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卷通用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市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卷通用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③④属于同种元素
B.②表示的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化合价为+1 价
C.①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D.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78.96 g
2.丙烷(C3H8)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8 B.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C.44g甲完全燃烧至少需160g乙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3.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B.加热立即收集
C.收满后移出集气瓶 D.结束时
停止加热
4.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D.①④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5.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基本的规律之一。
下列装置及实验(天平未画出)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B.
C.
D.
6.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收集、干燥、存放气体的装置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②
B.实验室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③,气体从导管b进入
C.实验室干燥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④,气体从导管a进入
D.实验室收集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如图⑤临时存放
7.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锥形瓶中空气的体积为10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25 mL,装置气密性良好。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气球的作用是缓冲装置中的压强变化
B.瓶底的细沙可以防止红磷燃烧时集气瓶炸裂
C.红磷熄灭后应该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D.打开弹簧夹后,注射器中的水一定全部进入锥形瓶中
8.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进行了有关化学反应A+B=C的四组实验,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已知四位同学取的A和B的总质量均为10g,且反应均完全进行。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g B/g C/g
甲739
乙649
丙X Y6
丁55Z
A.Y可能等于8 B.X可能等于4
C.X可能等于8 D.Z一定等于7.5
9.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在甲骨上刻文字
B.指南针指引航海
C.用泥土烧制陶瓷
D.用石块修筑长城
10.下列微观模拟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A.B.C.D.
11.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2:7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一定是化合物D.x的值是7
12.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13.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B.检查装置气密性C.读出液体体积D.加块状固体
14.维生素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缺乏维生素A1(C20H30O),会引起夜盲症。
下列关于维生素A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维生素A1属于无机化合物
B.维生素A1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
C.维生素A1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3
D.维生素A1由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15.下列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表示四种元素的不同粒子
B.②④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O
C.图①表示的微粒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变成阳离子
D.以上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元素均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二周期
16.市场上有“葡萄糖酸锌”、“高钙牛奶”、“绿色碘盐”等商品,这里的“锌、钙、碘”指的是A.元素B.分子C.单质D.原子
17.下列关于S+O2点燃
S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B.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1
C.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1
18.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钙离子:Ca+2B.2个氢原子:H2
C.氧化钠中氧元素化合价:Na2O D.3个氯分子:3Cl2
19.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
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某同学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
B.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
C.有些物质燃烧时温度不需要达到着火点
D.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
20.化学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
A.看B.听C.闻D.
吹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请结合图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标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②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如果用E装置来收集O2,验满时应该把带火星木条放在_____处(选填“a”或“b”);有研究显示:O2的体积分数大于36%时就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O2验满时采用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方法_____(填“可靠”或“不可靠”),为了收集一瓶较纯净的
O2,最好采用_____集气法。
(4)若B装置中固体为锌粒,②中加入_____试剂可制H2。
要获得干燥的H2,应先将气体通过盛有_____的D装置,再用E装置收集,气体应从_____端通入(选填“a”或“b”);如果用C装置代替B装置,则锌粒放在C装置的_____处。
22.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号①②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_
(2)实验室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H2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写装置序号)(4)装置F与装置B比较有什么优点?________
(5)对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O2后的固体残渣(假定已完全反应)通过以下四步实验操作可回收二氧化锰,正确操作的先后顺序是______(填写序号)
a烘干 b溶解 c过滤 d洗涤
(6)把(5)中滤液蒸发结晶可得到氯化钾晶体,在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7)称取12.5克石灰石(杂质不参与反应)放入烧杯中,再加入50克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58.1克,求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
23.下图为实验室气体制备、干燥、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
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2
2ΔH CuO Cu H O ++ (1)若用Zn 和H 2SO 4溶液反应制取干燥的氢气,并检验氢气的可燃性。
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填写仪器序号字母),点燃氢气前,先要检验氢气的_____;以免氢气发生爆炸。
氢气燃烧的方程式是:_____。
②生成氢气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2)若以H 2O 2溶液为原料(以MnO 2为催化剂)在实验室中制备干燥的氧气。
并用来测定CuO 和Cu 的混合物样品中CuO 的含量,仪器的连接顺序为A→B→C 。
①仪器B 的作用是_____;
②仪器A 中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③欲通过测量反应前、后C 处大玻璃管质量的增加,来计算样品中CuO 含量。
若反应后大玻璃管中红色的Cu 还没有完全消失,则样品中CuO 含量的测算结果将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受影响”)。
24.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____ 。
(2)实验室常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来制备氧气。
①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反应后二氧化锰的质量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可选用_____(填序号)装置做气体发生装置,组装好装置后在放入药品前要______________。
②为了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氧气应选用_______(填序号)装置,若把F 装置装满水用来收集氧气,应让________(填序号)端连接气体发生装置。
检验收集到的气体是否是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3)氢气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
①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可选用________(填序号)装置做气体发生装置,若用F 装置收集氢气,应让________(填序号)端连接气体发生装置。
收集好的氢气应该用毛玻璃片盖好后_______放在桌面上。
②用G装置电解水也可以制得氢气,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甲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
本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_。
甲乙两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质量比理论上应为__________。
25.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
(1)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______:改进措施是______.
(2)实验开始时,是先加热氧化铜,还是先通入一氧化碳?______.
(3)实验过程中,图中A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A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B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4)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一种暗红色固体,化学式为Cu2O).如果要对反应后A处残留固体的组成进行探究,试猜想残留固体的组成有哪几种可能?______.
26.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CO、H2、C都是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铁或氧化铜等物质,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同学分成了三个实验小组进行实验。
(一)甲组同学对炼铁产生了兴趣,他们所用的药品和装置如图所示 (杂质不参与任何反应)。
请回答有关问题:
(1)组装好实验装置后,应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再装入药品。
实验开始时,先通一会CO,作用是_____。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中出现的主要现象为________,A装置中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停止加热后,还要再通一会儿CO,除了将A装置中的CO2送入 B 装置的溶液中,另一个作用是______。
(4)若将B装置改成C虚线方框内装置,则该装置还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
(5)若反应过程中装置A固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所取氧化铁样品中Fe2O3的质量为__________g。
(二)乙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测定水的组成 (杂质不参加反应,已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假定A、C装置能完全吸收相应的物质)。
反应后测得B中玻璃管 (含药品)质量减少ag,C中洗气瓶 (含药品)质量增加 bg。
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请用含 a、b的式子表示出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2)下列因素中,对测定结果无影响的是_______ (填序号)。
A 玻璃管中的氧化铁没有完全反应
B 缺少A 装置
C 氧化铁不干燥
D 有部分氧化铁被还原成了四氧化三铁
(三)丙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探究,并利用铁丝网罩集中火力,以获得反应所需的高温。
(提出问题)
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
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组成不变,产生的气体有三种情况:
①CO;②CO2;③____________。
(设计方案)实验前后分别对试管和烧杯里的物质进行称量,数据设计如下:
称量对象反应前质量反应后质量质量差
试管+固体混合物M1M2△m1即(M1-M2)
烧杯+澄清石灰水M3M4△m2即(M4-M3)
(1)若△m2=0,说明反应产生的气体不能被澄清石灰水吸收,则猜想_____________成立。
(2)若猜想②正确,理论上△m1与△m2的关系是:△m1___________△m2(填“>”、“<”或“=”)。
(实验并记录)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称量对象反应前质量反应后质量质量差
试管+固体混合物69.8g65.4g△m1
烧杯+澄清石灰水118.8g122.6g△m2
用以上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应该是猜想_______成立。
根据这个结论,该实验装置的缺陷是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经查阅资料知道: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CO2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本次实验结果与资料显示不一致,你觉得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填序号)。
A 装置漏气
B 生成的CO2部分与过量的C反应生成了CO
C 装置内还残留有CO2气体未被吸收
27.某无色溶液可能由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
为探究其组成,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Ⅰ、取适量样品放入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
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观察到有沉淀产生。
过滤,所得滤液为红色。
(1)由实验Ⅰ中的现象可推断出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写化学式,下同),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
为了进一步探究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小华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
Ⅱ、取适量实验Ⅰ所得的红色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溶液变无色。
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过滤,所得滤液为无色。
Ⅲ、从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中选择一种试剂,代替实验Ⅰ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进行实验,其余的试剂及操作与实验Ⅰ的均相同。
通过实验Ⅱ和实验Ⅲ,小华得出结论: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确实存在。
(2)实验Ⅱ所得无色滤液中,除酚酞以外,还含有的溶质为_____;
(3)实验Ⅲ中代替氢氧化钙溶液的试剂是________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
28.以下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基本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用A装置来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装置是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待红磷熄灭且集气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
水面大约上升至刻度___时不再上升。
(3)C 装置是电解水的实验,指出试管1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
(4)D 装置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由此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不能燃烧、______________。
(5)河水经过E 装置净化后得到的水是___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B
解析:B
【解析】
A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③④核内质子数不相同,不属于同种元素,错误;
B 、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题干②图是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钠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的化合价为+1,正确。
C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①③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错误;
D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错误。
故选B 。
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该化学反应的一般表达式为:382
22C H +O CO +H O 点燃,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382
22C H +5O 3CO +4H O 点燃,依据化学方程式和题干中的信息,进行解答。
【详解】
A 、由图可得,甲的化学式为C 3H 8,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3:1ⅹ8=9:2,故不符合题意;
B 、由化学方程式可得,乙和丙的元素组成不相同,故不符合题意;
C 、解:设44g 甲完全燃烧至少需要乙的质量为x
点燃
C H+5O3CO+4H O
38222
44160
44g x
44160
=
44g x
x=160g
故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可得,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4,故不符合题意。
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插入水槽液面以下,双手握住试管,若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
B、加热时排出的气体很大一部分是试管和导管中的空气,故加热后不能立即收集气体,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故B不正确;
C、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故收集满氧气后应在水槽中将玻璃片盖好再和集气瓶一同取出水面,故C不正确;
D、实验结束应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中再移去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故D 不正确。
故选A。
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是错误的叙述,因为二者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是错误的表示,应该为Mg2+ ;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是错误的叙述,因为二者的最外层的电子数不同;
D.①④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D
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只研究化学变化质量问题。
A硝酸银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可以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实验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C镁的燃烧实验,涉及到气体,但是没有在密闭容器内进行,不能称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D实验生成氧气,逸出,不能称量生成氧气的质量。
故选A.
6.B
解析:B
【解析】
A. 装置②是固液常温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②,正确;
B.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气的密度大,均可使用装置③,气体从导管a进入占据下方空间,空气则被赶到上方空间而从b排出,错误;
C.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干燥不与其反应的气体,装置④是洗气装置,导气管是长进短出,实验室干燥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④,气体从导管a进入,正确;
D.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对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集气瓶正放,实验室收集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如图⑤临时存放,正确。
故选B。
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于红磷燃烧放热,使得瓶内的气体膨胀,导致压强增大,故气球的作用是缓冲装置中的压强变化,正确;
B、由于红磷燃烧放热,故瓶底的细沙可以防止红磷燃烧时集气瓶炸裂,正确;
C、红磷熄灭后应该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正确;
D、根据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故空气中氧气体积=100mL×1/5=20 mL,所以打开弹簧夹后,注射器中的水有20 mL进入锥形瓶中,而不是全部,应还剩下5 mL,错误。
故选D。
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甲同学的反应不是恰好反应,如果A剩余,则B完全参加反应,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3g,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9g-3g=6g,即A、B、C三种物质反应时的质量比为6:3:9,乙同学的反应中有1gB剩余。
【详解】
A. 根据A、B、C三种物质反应时的质量比为6:3:9,Y=36
9
=2,此选项错误;
B. X=6-2=4,此选项错误;
C. X=4,此选项错误;
D. A、B两种物质反应时的质量比是6:3,5gX与2.5g的B恰好反应,生成Z的质量为
5g+2.5g=7.5g,故Z一定等于7.5,此选项正确。
故选D。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
A、在甲骨上刻文字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指南针指引航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用泥土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用石块修筑长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1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是由两种单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B、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错误。
C、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正确;
D、每个分子中含有两种原子,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物质是由几种分子构成的,如果由多种分子构成就属于混合物。
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11.A
解析:A
【解析】
由图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4g﹣2g=12g,故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12g;同理可以确定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36g﹣5g=31g;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乙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g﹣12g=19g,故X的数值为26g﹣19g=7g。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12g:19g=12:19,错误;B、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正确;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丁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D、由质量守恒定律,乙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g﹣12g=19g,故X的数值为
26g﹣19g=7g,正确。
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故不符合题意;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原因是火柴梗不断被加热和受到热气流带来空气的助燃,故不符合题意;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原因是金属丝圈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故不符合题意;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符合题意
1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操作不正确,因为给是观众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体积的1/3;
B、利用热胀冷缩原理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是正确的操作;
C、读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是正确的操作;
D、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试管平放是正确的操作;故答案选择A
14.B
解析:B
【解析】A、根据维生素A1(C20H30O)化学式可知,维生素A1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错误;B、维生素A1中C、H、O的质量比
=(12×20):(1×30):(16×1)=240:30:16,可见维生素A1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正确;
C、维生素A1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2×20):(1×30)≠2:3,错误;
D、维生素A1是由维生素A1分子构成的,不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1个维生素A1分子是由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正确。
故选B。
点睛: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1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表示原子核,核内质子数不同的原子或离子属于不同的元素,它们表示氧、氖、钠三种元素的不同粒子,A选项错误;
B. ②表示的是氧离子,④表示的
是钠离子,在化合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2,钠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1,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故它们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O,B选项正确;C. 最外层是8个电子的结构是稳定结构,图①表示的是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变成阴离子,C选项错误;D. 氧、氖均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二周期,钠位于第三周期,D选项错误。
故选B。
16.A
解析:A
【解析】
元素有两种存在形式,以上所列的各种用品中均含有元素,并且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故选A。
1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是正确的叙述;
B.根据质量关系可知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1:1,原选项是错误的叙述,;
C.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是正确的叙述;
D.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知,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1,是正确的叙述;故选B。
18.D
解析:D
【解析】
A、钙离子:Ca2+,数字应在正负号前面,故A错误;
B、2个氢原子:2H,元素符号前面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故B错误;
C、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正负总价代数和为零原则,氧化
钠中氧元素化合价:-2
Na O,故C错误;D、3个氯分子:3Cl2,氯气属于双原子分子,分
2
子前面数字表示分子个数,故D正确。
点睛∶化合物中化合价正负总价代数和为零,微粒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个数,离子符号表示离子时应注意离子所带电荷数数字应放在正负号前面。
19.C
解析:C
【解析】
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四氧化三铁是黑色的固体,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正确;
B、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生成氧化铁,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正确;
C、物质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错误;
D、根据“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
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可知,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正确。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