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立学院《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创
新论文
独立学院《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论文
一、传统《文学概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创新思路
《文学概论》课程是中国各大高校中文系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口前几乎所有有中文系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普通高校都开设了该课程。

但传统的《文学概论》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存在着三大问题:第一,不少二本、三本高校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还是在向一本高校看齐,只重视理论的梳理和思辨,不注意与丰富的文学、文化现象相结合。

第二,《文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课程,给人的固有印象就是刻板、枯燥的,所以一些授课教师对之改革过度,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脱离其理论课的本质,导致学生听得热闹,却收获不多。

第三,一些教《文学概论》课程的老师在课上只局限于对文学进行分析,不关注广泛的文化现象,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所讲的理论无法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

当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文学概论》课程在中文人才培养和中文专业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结合在中文专业学生中做的问卷调查的结果,针对传统《文学概论》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文学概论》课程进行了教学理念和方法上的创新,使之更适合独立学院的基本定位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进行改革创新之后,笔者将《文学概论》课程被分为三个部分:文学基础理论(40课内学帅、文学批评方法(16课内学帅、文学评论大型作业(12课外学时)。

其中“文学基础理论”部分保留了《文学概论》课程的理论性特征,培养中文系本科生的理论思辨力。

正如王一川教授指出的文学理论当然要思考个别的文学问题,但这种思考往往要在一个包含若干个别的普遍层而进行,要在对于个别的关注中从事一定普遍性概括,从个别上升到普遍,可见提高学生对理论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文学概论》课程开设的重要口的。

“文学批评方法”部分则在梳理方法的同时加入丰富的与文学、文化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并让学生尝试写作,使学生领悟到如何运用文学理论进行文学批评;“文学评论大型作业”部分属于课外作业的形式,以检验学生经过《文学概论》课程的学习是否能对于文学、文化相关的现象进行独立解读,是否能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文学理论知识或文学批评方法写出有一定深度的评论文章。

二、守住《文学概论》的理论品质,通过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文学概论》课程作为中文系本科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理论课,因为与文学史类课程差异较大,会让学生在学习之初产生不适应的感觉,但决不能因此而放
弃其理论性质。

在对《文学概论》课程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法创新时,依然守住其理论品质,但同时要通过运用对中课堂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

首先,《文学概论》课程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王泽庆教授认为:“在中文学科课程中,文学概论是属于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在高科技的支持下,有了图像的插入,教学内容便显得活泼生动”因此在“文学理论”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精心制作包含各种图片的多媒体课件。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对图片的选择必须要配合所讲的理论,比如在讲到“移情说”时,笔者将齐白石的《竹石》诗与画相配合,让学生理解审关移情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笔者享受。

对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中,视频是其一种主要的方式。

《文学概论》课中的视频播放同样在遵循与文学理论配合的原则,而且也不能太多太频繁以免产生审关疲劳,与所讲内容结合的、少而精的视频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笔者在讲授“艺术真实”这一概念时,需要学生理解艺术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京剧《长坂坡》的选段,京剧是对“艺术真实”的很好的作证,但90后大学生已经很少有喜爱京剧的了,如果视频太长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兴趣播放视频后,学生果然产生了兴趣,舞台上明明并没有马,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赵子龙斩获了一匹战马?从而深刻领会了“艺术真实”的假定性特征。

其次,《文学概论》课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多元的互动合作教学方法。

“合作式教学则是一种主张以学生参与为核心,以教师、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为基础,以教育主体团队合作为动力的教学模式”而多元的互动合作,除了指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还指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在《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笔者一方而在讲课时穿插提问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另一方而还通过布置分组讨论、小组汇报、演讲与辩论、读书研讨会等促进互动合作教学法的多元化。

例如笔者在讲授“文学消费与接受”这一章时,布置一个辩论题口“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与其商业价值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抽八名学生分成两组各四人,各组在课后分工协作进行了资料收集、发言稿准备和提问应对等扎实的准备,所以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时,正反双方的`辩手在发言时都能做到论点鲜明、论证充分、论据丰富、应变自如。

辩论结束后,双方还要再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通过辩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应变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三、提升《文学概论》的实践品质,丰富案例、课堂实训及作业反馈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在守住其理论品质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的提升其实践品质,毕竞文学理论并不是空中楼阁,它来源于对文学实践的研究和总结,而文学批评方法更是直接与文学、文化作品或现象联系在一起。

正如周克平博士所说:“所谓文学概论的应用性,是指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来理解、分析文学现象”。

因此,《文学概论》课程要在保留其理论性的同时力争提升其实践性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一方而通过对文学批评方法的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白文学理论并非空洞无用的,另一方而还通过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跟着老师去运用该批评理论,另外,还经常通过布置当堂小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运用理论。

例如在讲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及其运用时,笔者首先对“符号矩阵”理论本身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然后以杰姆逊分析《聊斋志异·鹃鸽》的“符号矩阵”为案例,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西方学者是如何运用这种批评理论进行文学分析的;接着又以学生十分熟悉的鲁迅的小说《祝福》为实训材料,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分析出《祝福》的“符号矩阵”;最后当堂要学生自己画出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的“符号矩阵”图,并加说明。

通过这三步教学,学生不仅对文学批评方法有了了解,还能切实学会如何运用理论,提高了分析能力除了课上的实践环节,笔者在课后还要布置“文学评论大型作业”,以使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独立去解析实际生活中的文学、文化现象,完成一篇不少于2000字段评论文章。

作业收齐后,笔者会抓紧时间批阅,以便能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

综上所述,“211高校”的《文学概论》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存在着精英化、概念化的倾向,不符合独立学院里的中文专业学生的实际,对此,独立学院的《文学概论》课程十分有必要进行创新,服务学校的基本定位,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当然,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又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决不能丢掉其理论的品质。

这样,独立学院的《文学概论》课程,一方而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对理论的兴趣;另一方而也要加强实践及实训的力度,去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