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叙事歌翻译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叙事歌翻译报告
被誉为“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侗族所特有的一种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复调合唱音乐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因其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侗族大歌分别在2006年和2009年被列入国家级和世界级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侗族大歌最闪光的亚歌类,侗族叙事歌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而且是侗族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因为如此,侗族叙事歌又被视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民间口传文学类型。
在本翻译案例中,笔者从《侗族叙事歌二十首》一书中选取了七篇中篇叙事歌作为翻译源文本,其中包括《盘古开天》、《开天辟地》、《张良张妹》、《珠郎娘美》、《金比上天买歌堂》、《美金》、《金汉》,其故事类型遍及婚恋故事、英雄史诗、侗族起源传说、历史故事等。民族志是一种源自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于田野调查的数据收集方法,它以研究者的深度文化参与为特征。
民族志方法可被恰当地应用于侗族叙事歌之类的民族民间口传文学实践及研究。当被应用于翻译实践与研究时,民族志方法意味着译者超越常规语言层面的翻译转换,而更倾心于对特定族群所共享的源语文化的记录。
在本侗族叙事歌翻译案例中,民族志方法被应用于对侗民族记忆以及民风民俗的忠实记录、对侗民族人文景观的展示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笔者通过“深度描写”在译本中提供了大量的民族志信息,并以侗族叙事歌为例建立了民族民间口传文学的民族志翻译实践模式。
侗民族和英语国家的文化缺位和文化错位现象具体体现在侗族习俗、名称、民族记忆等在英语文化中的缺位以及二者在叙事逻辑方面的错位。为了弥补这些
缺位和错位,本翻译案例采用了诸如增益、移植、注释和重建之类的一系列翻译补偿策略。
其中“增益法”被用于对婚姻习俗、礼俗、节日庆典及宗教习俗等缺位侗族习俗的翻译;“移植法”被用于对角色名称、建筑名称、食物名称、乐器名称等缺位侗族名称的翻译;“注释法”被用于对侗族起源传说、侗族历史故事等缺位侗民族记忆的翻译;“重建法”则被应用于对句法表达和故事发展等方面的叙事逻辑的厘清。本报告在结论中总结了侗族叙事歌的民族志翻译实践模式,并指出民族志方法可被恰当应用于中国民族民间口传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