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及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等。
两层含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系统的组成: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
(一)聚落环境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二)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融带上。
与水圈、生物圈相当。
(三)地质环境主要指地表以下的坚硬地壳层,也就是岩石圈部分。
(四)星际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宇宙空间环境,由广漠的空间、各种天体、弥漫物质、以及各类飞行器组成。
萌芽阶段(工业革命18世纪60至90年代前)
砍伐森林、破坏草原、盲目开荒等环境污染问题不严重
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大工业日益发展,生产力提高,环境问题恶化第一次高潮(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原因一:人口迅猛增加,都市化的速度加快。
原因二: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消耗大增,增加了新污染。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里程碑I
第二次高潮( 20世纪80年代后)
环境污染和大范围生态破坏:1. 全球性的大气污染 2.大面积生态破坏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迭起
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里程碑 II
两次高潮的区别:1. 影响范围不同2. 危害结果不同3. 污染源不同
4. 第一次“公害事件”与第二次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不同
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臭氧层耗竭、淡水资源危机、酸雨、大气污染、资源能源短缺、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垃圾围城、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
第二章
生态学: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规律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平衡的破坏:标志:结构的改变、功能的衰退。
因素:自然、人为。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定义的三重含义:
1、需求——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
2、限制——经济发展不应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3、平等——代际平等,当代不同地区、国家和人群之间的平等
共同点:不能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不能以破坏和污染环境为代价。
第四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清洁生产:在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持续地应用整合且预防的环境策略,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于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和风险。
强调预防性、综合性、持续性
循环经济概念: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区别:
三大原则: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和实施依赖于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行为原则,称之为3R原则。
低碳经济内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关系:
最终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之处:
1、低碳经济更加强调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循环经济强调提高所有的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所有废弃物的排放
3、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理念在能源领域的延伸,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循环经济发展的结果必然走向低碳经济。
第五章资源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广义: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通常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与气候资源等狭义: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如地球上的空气、水、土地、矿物、动物、植物以及其他可被人类利用的物质
自然资源分类:
1、可更新资源:又称可再生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够依靠生态系统自身在运行中的再生能力得到恢复或再生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2、不可更新资:又称非再生资源,储存在人类开发利用后会逐渐减少以致枯竭,而不能或难以再生的资源,如石油、矿产资源等
3、恒定资源:被利用后,在可以预计的时间内不会导致其储量的减少,也不会导致其枯竭的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
自然资源特点:1、有限性2、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严格的区域性3、整体性还有多用性、社会性等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基因、物种、环境三个水平上进行
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
1、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2、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3、保存了物种的遗传基因
4、对现代科技的发展还具有特殊的贡献
5、千姿百态的生物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
2、完善自然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网络
3、保护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的野生物种及作物与家畜的遗传资源
4、建立全国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和检测网
5、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
第六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与生物的物质。
按来源可分为:
生产性污染物工业生产形成的“三废”;农业中长期使用的农药
生活性污染物粪便、垃圾和污水。
特别是近年来,生活垃圾中增加了塑料及其他高分子化合物等成分
放射性污染物核能工业、医用及工农业用放射源,以及核武器生产及试验所排放的废弃物。
第七章水污染与污染源
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污染源:根据水污染物质及其形成污染的性质,分成: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
水质:水体质量的简称。
它标志着水体的物理(如色度、浊度、臭味等)、化学(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含量)和生物(细菌、微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综合特性及其组成的状况。
水质指标:是指水样中除去水分子外所含杂质的种类和数量,它是描述水质状况的一系列标准。
包括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和放射性指标。
废水处理常见方法及流程:
废水处理:就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废水净化,减少污染,以至达到废水回收、复用,充分利用水资源。
废水处理技术: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城市污水成分中固体物质仅占0.03-0.06%,生化需氧量(BOD5)一般在75-300mg/L。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处理程度划分,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工艺。
污水一级处理应用物理方法,如筛滤、沉淀等去除污水中不溶解的悬浮固体和漂浮物质。
污水二级处理主要是应用生物处理方法,即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进行物质转化的过程,将污水中的各种复杂的有机物氧化降解为简单的物质。
污水三级处理是在一、二级处理的基础上,应用混凝、过滤、离子交换、反渗透等物理、化学方法去除污水中难溶解的有机物、磷、氮等营养性物质。
第八章大气污染物及其防治
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分类:按污染物存在的形态:颗粒污染物气态污染物
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粒径在10um以下颗粒物称为PM10
地球表面覆盖着多种气体组成的大气,称为大气层。
将受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称叫做大气圈。
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点,分为5个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除尘装置的性能指标:经济指标、技术指标
机械式除尘器:通过质量力的作用达到除尘目的。
过滤式除尘器:用多孔过滤介质来分离捕集气体中的尘粒。
静电除尘器:利用高压电场产生的静电力作用分离含尘气体中的固体粒子或液体粒子。
湿式除尘器(洗涤式除尘器)
气态污染物控制的方法和设备主要有两大类:
分离法:是利用污染物与废气中其它组分的物理性质的差异使污染物从废气中分离出来
转化法:是使废气中污染物发生某些化学反应,把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常见气态污染物的治理
1. 低浓度SO2废气治理
抛弃法是将脱硫的生成物作为固体废物抛掉。
回收法是将SO2转变成有用的物质加以回收,成本高,所得副产品存在着应用及销路问题。
我国应以回收法为主。
已应用的脱除SO2的方法:1、湿法(回收法)氨法钠碱法钙碱法
2、干法活性炭吸附法催化氧化法
2. NOx废气治理
吸收法:碱液、稀硝酸和浓硫酸等。
吸附法:活性炭、沸石分子筛等。
催化还原法: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用还原剂将废气中的NOX还原为无害的N2和H2O的
第九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包括海、湖浅水区)。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土壤圈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农药:主要是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牧渔生产的病虫害和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药品及生
物药品。
农药污染:指农药或其有害代谢物、降解物对环境和生物产生的污染。
农药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降解产物,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会破坏生态系统,引起人和动、植物的急性或慢性中毒。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水解作用有机磷农药可进行水解(温度土壤含水量pH)
氧化与还原含硫农药可进行氧化
光化学降解受日光照射仅限表面的残留物
微生物的分解农药在土壤中消失的重要途径(温度、含水量、通透性、有机质含量等)农药在土壤中的转移:主要以水为介质,两种方式:
a. 水溶性大的,直接溶于水;
b. 吸附在水中悬浮颗粒表面而随水流迁移,造成水体污染。
化肥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土壤物理性状改变物理性质恶化土壤板结影响作物产量及品质
长期施肥会促进土壤酸化硫酸铵、氯化铵﹥尿素﹥硝酸盐
引起土壤重金属污染磷肥,带入重金属镉、铬、锌、汞、铜等
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合理施用化肥,对微生物活性有促进作用,过量则会降低其活性
第十章固体废物及其资源化
固体废物:亦称固废,是指人类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质。
固废概念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
固体废物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在索取和利用自然资源从事生产和活动时,限于实际需要和技术条件,总要将其中一部分视为废物丢弃;另一个方面是由于各种产品本身有其使用寿命,超过了一定期限,就会成为废物。
固体废物污染的特点
资源性:作为“再生资源”,固体废物具有鲜明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是在错误时间放在错误地点的资源。
污染的“特殊性”:固废的最终状态具有呆滞性和不可稀释性,同时成为新的“污染源”。
严重的危害性: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
最后,由于固体废物的严重危害性,因而必须从其产生、运输、存贮、处理及处置的每个环节都进行控制,即具有全过程管理的特点。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资源化原则: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城市垃圾特点及对策:废纸:40%,金属;3-5%,废弃食物:25-40%,塑料:1-2%,织物:4-6%,玻璃:4%
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
城市生活垃圾最终处理:
我国:实行垃圾从源头分类,提高回收利用效率,尽快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实行源头减量化:1、净菜上市2、有价提供塑料袋3、商家回收产品包装物
4、简化包装
5、抵制豪华包装
1、宣传教育经常化。
提高每个公民的环境意识是当务之急。
2、垃圾清运企业化。
垃圾的清运和处理向企业化运作方式转变,公办、私办平等竞争。
3、环保企业科技化。
用高科技武装环保企业,避免出现二次污染。
处理垃圾:填埋、焚烧、堆肥
第十一章物理性污染及其控制
噪声的危害:听力损伤;噪声对睡眠的干扰;对人体系统;疾病的影响;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结构造成危害
(一)噪声源的控制控制声源是控制噪声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
合理选择材料和改进机械设计
改进工艺和操作方法降低噪声
减少激振力来降低噪声
提高运动零部件间的接触性能
(二)传播途径的控制:
若因经济或技术原因难以从声源上实施控制时,就要从噪声传播途径上加以控制。
合理布局,闹静分开
利用噪声随距离衰减的规律
利用地形、地物或绿化等屏障降低噪声
利用声源的指向性降低噪声
采取声学控制手段噪声传播
(三)接受者的防护
对人的防护: 听觉和头部:耳塞、耳罩/防声头盔等胸部的防护:防护衣
对于机器的防护:隔声间、隔振台
基本技术:
1、吸声技术
吸声:声波通过媒质或入射到媒质分界面上时声能的减少过程,称为吸声或声吸收。
材料吸声:当媒质的分界面为材料表面时,部分声能被吸收的现象,称为材料吸声。
吸声材料:有较大吸声能力(平均吸声系数α> 0.2)的材料
2、隔声技术:利用墙体、各种板材及构件作为屏蔽物或利用围护结构把噪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噪声在空气中的传播受阻而不能顺利通过,达到降噪的目的。
3、消声:消声器是消减气流噪声的装置,把它接在管道中或进、排气口上,既让气流通过,又对噪声具有一定的消减作用。
电磁污染的控制:在作业人员方面,包括对工作环境所采取的防护措施。
措施:电磁屏蔽、接地导流、吸收防护、个体防护、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环境质量:环境素质好坏的表征,即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
目前全球十大环境问题是什么?并叙述其具体定义和主要污染物。
(1)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2)臭氧层的破坏:氟利昂和哈龙等破坏臭氧的物质;
(3)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和人为因素;
(4)酸雨蔓延:酸雨前体物造成;
(5)森林锐减:自然和人为因素;
(6)土地荒漠化:自然和人为因素;
(7)大气污染:工业和人类生活产生的气体和颗粒污染物等;
(8)水污染: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物;
(9)海洋污染:来自陆地、大气和河流中的污染物;
(10)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发达国家危险固体废弃物迁移到发展中国家;
大气污染中的颗粒污染物可分为哪几类哪些?并具体说明每一种类别颗粒物的来源和粒径范围。
大气污染中的颗粒污染物可分为尘粒、粉尘、烟尘和雾尘。
(1)尘粒:一般是指粒径大于75mm的颗粒物
(2)粉尘:粒径小于75mm的颗粒物
(3)烟尘:粒径小于1mm
(4)雾尘:粒径小于100mm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和危害,及其防防治对策。
(1)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具有消费使用价值,生产使用价值,生态维持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科学价值等
(2)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森林、草地、湿地等生境的破坏、过度捕猎和利用野生物种资源、城市地域和工业区的大量发展、外来物种的引入或侵入毁掉了原有的生态系统、无控制旅游、土壤、水和大气受到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造成了生物多样性锐减。
(3)危害
生物多样性锐减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因而减少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物质和服务的能力,弱化了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及人为污染等的能力。
(4)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防治对策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禁伐区、禁猎区、国有森林、自然主物区等,通过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途径来保护野生动植物。
2)迁地保护: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水族馆、海洋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