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中美教育 参考文献

中美教育 参考文献

中美教育参考文献
1.《中美教育比较研究》(王晓林、李国庆、梅洁、张文峰,2019年):该论文对中美两国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育质量、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和启示。

2. 《中美高校教育比较研究》(吴佳敏,2018年):该论文通过对中美高校教育的制度、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中美两国高校教育的异同,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

3. 《中美教育文化比较研究》(刘阳、黄清红,2017年):该论文从教育文化的角度出发,比较了中美两国教育文化的异同,探讨了影响中美教育文化差异的因素,为加强中美教育交流提供了参考。

4. 《中美教育合作与交流》(黄燕南、鲁平、林玉聪,2016年):该书介绍了中美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分析了中美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影响因素和挑战,提出了合作与交流的策略和建议。

5. 《中美教育合作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林光辉,2015年):该论文从中美教育合作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出发,分析了中美教育合作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探讨了如何提高中美教育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 1 -。

中美研究生入学制度比较

中美研究生入学制度比较

中美研究生入学制度比较中美研究生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文章对中美研究生教育入学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在符合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借鉴美国教育的成功之处,希望为今后的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提供更为科学的方法。

标签:硕士研究生入学制度比较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在世界上是最发达的。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20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相比仍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而且相对时间较短。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国家对高层次学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完善研究生招生制度和保证研究生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高是对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体制的重要挑战和首要问题。

本文通过研究中美研究生入学制度的差异,了解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第一道门槛与世界先进教育的距离,让将来的研究生教育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1 中美硕士研究生入学制度现状比较我国的硕士研究生人学条件与美国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源于1826年,哈佛大学作为第一所开设研究生教育的学校,旨在培养高级的专业人才。

研究生入学的一系列政策作为研究生学习的第一步,重视其研究,在提高研究生质量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研究生录取就包括了确定招生规模,举行招生考试和择优录取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关乎着很多学生在结束本科教育后是否能争取得到研究生教育资格。

所以这个过程中科学性,公平性应该得到重视。

这里,我们将入学制度分入学条件、入学管理权两个部分进行比较:1.1 中美研究生入学条件的差异美国研究生需要具备以下入学条件:申请美国的研究生必须已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本科成绩要求良好,GPA(大学必修课平均分)至少3.0以上,哈佛等名校要求更高。

虽然美国没有统一的全国考试,大多数学校全年接受学生申请,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春季或秋季人学。

但学生需提供至少两封以上的推荐信,个人简历以及读书计划。

不少学校还要求提供GRE(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

美国学校非常重视推荐信,它体现了教师对申请人在学业、科研、社交等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价。

探讨中美研究生教学差异及思考

探讨中美研究生教学差异及思考

8 ・ 4
维普资讯
组的综合评定 ,全 系教 授的投票 决定 取舍 ,从 助理 教授 到 副教授 ,再晋升为教授都有相 当的时 间间隔和严格 的比例 。 2 .研究生教 学上 的比较。从教 学设备 来看 ,美 国的研 究生拥有充分 的教 室空 间、必 要 的网络 设施 、现代 多媒 体 教学设备 等。而 中 国的研究 生不仅 缺少 教 室 ,也缺 少必要
研究 的习惯 ,学会研 究 的方法 。美 国研 究生 教学 非常注 重
通过研究教学过程 来培养 学生 的研 究 能力。他们 是 以多元
途径培养研究生的研究 能力 ,导师 在指导学 生中 十分 细致 ,
在课 堂上研究 生是 真正 的主角 ,讨 论热 烈 ,研 究生课 前看
教授 队伍 知识老化 ,缺乏领先世界水平的带头人等 。
以继续 留任 。教师 的职务晋 升也要 有 一种对 学生 负责 的态
度和精神 ,要有相 应 的教学 年限 限制。具有 研究生 导师 资 格 教授、副 教授要 有 坚 实的理 论 基础 和 比较 丰 富 的教学 、
科 学研究 经验 ,教学成 绩显 著 ,论文 或者著 作达 到较 高的 水平或者有突出的教学 科研 成果 。导 师 活跃在 育人 的第一 线。把最先进的知识传 授 给学生 ,时刻关 心学科 发展 前沿
“ 重视 高等 教育的质 量建设 ” ,但与本 科教学 相 比 ,研 究生
教学质量 的潜在 的危 机并没 有 引起高 校的充 分注 意 ,要提
高研究生 的教学 质量 ,需 要做 出较大 的努 力。从 当前我 国 的研究 生教学情况看 ,传 统 的研究 生教学 方式 还 占据着研
究生 教育的主要地 位。教 师的教学 和指 导方式 与 国外相 比

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的比较分析

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的比较分析
一 但 在这 些 文 章 中 对 测 量 效 度 的 关
1 就高等教 育研 究所 使 用的 研究 方法 本身 而 注 是 相 当 缺 乏 的 。 由 于 中 、 级 水 平 的 统 计 分 析 占 . 高
言. 中美 两 国 学 术 界之 间存 在 着 较 大 差 异 。第 一 . 从 居 多 数 以 及 研 究 设 计 和 数 据 收 集 方 法 的 多 样 性 . 这 研 究 范 式 层 面 看 , 国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方 法 以定 量 研 样 的 培 训 可 能 需 要 四 种或 者更 多 系 列 的研 究 方 法 课 美 究 为 主 , 国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方 法 以定 性 研 究 为 主 。 程 。 中 第 二 , 收 集 资 料 的方 法 看 , 美 国本 土 学 者 胡 斥 森 从 在 我 国 高 校对 研 究 方 法 与 技 术 类 课 程 重 视 不 够 、
析 占 3 . % .6 2 中 包 括 注解 式 (2 2 ) 确 定 研 究 者 的直 觉 、 察 和 逻 辑 推 理 来 求 取 知 识 , 在 科 9 3 2 . 2 . 和 洞 它
不 式 ( . % ) 素 分析 。尽 管 在 报 道 包 含 有 平 均 数 、 40 因 标 学 研 究 中具 有 重 要 的 、 可 替 代 的作 用 。 高 等 教 育
() 辨 与 定 性 研 究 在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中有 其 存 1思
序 是 多 元 回 归 , 者 任 一 的 至 少 有 两 个 变 数 的 开 方 在 的合 理 性 基 础 . 需 要 优 化 结 构 、 升 研 究 的 层 两 但 提 ( 4 8 ) 者 逻 辑 推 理 ( 1 9 ) 另 外 , 元 相 关 分 次 。思 辨 作 为 一 种 传 统 的特 殊 求 知 方 式 . 要 依 靠 4 . 或 1. ; 二 主

中美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与探讨

中美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与探讨

且不 甚 明确 。长期 以来 , 究 生 教 育 在 中 国 研
属于精英 教 育 , 目标是 培养 具 有 较 高 科 学 素 其 养 的高级人 才 , 似 于 美 国学 术 型研 究 生 的 培 类 养 。然 而 , 随着 研 究 生 人 数 和 社 会 对 应 用 型人 才 的需 求 的逐 步 增 长 , 一 的培 养 目标 的弊 端 单 逐步 凸显 , 为此 , 培养 单位 不得 不 对培 养环 节进 行调整 , 由于 培养 目标 不 甚 明确 , 种调 整 缺 但 这 乏指导 , 有 限并且 易导 致培 养体 系的混 乱 。 效果 例如 , 过程 以工程 实践 能力 培养 为 主 , 培养 但仍
研 究生 教 育 是 高 等 教 育 的最 高 层 次 , 培养
研 究生尤 其是博 士生 的数量 和 质量 是衡 量 一个


培 养 目标
美 国研究 生教 育 的培养 目标 明确且 具有 多
国家高 等教育发 达程度 和 文化 科学 发展 水 平及 样性 , 就理工科 而言 , 研究 生 学位 分可 为学 术 其 一前者 以培 养创造 新 知识 和 其 潜力 的一 个 重 要 标 准 。美 国 自 1 6 8 1年 南 北 型 和专业 型两类 。 战争爆发 后 , 在借 鉴 欧 洲 研 究 生 教 育模 式 的基 探索 未知 领域 的人 才 为 主 要 目标 , 注重 基 础 理 论训 练 , 调个人 研究 兴趣 和独 立 思考 能力 , 强 主 要通 过原创 性 论 文 证 明 自己的 学术 成 就 ; 者 后 以培养 应用型 人才 为主要 目标 , 重教 学环 节 , 注 强调学 生动手 和解决 实 际问题能力 。 相 对而 言 , 国研 究 生 教 育 的 培 养 目标 单 中

中美两国工程硕士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工程硕士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
化 线 性优 化 概 率 和 统 计 仿 真 模 型 构 建 和分 析 1 企 业 工 程 项 目研 讨
1 4 1 4 4 1 > =2
必 修 课 O E 5 3 RI 2 必 修 课 必 修 课 OR E 8 4 I 9 选 修 课 选 修 课
应 用 倾 向 , 够 提 供 你 在 当前 项 目 中能 “ 即使 用 ” 知 识 . 时“ 你 将 来 的 领 导 角 色 做 准 备 ” 整 个 过 程 中 .你 将 和 班 级 成 能 立 的 同 为 。 “ 员 一起 工 作 和 学 习 , 有 人 都 是 来 自 于发 动 机 工 业 领 域 此 外 你 将 在 一 个 小 组 工 作来 完 成 某 课 程 . 课 程 是 根 据 这 个 小 组 所 所 ” 该 选择 的应 用 方 向来 进 行 一 个 发 动 机 的设 计 。而 麻 省 理 工 学 院 的本 硕 连 读 五 年 制 ( tl f iey as 工 程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则 要 at a o v er) o f


美 国 工程 硕 士 教 育 的 课 程模 式
1 课 程 模 式 以科 目设 计 为 基 础 , . 包括 必修 课 ( eurd 和 选 修 课 ( lcie 在已 Rqi ) e Eet ) v 查询到的 每
美 国工 程硕 士 教 育 的课 程 安 排 有 如 下 特 点 :
所大学工程硕士教育课程安排中都有明确的学分要求 、必修课和选修课) ( 课程名称及其学分安排。下两以康奈尔大学某计算
试, 也不 需 要 在 校 学 习 ) 。
2 课 程 安 排 在 具 体 设 计 时 , 多课 程 都 以 问题 为 中心 如 中 . 很 表1 两个学期都必修的两 个工程项目 都特

中美校本教研比较研究

中美校本教研比较研究

中美校本教研比较研究校本教研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的热点,而在中国和美国,校本教研的发展各有特色。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中国和美国校本教研的异同点,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为两国校本教研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国内外相关研究中,中关校本教研都得到了广泛的。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校本教研的意义、特征、实践模式、问题与对策等。

尽管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中关校本教研的异同点缺乏深入的比较研究,对其发展特点和趋势缺乏系统的总结等。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中国和美国校本教研在教研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的异同点。

研究问题包括:1)中国和美国校本教研在教研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有哪些异同点?2)造成这些异同点的原因是什么?3)如何解决这些异同点带来的问题,进一步推进两国校本教研的发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收集中国和美国有关校本教研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分析和梳理。

其次,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两国校本教研的现状和问题。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两国校本教研的异同点进行总结和解释。

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和美国校本教研在教研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研目标:中关校本教研都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为目标,但中国的教研目标更注重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美国的教研目标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教研内容:中国校本教研的内容主要围绕教材展开,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改进;而美国校本教研的内容更加广泛,注重对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教研方式:中国的校本教研方式相对单一,以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传统教研方式为主;而美国校本教研的方式则更加多样化和创新,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4、教研评价:中关校本教研都重视教研评价,但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存在差异。

中美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美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


良 好 的 生 源 是 研 究 生 教 育 取 得 成 功 的 重 要 保 障 。 这 一 点 目前 的 研 究 生 招 考 制 度 不 仅 不 能 录 取 到 真 正 优国 尤 为 人 们 所 重 视 ,各 大 学 往 往 为 了 争 夺 优 秀 人 才 而 绞 且 引发 了与大学 本科 教育 的 冲突 。我 国仅 以分数 录取 , 重视 尽脑 汁 。美 国研 究生 入学 没有 统一 的全 国考试 , 多数 学校 全 学 生 学 术 背 景 与 科 研 能 力 考 查 的 招 生 方 式 , 造 成 了 中 国研 究 大 进 年 接 受 学 生 的 申 请 。 学 生 可 以 根 据 本 人 的 实 际 情 况 选 择 春 季 生 生 源 的 低 质 量 , 而 影 响 到 研 究 生 教 育 质 量 的 整 体 提 高 。
维普资讯
第 2 2卷 第 3期
Vo .2 1 2 NO . 3
开 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a f n n t u e o u a in o r a f K i g I s i t Ed c t e t f o
二 、 师 队伍 水平 上 的差异 导
高 水 平 的 教 师 队 伍 是 造 就 创 新 人 才 的 重 要 条 件 。美 国 对
信 , 体 现 了 教 师 对 申请 人 在 学 业 、 研 、 交 等 方 面 能 力 的 研 究 生 导 师 的学 历 要 求 十 分 严 格 , 只 有 拥 有 博 士 学 位 的 人 才 它 科 社 综 合 评 价 。 此 外 ,读 书 计 划 在 新 生 录 取 中起 着 举 足 轻 重 的 作 有 资 格 在 大 学 任 教 。 往 往 几 百 名 甚 至 上 千 名 博 士 去 竞 争 一 个

中美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比较分析及借鉴

中美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比较分析及借鉴
20 第 6期 08年 总第 12 3 期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J u a fA C W u a riigC l g o r l B h nT ann ol e n o e
№ . N V 0 8 6 O .2 0
S ra . 32 e ilNo 1
中美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比较分析及借鉴
洪 金 水
(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2
[ 摘 要] 由于中美研究生教育理念不同, 两国的研究 生教 育相 比存在着 一些差距。本文从培养 方式、 学方 教 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比较 , 认为我 国研究生教 育应该适 当借 鉴美国管理模 式, 强化管理 , 实现制度性和 灵活性与淘汰的 统一 , 建立和完善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 关键词 ] 教 育理念 ; 培养方式; 学方式 教 [ 中图分类号 ] 4 [ G 2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 ]1 4— 8720 )6 08 — 2 0 41 (08 0 — 02 0 0
候选人” 号。 称

与推荐相结合的方式 。美 国研 究生 招生不单 纯 以分取 人, 入学考试成绩不作为录取研究生 的唯一标准。尤其 注重教授的推荐 , 它体 现了对 申请 人学业 、 科研 、 社交 、 人 品等多方面的考察 , 这一点值得我 国借鉴。 美 国硕 士生 阶段 少数一 年半 , 一般两 年 , 以学 习课 程为 主。3 O学分 的课 程计划包 括 8f课 2 - 4学分 , 位 i 学 论文 6学分。学 校对课 程 的选修 范围 、 内容 、 深度 都有 定 的规定 。博士研 究生 也要学 习 3 0学 分课程 , 括 包 必修和选修 , 并要求 掌握 两门外语。硕士生学 习开始半 年或一年不定指 导教 师和研究 方 向, 只上基础 课 , 系里 设一位 由教授兼任 的研究生顾 问, 了解 每个研究生 的具 体情况 , 然后对课程 的选择 、 习期 限乃至选定 导师 等 学 提 出建议。半年或 一年后 硕士 生可 以 自己选定 一位 教 授作导师 , 导师与其 他 3— 4名 教师一起 组成一 个硕 士 生指导委员会, 负责对 这位硕 士生 的指导 , 主持 有关 课

中美硕士研究生导师制比较分析

中美硕士研究生导师制比较分析
取导师制, 随后出现了协作式的培养模式… 。1 9 8 6年, 国家 于高校构建高水平、 高素质的导师队 伍, 最终有利于人才培 虽然有项 目支撑, 但学 教委 发出《 关于改进和 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 , 明确要求改 养。这使得导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变现有单一导师培养的不足, 实行双导制, 双方密切配合, 实 校难以衡量其人才培养能力, 无法保证最终的人才培养效 果。学校在导师的遴选上注重新鲜血液的注入, 没有过多情 际上是导师联合培养的形式。近年来, 我国硕士生持续扩 注重任人唯贤, 反对任人唯亲, 坚决反对“ 近亲繁 招, 规模不断扩大 , 由于导师制发展不够完善和成熟, 使硕士 感因素 ,
中 美硕 士 研 究 生导 师 制 比较 分 析
李继 兵 , 李芳 红2
( 1 . 玉林师范学 院 , 广西 玉林 5 3 7 0 0 0; 2 . 广西大学 , 广西 南 宁 5 3 0 0 0 4 )
摘要 : 导师制作为人才培养 制度 的 内容之 一 , 在硕 士研 究生培养过程 中扮演 着重要 的角 色。文章通过 与 美国硕 士研 究生
英国 牛津大学, 后逐步在伦敦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推广。美 发导师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 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还
国1 9 1 6 年起开始实行导师制, 经过多年的发展, 美 国一些著 体现了导师资格获取的开放性和公平竞争性。但在采用教 导师变动较为频繁, 无疑加重 名高校结合自 身特点,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导师制, 在硕士研 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时, 究生( 以下简称“ 硕士生” ) 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也 了学校的管理负担, 不利于优秀导师队伍的建设。在美国, 是世界各国进行经验借鉴和学习的榜样 , 其培养研究生的质 导师遴选标准相对灵活且更注重学术及科研。只要有科研

创新语境下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之比较与思考

创新语境下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之比较与思考
( ) 养模 式 二 培
1 课程设 置 : 业 壁 垒 与 学 科 交叉 。中 国课 程 . 专
没有 严格 按学 术 含 量 高低 区分 , 以专 业 为 单 位设 置 “ 必修 ” “ 修 ” 程 , 程 有 比较 “ ” 与 选 课 课 专 的特 点 。但
1 2 -— 0 - - —
学 术梯度 不 明显 , 一些 课程本 科 时为“ 论 ”硕 士 为 通 、
第2 9卷 第 3期 20 o 8年 9 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Ju a f hn c u i ri f cn l y Hi e d ct nSu yE io ) o r l ag h nUnv syo h o g ( g r uai td dt n n oC e t Te o h E o i
基础 工作 薄弱 , 策制 度强 调统一 , 体工作 环 节在 政 具
如何吸引优秀生源上措施不多 , 普遍没有额度不等
的奖学金 和助学 金 以吸引 优质 生源 。研究 生 录取过
学 生 的综合 素质 。专 业入 学考试 形 式各 异 , 笔试 、 有
口试 、 网上 面试 。考试 时 间灵 活 , 每年 有 5次 , 考试 成绩 5年 内有效 。美 国硕 士研 究生 招生 一般 不举行 全 国统考 , 招生 单位 可 自行决 定 录取标 准 , 权决定 有 最终 录取 结果 。 录取线 由各 院 、 系定 出 , 由研究 生 并
践课一 般 由学生 围绕一个 颇具 现实性 的课题 自主提 出 。小 型 的科研计 划 , 课 时间 比较 灵活 , 授 由任课 教
于侧 重分数 , 忽视 了对 学 生 学 术背 景 与 科 研 能力 的
考查 。正 如杨振 宁 指 出的 , 以分 取人 的教 育机 制 , 对 特殊 人才 是一种 压抑 , “ 它 虽然 能为 群众 提供更 好 的

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研究生教育——中美研究生教育比较

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研究生教育——中美研究生教育比较
7 %的导师认为 “ 不一定”即大部分导师表示担 心。 ] , , L 2
学位具有可比的学术价值”, 可是代价是高昂的,它没办 “ 法在这个水平上提高很多, 结果是加大阶级区分的永久性
存 在和缩小对经济发 展的支 助” 。显然 , 意大 利和 英 国在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道路上选择了相反的方向, 但无论是 积极回应还是继续保持传统都不成功。克尔的结论: 意大 利的错误在于“ 旧瓶装新酒”无变革的高等教育结构难以 , 作为。美国人选择了第三条不是非此即彼、 顾此失彼的道 路, 大众化与精英化两种模式的高等教育并行不悖。两种 模式并行的方法是构建一个多层次的、 功能分化的全新的
19 年高校 扩招 , O 年中 国在校研究 生有 9 . 万 99 25 O r8 7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之间比较大的竞争所表明的每一个发达的经济体对高等 教育的需求”; ) 国家组织对更大学习机会的需求, ( “ 2 包 括在觉醒的人口对终身学习的需求” 这种需求的力量 。 3 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各国不得不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来满 足它。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也是整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期, 由于高等教育系统没有 应对大众化的冲击。英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毫无 及时对新的形势做出反应 , 继续以精英教育模式下的旧体
系来应对大量入学者。数量扩张时质量问题伴随而来。 其实乍看起来矛盾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隐形的相互依
存、 相互促进的联系。维护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不一定要 以牺牲数量发展为代价。同样, 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能 保持研究生救育的精英性。克拉克・ 克尔在《 高等教育不
摘 要: 高等教育扩招后 , 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成为社会上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研 如何解决高等教 育发 展的量与质统一问题, 奉文试图通过中美两固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比较, 为中国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 时 中找寻其应有的位置, 代 为其今詹在量的发展同时保证质的提升、 持续健康发展寻找到新的道路。

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比较研究

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比较研究
基 础 的 弹性 学 制 , 应 硕 士 研 究 生 培 养 目标 由 “ 学 术 型 人 适 以 才为 主” “ 用型 和学术型人才并 重” 转变 。 到 应 的 ( ) 程 设置与教 学方式 。 二 课
1 国硕士研究 生的课程设 置与教学方 式 。 . 美
的科 学研究 活动在培养 过程 中的作用 。专业型 的培养机制 ,
生的培 养 目 、 标 培养 方式 、 质量评 价等 几个方 面对 中美硕士研 究 生的培养机 制进行 了比较 分析 , 并在此基 础上探 讨 了 高我 提
国硕 士研 究生培养质 量的途径 和方法 。
关 键 词 :中 国 美 国 硕 士研 究 生 教 育 培 养 机 制
改 革 开 放 以来 ,我 国 的 硕 士 研 究 生 教 育 取 得 了长 足 发
。| 。叠 鬈|

等 爻 I 矿 —
晒要凹吩变
中 美 硕 士 研 究 生 培 机 制 比 较 研 究 养
李贻员
( 郑州大学 教育系 , 河南 郑 州 4 00 ) 5 0 1
摘 要 : 国硕 士研 究 生教 育取得 了长足 发展 , 我 但是 目前硕 士研 究生培养 过程 中还 存在 着一些 问题 。本 文从 硕士研 究
既 以理论性 和基础 性 的科学研 究为 目标 ,又 以应用性 和 功 利性 满足社会 需要为基 础和培养 目标 。
( ) 国 硕 士 研 究 生 培 养 目标 。 二 我 我 国对 硕 士 研 究 生 培 养 目标 的 制 定 比 较 宽 泛 .并 且 在
美 国的硕士研 究生课 程设置 非常重 视学科 渗透 和文理
Hale Waihona Puke 交叉 。 要求 学生掌 握广泛 的多学 科基 础理论 知识 , 以便 把握 学科前 沿动态 , 充分发挥研 究生 的创新 能力 。研究 生课程 实 行学分 制 .学术 型研 究生 以掌握本 学科 的基本 原理 和理论

中美高等教育评价的比较研究

中美高等教育评价的比较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羡国 高 教育评价特 点的研 究 等 以及 我国 高等 教育评价 的现状’ 对比分析 中美在高等教育评 价方面存 在的 不
同., 占 由这些不同 出发 、 点. 找到我国 高等教育评价努力的方向, 在健全高等教一 评价体 系的一时, 促进我 国高等教育事业与蓐
际 水平 接 轨 l l - - 一 誊 ¨ 。≯ — 奠 。 _ 。童


中 美 高 等 教 育 评 价 的 比 较 研 究
李 建俊

桂林 5 10 ) 4 0 6
f 西 师 范 大 学教 育科 学 学 院 广
广西
中 图分 类 号 : 4 G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9 5 (0 ) — 0 7 0 1 0 — 2 X 2 1 08 0 0 — 2 1

价. 随着 美 国 的 高 等 教 育 评 价 的发 展 . 渐 由 பைடு நூலகம் 观 性 评 价 转 向 主 渐 观性评价与客观性评价相结合 、 量评 价与定性评价相结 合 。 定 同
教 育 评 价 的 基 本 概 念 教 育 评 价 是 根 据 一定 的 教 育 价 值 观 或 教 育 目标 .运 用 可 行 三 、 国 高 等 教 育 评 价 特 点 我 的 科 学 手 段 .通 过 系统 的 收 集 信 息 资 料 和 分 析 整 理 .对 教 育 活 ( ) 一 评价 主体 单 一 动 、 育 过 程 和 教 育 结 果 进 行 价 值 判 断 ,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和教 育 教 为 受 我 国社 会 制 度 和 社 会 性 质 的影 响 . 我 国 的 高 等 教 育 评 价 决 策 提 供 依 据 的过 程 。现 代 教 育 评 价 主 张 . 育 价 值 包 括 个 体 带 有 明 显 的 中央 集 权 特 点 。与 美 国不 同 的 是 . 国 的 高 等 院校 教 我 是 高 价 值 和 社 会 价 值 .教 育评 价应 以 教 育 活 动 满 足 社 会 与 个 体 需 要 大 多 数 为 国家 所 办 . 公 立 性 质 的学 校 . 等 院 校 的 经 费 来 源 于 的 程 度 为 价 值 判 断 的标 准 .教 育 评 价 的最 终 目的 是 实 现 教 育 价 国 家 .课 程 设 置 等 必 须 符 合 国 家 要 求 .办 学 质 量 也 需 对 国家 负 值 的增 值 责. 因此 政 府 在 我 国的 高 等 教 育 中担 任 着 评 价 主 体 的 角 色 二 、 国 高 等 教 育 评 价 特 点 美 ( ) 价指标单一 、 二 评 内容 趋 同 ( ) 价 主体 多 样 一 评 当前 我 国 的 高 等 教 育 呈 现 了 大 众 化 的趋 势 .大 众 化 必 然 要 美 国高 等 教 育 评 价 受 到 人 们 的 广 泛 关 注后 .学 校 自身 和 社 求 高 等 教 育 多 样 化 . 之 相 应 的就 要 有 多 层 次 、 样 性 的标 准来 与 多 会 都 建 立 起 一 系 列 高 :教 育评 价 主 体 .包 括 社 会 中 介 机 构 和新 衡 量 高 等 教 育 质量 。而 在 目前 我 国 的 高 等教 育评 价 中 . 等 政府 主 导 闻 媒 体 、 区 性认 可 机 构 和 专 业 认 可 机 构 , 如 工 程 学 专 业 的工 的 高 等 教 育 评 价 .其 指 标 体 系 的 单 一 性 与 大众 化 高 等 教 育 的 多 地 例 程 师 专 业 发 展 理 事 会 、工 商 管 理 专 业 的 全 美 大 学 工 商 学 院联 合 样性 产 生 了一 定 的 矛 盾 如 在 普 通 高 等 学 校 本 科 教 学 工 作 水 平 会 和 牙 科 学 专 业 的美 国牙 科 协 会 下 属 的 牙 科 教 育理 事 会 等 [ 同 评估 中 . 一 套 评 估 指 标 体 系 评 估 所 有 全 日制 普 通 本 科 院 校 . 3 1 : 用 使 时 , 闻媒 体 如 《 国新 闻 和世 界 报 道 》 每 年 都 会 公 布 全 美 大 学 不 同 类 型 的 学 校 在 这 一 标 准 的 引 导 下 朝 着 统 一 的 方 向 发 展 . 新 美 , 导 的 排名 情 况 致高 校 发 展 “ 同 ” 趋 ( ) 价 标 准 科 学 合 理 二 评 ( ) 价 方 式 单 一 三 评 由 于美 国高 等 院 校 数 量 众 多 . 各 学 校 情 况 差 别 较 大 . 且 因此 我 国 的教 育评 价 起 步 较 晚 .而 对 于 快 速 发 展 的 高 等 教 育 的 在 对 其 进 行 评 价 时 . 有 一 定 的普 适 的概 括 性 标 准 。 如 : 有 评 价 更 亟 待 提 高 , 需 例 具 因此 对 评 价 的理 论 和 实 践 尚 处 于 移 植 、 索 、 摸 达 到 目标 所 需 要 的 物 质 条 件 ( 力 、 力 、 力 等 ) 能 够 表 明 它 创建 阶段 我 国的 高 等 教 育 评 价 主 要 为 政府 所 指 导 和 推 动 . 人 物 财 : 官方 正 在 实 现 其 培 养 目标 :提 供 可 信 的 理 由证 明它 将 继 续 实 现 其 培 组织 实施 的 外 部 评 价 较 为 普 遍 . 评 价 形 式 多 为 鉴 定 、 验 性 质 使 审 养 目标 州 。 的 总 结性 评 价 。 为 注 重评 价 结 果 以及 等 级 的 划 分 . 视 了 评 价 较 忽 美 国 的 高 等 教 育 评 价 在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形 成 了 一 系 列 比较 过程 中学 校 的变 化 完 善 的 评 价 制 度 及 相 应 的评 价 标 准 和 办 法 其 评 价 标 准 的制 定 四 、 议 建 具 有 以 下几 个 重 要 特 点 : ( ) 价 主 体 — — 一 元 到 多 元 一 评 ( ) 面 性 1全 所 谓 从 一 元 到 多 元 就 是 实 现 从 单 一 的 政 府 评 价 到 多 维 的评 高 等教 育 是 培 养 人 才 的一 种 重 要 的 社 会 活 动 .因 此 基 于 它 价 主体 , 如社 会 中介 机 构 、 校 自身 、 院 学生 等 高 等学 校 承 担着 教 。 的 性 质 , 对 其 进 行 评 价 的 过 程 中 同 时涉 及 到 多 方 面 因 素 : 社 育和 科 研 的重 要 工作 , 于提 高 教学 、 研 、 理 水 平来 说 . 等 院 在 从 对 科 管 高 会 提 供 外 部 环 境 的 角 度 来 看 , 括 基 本 的政 治 、 济 、 化 等 因 校 必 须 不 断地 进 行 自我评 价 . 自己 同 时 作 为 评 价 的 主 体 和 客 体 包 经 文 把 素 : 高 等 教 育 自身 来 看 , 包 括 教 育 对 象 人 的 因 素 , 包 括 物 进 行 研 究 、 善 , 将 结 果 公 布 于 社 会 , 受 全 社 会 的 监 督 和 检 从 既 又 改 并 接 力 财 力 等 辅 助 性 因素 验 . 时 也有 助 于排 除其 他 势 力 过 分 介 入 高 等 院 校 内部 事 务 同 ( 针 对性 2) 社 会 中介 机 构 的评 价 在 于 使 社 会 增 加 对 高 校 的 认 可 度 . 增 美 国 的 高等 教 育 评 价 不 仅 涵 盖 了 影 响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的 各 方 加 民众 参 与教 育事 务 的 积 极 性 、 泛 性 和 透 明性 . 评 价 的 权 利 广 使 面 因素 。 同时 评 价 标 准 的制 定 又 具 有 很 强 的针 对 性 . 括 针 对 不 不 再 集 中 于政 府 、 包 国家 , 是 具 体 到 每 一 个 公 民身 上 具 体做 法 而 同类 型 高 等 院 校 的 评 价 制定 与 之相 应 的评 价 标 准 有 成 立 大 学 基 金委 员会 和 大 学 评 价 委 员 会 ,使 高 校 接 受 来 自全 ( 公 开透 明性 3) 社 会 的监 督 和 管 理 . 大 社 会 对 高 校 的管 理 度 和认 可 度 扩 美 国在 制定 高 等 教 育 评 价 标 准 时 . 旦 标 准 确 定 下 来 . 即 一 立 在 高 等教 育评 价 方 面 . 会 需 转 变 角 色 . 主导 向 间 接 管 理 社 从 向全 社 会 公 开 , 面 征 集 来 自各 行 各 业 、 社 会 阶 层 的 意 见 : 全 各 同 转 变 . 励 和 支 持 其 他 社 会 评 价 机 构 发 展 . 分 发 挥 这 些 机 构 的 鼓 充 时 在 一 定 的试 点 试 行 通 过 后 . 经 过 逐 步 的修 改 和 完 善 . 成 最 教 育 评 价 作 用 再 形 终 的 评 价 标 准 ( ) 价 标 准— — 从 统 一 到分 类 二 评 ( ) 价 办 法形 式 多样 三 评 教 育 评 价 需 建 立 起 一 套 完 整 合 理 的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各 项 子 美 国高 等 教 育 评 价 发 展 的 历 史 过 程 中 .一 度 崇 尚 主 观性 评 指 标 的权 重 配 置 要 科 学 ,权 重 的设 置 必 须 考 虑 评 ( 转 第 6页 ) 下

比较研究: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

比较研究: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

美 国的课堂 是开 放 式 的 , 学 生可 以随 时 打 断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5—1 5 [ 基金项 目] 本文为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支持基金项 目“ 中美研究生教育 比较研究” ( 项 目编号: 2 0 1 0— 8 4 ) 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 陈 观亚 ( 1 9 6 1 一) , 女, 河南南阳市人 , 郑州大学外 语学院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外语 教学与教育文化
格和学 位评定 的办法 等 做 了规定 , 这 是 中国 现代 学位制 度 的开 端 。 由于历 史 背景 、 教 育 理 念 和教 育体 制 的不 同 , 中美 两 国硕 士 研 究 生教 育 发 展存 在很 大差异 。本 文 从 中美 两 国的 教育 理 念 、 教 育
体 制和入学 资格 、 导 师 教 学 风格 和 培养 方 式 几个 方 面进行 了 比较 , 从而 概括地 量化这 些差 异 , 并 做 出一些定性 的 比较 。
位授予 法 ” , 对 学位 授 予 的级别 、 学位 获 得 者 的资
中美两 国 的教育 理念 截然 不 同 , 最大 的 区别
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
非 常扎 实 , 但 和美 国学 生相 比较 , 创 新 意识 较差 。
中国大学 重视学 生 的答案 是 否符 合 “ 标准” , 而 美
・ [ 文章编号 ] 1 6 7 1— 5 3 3 0 ( 2 0 1 3 ) 0 4—0 0 9 8— 4 0
我 国学 位 教 育是 近 现 代 西 方 高 等教 育 与 中 国传 统教 育相互 影 响相互融 合 的产 物 。1 9 3 5年 4 月, 当时的 中国政府 曾仿 效英 、 美 体制 颁 布 了“ 学

中美学校教育比较研究英语作文

中美学校教育比较研究英语作文

中美学校教育比较研究英语作文In the comparison of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are several key aspects to consider: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and school environment.First, let's talk about the curriculum. In China, the curriculum is mainly focused on academic subjects such as mathematics, Chinese, English, and sciences. There is a heavy emphasis on standardized tests, which play a crucial role in determining a student's future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contrast,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is more diverse, offering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including arts, music, physic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courses. Standardized tests are also important in the American education system, but they are not the sole factor in determining a student's future.Moving on to teaching methods, Chinese schools tend to adopt a more teacher-centered approach. Teachers are seen as authority figures and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listen and take notes. Memorization and rote learning are common practice. In contrast, American schools promote a more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encouraging critical thinking, creativity,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ask questions, engage in discussions, and work collaboratively.The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also differ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China, there is a strong emphasis on respect and discipline towards teachers. Teachers are seen as mentors and figures of author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lationship is more informal, with teachers often being seen as facilitators and mentors. There is an emphasis on building a positive and suppor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Lastly, the school environment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quite different. Chinese schools often havelarger class sizes, with a focus on maintaining discipline and order. The school day is longer, and students often have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homework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class sizes are typically smaller, allowing for more individualized attention and student interaction. The school day is shorter, and thereis less emphasis on homework and more o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总结起来,中美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和校园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大众化背景下的中美高等教育结构比较

大众化背景下的中美高等教育结构比较

大众化背景下的中美高等教育结构比较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在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

中美两国的高等教育在层次结构、经费来源渠道、教育对象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对中美高等教育的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对于进一步明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标签]大众化中美高等教育结构比较借鉴从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大众化不仅意味着入学人数的增加,高等教育的结构也必然要发生变化。

本文拟就中美高等教育的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制定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层次结构的比较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大同小异,但内部各级教育之间的比例有很大的不同。

(一)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之比在美国,与我国高等专科学校处于同一层次的是两年制的公立社区学院和私立高等学校,这些学校颁发副学士学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发展和适龄人口入学率的提高,美国两年制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1970年美国18-24岁人口中高等学校入学率为25.5%,全国授予的副学士学位20.6万名,学士学位79.2万名,二者之比为1:3.85;2000年18~34岁人口高等学校入学率为35.5%,全国授予副学士学位56万名,学士学位120万名,二者之比上升至1:2.15。

为了进一步说明美国两年制高等教育与本科阶段教育之间的比例关系,我们选择1999年两个阶段的入学人数进行比较。

本年度美国两年制高等学校在校生效为559.2万名,四年高等学校本科阶段的在校生数为919.9万名,二者之比为1:1.64。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型时期。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本专科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根据对1990-1999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入学情况的统计,1993年在校生总数为253,6万人,其中专科111.8万人,本科141.8万人,二者之比为1:1.26;1995年全国在校生总数为290.6万人,其中专科126.8万人,本科163.8万人,二者之比为1:1.3。

中美教育差异比较论文(2)

中美教育差异比较论文(2)

中美教育差异比较论文(2)中美教育差异比较论文篇二《中美教育差异比较》摘要:杨振宁教授在比较美中教育时指出:“美国的教育比较重视启发式,中国的教育比较重视灌输式。

”那么,在教学方面中美之间到底有哪些具体差别?这些差异又有那些利弊?本文会从中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中美差异一、基础教育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

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

美国中小学生的课时非常少,课外作业是有时间限制的,周末一般也不布置作业,如果某一门功课作业布置过多,该教师可能被学生或学生家长依法控告。

美国中小学生所学课业知识在这个阶段要少于中国中小学生,中国初中二年级数理化课本的知识程度与美国一般同类学校的初中三年级持平,美国的高校和中学都推行学分制、选课制和主辅修制,课程实行综合化,理论联系实际,抓好第二课堂,使学生们有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比如在语言教育方面,美国学校着重培养孩子的自我认识及语言能力,老师经常会出一些讨论性的题目,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写作业,比如:你长大后想做什么?要求根据该行业的特点,询问从事过该行业的成人,写出一篇真实可行的报告,然后在课堂上讲述。

所以大多数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在演讲及与人交往上更胜一筹。

我认为最理想的教育是将中美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相融合,使我们的孩子既有很好的基础又有很高的创造力。

在中美教育差异中,最明显的还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

譬如,到底什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我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独立于计算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能快地提取知识,因而中国学生的大脑在这两方面是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美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前提下,放弃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的工作领域所需的能力,只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无法工作的领域所需的能力。

中美高等教育评估之比较研究

中美高等教育评估之比较研究


美 国 高 等 教 育 评 估 的 类 型 和 体 制
负责 的工 程 专 业 鉴 定 , 它先 是 由 AB T 制 定 有 关 工 程 专 业 E
鉴 定 的 一 般 标 准 与 准 则 , 由参 加 鉴 定 的 各 专 业 工 程 师 协 再 会 根 据 一 般 准则 , 定 各 类 工 程 专 业 的 具 体 准 则 。这 些 准 制 则 包 括 师 资 情 况 、 生 情 况 、 程 设 置 、 学 设 施 与 设 备 和 学 课 教 行 政 管 理状 况 等 。专 业 鉴 定 的 过 程 与 资 格 鉴 定 过 程 类 似 . 也 需 要 经 过 申请 、 自评 、 家 小 组 实 地 考 察 、 业 鉴 定 委 员 专 专 会 作 出鉴 定 结 论 等 几 个 步 骤 。一 般 来 说 , 一所 工 学 院 的几
无启示 。

负责 对 高 校 中 的有 关 专 业 或 一 些 专 业 性 院 校 或 单 科 院 校 进
行 鉴 定 。专 业 鉴 定 机 构 由 同 一 专 业 的 成 员 组 成 , 大 学 的 对 专 业 院 系 和 独 立 的 专 业 学 院进 行 鉴 定 认 可 。属 于此 类 的 全 国 性 鉴 定 机 构 有 : 程 学 专 业 的 工 程 师 专 业 发展 理 事 会 、 工 工 商 管 理专 业 的全 美 大 学工 商 学 院联 合 会 和 牙 科 学 专 业 的美 国牙 科 协会 下 属 的 牙 科 教 育 理 事 会 等 。如 由 AB T 全 面 E
个 系 是 同时 进 行 鉴 定 的 。 每次 鉴定 的 全 过 程 大 约 为 1年半 至 1年 零 8个 月 。
美 国高 等 教 育评 估类 型 主要 有 三种 :

中美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教育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教育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教育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中美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教育比较研究研究背景:公共卫生是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领域,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手段。

目前,全球需要更多具备全球视野、能够跨国合作的公共卫生人才。

中美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两大重要国家,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各自的经验和特点。

通过比较中美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教育,可以从多个方面全面了解中美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差异、优势和不足,为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中美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教育,探究中美两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差异和影响因素,为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研究内容:1. 中美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教育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2. 中美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学习方法和实践环节的比较分析;3. 中美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毕业生就业现状和薪资待遇的对比分析;4. 中美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毕业生对不同国家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认识和看法的比较分析。

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相关文献,梳理中美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形成研究框架;2.问卷调查法:通过编制问卷,对中美公共卫生硕士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职业发展和对不同国家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认识和看法;3.访谈法:从就业单位和毕业生中选择代表性样本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就业单位对公共卫生专业的需求和对毕业生的评价,了解毕业生的求职经验和职业发展计划。

研究意义:本研究可以全面了解中美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教育的差异、优势和不足,探究中美两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为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可以促进中美公共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公共卫生人才的全球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中美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比较研究
张爱华 浙江省湖州市湖州师范学院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一再扩大,研究生教育培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何提高培养水平培养一批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

美国高等教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本文通过研究其研究生教育过程及培养模式,并与中国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分析与比较,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有用的借鉴。

关键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 比较
一、引言
硕士研究生群体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担负着培养高等专业人才,发展现代教育与现代科技的重任。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成为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这些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在不断进步,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针对中美两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围绕“现状——比较——反思”这一主线,通过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比较研究法,比较中美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取长补短,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作用。

中美两国硕士硕士生的培养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教学人才、研究人才。

高素质、高能力、重应用、重创新是培养的最终目标。

但两国在高校具体实施中也存在明显的差别,相对而言美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内涵更广泛,更具多样性。

首先,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于学术型专业技术人才,美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学术研究者和高新知识技术的传播者,其次是培养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高水准专门职业人才。

美国各高校与工业、农业、商业以及各类新兴产业紧密相连,为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提供人才。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培养目标相对单一,虽也培养管理型的应用人才,但没有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制定专门的培养目标。

这种以学术性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会助长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倾向,导致了应用型人才短缺的局面。

其次,在培养的方向性以及规格方面,我国高校注重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而美国在这一点上未作要求,美国各高校对学生的学术能力有严格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对思想道德方面没有具体的要求。

2.培养措施。

培养措施是为了达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办法,培养措施包括人才的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和培养制度三个方面。

高校人才培养内容是以课程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是人才培养内容的主体。

中美两国课程都是以学分来衡量,两国高校在本专业实践环节都有一定学分要求,相比之下,美国在外语学习,公共课,以及思想政治学习上不做课程安排,也不做学分要求,但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较大,从国外几所高校调查来看,有的高校高达30%。

我国高校在选修课程这一块,选修课程的学分数在全部课程总学分数中占的比例则相对较低,从几所高校的调查来看,仅为11%-29%不等。

除选修课程外,美国对跨专业课程也做了相关学分要求。

课程之类相对丰富。

而我国课程在设置上,一方面,必修课程比重过大,刚性课程较多,选修课程过小;另一方面,课程种类仍偏窄,课程灵活性尚不足。

美国高校专业课程和跨专业课程所占比例都较明显,在课程设置上较多元化。

培养方法是指培养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

中美高校研究生人才
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这一手断来实现的。

在教学方式上,中美高校都很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而两国的差别在于,首先,国内高校课程设置中基础理论性课程所占比例较大,课程的教学方式大多以教师讲解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学生的参与性相对较低。

美国高校课程设置上不设统一的教科书,课程开展相对灵活,信息的获得绝大多数在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课堂的言论表现很大程度关系到最终成绩的评定。

美国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统一了起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其次,美国高校在高等教育学课堂教学上,研讨班的教学模式,深得人心。

民主的探讨,自由的表达,使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培养制度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招生录取制度、导师制度、评估制度。

首先,中美两国在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制度上,都很注重优秀人才的选拔,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保证人才选拔的科学性。

我国硕士研究生大多数是来自应届毕业生,在理论知识学习这一块比较扎实,因此我国硕士研究生选拔考试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需要通过全国性的硕士研究生理论考试选拔。

美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比较灵活性,这与其学位授予的多样性紧密相关,学位的多样性使美国硕士研究生在考试要求上也呈现多样性。

其次,中美在导师制度上,存在着相同的地方,导师的职责基本相同。

在导师制度模式上,中国大部分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在过去这项制度为我国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高校研究生扩招,导致研究生培养师生比例失调。

再次,美国高校淘汰制度由来已久,相较于中国高校的“严进宽出”,美国实行的是“宽进严出”制度,从招生入学、选择导师、制定培养计划、课程研修、中期考核到论文写作、答辩等均有规范性的要求,并严格按计划和程序实行淘汰。

美国高校研究生的考核是系统和全面的,综合很多因素。

相对来说我这研究生淘汰制度基本就是依靠最终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审核,考核不够全面。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比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1、提高高等院校综合实力,加强“开放制”培养,形成培养模式多样化;2、调整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创造型”人才;3、增加课程学习的比例和设置的多样化;4、调整考核淘汰制度,使考核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1]汝艳琴.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赵庆华.我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青岛大学.[3]雷丽丽.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4]陈聚伟.研究型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基金项目:湖州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成果,编号Y352015年4月中期
经营管理者
学术理论
经营管理者 M '
77
J 700.
a na ge 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