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二则作业练习设计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
点拨:
本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文中第2句介绍了两个 人不同的学习态度。第一个人的态度直接用词语“专心 致志”来概括。另一个人的态度,可以用“专心致志” 的反义词“三心二意”来概括。文中第3句点明了二人的 学习结果,把其摘录下来即可。
3.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表达的观点是( B ) A.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B.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C.学习必须不怕困难,知难而进。 D.学习成绩与智力水平有很大关系。
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A.通国之.善弈者也 C.虽与之.俱学
B.弗若之.矣 D.思援弓缴而射之.
点拨:
本题考查理解“之”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用法。 A项中的“之”为助词,“一人虽听之”中的“之”和 B、C、D项的“之”均为代词。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为是/其智弗若与? D.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三、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弈秋对两个学生的教法有所不同,造成两个人学弈的效
果不一样。
×
点拨: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两人学弈效果不
(
)
同的本质原因是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
意”,而非老师教法不同。
2.两个人学弈的效果不一样,原因在于一个人专心致志,
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点拨:
本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从孔子“问其故” 后两小儿紧接着的表述即可判断出两人争论的问题。
6.根据提示梳理选段中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并完成练习。
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
远者小
远者凉
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远
我发现:两小儿表达观点的角度不同,小儿甲是以
( A )为依据得出结论的,小儿乙是依据( C )得出结
点拨: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两小儿观察的角度看,一 个从视觉角度观察太阳,一个从触觉角度观察太阳,这 说明“观察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孔子都不能解答两 小儿的问题,可知“知识无限,学无止境”;孔子实事 求是说出自己无法判断他们谁对谁错,这说明“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A项“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告诉我们要虚心学习,《两小儿辩日》一文并没 有体现这一道理。故选A。
8.《两小儿辩日》中,孔子回答不出两个小孩的问题。假 如你穿越到正在辩论的两小儿身边,你能用积累的知识 帮他们解答这个问题吗?(选做题)
示例: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基本上是一

样的。首先,同一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小,

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

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时,它的背景是树木、房屋、远山和

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

午的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景,此时太阳

就显得小了。 ⁠
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一些,这种物理

现象叫作“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

天空,太阳格外明亮,就显得大些;中午时,背景是万里
素养特训
《学弈》——专心致志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
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 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然也。
1.弈秋是谁?从文中找出相关回答,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 句话的意思。 句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课后练习
第1课时 语基素养专训
一、用“√”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思援弓缴.(jiǎo zhu√ó)而射之。 2.为.(wéi wè√i)是其智弗.(fú√ fó)若与? 3.日初出沧.(cān√g chāng)沧凉凉。 4.孰为汝.(rǔ√ yǔ)多知.(zhī zhì√)乎?
点拨:
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
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5.选段中的两小儿争论的问题是什么?( C ) A.太阳什么时候最大,什么时候最小。 B.太阳什么时候最热,什么时候最凉。 C.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 D.谁是聪明的,谁是愚蠢的。
课文编排 《文言文二则》一课中,《两小儿辩日》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说明自己观点的理由。《真 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引导学生不仅要了解作者的观点,还要懂得作者是怎么有序组织事例证明观点的, 课后“小练笔”引导学生从读到写,尝试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一个观点。《表里的生物》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 评价时要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就是一篇科幻小说,为本次习作提供了很好的 范例,体现了读写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1题中“缴”指带有丝绳的箭,应读“zhuó”。第 2题中“为”的意思是因为,应读“wèi”。第3题中“沧” 是平舌音的字,应读“cāng”。第4题中“知”同“智”, 意思是智慧,应读“zhì”。
二、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D )
A.
B.
C.
D.
点拨:
本题考查对“援”“俱”“辩”“弗”四个字的字 形的识记,同时考查书写习惯与态度。A项中,“援” 字右边是“爰”不是“爱”;B项中,“俱”里面有三 横,不要少写一横;C项中,“辩论”的“辩”与语言 有关,中间是“言字旁”。故选D。

从此,我明白了学习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
点拨: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抓 住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 所成就”。最好用上对比的手法,通过写两次经历的专 心程度不同,结果不同,来举例证明观点。
《两小儿辩日》——实事求是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
7.选段主要运用对话的方式来展开两小儿辩日的情节。两
小儿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示例:我们要像两小儿那样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说

话有理有据。 ⁠
点拨:
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文中的两小儿在辩论中 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这样的表 达方式中得到的启示是,我们也要像两小儿那样仔细观 察,善于思考,说话有理有据。
点拨:
本题考查对课文中心的理解。本文讲的是有两个人 跟弈秋学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而另一个人却三心二 意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 就。故选B。
4.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用一个具体事例证明作者的
观点。 示例:我曾经一边写作业,一边想着出去玩,有一些

题平时专心做的时候都能做对,但是那次却都做错了。
人文主题:科学精神
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 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习作要求:展开想象,写科 幻故事。
人文主题 本单元围绕“科学精神”这个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他 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四篇课文。这些课文,有的是对自然现象的特认识和解释,有的是对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 现象或身边的事物展开的探究,有的则是对未来科技展开的奇特想象,呈现了人们不同的思考和探索。
点拨:
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B项的句意是想要拉弓 把鸿鹄射下来,“援弓缴”不能断开,朗读节奏应划分 为“思/援弓缴/而射之”。
6.《两小儿辩日》所蕴含的道理不包括下面哪一项?( A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观察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 C.知识无限,学无止境。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下列与“弈秋”取名形式相似的一项是( A )
A.刷子李
B.及时雨
C.何仙姑
D.齐天大圣
点拨: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及发现规律举一反三的能 力。“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A项中,“刷子李”姓李,善于刷墙,所以称为“刷子 李”,与“弈秋”取名形式一致,BCD项不符合此取名 形式,故选A。

句意: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
点拨: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文中第1句介绍了弈
秋,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这句话,意思是弈秋是全国最擅 长下棋的人。
2.这两个人是怎样跟弈秋学下棋的?结果怎样?按要求填 写下面的表格。
人物
一人 另一人
学习态度 (用四字词语概括)
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学习结果 (用原文回答)

点拨: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两人学弈效果不
(
)
同的本质原因是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
意”,故该题对。
3.孔子连两个小孩子提出的问题都无法解答,称他为老
师,名不符实。
×
点拨: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知识无限,学无
(
)
止境”,任何人都无法知晓所有问题的答案,忽略孔子
的成就,只根据这两个问题判断孔子称不上老师,是片
3.【厦门市集美区小升初】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 C )
A.孰为汝多知.乎(知:同“智”,智慧) B.思援.弓缴而射之(援:引,拉) C.通国善弈.者也(弈:弈秋) D.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点拨: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词语的能力。C项,“弈”的 意思是下棋。
4.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一人虽听之”中的“之”,用
面的看法。
四、请根据所示语境填空。 1.文中有哲理。“虽 与之俱学 , 弗若之矣 。为
是 其智弗若与 ? 曰:非然也。” 2.文中有观察思考。“一儿曰:‘日初出 大如车盖 ,
及日中 则如盘盂 ,此不为 远者小而近者大 ⁠
乎 ?’一儿曰:‘日初出 沧沧凉凉 ,及其日 中 如探汤 ,此不为 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3.文中有质疑。“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
论的。
A.视觉效果
B.味觉效果
C.温度感知
C.嗅觉效果
点拨:
本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观察图表可知,左边为小 儿甲观察到的现象、依据和结论;右边是小儿乙观察到的 现象、依据和结论。读选段内容可知,两小儿先表明了自 己的结论,再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依据。根据梳理的结 果填空即可。小儿甲观察的是太阳的大小,这属于视觉效 果。小儿乙是通过“沧沧凉凉”“如探汤”这样的温度感 知得出结论的。
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论说类文章常见的表 达方法,培养学生不仅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展开想象, 写科幻故事”,这是学生第一次尝试写科幻故事。与以往的想象类习作不同,本次习作要结合科幻故事的特点 ,借助相关的科学知识展开想象,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