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整理〗《语文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浅谈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朱媛媛 仓山小学》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浅谈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朱媛媛福州市仓山小学
【摘要】“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的课程基本理念。

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中年级的教学经验,以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四年级阅读教学为例,就如何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进行探究分析,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学生善于质疑以及积极释疑的能力,提出了几点培养方法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教学质疑能力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新的课程基本理念。

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的这句话意思是:学习开始于思考,思考源于疑问;有小的疑问才有小的进步,有大的疑问才有大的进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

质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质疑能力呢?笔者觉得,教师要不仅要提供学生提问的途径,更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学会质疑、释疑。

一、学起于思——课前预习,引出疑问
一般在教学之前,教师会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的作业。

除了基础的生字词读写,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层次性的作业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本篇预习的课文存在着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把问题写在预习本子上。

当教师批改检查之后,对认真质疑的学生给予肯定以及表扬、鼓励,用来激发学生质疑课文的积极性。

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如何提问题。

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对学生有重点关键的问题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解答,与课文无关的问题,可以下课解答。

阅读教学中,建立了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对质疑进行评价,才能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

学生学会提问,就是是学会了学习、思考、质疑的结果。

记得在进行《鸟的天堂》预习中,有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棒的问题: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提到,“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第二个没有,是课文出错了吗?为什么这么写呢?我在批改作业时,学生问题让我眼前一亮,这个非常有水平的问题正是学生认真读书,
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体现。

课堂上,我及时表扬了这个孩子,在教学过程之中,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给全班同学讨论,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把质疑问题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质疑、解疑成为理解内化的学习过程。

长期下去,这样的预习作业做下去,教师对每一个有价值的疑问给予鼓励,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予以表扬,这样学生逐渐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二、思源于疑——质疑课题,激发兴趣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学会质疑课题,激发读书的兴趣。

教师教会学生质疑课题,师生共同确定新课学习和训练重点、难点,明确了学习目标和方向。

学习《金色的草地》一课,教师提问:“孩子们,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会纷纷开始动脑筋,提出质疑:“老师,我们见过的草地是绿色的,为什么课题里的草地是金色的呢?”“草地怎么变成金色的?”通过不断地质疑,教师很快和孩子们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探究草地变色的原因。

教师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更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又如在《可贵的沉默》一课中,老师让学生质疑课题,学生抓住了“沉默”这词进行质疑。

学生会问:“孩子们为什么沉默了?”又有学生会提问:“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这样的质疑使学生很快的找到课文的线索,教师及时的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肯定会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文,津津有味地读起来,积极的寻找答案。

教师在接下来得教学中,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疏理归纳,依据本课教学重点难点,提出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学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目的水到渠成。

三、学而不思则罔——抓住重难点,反复思考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就要交互学生之一的方法,引导学生遇到问题要提出自己的疑问,而且要提出高质量的疑问,这样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质疑。

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教会知识掌握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的过程中学会方法。

教学的过程中,课文的重难点往往是学生质疑问难的突破口,它往往也是教师在教学向深推进的突破口。

通过不断发问,不断深入思考,学生就不仅仅是将疑问停留在“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表达了什么含义”的层次上了。

教师在阅读中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语句、段落进行质疑,从而更深的理解课文。

在《女娲补天》片段教学中,文中有一段描写女娲寻找五彩石的经过,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我首先让学生用横线划出女娲找石头的相关句子,划出关键字,接着提出问题“哪些语句你感受到了女娲找五彩石很不容易?”当学生找出“零零星星”、“几天几夜”、“找啊找”关键词时,教师创设情境,体会“石头不好找,石头到处都是”的画面。

通过想象面对零零星星的石头时,感受女娲找石头的不易。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带着学习目
标:感受女娲找石头的艰辛,通过读课文,把文本、作者对话,反复地品味,不断地思考。

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划、圈、读、思考等不同方式去感受、体验、感受文本的深入思考,不断进行质疑,加深文本的感受。

四、思而不学则殆——创设情境,培养质疑能力
在解疑的环节中,教师不必急于得出答案,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进行解答释疑。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字词句的运用、文章的内容、课文的矛盾处、表现的中心、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质疑,引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把关怀、尊重、理解与信任带给学生,教师积极营造一种积极良好融洽的氛围,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合作尝试质疑、解疑,在开放自主学习氛围中产生“我想问……”的意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学习《蜜蜂》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蜜蜂》质疑,学生提出:“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我对这个问题就行了拓展,本文既然是法布尔进行的一次关于蜜蜂的试验,做试验就应该有试验目的、物品、过程、结果、结论。

教师抓准时机,设计了一份表格,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
马上进入小组合作探究
的学习中去。

结果反馈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读懂课文。

而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在小组交流时得到了优势互补。

这样的自己质疑,自己释疑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的理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五、学贵
有疑——课外延伸,质疑拓展
学习课文之后,当教师在整合全篇的课文内容后,学生会产生新的疑问。

此时学生的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和深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完成课文后积极质疑。

语文源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事实,唤起学生的认知与生活体验,引导他们提出问题。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战争离和平年代的孩子很远很远。

学生比较难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可能会只在口头上停留“热爱和平,制止战争”的口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延伸一场“超文本”的对话。

教师布置超找资料的作业: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正在进行着战争?发生在离我们最近的战争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哪里的难民生活如何,哪里的孩子生存条件怎么样?教师布置作业后,课上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战争的资料,感受战争的无情,激发学生情感。

在点燃学生们激情之后,引导孩子们写一句呼吁和平的口号,使学生文思如泉涌,真情借此畅快流露。

从而增强学生渴望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因此,教师也可以从生活出发,从文本向课外进行延伸,指导学生去发现,去寻找问题。

总而言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质疑和释疑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利用小学生的心理好奇心强的特点,激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样一来,更加要求教师研究探索,探寻规律,掌握方法,为学生开发智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加友.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有效提高语文素养[J]. 考试周刊. 2014(87)
[2] 刘艳.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J]. 吉林教育. 2016(39)
[3] 高仁华. 学贵有疑,变“讲堂”为“学堂”[J]. 课程教育研究. 2013(06)
[4] (英)斯坦利. 《让学生学会质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