1632 年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

他非常热爱大自然,也非常爱动脑筋。

他喜欢听大人们讲述海上的冒险故事,也喜欢向大人们提出许多问题,并追根问底。

列文虎克的童年一点也不幸福,他从小失去了父亲。

为了帮助母亲养活一家人,他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16 岁的那一年,列文虎克离开了家乡,来到了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在一家杂货铺里当学徒。

外国的学徒和我国解放前的徒工一样,不仅生活艰苦,每日像牛马一样为老板忙着干活,而且还吃不饱肚子。

然而,正是艰苦的环境使他变得坚强起来。

白天,
他忙着干活,一到晚上,店铺关门后,他就借着灯光读着自己喜欢的书。

他从书中知道了天空、宇宙,也从书中认识了许多动物、植物和小昆虫。

这段时间,列文虎克从书本上学到了许多东西。

杂货铺的隔壁是一家眼镜店,他有空就向师傅们学习磨眼镜片的技术。

他还从一些手艺人那里学会了做金银饰品的手艺。

在六年的学徒生活中,他学会许多在学校无法学到的知识。

他知道磨制的玻璃片可以将小的东西放大后,在脑海里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如果能制造一种特殊的镜片可以把看到的东西放大许多,用它来观察一切微小的事物该有多好!
列文虎克的学徒期满了,他不得不为谋生而四处奔波,一直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几十年过去了,最后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做了一个看门人。

看门这种清闲的工作为他实现理想提供了充裕的时间。

他开始了艰苦的磨制显微镜镜片的工作。

经过许多天的辛劳,他终于做成了可以放大近200 倍的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

列文虎克做好显微镜后,到处收集微小的东西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有一次,他找到一个从不刷牙的老头,从他的牙缝里取下牙垢,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当他往显微镜里看时,他惊呆了:牙垢里竟然有许许多多小生物,它们像鱼儿一样来回游动。

他仔细地把看到的东西画在本子上,并详细记录了观察的结果。

列文虎克每天不停地观察着、记录着。

他的标本越来越多,他把这些观察结果寄到英国皇家学会并引起了轰动,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议论着这个微小的尚不被人所知的世界。

人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荷兰列文虎克的家乡,要求看一看这些居然连肉眼也
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这些人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列文虎克的发现多么重要,他们来到此地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而已,在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些微小生物的发现对人类的重大意义。

列文虎克用自己亲手制作的显微镜,第一个观察到了细菌。

但是由于当时科学不发达,就连列文虎克自己也不知道发现这些细菌有什么用处,他只是把它门叫做可爱的“小动物”。

二、巴斯德
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一百多年后,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工业技术的进步,显微镜的制造也越来越进步。

显微镜的
放大倍数以及它的性能质量都有显著提高。

科学家们利用
显微镜观察了许多物体,并在高山、海洋、河流、沙漠等
地发现了微生物的足迹。

但是,人们仍然不明白,细菌等微生物到底与人类有什么关系?细菌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在当时,这就像一个谜一样摆在人类面前,许多科学家都研究、探索这一问题。

在科学家的努力下,微生物世界的秘密开始被人们认识,第一个完整揭开细菌秘密的是巴斯德。

巴斯德是法国人,1822 年诞生在法国的多耳。

巴斯德上小学时在学校表现很平常,一点也不出众,但是他能严格要求自己,加倍努力学习。

21 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法国当时著名的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他在大学里专攻化学,但是他更喜欢用显微镜观察实验过程。

1865 年,法国一个城市里所有酒厂制造的芳香美味的啤酒都
变得特别酸,使啤酒无法喝而堆在厂里卖不出去。

老板们都很着急。

他们不明白好好的啤酒怎么会变酸呢?就在一点办法都想不出来时,他们给当时大名鼎鼎的化学家巴斯德写信,请巴斯德解决啤酒发酸的问题。

巴斯德把发酸的啤酒和不发酸的啤酒分别放到显微镜下观察,经无数次的核对,终于弄清了:啤酒发酸的原因是由于一种叫做乳酸杆菌的细菌在作怪。

是它们将啤酒中的酒精变酸而使啤酒无法下咽。

巴斯德把各酒厂的老板都叫来,然后告诉他们是乳酸杆菌使啤酒变酸的。

这些老板们根本不相信,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东西怎么能使啤酒变酸呢?巴斯德告诉他们不要小看这些小细菌。

他能够用眼睛来辨别啤酒是不是发酸的。

老板们更不相信了,因为辨别酒的好坏历来都是评酒师们用嘴品尝的,没有人能用眼睛来发现酒是否发酸。

老板们拿来许多种酒,有不发酸的好酒,也有发酸的啤酒,还有的老板将好酒和发酸的酒掺起来请巴斯德检查,然后请一个有名的评酒师来鉴定。

巴斯德把每瓶酒逐个滴在玻璃片上,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根据乳酸杆菌的有无、多少来判定酒是否发酸和发酸的程度。

每一种酒都被巴斯德说准了,老板们这才信服了。

巴斯德告诉老板们,要想使酒不发酸,只需将酒加热到60℃,保持30分钟左右,把乳酸杆菌杀死,啤酒就不会发酸了。

这就是著名的“巴斯德消毒法”,直到今天,这种方法仍被人们使用着。

巴斯德的一生几乎全都献给了研究细菌的事业。

他发现细菌不仅可以使啤酒变酸,而且能使蚕害病,同时他还发现人类的某些传染病也是由细菌引起的。

是他第一个指出了细菌和人类生命健康的关系以及细菌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开创了细菌研究的
新时代。

三、微生物方法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奠基人—科赫
科赫(Robert,Koch)生于1843年,1866年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院。

毕业后先是在军队中当随军医生,普法战争后在东普鲁士一个小镇当医生。

正好这个地区的牛发生了炭疽病,他便对这种疾病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

他在牛的脾脏中找到了引起炭疽病的细菌,并且把这种细菌移种到老鼠体内,使老鼠相互感染了炭疽病,最后又从老鼠体内重新得到了和从牛身上得到的相同的细菌。

这是人类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证明某种特定的微生物是某种特定疾病的病原。

而且,他用血清在与牛体温相同的条件下在动物体外成功地培养了细菌。

因为这项重大贡献,科赫在1880年被聘任到德国柏林的皇家卫生局工作,1885年又担任了柏林大学卫生学教授和卫生研究所的所长。

1882年科赫发现了引起肺结核的病原菌,而肺结核在当时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他用血清固体培养基成功地分离出结核分支杆菌,并且接种到豚鼠体内引起了肺结核病。

1883年科赫还在印度发现了霍乱弧菌,在1897年以后他又研究了鼠疫和昏睡病,发现了这两种病的传播媒介,前者是虱子,而后者是一种采采蝇。

他根据自己分离致病菌的经验,总结出了著名的“科赫原则”。

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使得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的20年代成了发现病原菌的黄金时代。

例如1883年和1884年两位科学家各自独立地发现了白喉杆菌,1884年还发现了伤寒杆菌,1894年发现了鼠疫杆菌,1897年发现了痢疾杆菌。

在此期间先后发现了不下百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放线菌等。

不仅是动物病原菌,还有植物病原菌。

科赫除了在病原体的确证方面作出了奠基性工作外,他创立的微生物学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为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独立分支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赫首创的显微摄影留下的照片在今天也是高水平的。

这些技术包括分离和纯培养技术、培养基技术、染色技术等。

1905年,科赫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主要是为了表彰他在肺结核研究方面的贡献。

1910年5月27日,科赫离开了人世。

四、沙眼衣原体的发现人——汤飞凡
病毒学家、生物制品学家,沙眼病原——沙眼衣原体(Chlamydiatrachomatis)的发现人。

1897年7月23日生于湖南醴陵县。

1958年9月30日卒于北京。

1914年考入湘雅医学院,1921年毕业并获得美国康涅狄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同年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细菌系进修和工作。

1925年
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

1929年回国,先后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雷斯德研究院细菌学系主任。

1935年到英国国家医学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受命到昆明重建中央防疫处并被任命为处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继续在北平任中央防疫实验处处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主持组建了我国最早的生物制品质量管理机构——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

1951年任中国菌种保藏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

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和卫生部生物制品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7年,第七届国际微生物学大会上,被选为国际微生物学会常任理事。

汤飞凡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已开始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病毒性状,用离心和过滤的方法研究疱疹、牛痘等病毒,给当时病毒是否为生物的观点的争论以肯定支持。

他是最早研究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支原体的微生物学家之一。

1925年他在研究疱疹病毒的嗜神经性和疱疹脑炎和免疫反应的关系时最早观察到单纯疱疹的潜伏感染。

曾研制出一系列孔径大小不同的醋酸火棉胶滤膜,用来测定葡萄球菌噬菌体和多种病毒的大小。

40年代在国内首次报道了鼠疫斑疹伤寒的地方流行,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和伊氏锥虫。

1954年重新开始搁置了30年的沙眼病原研究。

1955年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无可争辩地结束了半个多世纪关于沙眼病原的争论。

他所创建的方法被广泛采用,后来许多类似的病原被分离出来,一类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特殊微生物——衣原体陆续被发现,他是迄今为止发现重要病原
体, 并开辟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唯一的中国微生物学家。

由于沙眼病原的确认,使沙眼病在全世界大为减少。

1982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眼科学大会上,国际沙眼防治组织为表彰他的卓越贡献,追授给他金质沙眼奖章,随后,他和他的共同工作者因成功地分离了沙眼衣原体而获得我国科学发明奖。

汤飞凡对我国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和胜利后两次重建中国最早的生物制品机构中央防疫处,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生物制品制造检定规程》,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抗生素生产研究机构和第一个实验生物饲养场。

汤飞凡是一位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热爱祖国和人民,毕生献身科学事业的正直的科学家。

他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科学的预见力,因此他能大胆怀疑前人的结论,并用自己的实验否定前人的错误学说。

在沙眼衣原体研究中,他为了证实病原,竟两次用自己的眼睛做实验,最具体的表现了为人类健康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称汤飞凡是“他的国家的科学公仆”,是“预防医学领域里的一名顽强的斗士”并断言:“在中国,他将永远不会被忘记。


后记
大约距今32亿年以前,微生物已经悄悄地出现在地球上,这是在非洲南部发现杆菌化石之后人类才知道的,由于微生物个体极小,肉眼无法观察,直到三百多年前荷兰的列文虎克制造出第一架显微镜之后,把物体放大200倍,观察污水、牙垢,人们才惊奇地发现了微
生物。

古代人类在衣食方面早已利用微生物,但人类也早已被一些微生物危害,因为那时人类还没有掌握微生物的繁殖规律。

随着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对微生物研究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微生物的秘密就了解得更多了。

现在微生物对打开自然知识宝库已成为重要的工具,特别是在治病防病、生命起源、生命自我复制、生命的分子构造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中,早已成为科学家的掌上明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