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与利话题作文《义与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与利话题作文《义与利》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子曰:“举国上下交争利,则国之殆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有义则富,无义则贫。


——墨子“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有许多关于“利”与“义”的名言。

读了上面几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明确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
义与利
从小到大,我们听到的大多是这样的说法,君子重义不见利、施恩不图报、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等。

在义与利的交锋中,咱们民族一贯视义为荣,瞅利为耻。

也正因为此,历朝历代涌现了不计其数的大爱无私之人,他们以自己的光风霁月般的义举绚烂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天空,凭自己的拯弱扶贫的精神温暖了千千万万颗悲冷的心灵。

这些不计回报的馈赠,这些挺身而出的义举让我们活着有意义、有方向、有力量。

但是现在的世界,很多人奉行的是利益至上,而我们怎么对待义与利呢?
义与利的关系,自古以来,备受争议。

人们都不断地思考着,想要找出一个支点,来平衡两者的关系。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圣人孔子早已将这一利义观纳入君子之风,让弟子们好好继承发扬。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面对义,孟子毅然将生死置之度外,至于远不及生的利,则更不必言之了。

《吕氏春秋》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孟尝君,可谓逐利的一把好手。

一次他派门客冯谖替他去讨债。

临行前,冯谖问他是否需要带些东西回来,孟尝君随口说,你看我缺什么就带什么吧。

冯谖到了地方,将契据烧毁,并假托孟尝君之命,将债款赏赐给了百姓。

次日,他回齐向孟尝君交差,孟尝君倍感意外。

冯谖说:“我为您买了义。

您只有一块封邑,却渔利
百姓,我将债全部放还,这就是我为您买的义。

”次年,孟尝君因不受赏识而被贬回封地。

离地百里,便见百姓上前相迎,不禁感叹:“先生替我买的义,真是重于利百倍啊!”以此可见,信义的价值之深。

不过,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是不唯利是图而已。

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才“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曾说过“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由此可见,义与利也并不是一定要站在对立面上。

并不是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就一定能体现大义,而腰缠万贯也不一定就是耻辱。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是完全值得提倡的,也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被活活饿死纵然值得敬佩,但现世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心中的大义。

义与利本就是一朵双生花,在面对取舍时,希望你能舍利取义,但更希望你能“利义双收”。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通读材料,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第一句,“举国上下交争利,则国之殆矣”,意思是全国上下都争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第二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第三句“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意思是有义就富裕,没有义就贫穷;第四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思是天下人吵吵嚷嚷,嘈杂喧闹,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来;天下人碰碰撞撞,拥挤奔忙,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往。

这四句都谈到了“利”与“义”,“利”——利润,好处(对私,小我);利者,主要指实际利益。

“义”——道义,正义(对公,大我);义者,即伦理规范和道德原则之下所持的道义。

“利”与“义”本身无褒贬,但对待“利”与“义”的立场态度,特别是在“利”与“义”发生矛盾时的倚重取舍,不仅体现一个人的“利”“义”观,而且也能反映人品、觉悟境界和人生态度。

由此,在社会道德中,“利”“义”观通常更为人们所看重,而在“利”与“义”的矛盾面前能否心端行正,则是识辨一个人正直与否、高尚与否、担当与否的“试金石”。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做人做事道义为先,“重义轻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也是古人眼中的君子人格。

孔子认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荀子强调“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孟子则倡导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时要“舍生而取义”。

这种“利”“义”观,历来为世人所推崇,成为熔铸中华民族精神人格的重要基石,由此造就了一大批为了大德大义,而不惜以身赴死、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

马克思言:“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我们从来都不否定人们对正当利益包括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坚决反对的是“非正义的剥削”“冷冰冰的利己主义的算计”,坚决反对功利之心当头、个人利益至上和拜金主义当道。

参考立意:
1.谈谈“利”和“义”的辩证关系;
2.为人处世不能只看重利益,更要看重道义;
3.理智对待“利”和“义”;
4.追求义与利的统一。

行文结构:开篇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提出问题“我们怎么对待义与利呢”;接着通过引用和孟尝君的例子阐述“在面对取舍时,我们能舍利取义”;接着引用朱熹和董仲舒的名句阐述“义与利也并不是一定要站在对立面上”,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是完全值得提倡的;结尾点明两者的关系,“义与利本就是一朵双生花,在面对取舍时,希望你能舍利取义,但更希望你能‘利义双收’。


素材:
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

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付出的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
2.舍小利,取大义,可实现人生价值。

正如臧克家诗中所说:“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这“有的人”便是愿意放弃个人利益,保全大局利益的君子。

解放军空军飞行员李剑英在执行运输军用装备的任务中,遭遇飞行故障,无法下降,但机下是居住着百姓的村庄,身为人民的保卫者,他毅然放弃弃机逃生的机会,避免了机上军备可能坠落爆炸给人民安全造成的巨大损失,坚持最后驾驶飞机至耗完原油在无人区坠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才得以保全,但李剑英却魂归蓝天。

他用自己的生命向人们诠释了大义的内涵,大义在于着眼于集体利益,优先顾全大局。

大利在先,小利在后,便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大义体现。

3.舍大义,取小利的行为则是人生的污点,是为人们所谴责的行为。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存在着一些有偏差的义利观导向,诸如弃学生生命于不顾的“范跑跑”和视病人生命如草
的“医跑跑”,他们在紧急关头都只求个人安全,冷漠的忽视他人的生命利益,事后还大义凛然地庆幸自己的作为,最后终是受到社会各方批评,被人们所指责。

所以这种只顾个人利益而忽视甚至蔑视他人利益的行为是有偏差的,其人生价值是轻如鸿毛的,精神灵魂是污浊的,是为他人与社会所反感的。

4.大义应还有王茂华火场救人的勇气,有金晶稳保圣火的无畏,有沈浩爱民如己的无私,有德兰修女一生奉献他人的伟大。

这些大义者便是社会的骄傲,是人们应追求的道德模范。

大义与利益应有机统一,重视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才能成就大义人生。

正是由于人人追求大义,社会方能和谐发展。

【点睛】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1.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2.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3.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4.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

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5.深:深入分析。

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6.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