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全文与赏析(优秀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全文与赏析(优秀10篇)
总结篇一
板书:
读(诗歌)──赏(意境)──悟(情感)
赏析:篇二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
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
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
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
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
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
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
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
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
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
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
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
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
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
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
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
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
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
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
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
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
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
为音乐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统一,就是相对
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
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
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
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
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
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诗歌《乡愁》篇三【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後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後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赏析】
(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可是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
最忌讳抽象说教,空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情感对等物"
(意象)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
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
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
首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它是自然滋
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
长柔情。
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
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
树高千丈,叶
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
哪怕天涯海角,哪怕沧海桑田,文化的血
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
第三节的"雪花白"则摹色绘心,以雪花的晶
莹剔透、洁白无瑕隐喻游子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
四个意象
以相同的方式呈现,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手足相连、
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二)、联想自然,环环相扣。
(三)、音韵和谐,一唱三叹。
《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
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
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
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
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这种重章叠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中国民
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
(四)、无理而妙,富于别趣。
赏析篇四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
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
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
前三节诗逐层
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
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
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
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
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
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
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
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
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余光中《乡愁》原文篇五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诗歌《乡愁》篇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选自《白玉苦瓜》,台湾大地出版社1974年版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
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
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
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
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
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
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
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
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
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
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
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
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
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
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
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
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
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
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
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
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
为音乐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统一,就是相对
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
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
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
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
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
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乡愁》全诗赏析篇七
(台湾)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
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导入篇八
他,一首诗,道出了两岸共同的心声;他,多次往返海峡,却始终难圆故乡梦;他,一段陈词,成就故乡无尽的佳话和荣耀。
他是谁呀?(乡愁诗人,余光中)
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参考赏析篇九
赏析:
感受: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
《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其次,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
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
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流落到台湾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有了无尽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
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正如余光中先生
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话:思蜀而不乐。
三、形式美
结构上,寓变化为统一
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
相关诗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余光中《乡愁》原文赏析篇十
中华民族是个浪漫的民族,即使是浓浓的愁绪也能表现得异常凄美。
中华民族是个多情的民族,即使远在天涯,也时刻深深眷念着天边的故土。
当多情与浪漫相遇时,于是,便会泛滥出诗,无止无息的诗。
情是这世上极抽象的词汇,总是有着,却又总是看它不见,总需借一
些物象才能捕捉到它。
在思乡愁情袭来时,“月”成了中国人的最爱,由“月”而勾出的诗便多了起来。
而余光中对着悬挂了无数个日夜的思乡的
明月,却浮现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于读
者眼前。
当我们感念“天涯共此时”的一刹那,这四个意象果真让人觉得,
故乡就在眼前,更近了,也似乎更远了,若隐若现,若即若离……这真的
便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乡愁”了。
“乡愁”是痛苦的。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
在那头”。
“母亲”,现在又多加一个“爱人”,随着岁月的迁移,这与
故乡有关的思念也在逐渐地增多、加重。
不论是生养的血缘,还是缠绵的
爱恋,当它终归化为亲情的时候,当这亲情生生地被空间拉远了的时候,
愁苦便牵肠挂肚、魂牵梦萦……然而,毕竟这时的愁苦还可排解。
“小小
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终可传去我们彼此的思念,并最终拉近这空间
上的距离。
于是,在诗中,愁苦里我们享受到了幸运与幸福……
岁月在更迭,乡愁在加深。
而当乡愁化作“一方矮矮的坟墓”之时,
痛苦中又隐现幸福的“乡愁”里,却变得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明明是
“矮矮的”,明明是近在咫尺,但“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生死两茫茫,在这只须稍稍抬起脚便可逾越的“一方矮矮的坟墓”前,生与死的墙
却是那样地高,那般地厚,触目可及的“近”却又是那样遥不可及的“远”。
余光中竟让读这诗的每个人一下子又找回了自己,或是若干年前,或是若干年后,那个立于坟前的人定然就是我们自己。
无须刻意,一幕又
一幕便溢了出来,仿佛与“小小的邮票”和“窄窄的船票”相关的记忆瞬
间四溢而出,占据了每一颗此刻均已早就变得空荡荡的心。
这是无法接受
与承受的,然而生老病死,轮回使然,这人力所不能及的自然之法则又迫
使我们不得不接受,也不得不承受。
尽管带着剧烈的疼痛,但当乡愁化作“一方矮矮的坟墓”的时候,人力已显得微薄,天命却又是威严得那样地
无法抗拒。
尽管无法如“小时候”、“长大后”那样得以排解而幸福,但这愁苦
毕竟该顺理成章地被自然释怀。
如果说这种乡愁之苦也可排解的话,那当
它化作“一湾浅浅的海峡”时,便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去排解、消逝掉了,更是无法接受和承受了。
不错,与“坟墓”这一意象幻化而出的那个“乡愁”相比,二者何其
相似啊。
同样是近在咫尺,却又同样远隔天涯;“矮矮的”,“浅浅的”,同样举步可越,却又是同样无缘亲近。
但这又分明是不同的。
生死的时序
自然非人力可改变,但这眼前的相隔岂是上天的安排!当我们捶胸顿足地
痛恨于双手无法使距离拉近时,却又为何亲手残忍地人为拉远着这上天原
本已拉近的距离!自然的运转,体现的是深沉与威严。
人力的对抗却体现
着可憎与愚昧。
面对这样的乡愁,这苦与痛,分明伴生着强烈的困惑与愤懑……
《乡愁》,收回凝望的遐想与沉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随时间的前移,伴成长的变迁,这条与生命牵系的线,竟串联起了“我”生命中全部的“乡愁”。
在工整比对之美的背后,我们
感受到了这愁情由浅及深,由窄而广的变化之美。
这是一种深沉,亦是一
种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