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苏的生活方式。
B. 文章白描雪景后,详写喜遇知己,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
C. 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得前后矛盾。
D. 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答案】(1)撑(船);哪;尽力
(2)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散粒人影罢了。
(3)C
【解析】【分析】(1)第一句话的大意是我撑着一叶小舟。
故“拏”的意思是撑(船)。
第二句话的大意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故“焉”的意思是哪。
第三句话的大意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故“强”的意思是尽力。
(2)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焉,哪;更,还。
第二句的重难点词语有:惟,只;痕,痕迹。
(3)C项,前后说法不矛盾。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人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如不在,反映了张岱文人雅士的孤傲性格。
故选C。
故答案为:⑴撑(船);哪;尽力
⑵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
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散粒人影罢了。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节选自《诗话总龟》)【注】①出自《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________
②又欲作“推”字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敲”“推”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敲”字?
【答案】(1)在;想要
(2)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3)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结合课内所学
①“于”翻译为“在”;②“欲”翻译为“想要”。
(2)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引手:伸手;势:动作。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故答案为:⑴在;想要
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⑶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出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基础上进行分析。
3.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宣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戴华阳巾。
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偶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
(2)用“/”给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
(3)翻译句子。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答案】(1)探求;殿堂朝堂指的是朝廷
(2)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
(3)那远处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
(4)范仲淹忧国忧民,王诗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解析】【分析】(1)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求”是一词多义:探求;请求;谋求;责备。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
“庙堂”指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这里指朝廷。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技巧:分句;句子成分;虚词;关联词。
公退之暇(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被鹤氅(披着鹤氅)/戴华阳巾(戴着华阳巾)。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远,远眺。
吞,望见。
具,详细的。
状,描述。
(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甲】结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等句子,看出,范仲淹借赞扬先辈在表明自己的胸怀和抱负,忧国忧民的抱负。
【乙】结合“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宣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可知本文详细描写了小竹楼里所感受到的自然的情趣,从“亦谪居之胜概也”看出作者在谪居中有一种自在闲适的心态,表现了王禹偶的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故答案为:⑴探求;殿堂朝堂指的是朝廷;
⑵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
⑶那远处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
⑷范仲淹忧国忧民,王诗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
【附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
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乙】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
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
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我于是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
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
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听到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
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
这里江山形胜之外,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
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①先乎吾,吾从而②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③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①固:本来。
②从而:动词,学习。
③庸:副词,表示反问,岂。
(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生平吾后③亦先乎吾④其闻道也
A. ①④②③
B. ④②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②④③①
(2)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________”,主张不拘于________、_______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
(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答案】(1)D
(2)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解析】【分析】(1)从标点分号的使用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结构相同、互相对应。
从上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可以选择下句应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故选D。
(2)文章第二句,一个判断句总写了老师的价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翻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注意第一空为原文填写)。
最后一句总结师道的根本: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为: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D;
⑵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
解答此题考生既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又注意选项之间的逻辑顺序,按照一定的句式结构进行排序。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逻理解。
考生要读懂文章,根据内容进行回答,要学会对文章内容
的概括。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
桓帝延熹①中,幸②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独耕不辍。
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也?”老父笑而不对。
温下道百步,自与言。
老父曰:“我野人()!不达斯语。
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③,而万人以宁。
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④游无忌,吾为子羞之。
子何忍欲人观之()!”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
(选自《后汉书·逸民传》)(乙)楚庄王欲伐陈⑤,使人视之。
使者曰:“陈不可伐也。
”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⑥深,蓄积多也。
”宁国⑦曰:“陈可伐也。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
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⑧矣。
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延熹:汉桓帝的年号。
②幸:皇帝驾临。
③茅茨采椽(chuán):用茅草盖屋顶,用栎木作椽。
④逸:放纵,放任。
⑤陈:国名。
⑥洫:护城河。
⑦宁国:楚国大臣。
⑧罢;通“疲”。
(1)下面四个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 “不知何许人()”的“许”是“地方、处所”的意思,吴均《与朱元思书》中“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许”表示约数,可译为“多”。
B. “汉阴老父”的“父”是古代对男性的谦称。
“立天子以父天下邪”的“父”可以解释为“像父亲一样(关爱)”。
C. (甲)(乙)两文括号中省略了语气词,应该填入的语气词依次是“也”“耳”“乎”“矣”。
D. 皇帝驾临,别人都出去围观,只有汉阴老父没有停止耕作去围观,从中可见其清高自持,有蔑视权贵的思想;身居乡野,却不忘忧国忧民,所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汉阴老父身上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
(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
②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
(4)根据甲文中汉阴老父和乙文中宁国的言论,分析两人就国家治理这个问题有怎样的共同见解?
【答案】(1)C,D
(2)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3)①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
②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
(4)甲文中汉阴老父回答张温的话中指出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国家,天子应该像君父一样爱百姓,乙文中的宁国根据陈国城墙高、护城河深、积蓄的财粮多推断出陈国百姓赋税重,民怨大,民力疲惫,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
(以民为本重视“人和”看重民心等,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分析】(1)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许”表示约数,译为“多”不准确。
B:“汉阴老父”的“父”是古代对男性的尊称。
故选CD。
(2)“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翻译为“南巡竟陵,经过云梦,抵达沔水,百姓没有一个不去看的”。
结合意思断句为: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3)此题①“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句中“立”意思是“设立”,“理”意思是“有条理”。
②“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
”句中“子”意思是“你”,“纵”意思是“放纵”,“羞”意思是“感到羞耻”。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
(4)甲文中“立天子以父天下邪”“ 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③,而万人以宁”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汉阴老父认为君主应该关爱百姓。
乙文中“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
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⑧矣”一句可以看出大臣根据这些现象推测出百姓怨声载道。
两文中都阐述了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CD;
⑵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⑶①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
②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
⑷甲文中汉阴老父回答张温的话中指出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国家,天子应该像君父一样爱百姓,乙文中的宁国根据陈国城墙高、护城河深、积蓄的财粮多推断出陈国百姓赋税重,民怨大,民力疲惫,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
(以民为本重视“人和”看重民心等,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
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汉江南岸有一位老翁,不知道他是什么人。
汉桓帝在延熹年间,南巡竟陵,经过云梦,抵达沔水,百姓没有一个不去看的。
唯独一位老翁没有停下耕种的活。
尚书郎南阳人张温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老翁:“大伙都在观看圣驾南巡的盛况,你却自顾耕作不停下来,是何缘故?”老翁笑了笑,没有回答。
张温从车上下来,在田间行走百步,亲自找老翁交谈。
老翁说:“我是个草野之人,听不懂这样的话。
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天子应该像君父那样(关爱)天下百姓呢,还是要天下百姓像奴仆一样来侍奉天子呢?当初贤明的圣王在位,所住的房子用茅草作顶,用树枝作椽,却给普天下的百姓带来了安宁。
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你怎么还忍心让别人都去看他呢?”张温大为惭愧,问老翁的姓名,老翁没告诉他就离开了。
(乙)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
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
”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积蓄的财粮很多呀。
”楚国的大臣说:“陈国可以讨伐。
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敛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统治者!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那么老百姓力量疲惫了。
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可以拿下。
”楚庄王听从了大臣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
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
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
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
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
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
(《叔向贺贫》)
【乙】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
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
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节选自汉·刘向《新序·节士》)(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戎狄怀之怀:归服
B. 假贷居贿居:储积
C. 以亡于楚亡:死亡
D. 有馈鱼于郑相者馈:赠送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B.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C.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D.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叔向认为贫不可怕反倒值得祝贺。
当韩宣子为与叔向名位相同,却没有叔向富有而担忧时,他却表示祝贺。
B. 叔向认为贫而修德可以避免灾难。
栾武子虽然不富有,但他宣传德行为他赢得了好名声,使他免于灾难。
C. 叔向认为恩德和恶行会影响子孙。
桓子放纵,但因栾武子的恩德而得善终,怀子修德却因桓子骄奢获罪。
D. 叔向认为重要的是德行而非财富。
卻昭子虽然势力强大、深受宠幸,但不修德行,最后身死、宗灭。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②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答案】(1)C
(2)D
(3)A
(4)①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②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解析】【分析】⑴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C项有误,亡:逃亡。
⑵断句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句意为: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
你的恩德不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
所以其停顿为: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故选D。
⑶A项有误,韩宣子因为贫穷而忧愁,因为自己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而忧愁。
韩宣子没有因为与叔向名位相同,却没有叔向富有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