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实验室有碳酸钠和碳酸钙的固体混合物75g,使之与500g质量分数为14.6%的盐酸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82.7g固体。
则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44% B.46% C.50% D.55%
2.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除去NaCl溶液中的Na2CO3加适量稀硫酸
B除去CaO中的CaCO3加水溶解,过滤
C除去CO2中的HCl气体将混合气体通入NaOH溶液
D除去KNO3溶液中的KCl加适量的AgNO3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3.t1℃时,取a、b两种固体物质各25g于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两种固体均有剩余。
升温到t2℃时,a完全溶解,b固体增多。
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曲线M表示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B.t1℃时,两只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不相等
C.t2℃时,两只烧杯中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D.t2℃时,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4.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选项要求相符合的是
A.向硝酸溶液中不断加水
B.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一份加入二氧化锰,一份不加入二氧化锰
C.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NaCl溶液蒸发适量水
D.向一定量的稀硫酸和硫酸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
量
5.向某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bc段(不含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l2 +2NaOH==Mg(OH)2↓+2NaCl
C.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数目没有改变
D.d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6.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铜和锌B.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锌,可能有铜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7.将一定量铝粉和氧化铜混合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uO+2Al3Cu+A12O3.反应结束后,为了检验氧化铜是否完全反应,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将铁片插入溶液中.下列叙述的现象中,能够说明氧化铜没有完全反应的是
①加入稀硫酸后,有气泡生成
②加入稀硫酸后,没有气泡生成
③加入稀硫酸后,溶液中有红色不溶物质
④插入溶液中的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A.只有④B.②③C.③④D.①③④
8.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A.稀硫酸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红
B.在K2CO3、K2SO4、AgNO3三种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都有白色沉淀生成
C.将CO2气体通入CaCl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
D.将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丝表面会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9.有一包白色固体混合物,其中可能含有氯化钠、碳酸钠、氯化钙、硫酸钾和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现进行以下实验:(微溶物视作全部溶解)
(1)将固体混合物放入足量的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A和沉淀B,将沉淀B洗涤,烘干后称得质量为15g;
(2)在溶液A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不溶解;(3)在沉淀B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全部消失,同时产生大量气泡,把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出沉淀,经洗涤、烘干后称量得到10g固体。
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判断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原固体混合物中一定没有氯化钙
B.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一定为5.3g
C.原固体混合物中一定有碳酸钠、氯化钙和硝酸钡,一定没有硫酸钾,可能有氯化钠D.原固体混合物中一定有碳酸钠、硝酸钡和氯化钠,可能有氯化钙,没有硫酸钾
10.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下列方案或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或结论
A鉴别碳粉、铁粉和氧化铜粉末取样后,分别加入稀盐酸
B除去KCl固体中的K2CO3取样、溶解、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蒸发C除去CO2中混有少量HCl气体通入装有足量NaOH溶液的洗气瓶
D鉴别某溶液中是否含有SO2-4取少量溶液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2-
4
A.A B.B C.C D.D
11.下列有关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整理有错误的是
A ①一氧化碳会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②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煤气中毒
B
①人体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Ca
②缺Ca会引起骨质疏松
C ①灌装汽水时加压,是为了增加气体溶解的量
②碎鸡蛋壳加入食醋,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D
①明矾具有净水作用
②活性炭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A.A B.B C.C D.D
12.根据事物的某些相似性类推其他的相似性,并预测类似的可能性,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以下类推结果与实际相符的是
①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②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饱和溶液也不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
③氢氧化钠溶液中有OH一,能与酸反应氢氧化钾溶液中也有OH一,也能与酸反应
④盐中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NH4NO3中没有金属离子,不属于盐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只有③
D.①②③④
1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物质(括号内为杂
质)
试剂操作方法
A CO(CO2)氧化铜将气体通入灼热的氧化铜
B FeCl2 (CuCl2溶液)过量铁粉搅拌、过滤
C CuO(炭粉)不用外来试剂在空气中灼烧
D Cu粉(Fe粉)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14.甲、乙、丙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各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不符合要求的是( )
A.C、CO、CO2B.H2O2、H2O、O2
C.KOH、K2CO3、KNO3D.Fe2O3、FeCl3、Fe(OH)3
15.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放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中,生成氢
气质量(m)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对于该图象的理解,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①B表示铁和稀硫酸的反应曲线
②反应结束后铁一定有剩余锌可能有剩余
③反应结束后消耗的稀硫酸质量相等
④反应结束后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
⑤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质量相等。
A.①③④B.①③⑤C.①②③④D.②④⑤
16.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合理的是( )
选项待鉴别物质
鉴别方法
方法1方法2
A黄铜和黄金分别加稀盐酸分别浸入硫酸镁溶液
B铜粉和氧化铁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分别高温通入一氧化碳
C 饱和石灰水和氯化钠溶
液
分别通入二氧化碳气
体
分别升高温度,观察
D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分别溶于水测温度看一眼外观颜色
A.A B.B C.C D.D
17.某溶液溶质可能是NaOH、HCl、H2SO4、MgCl2的一种或几种。
向该溶液中滴加Ba (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y)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x)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溶质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HCl和H2SO4一定有
B.H2SO4和MgCl2一定有,NaOH一定无
C.HCl和MgCl2一定有
D.HCl一定有,NaOH、H2SO4一定无,MgCl2可能有
18.如图所示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一定
量CaO
一定温下,向不饱和
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
酸钾固体
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
闭容器内燃烧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质量
A.A B.B C.C D.D
19.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甲>乙
B.将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3℃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D.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
20.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B.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特征,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但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D.复分解反应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但有上述物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21.在一密闭容器中,有X、O2、CO2、H2O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某种反应,反应
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X O2CO2H2O
反应前的质量/g193462
反应后的质量/g11待测2820
A.表中的待测值为32
B.X 中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D.该反应中CO2和H2O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22.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所用试剂或方法
A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三种气体的集气瓶B除去NaCl固体中的Na2CO3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C分离KCl和BaCl2的混合溶液加入适量的K2SO4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D检验溶液是否呈酸性加NaOH溶液
A.A B.B C.C D.D
23.25℃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
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A.
B.
C.
D.
24.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粉末(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直至过量。
如图横坐标表示加入碳酸钠粉末的质量,根据图像判断,纵坐标可能表示
A.生成沉淀的质量B.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D.溶液的pH
25.图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的一种趋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图:可能是双氧水溶液制氧气,a未使用催化剂,b使用了催化剂
B.乙图:可能是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过程
C.丙图:可能是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丁图:可能是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的pH变化
二、实验题
26.“微观与宏观相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请结合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物质性质反映其组成和结构。
从宏观进入微观,探索物质变化规律。
①不同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图1中能体现酸的通性的是(填序号)_________;稀盐酸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而稀硫酸则能与之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据图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写出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
(2)物质组成和结构决定其性质。
从微观进入宏观,探索物质变化规律。
①图2圆圈中表示这杯氯化钠溶液的构成,则该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
___________;
②通过分析组成和结构,可以预测物质的某些性质。
根据图3硫酸氢钠溶液的微观图示,
NaHSO,的性质,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_。
分析推4
A 其水溶液能与氢氧化铜发生反应
B 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 其水溶液能与金属锌反应生成氢气
D 其水溶液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27.为探究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出了下列4种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任意一种实验装置,简述出现的实验现象,解释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
选择的实验装置是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
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质疑上述实验设计,该同学质疑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请你设计实验证明CO2和NaOH肯定发生了化学反
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叠氮化钠(NaN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某化学小组同学对其进行下列研究.(査阅资料)
①NaN3受撞击会生成Na、N2
②NaN3遇盐酸、H2SO4溶液无气体生成
③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
④NaN3的制备方法是:将金属钠与液态氨反应制得NaNH2,再将NaNH2与N2O反应可生成NaN3、NaOH和NH3
(问题探究)
(1)汽车受撞击后,30毫秒内引发NaN3迅速分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
(2)工业级NaN3中常含有少量的Na2CO3,其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为测定某工业级NaN3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罝:
①小明同学认为通过测定装置I中反应前后B的质量差,再通过相应计算,就可测定
Na2CO3的质量分数,小组同学通过讨论认为不可行,其理由可能是___________(答出一种即可)
②小明同学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又设计了装罝Ⅱ,请分析:装置Ⅱ中A的作用是
___________.若无装置C,对测定结果造成的影响是(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
③根据装置Ⅱ,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有:
a.称量装置D
b.称量样品,检査装置气密性
c.打开弹簧夹,鼓入空气
d.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和玻璃塞,注入足量的稀琉酸,关闭活塞和玻璃塞.其正确的顺序为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可重复)
④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时,至少需要测定___________个数据.(填数字)
29.水和二氧化碳而变质。
某实验小组为确定一瓶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流程。
请你参与探究过程:
(1)为了使样品充分溶解,操作一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操作二的名称是。
(2)固体A中一定含有。
(3)溶液B成分的探究:
【查阅资料】①Ca(OH)2、Na2CO3溶于水无明显的温度变化;
②Na2CO3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③CaCl2溶液呈中性。
【猜想】溶液B中的溶质可能为:①NaOH ②Na2CO3
③NaOH和Na2CO3④Ca(OH)2和 (填化学式)。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甲、乙同学分别设计如下方案并进行探究:
甲同学: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则溶液B中的溶质是Na2CO3。
乙同学: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则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OH。
【反思与评价】丙同学认真分析上述两位同学的实验,认为他们的结论均有不足之处,并且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他认为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2CO3,可能含有NaOH。
为进一步确认溶液B中是否含NaOH,他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
②过滤,在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①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猜想③正确
实验步骤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其实验目的是。
(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向样品中加水时还放出大量的热,综合以上探究,下列对样品成分分析正确的是 (填序号)。
A.一定有NaOH
B.一定有Na2CO3
C.一定有CaO
D.至少有NaOH、CaO中的一种
30.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微粒的性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从微观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2)“图2的实验装置,快速出现实验现象”说明固体氢氧化钠遇到浓氨水时可能会(填“放热”或“吸热”)。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
①;②。
【思维拓展】小媚受小斌实验的启发,将图2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3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打开活塞K滴入稀盐酸后,小试管中发生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发现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都变红,请你分析两条试纸变红的情况是。
A.下面先变红,上面后变红 B.上面和下面一起变红
C.上面先变红,下面后变红 D.以上均有可能
小媚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而她认为以上两个变化可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2)小柔认为小媚的装置还可以验证: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②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小柔为完成自己的两个验证实验,对小媚的实验进行的简单改进:验证①、验证②。
31.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标号②的仪器名称:_________。
(2)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
....可选择上图中的_______(填标号)进行组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可将②⑦⑩连接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还应增加一个装有_________________的洗气瓶。
(4)已知:一氧化氮(NO)是一种无色气体,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NO2)。
为了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气体,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其装置如图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B为一个用金属丝固定的干燥管,内装块状碳酸钙固体;E为一个空的蒸馏烧瓶;F是用于鼓入空气的双连打气球。
(铜丝和金属丝都可以上下移动)
兴趣小组同学在确定装置气密性良好并装入药品后,进行了以下操作:先将装CaCO3的干燥管下移使CaCO3与稀HNO3反应产生CO2,观察到装置C中石灰水变浑浊后,将铜丝下移使之与稀HNO3起反应。
①先让CaCO3与稀HNO3反应产生CO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铜丝和金属丝设计成可以上下移动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④证明E中收集到的气体是NO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⑤下列关于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两者都属于非金属氧化物
B.一氧化氮可发生氧化反应
C.二氧化氮可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碳酸钾和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后分别生成氯化钙和氯化钾,由方程式可知,碳酸钾和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后,可看成碳酸根离子被2个氯离子代替,两个氯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是71,碳酸根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0,相差11,即完全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1,份质量。
实际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加了82.7g-75g=7.7g,设原混合物含碳酸根质量为x,则6011
=
x7.7g
解得:x=42g;则所含金属元素的质量为75g-42g=33g,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
质量分数为33g
75g
×100%=44%,故选A。
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钠,硫酸钠对于氯化钠也是杂质,选项A错误;
B、氧化钙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除去了主要物质,选项B错误;
C、二氧化碳、氯化氢都会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进行除杂,选项C错误;
D、氯化钾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钾,除去了氯化钾,没有引入新的杂质,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睛】
除杂或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详解】
A、升温到t2℃时,a完全溶解,b固体增多,所以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图中曲线M表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错误;
B、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t1℃时,取a、b两种固体物质各25g于两只烧
杯中,分别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两种固体均有剩余,两只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相等,错误;C、升温到t2℃时,a完全溶解,b固体增多,所以t2℃时,两只烧杯中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正确;D、t1℃时,取a、b两种固体物质各25g于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两种固体均有剩余,升温到t2℃时,a完全溶解,b固体增多,
t2℃时,溶剂质量相等,溶质质量不相等,所以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错误。
故选C。
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稀释酸性溶液,溶液pH升高;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温度不变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和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
【详解】
A、向硝酸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酸性减弱,pH升高,但是不能升高到7,更不能大于7,对应关系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加入二氧化锰,反应速率快一些,但是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对应关系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NaCI溶液蒸发适量水,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对应关系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向一定量的稀硫酸和硫酸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对应关系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D
解析:D
【解析】
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
A、a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没有反应的盐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钠和没有反应的氯化镁三种物质,盐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A错误;B、bc段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MgCl2 +2NaOH==Mg(OH)2↓+2NaCl,故B错误;C、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没有生成沉淀或气体,也没有加入,所以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数目没有改变,故C错误;D、d点时,氢氧化钠和盐酸、氯化镁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一种,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的分析各个反应的过程并能结合图像分析问题。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锌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锌与银,所以滤渣中一定有银,反应后的滤液显蓝色,表明滤液中仍含有硝酸铜,锌可能与部分硝酸铜反应,也有可能没有与硝酸铜反应,所以滤渣中可能含有铜,也可能不含铜,滤渣中一定没有锌,否则会继续和硝酸铜反应,选项错误;
B、锌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所以滤渣中一定有银,滤液仍为蓝色,表明滤液中有硝酸铜的剩余,说明锌可能与部分硝酸铜反应,有可能没有与硝酸铜反应,所以滤渣中可能含有铜,滤液仍为蓝色还说明滤渣中一定没有锌,否则锌还会继续和硝酸铜反应,选项错误;
C、锌先和硝酸银发生了置换反应,且反应后的溶液显蓝色,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锌,锌也可能反应了少量的硝酸银,也可能将硝酸银全部反应完,所以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选项错误;
D、锌先和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溶液显蓝色,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锌,锌也可能反应了少量的硝酸银,也可能将硝酸银全部反应完,所以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
金属放入盐的混合溶液中,总是把金属活动性最弱的金属最先置换完,再按金属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将金属逐一进行置换。
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铝粉与氧化铜混合加热后会能生成铜和氧化铝.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有铜和氧化铝,也可能含有氧化铜或者是铝.往反应后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故溶液中一定会有红色不溶物质.其中的氧化铝及可能剩余的铝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若有氧化铜剩余,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插入铁片,可能剩余的稀硫酸会和铁片发生反应而放出气体,因此是否有气泡放出不能判断是否有氧化铜剩余.若铁片表面会析出红色的固体,则一定是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来的铜,可能证明原固体中含有氧化铜.故选A.
8.C
解析:C
【解析】A、性溶液可使石蕊试液变红,故稀硫酸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红,正确;
B、氯化钡溶液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与硫酸钾反应能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与碳酸钾混合能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