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歌曲《鬲溪梅令》音乐的“中和”之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9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 12论宋代歌曲《鬲溪梅令》音乐的“中和”之美
周永彦
摘 要:本文将从宋代词曲家姜夔歌曲《鬲溪梅令》的音乐本体分析出发,对歌曲在调式、节奏、结构等音乐元素中所表现的“中和”之美进行分析之后,运用引证法、考据法、分析法、归纳等方法,进一步分析作者姜夔通过歌曲《鬲溪梅令》所要表现的“中和”音乐思想,进而探究出歌曲《鬲溪梅令》在其所具备的“中和”之美上展现出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鬲溪梅令》;姜夔;音乐;中和;情感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周永彦(1999-),女,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

歌曲《鬲溪梅令》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所著《白石道人歌曲》卷二中的一首自度曲(图1)。

首先,笔者将对歌曲音乐本体进行分析,同时探究在音乐元素中《鬲溪梅令》音乐表现的“中和”之美,所分析谱例选自杨荫浏先生撰写的《白石道人歌曲研究》中第二次所译版本(图2)。

图1:图片截取自姜夔《白石道人歌曲》①
图2
一、歌曲《鬲溪梅令》的音乐表现
与西方的纵向性和声曲式不同,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以线条化的形式展现,因此,在对歌曲《鬲溪梅令》音乐本体的调式调性、节奏、音乐结构的分析中要注重旋律的上下行进起伏对于情感的抒发所发挥的作用。

(一)音乐结构图示《鬲溪梅令》音乐分析图示
谱例版本音乐元素原谱译谱调式调性仙吕宫g 羽清乐七声
节拍无标注
4/4
结构
乐段上阙 下阙乐句
5句(按歌词划分)5句(按歌词划分)音乐形象
景物描写,借景抒情梦境描写,以梦抒情
50
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
(二)音乐本体分析1、音色
音乐是听觉艺术,是抽象艺术,与有着绚丽夺目的各种色彩的视觉艺术——美术不同,但音乐也有色彩,发声物体的材质决定音色,有粗有细,有轻有重,有高有低,而音乐的色彩是通过联觉的情绪反应而表现的,例如喜悦、忧愁、期待、悲痛等等。

歌曲《鬲溪梅令》的发声主体是人声,人声是最为“中和”的声音,但人声各不相同,不能单从发声体去论歌曲《鬲溪梅令》的音色,不然便是诡辩了。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音乐产生的联觉反应去感受歌曲《鬲溪梅令》音色——哀婉悲伤的情绪。

2、调式调性
调式是由各个音按照一定的关系排列起来的音阶,调性确定了音阶的主音,也就确定了音乐的音高区域。

《白石道人歌曲》原谱旁注此曲为“仙吕调”②。

在丘琼荪先生的《白石道人歌曲通考》中对原谱所著调性的考释是这样解说的“仙吕调,宋律名夷则羽。

”②;杨荫浏先生撰写的《白石道人歌曲研究》中也说明其调性为“原注‘仙吕调’,即夷则羽,合今F 调”③,后经先生思考于第二次译谱中改为降B 调。

根据杨荫浏先生第二次所译谱例,按照曲谱旋律中使用的各音的出现次数、主次先后,将其音阶排列后推出,歌曲《鬲溪梅令》调式调性应为g 羽清乐七声,降B 为宫。

探究歌曲《鬲溪梅令》在调性选择和调式使用上所表现出的中和之美,我们可以从姜夔的《大乐议》以及记载上古乐官伶州对音乐调性的言论中探寻。

从《大乐议》“宫为君为父,商为臣为子,宫商和则君巨父子
和…”④中可以看出,姜夔对于宫调式的重视。

唐代对于宫调乐曲的调名在《新唐书·礼乐志十二》中记载:“正宫、高宫,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为七宫。

”而歌曲《鬲溪梅令》是以仙吕宫调为基础;《周语·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钟》中记载上古乐官伶州鸿论乐云“大不逾宫,细不过羽。

夫宫,音之主也,第以及羽。

”而《鬲溪梅令》的调性调式是仙吕调的夷则羽调式,既重视了雅乐对于宫调式的重视,但没有雅乐之厚重,使用至最“细”处——羽调式,在调的使用体现了姜夔对于“中和”之美的表现。

3、节奏节拍
节拍是确定音乐整体强弱规律以及音符时值的形式,节奏是在节拍整体的布局之下,能够以不同的节奏型展现一切人的活动中能够与音乐相联系的有规律的变化。

在杨荫浏先生的《白石道人歌曲研究》中对于音乐节拍节奏的分析,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点,一、姜夔在音乐中对于节奏划分是有着仔细考虑的;二、姜夔的音乐是有板有眼的;二、姜夔的音乐中也有散板的使用,有时也会有散板与板眼结合的节拍出现。

杨荫浏先生认为对于姜夔音乐节拍的分析可以呈发散性出发点去考虑,例如,一拍多音,以及延长音等的使用。

歌曲《鬲溪梅令》的音乐节拍节奏就充分展现了杨荫浏先生对姜夔歌曲的理解,节拍以4/4拍为基础,有一拍一音,有两拍一音,以及一拍两音的附点节奏型的节奏,按照乐句的划分对音乐的节奏进行处理,既符合节拍基础,又伴有乐句的完整性。

乐句整体节奏在不变中变化,以二分音符的两拍长音为主,分别配合以四分音符的一拍或者附点节奏,最长不过三拍(谱例1)。

谱例1:
这样的节奏型既不绵长拖沓,也不紧凑冒进,前后运用均衡得当,使歌曲在平缓中加以推进,表现作者无奈中的期许之感,也体现出了姜夔在细节中所表现的音乐“中和”思想。

4、乐句乐段
乐句乐段的划分就像人在讲话时换气,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一样,是音乐的换气口,标点处。

歌曲《鬲溪梅令》最高音为小字2组的f,也就是
徵音;最低音为小字1组的d,也就是角音。

最大音程跨度为七度,最小为二度;旋律进行整体来说较为平稳,仅在每个乐段的第二句读处使用五度、六度大跳,通常是在第一句读的下行旋律之后进行,由哀婉低诵转向第二和第三句读的深情高歌,用歌声抒发作者的孤寂之感。

但在第三句读的末尾二字转变情感,回到旋律开始的悲吟,将已经离别,也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旋律中多用三度、五度,以及二度音程,平稳和大
51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 12跳的旋律杂糅在一起,使得情感变化丰富。

“姜谱最大特点是将各种不同色彩进行调配、糅合,其旋律高下相宜,缓急相间,既有燕乐流荡回旋之姿,又得雅乐从容雅缓之致,极具中和之美。

”⑥
5、曲式结构
曲式是曲调按照一定规律发展后形成的一定的形式。

《白石道人歌曲》原谱中《鬲溪梅令》该首小令词分为上下两阙,共有两个乐段,是二段曲式。

宋代音乐曲调多为重复乐段,但是在姜夔的曲子中却打破这一固有的形式,将其变成了平行乐段。

《鬲溪梅令》中两个乐段按照歌词句读划分,每个乐段有五句,两个乐段的旋律发展基本相同,其中在每个乐段的第一乐句最后三个字的音调不相同,在第一乐段下行四度进入式的低吟浅唱,而在第二乐段上行三度的情感迸发的高调吟唱,随着感情变化而稍加修饰,进行变动,因此为平行乐段。

这种变化,看似打破了传统的形式,实则是突破了僵化的艺术表现,使得曲调乐段间有了对比,从反自然规律的一成不变转向符合情绪抒发的自然情感的流露,是一种“向中而和”的“中和之美”。

6、情感表现
音乐是表情艺术,能够以抽象的形式表现人千变万化的情感,是音乐具备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传统音乐注重以横向的旋律进行表达情感的,善于利用音程关系的变化展现乐曲所表现的不同的情感变化。

《鬲溪梅令》是姜夔创作的一首宋代词调音乐中的第二类——自度曲(有词人自己作曲之后填词),从歌曲两段乐句中,每段第一句到第二句由低吟到上升到较高音区的旋律进行,抒发着作者逐渐累积成山的思念之情,到了中间三、四句音调又从高到低,表现了作者的思念无法排解后的悲愁之情,但最后一句的尾部二音上行四度大跳中可感受到作者对之后能够有机会再见“恋人”期望之情。

除过在音乐旋律的高低起伏以及节奏的变化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变化,从“恐”“何处寻”“漫向孤山”等歌词也可看出作者的离别愁绪和孤寂之感。

在词曲中,作者描绘从冬到春之景,表现出了虽对于逝去的过往很是留恋,但依旧回到了现实之中;虽有哀叹和无奈之情,但是诗中依旧在每段中都提及了春天依然到来的场景,悲伤中透露着希望,不过分悲愁,也对今后满怀希望,将“中和”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7、词曲形象
宋代词人在词曲创作时所使用的艺术形式有用唐时
期的曲牌音乐填词,或是自己作词作曲的自度曲的形式,以文学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多层次,更深刻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歌曲《鬲溪梅令》标题中的“鬲溪梅”属于词牌名(又名“高溪梅”⑦),“令”是体裁。

歌词的大致意思为:冬天美丽的梅花不会挽留沉溺在花色中的人,波浪也不会劝离去的人驻足,就怕等到春风到来,满眼的绿色会将在冬日像玉簪一样的花朵掩盖而无法寻找;我的梦中出现了一艘华丽的船在向我划桨驶来,会是心上人在梦中前来找寻我吗,我随这条小船去寻找我的心上人,但只发现了一只翠鸟在春天啼叫。

曲调表现出了一个沉溺在美好回忆中不愿醒来的“醉梦人”的形象。

时光不停逝,词人沉溺在自己的向往和回忆里,害怕这次分别的时间太久,想着能够尽快再见到“恋人”,期待自己能够有机会再一次与“恋人”相见。

从对该首作品音乐本体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姜夔在当时创作时的心境以及当时处境对其创作的影响,接下来,我将结合以上音乐本体分析,对歌曲《鬲溪梅令》作者对该作品创作中表现的“中和”思想进行探究。

二、歌曲《鬲溪梅令》音乐表现的“中和”之美对音乐本体的分析是为了能够展现出的作曲家创作的音乐思想,歌曲《鬲溪梅令》作者姜夔在创作该曲时已是中年(据史料推测歌曲《鬲溪梅令》创作于公元1192年),历经多次仕途失意后,他开始在友人的帮助下游历家国山河,并在此过程中结识了众多志趣相投的仁人志士,以及他一直挂念的合肥恋人。

歌曲《鬲溪梅令》是经后世解读认为是作者在未能见到“恋人”而归后所作,作词寄情,再配曲抒意,以抒发其内心的失落,创作过程中的“中和”思想体现如下:
(一)雅俗相宜的音乐“中和”之美
雅乐于西周时期出现,是专属于宫廷贵族的音乐,在宫廷贵族礼仪相匹配的礼乐制度中用于祭祀、朝拜、重大宴飨时的正乐,俗乐是相对于雅乐而言民间的音乐。

在蔡仲德先生《中国音乐美学史》中认为姜夔是想通过复辟雅乐音乐以达到进一步宣扬一种禁锢的音乐思想,而在赵晓岚博士的《姜夔与南宋文化》中则认为姜夔音乐思想是“和”。

笔者比较认同赵晓岚博士的观点。

受到儒家认为最好的音乐应当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中和”音乐思想的影响,姜夔致力于复兴南
52
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
宋时期越发呆板守旧,以及因战乱而发展举步维艰的雅乐音乐,但在其《大乐议》中也并未对俗乐有着重批评或是抵制。

笔者认为姜夔在论述其音乐思想的《大乐议》中“其议雅俗乐高下不一,宜正权衡度量”一句所要表明的是,在创作中有关雅俗音乐使用,应以雅乐正声为主之下,同时适当使用清乐、燕乐的音阶进行音乐创作,才能表达人不同的生活情景和情感。

从姜夔所作词的内容来看,他对待仕途的态度是刚正不阿,对待妻子小妾及恋人又是柔情似水,因此,他在歌曲《鬲溪梅令》中,便运用了清乐音阶来表现作者情感的细腻深刻、缠绵悱恻,哀而不伤,恰到好处。

所以,用“雅而不俗,清空骚雅”来形容作者的音乐曲调,并来说明作者抒发的情感,是再好不过了,这也正是姜夔“中和”创作思想的表现。

(二)以歌咏言的词曲“中和”之美
宋代词调音乐是以词配曲的形式为主,发展到后来被称作为歌曲,词与曲的结合通过文学性与音乐性的双重表现,用文字的形象与音乐的抽象,能够更加深刻地将人类复杂的情感抒发出来。

歌曲《鬲溪梅令》的创作不同于传统词调音乐先作曲再填词的创作思路,而是先作词表达作者的情感,再依词意作曲,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以乐情表诗意。

在南宋进士赵彦肃所传的《风雅十二诗谱》中的《诗经·关雎》的曲调,展现出宋代雅乐音乐——一字一音的歌曲形式,其音乐曲调古板单一,情感表现呆板无趣,听感乏味,无法使人产生对美好爱情的联觉,对于《关雎》词韵的展现十分牵强。

在姜夔的《大乐议》中认为“乐曲知以七律为一调,而未知度曲之义;知以一律配一字,而未知永言之旨。

”,对于词与乐的结合,他借用《尚书·尧典》中“诗言志,歌咏言”之言,说明一字一音的词曲结合形式是无法将诗词意蕴完美地表现出来的。

在歌曲《鬲溪梅令》中,以一字配以一音为主,音有长短不一,在二拍与一拍节奏型中穿插有三处一字配两音的小型附点节奏型的形式,推动乐曲的发展,增加音乐情感的表现力,契合诗词意蕴,就如词的上阙以景寄情,曲调相对平缓;词的下阙以梦抒情,在最为短小的小型附点节奏型上出现最高音,表现出作者的思念达到了最高处,这样的配合使得词韵与音韵在音调变化的基础上相得益彰,展现出了姜夔在创作中,用音乐将有咏有叹的诗意深刻表达,所体现的是诗与乐完美相和的“中和”创作思想。

三、“中和”之美体现的歌曲《鬲溪梅令》的艺术价值
经过探究歌曲《鬲溪梅令》的音乐本体表现的“中和”以及作者创作思想中蕴含的中正质朴的“中和”思想,我们能发现宋代词曲家姜夔创作的《鬲溪梅令》这样诗词寓意简单,乐曲结构短小精炼,节奏旋律简单质朴的词调音乐中,也能够表现出富有深意的音乐与诗词的文化内涵,体现出音乐表演和欣赏的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是指一个艺术作品体现出其内在的审美及其文化的程度,好的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体现在人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美感体验后进而感受作者的作品带给世人的情感表现能够引起共鸣。

歌曲《鬲溪梅令》的“中和”之美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如下:
(一)审美方面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感受的行为,通俗来讲就是人对于艺术品的欣赏活动,欣赏是鉴赏一词的分支词汇,鉴赏分为鉴别和欣赏,先鉴别再欣赏,音乐是抽象的听觉艺术、感觉艺术,鉴别出的好的音乐才能够带给人美的欣赏体验。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诗经》中的第一首《关雎》是展现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一直流传至今并受到人们喜爱,而歌曲《鬲溪梅令》描写的是作者的对情人的思念,是他对情人的情感,是他的爱情,美好的爱情是古往今来人类的基本情感之一,具有较强的共情性和传唱度,这是歌曲《鬲溪梅令》的审美价值之一。

歌曲《鬲溪梅令》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一方面是在于它的爱情题材是能够引起人的共鸣,另一方面是它音乐的诗与乐的互相衬托,使得乐有诗句的口语化,诗有乐的美感,在简洁流畅的曲调中,表现出作者的离别之苦、思念之情、期许之望的丰富情感。

如此丰富的情感糅合在一起,既没有杂乱无章,也没有平淡无奇的审美体验,体现出了姜夔高超的创作手法和音乐“中和”的思想表现,带给人美的感受,体会到作者通过作品想要表达的离别、思念、期待的感情。

(二)情感方面
情感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反应,是人受到某种影响或刺激后产生的情绪。

情感表现则是作者通过某种形式或手段将自己的内在的情绪外显出来。

中年时的姜夔仕途失意后,心中充满对自己怀才不遇,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本领的现状的失落,只能通过诗、乐等艺术创作抒发自己内心的苦楚。

歌曲《鬲溪梅令》
53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 12的所表现的情感,是以描写未能见到思念已久的情人的沮丧,并期待下次能够再见之下,还包含了一些他对致仕无望的哀伤以及对也许某一天能够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一丝期望。

从他于创作歌曲《鬲溪梅令》后的第二年便向朝廷敬献了《大乐议》及《琴瑟考古图》,望朝廷采纳他对宫廷雅乐改进建议,并希望获得提拔可以想到他当时对于仕途依旧是充满向往。

儿女情长和家国情怀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情感,在未能见到情人的遗憾中通过歌曲《鬲溪梅令》一并抒发了出来。

综上所述,笔者并未就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歌曲《鬲溪梅令》是作者姜夔因思念其合肥恋人而作的辞去这一观点着重强调,并在以上分析中将“恋人”一词做特殊含义的引用,一是指代姜夔的合肥恋人,二是指代他对于为官效国的心愿。

经过笔者对于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在他的创作作品的表现和在《大乐议》等论著中对音乐的理解等文献的查阅、资料的搜集整理中,推想出可能包含在歌曲《鬲溪梅令》这首作品当中更深层次的作者的情感表现——个人情感之下的家国情怀。

经过对歌曲《鬲溪梅令》音乐“中和”之美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出,姜夔的词乐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他是为情而作的短小而凝练的作品,复杂于他在作品的创作中赋予的巧思。

相比于其他作品,歌曲《鬲溪梅令》虽简洁,但表达的情感有思念、有期许;有显而易见的细腻真挚的私人情感,也有隐含的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两种不可交汇的情感在一首乐曲中合二为一,以“中和”之意,作“中和”之美的音乐,创作之深度,思想之高度,在当时的时代中,可谓是音乐艺术中的盖世之才,也在当代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

相比于宋代词曲家姜夔其他更有名气的作品,歌曲《鬲溪梅令》虽然结构短小,情感变化细微,经近现代杨荫浏先生以及丘琼荪先生等一批学者的研究译谱、传播发扬后,成为为数不多的能够展现宋代音乐风貌的代表作品之一,并且在经过当代音乐家为其进行伴奏编配之后,使得这一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能够生生不息地传扬下去。

在后世的发展中,它不仅限于以单用人声歌唱的形式出现,有琴歌形式——以古琴伴唱,增添了一份古琴音色独有的气韵在其中;艺术歌曲的形式——用钢琴伴奏演唱,音色效果更加饱满,更符合当代人的大众审美,使得音乐受众更加广泛,还利于传唱和传承,这也是歌曲《鬲溪梅令》音乐所蕴含的“中和”之美的最好的体现。


注释:
① 图片选自中华书局聚珍坊宋半版印《白石道人歌曲》卷二。

② 《白石道人歌曲》,宋代姜夔(人称白石道人)所作的古代词曲谱集。

共6卷,别集1卷。

《鬲溪梅令》在卷二第五首。

③ 丘琼荪.白石道人歌曲通考[M].音乐出版社, 1959:85.
④ 杨荫浏.白石道人歌曲研究[M].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1955.
⑤ 《大乐议》,宋代姜夔所著体现其音乐思想的文论。

⑥ 论姜夔的“中和之美”及其《歌曲》,作者赵晓岚,文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⑦ 马兴荣,吴熊和,曹济平.中国词牌名大辞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555.
参考文献
[1] 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 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3] 周聪.我国古代音乐美学中“和”的观念[J].音乐研究,1980,(02):51-59.
[4] 李雯睿.探析姜夔自度曲音乐与演唱特点——以《鬲溪梅令》为例[J].艺术研究,2022,(04):111-113.
[5] 赵晓岚.论姜夔的“中和之美”及其《歌曲》[J].文学评论,2000,(03):82-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