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羊楼洞制茶业的特点及其影响_定光平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
具体地说 ,羊楼洞的红茶制作是从近代才开始 的 ,主销英国等欧洲国家。 当时主要为广东商人设 庄采办 ,时称“广东帮” ,多属洋商买办性质。 19世 纪初 ,英— 印— 中三角贸易体系形成 ,中国已开始 在经济上卷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羊楼洞茶业 经济发展速度由此加快。除山西商人继续在羊楼洞 收制青砖茶外 ,大批广东茶商也于道光四年 ( 1825 年 )前后涌入羊楼洞采制红茶。 1840年 ,羊楼洞红 茶号已达 50多家 ,年制红茶 10万箱 ,每箱 50斤 , 总产达 500万斤。 1850年羊楼洞茶号增加到 70多 家 ,年制红茶达 30万箱 ,约 1500万斤。在红茶外销 鼎盛的同光年间多达上百家 ,其中较著名的有兴 太、源 太、 百 昌、 隆 昌、 瑞 昌、 新 商、 仁 和 等 20 多 家 。 [1 ](卷 14) 19世纪 90年代后 ,由于英属殖民地印 度、锡兰红茶的迅速兴起 ,英商开始逐渐退出华茶 市场 ,转而购买印锡红茶 ,并限制华茶进口 ,汉口对 英出口红茶逐渐减少。 受国际茶叶市场环境的变 化 ,羊 楼洞红茶出口 下降到 1910年的 19258箱 , 96. 29万斤 [2 ]。 从运销来看 ,在上海开埠以前 ,羊楼 洞红茶“运往外国者 ,必先在湘潭装箱 ,然后再运广 东 (广州 )放洋” [3 ]( 。 p45) 上海开埠后 ,对外贸易的中 心由广州逐渐转移到上海 ,羊楼洞红茶则经新店河 入长江 ,至汉口后转运上海 ,然后漂洋过海至以伦 敦为中心的整个欧洲市场。也有部分红茶由驻汉俄 商收购后经陆路运往俄国。羊楼洞制茶手工业正是 随着红茶制作的兴盛而开始勃兴。
卷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羊楼洞抓住当时有利的国际契机依托整个茶区包括鄂南的蒲圻崇阳通城嘉鱼咸宁通山兴国湘北的临湘赣北的修水等州县的产茶地发挥自身优势使传统制茶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一度发展为湘鄂赣三省交界州县著名的茶叶集散和加工中心所产洞茶在汉口茶市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 43卷第 2期 V ol. 43 N o. 2
表 2 民国九年 蒲圻县属工业 [8 ](p89)
茶砖厂 ( 9家 )
天聚和
工人 (名 )
2 73
产量 (箱 )
3 65 0
值洋 红茶厂 工人 (万圆 ) ( 5家 ) (名 )
4. 5 永茂祥 669
产量 (箱 )
75 00
值洋 茶包厂 工人 (万圆 ) ( 5家 ) (名 )
15. 0 新泰 (俄 )* 489
以里茶 ,最后覆以二面 ,随即将其放入木制压榨机 , 压制成砖形 ,然后置于室内 ,任其自干 ,数日后即可 装入竹箱起运。 上述烦琐的工序由切工、筛工、木 工 、拣 茶 工、 运 柴工 、操 火 工 、担 水 工、 搬模 工 、压 砖 工、包装工等各类工人分工协作完成 [7 ]( 。 p838)
从上述红茶和砖茶的制作工序中 ,可以发现当 时羊楼洞制茶厂仍以手工劳动为主 ,所用工具和器 物也以竹木器为主 ,燃料以松柴、薪炭为主。
巨盛川 398 3000 4. 5
* 小计 2500 35450 53. 2 * 小计 2591 9860 19. 72 * 小计 2600 153000 61. 20
注: 为了便于统计 ,笔者对原表的顺序 稍作调整 ;加* 处为笔者的补充。20年代以后兴 办的义兴、聚兴顺砖茶厂 , 年产均可达 5万担 ,雇用男女工也均在 2000人左右。
一
为产茶地 ,中国青砖茶的故乡。 卷入近代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后 ,羊楼洞抓住当时有利的国际契机 ,依
与其它地区相比 ,近代羊楼洞制茶业在产品种
托整个茶区 (包括鄂南的蒲圻、崇阳、通城、嘉鱼、咸 类、产量、市场、运销以及经营方式、生产规模、技术
宁、通山、兴国 ,湘北的临湘 ,赣北的修水等州县的 状况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尤其体现在以下两
产茶地 ) ,发挥自身优势 ,使传统制茶手工业得到快 方面:
速发展 ,一度发展为湘鄂赣三省交界州县著名的茶
其一 ,近代羊楼洞茶业是一种以广阔的边疆市
叶集散和加工中心 ,所产“洞茶”在汉口茶市上占有 场和世界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 ,并且在其勃兴
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羊楼洞制茶手工业的勃兴 ,又 后形成了产品多样化、市场多元化的局面。
青砖茶是羊楼洞的传统产品 ,主销蒙古、新疆 及俄罗斯等地。羊楼洞砖茶庄 ,主要由山西帮设立 , 属民族资本。 在前近代社会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 制 ,羊楼洞茶业经济发展较慢。康熙乾隆年间 ,山西 大 茶商“三玉川”、“巨盛川”来羊楼洞设庄收制边 茶 ,年生产青砖茶 80万斤 [4 ] [1 ](卷 14)。 进入近代社会 后 ,红茶的兴盛也刺激了砖茶业的发展。 除最早设 立于乾隆年间的三玉川和巨盛川外 ,当时著名的还 有天顺长、天源茂、天一香、大德生、大德常 (即前大 德生 )、大昌川、长裕川、长盛川、宝聚川、德原生、兴 茂隆、巨贞和等数十家。同光年间 ,砖茶产量上升到 1700万斤。 民国初年是羊楼洞砖茶生产的极盛时 期 ,有砖茶厂 30余家 ,年产砖茶 30余万箱 ,约 3000余万斤。 从运销来看 , 在 19世纪 90年代以 前 ,砖茶主要由山西帮自己运销 ,首先从羊楼洞经 新店河、长江运至汉口 ,然后溯汉江至樊城 ,再转运 到张家口、绥远、蒙古、新疆及西伯利亚等地。 销路 分为“东口”和“西口”两路 ,凡运往张家口转销者称 为东口货 ,而经 256 宝聚兴 172
4000 6. 0 祥兴永 398 480 3500 5. 25 兰斯馨 514 580
0. 96 1. 16
新商 和记
516 32000 12. 80 530 26000 10. 40
三玉川 249 4000 6. 0
天顺长 301 4500 7. 75
巨贞和 427 4800 7. 2
关键词: 羊楼洞 ; 近代 ; 制茶业 ; 工业化 ;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 F329.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56( 2004) 02-0101-06
羊楼洞 (曾写作“峒” ) ,位于今湖北东南部边陲 强的现实意义。
赤壁市 (原蒲圻县 )西南 60华里处 ,自唐朝以来即
由于制茶工序繁多 ,因而在这些工场里 ,劳动 分工十分细密。 以红茶制作为例 ,红茶生产是在茶 农采制毛茶的基础上进行的。红茶厂将收买来的毛 茶重新“用炭火焙过 , 然后开筛 , 筛分十路 (如一、
二 、三、 四筛以 及粗 雨、 中雨 、小雨 、牙 雨、铁 沙、生 末 等 )、 四 厂 ( 毛 茶 厂、 青 茶 厂、 抓 尾 厂、 花 香 厂 )” [6 ]( p64) ,最后分类装入木箱起运。砖茶生产分工 更细。 茶砖的制造原料也是茶农初制后的毛茶 ,砖 茶厂将收购的毛茶先进行切、筛 ,分为洒面、二面及 里茶三种 ,洒面质量最好 ,其次为二面 ,里茶最差。 然后进入制砖阶段。制砖方法是先将上述三种原料 分别置于蒸笼中蒸软 ,接着将洒面倾入木模内 ,继
羊楼洞包茶生产是从 19世纪 70年代以后开 始的。 大约在 1873年至 1874年间 ,俄商将其在羊 楼洞开办的三个砖茶厂搬迁至汉口 ,开始采用近代 机器压制砖茶。旧厂则专门为新厂购制原料—— 包 茶 ,从此羊楼洞成为汉口俄商机器砖茶厂的最主要 的原料供应地。 所谓包茶 ,即包茶庄将从茶农处收 购来的毛茶进行切、筛后 ,分为洒面、二面、里茶三 种 ,然后分类装入茶包。 19世纪末以后 ,由于红茶 销量剧减而运销俄国的青砖茶数量激增 ,原来的红 茶庄以及后来新设的本地茶庄也陆续开始生产包 茶 ,运往汉口俄商机器砖茶厂。在其极盛时期 ,羊楼 洞运汉包茶为 2600万斤 ,包茶产量开始超过砖茶 产量。
尽管如此 ,羊楼洞制茶技术仍有不断改进的迹 象。以砖茶业为例 ,最初的砖茶是用足踩制的 , 1861 年后开始使用杠杆压榨器 ,后来又发明了更为先进 的螺旋式攀盘压榨机 ,借人力转动螺旋 ,压茶成砖。 清末民初 ,已有个别茶厂开始引进蒸汽机压制 茶砖 [9 ]( p6) 。
表 1 近代羊楼洞所产茶叶及主要销路
茶类
绿 茶
红 茶
青 砖 茶
包茶
中间市场
汉口
汉口
东口 (张家 口 )
西口 (绥远 ) 汉口 汉口
终端市场 各省、美国
英国、俄国、 法国、德国
蒙古、西伯利亚
新疆
俄商 俄商
注: 本表系参 照《湖北全省 实业志》 ,卷四 ,商业 ,湖 北各种茶名 销场表 ,湖北省实 业厅民国九 年编 ; 《湖北 羊楼洞老青 茶 之生产制造及运销》 ,表十三 ,各种绿茶砖茶之重量及其主要销路 ,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印行 ,民国二十五年六月 。
对其本地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
在近代不同的时期 ,由不同的茶庄产制不同的
刻的影响。羊楼洞制茶业是近代长江中游地区乡村 茶业品种 (如红茶、砖茶、包茶、绿茶等 ) ,经不同的
经济中的一个典型 ,而目前史学界却乏见有关该问 商 路 ,销往国内外市场 (表 1) ,且各类茶的产量是
题的专题研究 ,因此对其兴衰的研究 ,无疑具有较 动态变化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年 3月 Jo urnal of Centra l China N o rmal U nive rsity ( Humanities a nd Social Sciences) M ar. 2004
近代羊楼洞制茶业的特点及其影响
102
路 ,茶砖重量与包装大小不一。平汉、平绥铁路建成 后 ,山西帮所产砖茶可经上述铁路联运 ,直达丰镇 , 再用汽车或骆驼运至库伦 ; 由库伦再运销俄属西伯 利亚一带。 也有茶庄设庄于张家口及绥远等地 ,分 销于蒙古茶商的。 19世纪末 ,由于英国逐步退出华 茶市场 ,沙俄便取得了对华茶叶贸易的垄断地位。 1891年沙俄决定 ,关闭“洞茶”经中国西北的陆路 运输线 ,大力发展汉口至天津的航运 ,以连接自天 津、通州至恰克图的驮运线。 后又调派义勇舰队参 与运输 ,或将洞茶直接海运至黑海港口敖德萨输入 欧俄 , 或将洞茶运往 海参崴经西伯利亚铁路运往 俄国 [ 5] ( 。 p148)
羊楼洞所产青茶不多 ,主要由汉商、本地茶庄 炒制 ,极盛时年产 19万斤 ,主销国内市场 ,也有部 分青茶经汉口销往美国 [ 6] (p 86)。
其二 ,规模宏大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是近代羊 楼洞制茶业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羊楼洞自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后 ,前近代小 规模的手工作坊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国内外 市场需求 ,逐渐为大规模的手工工场所代替。 羊楼 洞制茶手工工场的巨额资金主要来自晋粤商人 ,其 中山西商人投资于砖茶厂 ,广东商人则投资于红茶 厂 ,而当地大户以建厂设庄的方式入股。 各类茶厂 规模均较大 ,吸收大量的男女茶工 ,小的可容纳上 百 ,大的则可容纳上千。 虽然我们还缺乏羊楼洞茶 业经济鼎盛时期各类茶厂及其人工情况的详细资 料 ,但是我们依然从表 2《民国九年蒲圻县属工业》 统计表中的数据 ,可见当时情形之一斑。
定光平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羊楼洞是位于湖北东南边陲湘鄂交界处的一个古老产茶地 ,卷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 系后 ,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的、规模宏大的资本主义制茶手工工场在羊楼洞得到蓬勃发展 ; 而羊 楼洞制茶手工业的勃兴 ,又对其本地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促进了该 地区乡村工业的整体发展以及地区、行业之间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推动了羊楼洞近代机器工 业产生及其城镇化进程 ; 促进了加工制造— — 港口集散职能相对分离而又互动的集镇联合体经 济结构的形成。
收稿日期: 2003-06-13 基金项目: 教育部“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 位论文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教研办 [2000] 22号 )“中国近代乡村前工 业化 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定光平 ( 1968— ) ,男 ,湖北赤壁人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研究 生 ,咸宁学院历史系讲师 ,主要从事 中国近代乡村前工业化问题研究。
产量 值洋 (包 ) (万圆 )
30000 12. 00
长盛川 226 5000 7. 5 福盛谦 532 600 1. 20 阜昌 (俄 )* 526 30000 12. 00
大德生 198 3000 4. 5 大德兴 478 700 1. 40 顺丰 (俄 )* 539 35000 14. 00
具体地说 ,羊楼洞的红茶制作是从近代才开始 的 ,主销英国等欧洲国家。 当时主要为广东商人设 庄采办 ,时称“广东帮” ,多属洋商买办性质。 19世 纪初 ,英— 印— 中三角贸易体系形成 ,中国已开始 在经济上卷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羊楼洞茶业 经济发展速度由此加快。除山西商人继续在羊楼洞 收制青砖茶外 ,大批广东茶商也于道光四年 ( 1825 年 )前后涌入羊楼洞采制红茶。 1840年 ,羊楼洞红 茶号已达 50多家 ,年制红茶 10万箱 ,每箱 50斤 , 总产达 500万斤。 1850年羊楼洞茶号增加到 70多 家 ,年制红茶达 30万箱 ,约 1500万斤。在红茶外销 鼎盛的同光年间多达上百家 ,其中较著名的有兴 太、源 太、 百 昌、 隆 昌、 瑞 昌、 新 商、 仁 和 等 20 多 家 。 [1 ](卷 14) 19世纪 90年代后 ,由于英属殖民地印 度、锡兰红茶的迅速兴起 ,英商开始逐渐退出华茶 市场 ,转而购买印锡红茶 ,并限制华茶进口 ,汉口对 英出口红茶逐渐减少。 受国际茶叶市场环境的变 化 ,羊 楼洞红茶出口 下降到 1910年的 19258箱 , 96. 29万斤 [2 ]。 从运销来看 ,在上海开埠以前 ,羊楼 洞红茶“运往外国者 ,必先在湘潭装箱 ,然后再运广 东 (广州 )放洋” [3 ]( 。 p45) 上海开埠后 ,对外贸易的中 心由广州逐渐转移到上海 ,羊楼洞红茶则经新店河 入长江 ,至汉口后转运上海 ,然后漂洋过海至以伦 敦为中心的整个欧洲市场。也有部分红茶由驻汉俄 商收购后经陆路运往俄国。羊楼洞制茶手工业正是 随着红茶制作的兴盛而开始勃兴。
卷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羊楼洞抓住当时有利的国际契机依托整个茶区包括鄂南的蒲圻崇阳通城嘉鱼咸宁通山兴国湘北的临湘赣北的修水等州县的产茶地发挥自身优势使传统制茶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一度发展为湘鄂赣三省交界州县著名的茶叶集散和加工中心所产洞茶在汉口茶市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 43卷第 2期 V ol. 43 N o. 2
表 2 民国九年 蒲圻县属工业 [8 ](p89)
茶砖厂 ( 9家 )
天聚和
工人 (名 )
2 73
产量 (箱 )
3 65 0
值洋 红茶厂 工人 (万圆 ) ( 5家 ) (名 )
4. 5 永茂祥 669
产量 (箱 )
75 00
值洋 茶包厂 工人 (万圆 ) ( 5家 ) (名 )
15. 0 新泰 (俄 )* 489
以里茶 ,最后覆以二面 ,随即将其放入木制压榨机 , 压制成砖形 ,然后置于室内 ,任其自干 ,数日后即可 装入竹箱起运。 上述烦琐的工序由切工、筛工、木 工 、拣 茶 工、 运 柴工 、操 火 工 、担 水 工、 搬模 工 、压 砖 工、包装工等各类工人分工协作完成 [7 ]( 。 p838)
从上述红茶和砖茶的制作工序中 ,可以发现当 时羊楼洞制茶厂仍以手工劳动为主 ,所用工具和器 物也以竹木器为主 ,燃料以松柴、薪炭为主。
巨盛川 398 3000 4. 5
* 小计 2500 35450 53. 2 * 小计 2591 9860 19. 72 * 小计 2600 153000 61. 20
注: 为了便于统计 ,笔者对原表的顺序 稍作调整 ;加* 处为笔者的补充。20年代以后兴 办的义兴、聚兴顺砖茶厂 , 年产均可达 5万担 ,雇用男女工也均在 2000人左右。
一
为产茶地 ,中国青砖茶的故乡。 卷入近代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后 ,羊楼洞抓住当时有利的国际契机 ,依
与其它地区相比 ,近代羊楼洞制茶业在产品种
托整个茶区 (包括鄂南的蒲圻、崇阳、通城、嘉鱼、咸 类、产量、市场、运销以及经营方式、生产规模、技术
宁、通山、兴国 ,湘北的临湘 ,赣北的修水等州县的 状况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尤其体现在以下两
产茶地 ) ,发挥自身优势 ,使传统制茶手工业得到快 方面:
速发展 ,一度发展为湘鄂赣三省交界州县著名的茶
其一 ,近代羊楼洞茶业是一种以广阔的边疆市
叶集散和加工中心 ,所产“洞茶”在汉口茶市上占有 场和世界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 ,并且在其勃兴
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羊楼洞制茶手工业的勃兴 ,又 后形成了产品多样化、市场多元化的局面。
青砖茶是羊楼洞的传统产品 ,主销蒙古、新疆 及俄罗斯等地。羊楼洞砖茶庄 ,主要由山西帮设立 , 属民族资本。 在前近代社会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 制 ,羊楼洞茶业经济发展较慢。康熙乾隆年间 ,山西 大 茶商“三玉川”、“巨盛川”来羊楼洞设庄收制边 茶 ,年生产青砖茶 80万斤 [4 ] [1 ](卷 14)。 进入近代社会 后 ,红茶的兴盛也刺激了砖茶业的发展。 除最早设 立于乾隆年间的三玉川和巨盛川外 ,当时著名的还 有天顺长、天源茂、天一香、大德生、大德常 (即前大 德生 )、大昌川、长裕川、长盛川、宝聚川、德原生、兴 茂隆、巨贞和等数十家。同光年间 ,砖茶产量上升到 1700万斤。 民国初年是羊楼洞砖茶生产的极盛时 期 ,有砖茶厂 30余家 ,年产砖茶 30余万箱 ,约 3000余万斤。 从运销来看 , 在 19世纪 90年代以 前 ,砖茶主要由山西帮自己运销 ,首先从羊楼洞经 新店河、长江运至汉口 ,然后溯汉江至樊城 ,再转运 到张家口、绥远、蒙古、新疆及西伯利亚等地。 销路 分为“东口”和“西口”两路 ,凡运往张家口转销者称 为东口货 ,而经 256 宝聚兴 172
4000 6. 0 祥兴永 398 480 3500 5. 25 兰斯馨 514 580
0. 96 1. 16
新商 和记
516 32000 12. 80 530 26000 10. 40
三玉川 249 4000 6. 0
天顺长 301 4500 7. 75
巨贞和 427 4800 7. 2
关键词: 羊楼洞 ; 近代 ; 制茶业 ; 工业化 ;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 F329.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56( 2004) 02-0101-06
羊楼洞 (曾写作“峒” ) ,位于今湖北东南部边陲 强的现实意义。
赤壁市 (原蒲圻县 )西南 60华里处 ,自唐朝以来即
由于制茶工序繁多 ,因而在这些工场里 ,劳动 分工十分细密。 以红茶制作为例 ,红茶生产是在茶 农采制毛茶的基础上进行的。红茶厂将收买来的毛 茶重新“用炭火焙过 , 然后开筛 , 筛分十路 (如一、
二 、三、 四筛以 及粗 雨、 中雨 、小雨 、牙 雨、铁 沙、生 末 等 )、 四 厂 ( 毛 茶 厂、 青 茶 厂、 抓 尾 厂、 花 香 厂 )” [6 ]( p64) ,最后分类装入木箱起运。砖茶生产分工 更细。 茶砖的制造原料也是茶农初制后的毛茶 ,砖 茶厂将收购的毛茶先进行切、筛 ,分为洒面、二面及 里茶三种 ,洒面质量最好 ,其次为二面 ,里茶最差。 然后进入制砖阶段。制砖方法是先将上述三种原料 分别置于蒸笼中蒸软 ,接着将洒面倾入木模内 ,继
羊楼洞包茶生产是从 19世纪 70年代以后开 始的。 大约在 1873年至 1874年间 ,俄商将其在羊 楼洞开办的三个砖茶厂搬迁至汉口 ,开始采用近代 机器压制砖茶。旧厂则专门为新厂购制原料—— 包 茶 ,从此羊楼洞成为汉口俄商机器砖茶厂的最主要 的原料供应地。 所谓包茶 ,即包茶庄将从茶农处收 购来的毛茶进行切、筛后 ,分为洒面、二面、里茶三 种 ,然后分类装入茶包。 19世纪末以后 ,由于红茶 销量剧减而运销俄国的青砖茶数量激增 ,原来的红 茶庄以及后来新设的本地茶庄也陆续开始生产包 茶 ,运往汉口俄商机器砖茶厂。在其极盛时期 ,羊楼 洞运汉包茶为 2600万斤 ,包茶产量开始超过砖茶 产量。
尽管如此 ,羊楼洞制茶技术仍有不断改进的迹 象。以砖茶业为例 ,最初的砖茶是用足踩制的 , 1861 年后开始使用杠杆压榨器 ,后来又发明了更为先进 的螺旋式攀盘压榨机 ,借人力转动螺旋 ,压茶成砖。 清末民初 ,已有个别茶厂开始引进蒸汽机压制 茶砖 [9 ]( p6) 。
表 1 近代羊楼洞所产茶叶及主要销路
茶类
绿 茶
红 茶
青 砖 茶
包茶
中间市场
汉口
汉口
东口 (张家 口 )
西口 (绥远 ) 汉口 汉口
终端市场 各省、美国
英国、俄国、 法国、德国
蒙古、西伯利亚
新疆
俄商 俄商
注: 本表系参 照《湖北全省 实业志》 ,卷四 ,商业 ,湖 北各种茶名 销场表 ,湖北省实 业厅民国九 年编 ; 《湖北 羊楼洞老青 茶 之生产制造及运销》 ,表十三 ,各种绿茶砖茶之重量及其主要销路 ,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印行 ,民国二十五年六月 。
对其本地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
在近代不同的时期 ,由不同的茶庄产制不同的
刻的影响。羊楼洞制茶业是近代长江中游地区乡村 茶业品种 (如红茶、砖茶、包茶、绿茶等 ) ,经不同的
经济中的一个典型 ,而目前史学界却乏见有关该问 商 路 ,销往国内外市场 (表 1) ,且各类茶的产量是
题的专题研究 ,因此对其兴衰的研究 ,无疑具有较 动态变化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年 3月 Jo urnal of Centra l China N o rmal U nive rsity ( Humanities a nd Social Sciences) M ar. 2004
近代羊楼洞制茶业的特点及其影响
102
路 ,茶砖重量与包装大小不一。平汉、平绥铁路建成 后 ,山西帮所产砖茶可经上述铁路联运 ,直达丰镇 , 再用汽车或骆驼运至库伦 ; 由库伦再运销俄属西伯 利亚一带。 也有茶庄设庄于张家口及绥远等地 ,分 销于蒙古茶商的。 19世纪末 ,由于英国逐步退出华 茶市场 ,沙俄便取得了对华茶叶贸易的垄断地位。 1891年沙俄决定 ,关闭“洞茶”经中国西北的陆路 运输线 ,大力发展汉口至天津的航运 ,以连接自天 津、通州至恰克图的驮运线。 后又调派义勇舰队参 与运输 ,或将洞茶直接海运至黑海港口敖德萨输入 欧俄 , 或将洞茶运往 海参崴经西伯利亚铁路运往 俄国 [ 5] ( 。 p148)
羊楼洞所产青茶不多 ,主要由汉商、本地茶庄 炒制 ,极盛时年产 19万斤 ,主销国内市场 ,也有部 分青茶经汉口销往美国 [ 6] (p 86)。
其二 ,规模宏大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是近代羊 楼洞制茶业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羊楼洞自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后 ,前近代小 规模的手工作坊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国内外 市场需求 ,逐渐为大规模的手工工场所代替。 羊楼 洞制茶手工工场的巨额资金主要来自晋粤商人 ,其 中山西商人投资于砖茶厂 ,广东商人则投资于红茶 厂 ,而当地大户以建厂设庄的方式入股。 各类茶厂 规模均较大 ,吸收大量的男女茶工 ,小的可容纳上 百 ,大的则可容纳上千。 虽然我们还缺乏羊楼洞茶 业经济鼎盛时期各类茶厂及其人工情况的详细资 料 ,但是我们依然从表 2《民国九年蒲圻县属工业》 统计表中的数据 ,可见当时情形之一斑。
定光平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羊楼洞是位于湖北东南边陲湘鄂交界处的一个古老产茶地 ,卷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 系后 ,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的、规模宏大的资本主义制茶手工工场在羊楼洞得到蓬勃发展 ; 而羊 楼洞制茶手工业的勃兴 ,又对其本地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促进了该 地区乡村工业的整体发展以及地区、行业之间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推动了羊楼洞近代机器工 业产生及其城镇化进程 ; 促进了加工制造— — 港口集散职能相对分离而又互动的集镇联合体经 济结构的形成。
收稿日期: 2003-06-13 基金项目: 教育部“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 位论文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教研办 [2000] 22号 )“中国近代乡村前工 业化 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定光平 ( 1968— ) ,男 ,湖北赤壁人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研究 生 ,咸宁学院历史系讲师 ,主要从事 中国近代乡村前工业化问题研究。
产量 值洋 (包 ) (万圆 )
30000 12. 00
长盛川 226 5000 7. 5 福盛谦 532 600 1. 20 阜昌 (俄 )* 526 30000 12. 00
大德生 198 3000 4. 5 大德兴 478 700 1. 40 顺丰 (俄 )* 539 35000 14.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