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
2.按劳分配有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所有制结构
(一)公有制经济
1.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根本原则);
2.公有资产占优势;
3.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整体态势。
(二)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混合所有制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三、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
1.原因
公有制是前提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物质基础。
2.形式
工资、奖金、津贴收入。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实质: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
2.管理要素参与分配,如管理者工资收入。
3.资本要素参与分配,如凭借资本取得的利益。
4.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如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
5.劳动要素参与分配,如非公有制雇拥劳动者收入。
四、产业结构划分
(一)产业结构
1.第一产业(基础)
如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等。
2.第二产业
如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
3.第三产业(服务业)
如流通、服务、房地产管理也、各类技术服务业。
(二)按资源密集程度分类
1.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造业。
2.资本。
3.技术或知识。
五、社会生产环节
1.内容
(1)生产起决定作用。
(2)分配、交换,是桥梁和纽带。
(3)消费时最终目的和动力。
2.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水平,为消费者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六、国民收入分配
(一)三次分配
1.初次分配(生产部门、市场机制)
如最低工资标准、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2.再分配(政府)
如税收、社会保障、政府转移支付。
3.第三次分配
如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二)效率与公平
1.初次分配、再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
2.再分配更注重公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七、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险是核心内容、基本纲领。
2.社会救助,是最低纲领。
3.社会福利是最高纲领。
(公共福利、集体福利)
4.社会优抚是特殊纲领。
(法定对象)
5.社会互助是补充纲领。
(自愿组织和参与)。